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5, 2011

新书上架:《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
希腊、罗马与拜占庭的精神世界
宫景耀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33.5元
ISBN:978-7-222-07177-3
开本:16开 页码:122页

已经出版,在中国大陆的读者请洽各地新华书店或基督教书房;在北美读者请与作者联系定购。

 
特 点:基督徒、学者、艺术爱好者的必备读物,适合神学生、牧者和有心研究的同工,以及所有对西方历史和宗教信仰有兴趣的人士阅读
•作者本身是更正教基督教会的牧师,在国内与国外都有长期的服侍经历,对于东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历史、神学以及属灵导向都有全面的研究和考查;
•本书是作者系列作品中专门针对“希腊、罗马及拜占庭世界中基督教文明”的研究、思索与介绍;
•本着严谨的历史研究,从更正教基督徒的视角来分析基督教历史中一段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时期;从第一千年的发展中体会、感受信仰对于社会、人文、艺术乃至政体的影响。从特别的历史视角反思当今基督教的方向,特别是华人基督教对信仰的诠释和表达;
•是中国大陆基督徒自己的作品;是第一本以中国的基督徒之视野对“希腊、罗马及拜占庭世界”的描述;
•内有对拜占庭文明代表性的建筑、绘画以及礼仪的介绍。是了解西方历史和宗教的极其少有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着手厘清东正教会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在教会历史的第一千年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这些对教会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分析及这些历史活动背后的神学立场与方法形式。
在建立起相应完整的时空体系和精神框架之后,然后再具体地专注于承载其精神世界的东正教会之主体,透过分析和介绍东正教独特的建筑风格到敬拜礼仪以及冥思传统,从中体会其神学思想,特别是其灵修神学的体系对东正教会的影响,以及这个影响的深刻范围。
第一章透过历史来究其思想,第二章是透过现象来认识其精神。第三章则是作者个人对此的解读。
最后的附录所列出的中英文书目是在东正教研究中最主要和重要的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宫景耀,(Rev. Daniel Gong)一九七○年出生于中国天津。毕业于天津艺术师范学校,早年曾于从事绘画与教学工作,并自修神学。三十岁之后赴海外进深研究,并先后获得文学硕士(M.A)、道学硕士(M.Div.)和神学硕士(Th.M.)。作为专职的基督教牧师,现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全家人旅居于北美的迈阿密。

推荐:
景耀先生的书写的是东正教历史和东正教影响。固然东正教的辉煌已不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但是,历史都会创造它的历史性。历史都会给未来打上烙印。忘记历史都会失去人类可自借鉴的资源。
景耀先生笔下的东正教并非都是褒扬和万能,却是褒义和兼收并蓄。这是基督教的胸怀和久远,基督教的爱终结仇恨和敌意的伟大和永恒的诗意彰显。
——季国清 教授

适读对象:
•牧师、传道人及教会领袖和同工
•有心教会及事工机构的领袖和同工
•在神学院、培训中心接受训练的学生、神学生
•有志成为领袖的基督徒
•喜爱历史和进行历史研究的学者
•在各大学院研读哲学的学生、学者
•建筑、绘画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
•希望了解西方文化、宗教和历史的读者
•从事东西方各领域之交流的人士
•热爱旅行的人士

目录
引言:从“洞穴之喻”开始
第一章:东方正教会的相关历史大事记
第一节、从耶路撒冷到君士坦丁
第二节、从君士坦丁到查斯丁
第三节、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第四节、从穆斯林、十字军到莫斯科
第二章:东正教的精神溯源
第一节、建筑-精神之载体
第二节、节期-精神之整合
第三节、礼仪-精神之行动
第四节、形像-精神之凝华
第三章:结语
致 谢
附录一、拜占庭帝国的纪元简表
附录二、东罗马的全图
参考书目

