Thursday, March 2, 2017

祈求祷告

祈求祷告
祈祷是基督徒的生活,如同呼吸一样的必须。有人问:上帝即是全知,数算我们的头发、查验我们的灵魂,在我未开口之前早已预知一切,那我何必再要去花功夫祷告呢?
教导祈祷的书籍汗牛充栋,从古典到现代,各个时代、文化下有许多不同的祷告风格、流派;不管这些理论如何高深,若我们未曾亲自跪下来向主祈祷就永远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祷告。单从祷告灵修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祈祷:求,告,祈,祷。这四字真言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字,再加上对基督教灵修学的感悟;读者或有不同的理解,这里全是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参考。
第一层面:求
“求”就是“要”、“要求”。当我们需要一些东西(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我们会去向神求要,希望得到神的垂怜和赐予,在此“神”是比我们更高的那一位,祂拥有我们所没有的力量和能力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在这个层面里人们所注意的往往不是这个“神”是谁,祂有什么样的性情,更在乎的是这个神是不是真的“有求必应”。
这个层面是很有共通性的,这是个天然的进入祷告的入门,甚至不需要特意的学习,其内在的方法和态度与其他宗教中的祈求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异教信仰中,在得到祈求的东西之后,会特别进行宣传(见证)来显明自己是蒙神眷佑的,甚至会去积极地给那位神明去扬明、打广告;反之如果没有得到自己所求的,那么人们很快会放弃信仰,或者会更加的刻苦修行,还会加上很多“招数”比如守斋、持戒等等以感动神明。还有人担心所祈求的那位神明耳聋失忆,特地发明了许多提醒神明和自己的工具,比如木鱼、念珠等等。
(插入一小品,你不笑一笑不是我的错:圣诞节快到了,小姑娘在家里大声的祷告上帝,希望上帝给她一个特别的礼物。妈妈过来对她说:孩子,不用那么大声音,上帝是听得见你的祷告的。小姑娘回答说:我知道,但是爷爷耳背听不见啊!)
可惜的是许多基督徒的祷告也仅限于这个“求”的层面。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向神求要,甚至我们所有圣徒最初来到上帝面前都是因为有所求、有所要。耶稣也多次在教导我们要情直迫切地向神求要,不过耶稣希望我们的求和要是“为别人代求”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失,比如“为朋友求三块饼”的比喻。(参路加福音十一章5-13节)
我们的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祂从来就不是“有求必应”的神(从亚伯的祷告开始祂就没有答应)。上帝如何回应基督徒的求要呢?祂会从三个可能的回答中给我们一个回答,就是:给、不给、继续等。这就像父母回应所爱的子女的求要一样,什么都答应孩子的父母,一定有大问题。
人不能命令至高的上帝,上帝也不希望我们的信仰只是停留在不断索要的阶段,天父上帝愿意我们与祂之间有更美好的关系,祂已将最好的给了我们,就是上帝丰富的同在和恩典。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走出这个层次?就看我们如何面对上帝对我们的回应,特别是上帝明确拒绝我们的求要时。诗歌“我不知明天的道路”就是在表达一种超越这个层次而有的喜乐。使徒保罗也用他亲身的见证给我们留下榜样,他因自身的疾病求主三次,之后就不再继续去向神求要而是全然交托在上帝手中。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祷告时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主的旨间成就。所以基督耶稣那全然降服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会引导我们渐渐脱离“求”的层面,不再专注于祈祷之后的得与失。而下一个层面,我称之为“告”的层面。
第二层面:告
“告”就是“言说”、“告诉”,是在语言层面的诉说,将自己的思想、理解、情感、心境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一种高层次互动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层面。这个层面的重点已经不再是要求什么,开始将内心向上帝敞开,将对神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知在灵修祷告的时候宣讲出来。
全知的上帝用我们的语言来教导我们。所以当我们向祂诉说时也是祂与我们的心灵沟通的时候。这叫“受教的舌头”。告是一个用语言向主交流和成长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言辞是不会超出我们所知、所理解的范围,正所谓是“言表心声”。向上帝的“告”可以直接显明我们的信仰情操,更是人与上帝之关系的直接表达。若我们能够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专心研读圣经并参加圣徒的聚会,我们将很快进入这个层次。这就如同孩子和父母大人们在一起成长学习的过程,通过他们的语言表达可以看见他们心智的成熟过程,而他们与父母之间的言辞更是显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信靠;最为奇妙的是,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基督徒的“告”不只是私下的也是公开的见证。