作者的解读:
这本书是完全站在基督新教(更正教)的立场上写的吗?
这个问题怕是不必回答了。如果一个基督教的牧者,其言与其宗不能一致的话,即己失去了其牧者当循的本质。不过从另一方面而言,并不因为其信仰之立场就失去了必须的客观性和对历史的尊重。虽然这两点(客观与信仰)原本就不应当有什么对立、冲突,但因为太多出于“信仰”的作品对客观性的忽略和曲解,所以有必要再加上这个特别的脚注。
您为什么策划这样一个选题呢?
让我先引用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的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这一个“冷门”的课题并不是某种意外或心血来潮的结果。一个国家要知道自己的历史,一个民族也要知道自己的历史,而基督徒更要知道信仰的历史。正如那些随着所罗巴伯、以斯拉、尼西米回到应许之地的民众一样,他们不是只回来了就够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在心灵里面可以回忆、重述并讲明自己的历史(就是要述说清楚自己的家谱)。而那些虽然回到应许之地,虽然有犹太人的血统,却不能讲述自己历史的人,无法享受选民本有的待遇。残酷么?不一定,因为不知其史的人所要面对的危机是更可怕的。
基督教的历史是多久?200年?那是更正教入华的时间。500年?那是更正教改革的历史。1000年?还是2000年?那么为什么基督徒好象最多只有不到五百年的记忆呢?好象我们的历史只有五百年一样。无论是华人教会还是英语教会对于第一千年教会历史的了解都并不丰富。

那么知道这些历史有什么用?
(又是这个实用主义的问题)不是让我们的大脑存储一些可以自傲的资料,而是从中看到当年的基督徒是如何理解、认识、表达和体验同样的基督教信仰的。他们所尝试、所完成的伟大历史功绩一定会为当今的我们提供美好的参照。特别是在当今华人教会在神学的论争、宗教个体经验的寻索过程中,回顾历史不能不算是最为适当和必要的过程。

作者致谢:
感谢每一位在我生命中曾经帮助、鼓励和引导过我的导师和朋友们。我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因为每次的排列都一定会遗漏更多的故事。
在这本书成形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唐崇怀院长当初为我量身定做了这个研究课题,感谢Dr. Seenam Kim和Dr. Mel Loucks所提供的指导。
在写作过程中也要感谢陈佐人博士所给予的点拨以及对出版本书的鼓励。
感谢圣安德烈希腊正教会的Fr. Martin热情的解说和介绍,给我加增了不少对东正教的体会。
还有要感谢几位特别抽出时间来帮助校对的朋友:廖正智医生、51wish.com的站长王吉耀先生等人,以及数位提供保贵意见和观感的朋友们。透过你们这些一点一滴的帮助,让我走过了写作的幽谷。
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段兴民先生以及所有与他工作的同仁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是无法让此书得见天日的。
也要感谢每一位热心的读者,你们的解读是本书存在的原因。
最后特别要感谢季国清教授,在他百忙之中能为此书作序,不只是令此书增色不少,更是令此书承载了一份深邃和久远的意义。
感谢我的家人,允许我独享孤寂,将这些文字组构成可表述思想的章节。

书 摘:
要进入东正教所代表的精神世界,必然要进入其精神活动之内核,就是那常被称为“基督徒的灵修”的部分。而这部分是涉及到那个极为古典的“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徘徊”,那种在现实与永恒之间的摸索。正如黎家生(Alan Richardson)所言“基督教神学是经验的科学” ,基督徒的灵修就是神学的经验化。
东正教、天主教与更正教都在此“神学经验化”的过程中尝试建立起一套独一无二的体系,虽然他们各自会用各种不同的名称来命名这个体系,如“天阶体系”、“效法基督”、“天路历程”等等,但在实质上都是在尝试从现实向永恒的提升或跳越,所不同的只是在外表形式以及对这种体验的解读。
东正教未经过中世纪西方教会唯理主义的辩论过程,没有过“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所以他们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纪之前的传统风貌。
••••••
本书最终的目的乃是让我们不仅能够以客观的视角全面而且宏观地了解东正教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在东西方更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我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表面的现象而切入其内在本质,就是那影响并决定一切的精神世界;从而也可让我们回观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真正相同、相近、相似与相异、相左之处,为东西方的对话提供一个可能的认知和接触的窗口。同时,做为笔者所关切的基督教(更正教)世界,更盼望此书能够成为“他山之石”,让我们从中发现和反省当今所流行的那些“灵修神学”,或许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的长短与缺失。使我们的心灵世界与生活动作都不流于表面,并有深刻的追求和远景。面对开放的世界,各种思想、哲学、宗教越来越多的对话与交流,在这种新的气象中,回顾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心灵活动,必然会带来很多助益,又可让我们免于历史的覆辙。特别是在基督教神学中所面对的西化、东化或汉化的呼声之中,希望这本小书能够成为一面小镜。
••••
第二章:东正教的精神溯源
东方正教所强调的“正统”一词Orthodox来自两个不同希腊词的组合,一个是“正确的”-ortho,另一个词是dox(a),这个doxa可以照常规译为“理解、理论、意见”,也可以译为“尊崇、荣耀”以及“敬奉” 。所以东正教信仰不断强调自己是“正教”的时候,更是特别地在强调自己的敬拜是纯正的,东正教信仰与精神的重要原则是“敬拜的法则,就是信仰的法则”(Lex Orandi, Lex Credendi)。东正教没有留下西方教会那样以逻辑和思考所建立起来的系统神学(特别是古典的东正教),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古老和繁杂的敬拜礼仪和独特的传统。对于目前大多数的福音派更正教徒 来说,我们甚至对于同属更正教体系的圣公会、信义会、路德宗的敬拜都常常大惑不解;并且对于非更正教的天主教之弥撒礼拜大为质疑的时候,当然是更加无法理解和认识东正教的礼拜。可是“礼拜”恰恰是构成东正教教会基础的最为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寻找东正教精神本源的基础与参照。
前面曾经介绍过的:公元九八八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使臣向他介绍东正教礼拜的时候已经将东正教的礼拜中重要的元素都说出来了,
“我们分不清自己是在天国还是在人间,因为的确在世上没有一处有如此的辉煌和优美。我们无法向陛下描述;我们只知道上帝在那临到人间,而且那里的仪式超过其他一切地方的崇拜。因为我们无法忘怀那种优美。”
东正教的礼拜第一个特点就是:优美;
第二个特点是:分不清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第三个特点是:上帝临在、居住在人间。
以下笔者愿意分别从空间、时间、礼仪等几个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来认识东正教的礼拜,从中寻找到东正教精神的独特之处。这些研究将会更清楚地让我们理解当年的大公使臣所注意到的那三个重要元素:优美、天上人间和上帝的临在。

节选自 宫景耀 《相濡以沫》 云南人民出版社

Saturday, March 19, 2011

转贴:一个很旧的文章。“美国在日本投原子弹的骗局”

美國在日本投原子彈的騙局? (由Tsang R. C. W.提供,網主作少量修改 )

一. 困惑與疑問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將近60年了,那場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特別是反法西斯國家人民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但是,作者當時主要的法西斯國家的日本每當提到那場戰爭的時候,主要都是提到他們在那場戰爭中所受到的傷害和很少提到對他國造成的巨大災難,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日本是第一個受到核武器,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受到核武器攻擊的國家。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的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嚴重的傷害,最後導致約30萬人的死亡。日本就是借助這兩顆原子彈的“威力”來裝飾自己“受害者”的面目,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別在廣島和長崎都有紀念活動,所謂揭開口,教育下一代。但是,從1995年以來,世界各地,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歷史學家和科學家,以及原來的政治家和軍人,經過單獨或是聯合研究,發現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歷史記載存在許多的疑問,無論是在文字還是圖像資料上都有諸多的困惑。主要問題是:

一,由於B-29飛機的航程有限,原子彈的投放飛機的起飛地點選在距離日本較近的提尼安島的美國空軍基地上,從美國本土運送兩顆原子彈到提尼安島上的步驟是先運送到夏威夷,然後在運送到提尼安島,由於當時飛機的航程和安全性的限制,這兩步過程使用的只能是軍艦,這兩段路卻有很大的危險性,因為雖然日本海軍在美軍的打擊下幾乎已經沒有了戰鬥力,但是,日本海軍卻仍然相當數量的潛艇,即使在戰爭末期這些潛艇仍然偷襲美軍的軍艦,即運送原子彈的軍艦隨時有可能被日本潛艇偷襲,美國怎麼會冒那麼大的風險用軍艦運送原子彈?


二,當時美國製造出的第一批原子彈只有三顆,其中一顆已經在1945年7月16日的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彈實驗廠實驗,美國怎麼敢用僅剩的兩顆原子彈去攻擊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還手之力的日本,而且還是以平民為主的城市呢?而且,美國在未來幾個月內不要可能馬上在造出原子彈,美國難道沒有想到會有可能出現的突然事件嗎?


三,當時,主要的原子物理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費米甚至是奧本海默本人都極力反對使用這種威力過大的武器。美國政府難道一點也不尊重這些?他們研製核武器以後還得依賴的科學家的意見嗎?