教会聚会时公开的祷告基本都是属于“告”的层面,甚至是“代求”也是将别人的“求要”“转告”给上帝的言说。通过这种在语言里的“告”我们足可知晓这个人对上帝、对教会、对他人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在此阶段我们会使用一些“工具”和“方法”,比如背颂“主祷文”、“诗篇”以及听和学身边其他人的祷告辞(英国教会还有全国通用的《公祷书》做为指导);这些方法有一个危险,就是可能会让人“有口无心”,学习一套祷告的“八股”,如果没有用心灵去默想、体会、明白这些祷辞的意义,没有借助这些言语回到上帝面前,很可能只是做了表面功夫;虽然会让人觉得很“属灵”却并没有得着生命源泉不断的供应和丰富。虽然如此,有总是比没有强。
总之,这一层面的灵修境界是基督徒主动进入那丰盛恩典的开始,但要更深地进入神的丰富还要继续向前,进入那超理性、超言语、超感觉的层面。
第三个层面:祈
“祈”在古文中是“嘄”的意思(音“叫”)。指向神明的呼叫。这里的“呼叫”是超过语言之上的声音,如“叹息”一般,虽然没有文字却表达了许多胜过文字、超过文字的意境。“祈”的声响更多的是内在心灵里情感的表达,它不是出于研究、思考或学习,如同在母亲怀中的孩子呢喃自语一样。这种超越于语言之上的意境,却决非人为的“舌音”或“方言”,乃是经上所记的“那说不出来的叹息”,因为圣灵内住在人心中,圣灵的恩典神秘而又超然地在推动着我们,这是上帝在我们心灵里面所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所表达的是神的同在,是人与神之间美好的契合,是以马内利的境况。我曾听到过一位前辈圣徒在祈祷和深层的叹息中唯一能分辩出的只有三个字“父啊!……儿……”。
早年的修道士得着这种经验之后,就将这种感觉融入了诗歌之中,所以我们有时还会从古代的圣咏中听到那些变幻无穷的单音,有种不断提升心灵的感觉,又好象天使的呼唤。进入这种超语言的“祈”之后会产生登高升华之感,甚至会忘却时间进入永恒与神面对面。甚至会让人不知所措正如门徒在变像山上不明所以一样。
这种“神秘主义”式的属灵操守并不是基督教独有的,许多异教的“修练”也多少会达到近似的境界,这并不能算是基督徒灵修最终的目的,如果一个基督徒进入这种层面不再前行,反而会生出许多的自是、骄傲和自义,因为他们可能会忘记基督徒灵修的中心和目标不是自己的完善,而是与上帝的同行,天父上帝的荣耀宝座才是我们的生命、教会、众天使、乃至全宇宙的中心!
更高层的灵修应当是在“祷”的境界。
第四个层面:祷
汉字中的“祷”一半边是“示”字另一半是“寿”字。我们知道所有与宗教、祭司、上帝有关的字都有这个“示”字边,“示”字本由“二”和“小”组成,“二”是天的意思,“小”是光的意思,启示自然就是从天上启示下来的光,在汉字中这个“示”字边多是代表宗祀和神的。“寿”字在《说文》中就是“久”的意思,顾名思义是表达一种恒久时间的状态。“祷”字单从字面的结构就可以知晓,其本意就是长久与神同在的状态。
祷的层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因为祷成为一种心灵状态,是彻底返璞归真的生活。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并没有用“求”、“告”或是“祈”来描述与神隔离的状态(获罪于天),而是说得罪上帝的结果是让罪人无法与神同行(无所祷也),这里不是用功利主义可以衡量的得失,而是与昊天上帝之间神圣的关系。这也正是基督的十架宝血为我们根本解决的问题。
耶稣是以马内利的上帝,祂的代死赎罪并不显示说祂是“有求必应”的神明,而是让失迷的人回到父神的家中,并以祂所付出的代价成为永恒的保证使我们可以永永远远与上帝在一起,这样的地位和状态就是“祷”的层面。这看似简单却最是困难,难就难在这里没有任何人的成就和功劳,唯独是上帝的恩典;难在我们不能、不需、不可做任何事情。当我们与神同行的时候,就是“祷”;这是最真实、不能仿冒的属灵境界。
从“求”到“告”再到“祈”,我们的言语会越来越少,而进入“祷”的层次时却几乎是全然安静的,不只是外面语言的安静,更是里面心灵的宁静。你的祷告渐渐以叹息和静默代替了言语和头脑中不断的思虑,甚至你的气质和生活也充满了宁静。“静默带给你美德”这是古代圣徒的提醒。祷的境界是一种在与神同在中的安息和美好,却不是使我们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圣人”。进入祷的境界的基督徒是如那位道成肉身的基督一样,将天上的平安带进动荡不安的世界,成为世人可参照的灯塔。这是天父对于每位神儿女所计划和期望达到的层次。“祷”不只是我们今生的属灵状态,这种状态会永永远远在我们的生命中;而前面三种状态是“暂时的”,不会继续存在于将要来的新天新地中。
为此改教家将教堂的大门在周间关闭,回归真实的生活并与神同行才是真正的属灵,将自己关在修道院里追求神秘的人生体验并不能让人成为神圣;神圣的气息必须以基督为中心自内向外渐渐波及到我们脚所踏的每一寸土地,从而这个世界因为看见我们就看见了那位从死里复活的基督耶稣。使徒保罗如此宣告说:我活着就是基督!
结语
经过对祈求祷告相对简化的思考,希望可以多少解决一些关乎祈祷灵修的疑问。我盼望的是每位读者能够走进每个层次,从“求”到“告”再到“祈”,在里面成长、感悟,然后再从中走出,提升并最终进入“祷”的境界;如同当年主带领以色列民离开埃及进入旷野,经过许多的周折和艰辛之后迈进那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我们一生的操守就是为了最终与那位伟大的以马内利联合,永永远远留在上帝荣耀的宝座前,得以在耶和华的殿中做柱子。(参启示录三章12节)
综上所述,我们如今关于祷告的问题大多仅是停留在“求、告”的层面,很少涉及到“祈、祷”的部分。懂得“祈祷”的意义自然会解决“求、告”的困难。所以“上帝全知,何需我祷?”这个问题读者应当已经有了答案。
当我们谦卑跪下的时候,是开始了那“祈求祷告”的朝圣之旅,天父上帝对我们的要求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和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六章8节)
愿所有主的儿女都进入“以马内利”那测不透的丰盛!
宫景耀牧师
主后2014年秋,迈阿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