四,電影和照片資料的問題。有很多人看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的電影和照片資料,但是,你只要有少許的常識和一些思考,你就回發現這些電影和照片資料中有著諸多的問題。原子彈爆炸過後誰有能力在強烈的核輻射區進行攝影或攝像,日本當時沒有任何一種防輻射的裝備。即使是少得可憐的電影資料還是有問題,你會發現一些“幸存者”在爆炸後從廢墟中出來後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經過訓練的。另外,能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幸存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


五,“幸存者”的迷惑。從戰爭結束到今天,從未發現過一個可以直接證明在廣島和長崎有過原子彈爆炸的人。有些“幸存者”只看到有大火發生,另一些“幸存者”以自己所謂“受到輻射燒傷的”傷痕,實際上只是火燒傷的痕。沒有一個日本人能自身經歷的的證據證明在廣島和長崎曾爆炸過原子彈。

六,數位的困惑。當時由於日本的個大城市都受到美國飛機的整天狂轟濫炸,大多數市民都跑到鄉下躲避,廣島和長崎也是如此,實際上,據一個在廣島的日本老人介紹,1945年3月以後,在廣島市的市民已經不足五萬人了。當他在四月離開廣島到鄉下時,廣島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當然長崎也是如此,而日本政府最後卻稱兩顆原子彈最後造成近30萬人死亡,著實在令人費解。


七,科學證據。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在廣島和長崎兩地進行了土樣品的秘密採集,拿回國後經化驗發現這些土的土質與普通土幾乎沒有區別,輻射計量並非超常。根本無法與在核實驗基地所採集的土樣品的輻射劑量相比。實際上,在受到嚴重輻射的土地上在幾百年內不可能可以生長植物,人在該地區生活也相當危險,這與今天廣島的事實相悖。這更使人們困惑。


八,最有力的證據。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運用巨型電腦的有限元分析法,對在新墨西哥州、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電影圖像資料進行分析後,其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三份圖像是同一顆原子彈的,也就是三份電影資料是在同一顆原子彈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攝的,當是在然應該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顆原子彈.種種令人不解的疑問和新的發現令許多科學家(特別是核子物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十分困惑,但是,由於這種關於核武器的事件的極其特殊性以及對事實的謹慎態度,另外很多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是獨立研究,使這種疑問沒有通過新聞媒體公佈於眾.

二. 事實與真相
但是,仍然有許多的學術人士要求知道事實真相,從1995年開始,他們通過些秘密的方式與美國政府交涉,要求美國政府解密一些文件.然而卻沒有得到任何答復.有些美國政府官員說這是些”瘋子的行為”.但是,1999年末,一位參加過“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和一位當年美軍的上級軍官卻聯合披露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歷史——美國從來沒有在日本本土投放過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的事件是一場騙局,那只是美軍進行的一場非同尋常的資訊站和心理站,一次非常成功的“軟戰爭”。


由於這個消息是在十分保密的情況下披露的,而且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壓制和否定,最後甚至對這兩位科學家和軍官進行了軟禁,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因此只有極少數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知道了歷史的真相。
紙終究包不住火的,這些消息終究會公佈於世,只是時間的問題。


以下就是歷史的事實與真相?


這個資訊與心理戰被稱為“曼哈頓2”計劃。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實驗爆炸成功。這顆原子彈的威力之大甚至超出了科學家、工程師和軍方人士的預料。大多數的科學家也預料到了這種武器的存在將直接威脅到人類,這其中包括愛因斯坦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本人。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完全結束。雖然在歐洲戰場上,戰爭的火焰已經熄滅,但是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日本帝國還在利用四處環海的地理優勢進行垂死掙扎。美軍的飛機雖然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使日本的許多工業城市(包括東京、大阪)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而且人員傷亡十分慘重,但是,日本依然沒有任何要投降的跡象,而且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準備在本土與盟軍決一生死。盟軍在1945年6月份已經著手計劃在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的登陸戰,參加的盟軍士兵大約為40萬,其中以美軍為主。


美軍卻非常擔心這次登陸行動,日本已全民皆兵,這次行動必將會造成盟軍嚴重的傷 亡。 但是原子彈研製成功後,美軍便似乎發現了有新的希望。因為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會對日本造成巨大的傷亡,並且還有巨大的心理作用,可以達到逼迫日本投降的目的。那樣就不再需要冒險進行大規模的強行登陸行動以及有可能在日本進行大規模的戰爭。這大概能避免約10萬盟軍的死亡。 因此,美國軍方極力要求對日本本土進行原子彈轟炸,以達到逼迫日本投降的目的,這當中為首的美國軍方人士是麥克阿瑟將軍。但是,許多科學家以及一些軍方人士卻反對使用原子彈。因為他們清楚原子彈的威力給平民帶來巨大的傷害以及在爆炸後的輻射給土地的影響。


當然,他們也承認在日本進行登陸戰將帶來巨大的代價。因此,許多科學家和軍方人士建議對日本政府施加巨大政治壓力使其投降。不過這種想法可以說是很幼稚的,因為當時日本已經受到了世界的孤立和進攻,沒有什麼所謂“更大的壓力”。因此軍方人士甚至是美國總統杜魯門本人也贊成對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彈。即使這有巨大的風險。

主張使用與主張不使用的兩種觀點進行了長達十幾天的爭辯,卻仍然沒有結果,但是,因為在戰爭中擁有強大的力量和總統的支援,主張使用原子彈佔了上峰。甚至已經開始著手原子彈轟炸計劃。其實軍方本身也有嚴重的顧慮。特別是運輸問題和投放問題。因為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彈是定點引爆,從未實驗過飛機投放,因此用飛機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計劃就有其不確定性。況且,美國當時只有兩顆僅剩的原子彈,萬一有特別情況發生怎么辦,而美國在幾個月內不可能生產出第二批原子彈。


這時候,卻有一個不知名的下層軍官提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方案。因為在諾曼第登陸前,盟軍在英國沿岸和歐洲大陸沿岸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資訊迷惑戰,使德軍不知道盟軍最後登陸的地點是在諾曼第,沒有重兵部署在諾曼第,因此盟軍在登陸時沒有受到有力抵抗,從而確保了登陸的成功。從1944年中到1945年初,德軍的V—1和V—2導彈曾給倫敦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力損失,盟軍同樣是用資訊迷惑的方法使德軍把倫敦的定位目標偏移了40公里,從而避免了更大的損失。這次兩次成功的資訊戰都運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當然,其中盟軍的間諜人員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這個下層軍官由此想到是否能再次使用資訊迷惑戰來迫使日本投降呢?即用假資訊的方法讓全日本相信美軍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給日本國民以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震撼,造成恐慌,喪失其鬥志,迫使日本政府投降。
這個方案提出時,受到了大量的譏笑和嘲諷。有些人甚至說他是美國軍方內的白癡。但是,當使用與不使用原子彈的爭論沒有結果時,科學家和軍方人士又想到了這個方案。並且經過一系列研究討論和可行性分析,認為這個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因為當時的日本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孤島,與外界聯繫的途徑已經很少,而且日本的通訊已經被美軍完全監聽。各個地區的通訊的損害程度也相當大,可以說,美軍完全有能力控制日本各地間的通訊和消息以及新聞系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美軍已經控制了日本的喉舌而日本只剩下耳朵了。美軍有能力向日本政府和國民發佈大量的虛假恐嚇消息而日本卻難以辨別其真偽,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會認為是真實的消息。


經過充分的探討和論證,大多數科學家接受了這個建議,軍方人士最後也勉強同意這個計劃,但是,軍方與科學家達成的協定是,如果計劃失敗,最後還是會使用原子彈。1945年7月28日,這個前所未有的資訊戰計劃開始制定,被命名為“曼哈頓2”計劃。研究組對“攻擊”的城市進行了相當嚴格的篩選,在六個候選城市(大阪,京都,劄晃,小倉,廣島,長崎)經過反復嚴密的論證、比較,最後選定了兩個城市作為“攻擊”目標,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廣島和長崎,因為廣島和長崎距離東京比較遠,在通訊被基本切斷的情況下資訊來源極少,而且,長崎和廣島實際上已經由於美國的狂轟濫炸而被孤立。把廣島和長崎作為資訊迷惑戰的目標應該是最合適的了。


1945年7月31日,“曼哈頓2”行動全面展開,大量的科學家、技術人員以及大批的先進設備被運往關島和提尼安島。美軍大量的軍艦開始駛向日本海域。其中有很多的裝備大量電子設備的資訊戰軍艦。對於這次行動,美國當然沒有必勝的把握,因此美軍同時在研究原子彈的投放計劃。1945年8月5日,大量的美國軍艦已經在廣島外海域部署完畢。資訊戰即將開始。


1945年8月6日清晨,一架B—29轟炸機在提尼安島起飛,當然,它所攜帶的不是原子彈,而是幾顆美軍的新型炸彈—凝固汽油彈,這種炸彈威力與原子彈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殺傷半徑不到100米,沒有任何輻射。
8月6日早上,這架B—29到達了廣島上空並投下了幾顆凝固汽油彈,凝固汽油彈爆炸後引起了些大火,因為廣島仍有較多的木制建築。但是引起的傷亡不是很嚴重。大概只有不到三百人喪生。飛機上報告了炸彈已經投下炸彈。


隨後“曼哈頓2”行動全面展開。美軍馬上用電子干擾的方法切斷了廣島與外界的無線電聯繫。並偽裝為日本在廣島的機構向日本全國各地發送無線電消息,用日語向日本政府和國民求救,“廣島被一顆巨型炸彈轟炸,威力極大”,同時,美軍在日本的間諜網也開始工作(這些間諜大多數是美籍華人),特別是把資訊傳給日本的幾個特別重要的物理學家,因為這些人會認為這種巨型炸彈是原子彈,只有這些日本科學家真正知道原子彈的威力,從而能向軍方和政府建議投降。可以說“曼哈頓2“行動是比較成功的,在技術上沒有任何漏洞。廣島與東京、大阪以及京都的通訊被中斷,就連廣播也因為美軍的電波干擾而無法接聽。甚至廣島市內的人也不知道廣島“被原子彈轟炸了”。但是由於沒有確實的資料,只有大量的消息,雖然日本人相信廣島被轟炸了,但是只認為是一顆非常大的常規炸彈,知道美軍的假消息“廣島已經被毀滅”通過其控制的資訊網發送到日本各地,日本人才被這一消息驚嚇住了。當然,仍然有很多日本人不相信“廣島被毀滅”的消息,甚至有些距離廣島不遠的地方的人知道這是個假消息,但是他們卻不清楚為什麼他們的政府會發出這樣的消息,他們對此只能無奈。不過令美軍哭笑不得的是,因為他們對日本通信系統的破壞性打擊,日本很多地方,特別是在離大城市較遠的地區卻沒有收到他們發出的消息,因此日本並沒有想象中的“陷於一片混亂”。一些日本的物理學家也對美軍使用“核裂變彈”懷疑,因為他們不相信美國擁有核裂變武器。但是日本最有名的核子物理學家之一西名吉尾卻知道美國已經完全有可能掌握了原子彈,他相信日本已經遭受到美國的原子武器的攻擊,對此他憂心忡忡。



正當“曼哈頓2”行動還在進行時,6日晚,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全世界發佈了令人吃驚的消息,美軍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並向人們介紹了這種最新武器的強大威力,“相當於1.5萬噸TNT”,“廣島已經消失了,”這個消息迅速的傳到世界各地,包括傳到日本以及所佔領的地區。世界一片沸騰,很少人知道這顆“原子彈”是資訊戰的結果。


但是,日本在這時卻沒有顯露出任何將要投降的跡象,這令美國軍方十分惱火,甚至著手準備使用真正的原子彈轟炸日本。這當然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他們認?這是正常現象,應該實行第二步計劃。
1945年8月9日,日本還被一片恐怖籠罩時,又一顆“原子彈”在日本爆炸了——美軍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資訊迷惑,這次更加猛烈,因為長崎已經被美軍的軍艦給完全封鎖了,聯人與人的直接通訊的條件都沒有,美軍又給日本各地傳送資訊“長崎被原子彈轟炸”,“長崎消失了”。日本國民真正的開始陷入混亂局面。


當晚,美國總統杜魯門又向外界宣佈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這次,他向大家展示了更令人吃驚的新聞——在長崎和廣島原子彈爆炸電影資料,當然,實際上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原子彈的電影資料,只是角度不同,另外還有美軍用模型製作的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的電影資料,在黑白電影中很難分辨真假。電影資料被展示後,全世界為之震驚,各大報都在頭版刊登了原子彈爆炸的照片和廣島、長崎被“毀滅”的照片。日本國內已經陷入完全混亂。


同時,幾位原子科學家,包括阿爾瓦雷斯、阿格紐、羅伯特*瑟伯爾等人通過他們的日本朋友給日本政府了一封信,信中詳細的講述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並勸日本政府馬上投降。


1945年8月11日,日本通過第三國向美國政府表示了投降意願,不過是有條件投降。美軍也知道了這場資訊戰實際取得了成功。但是不接受日本的“有條件投降”方案,要求日本馬上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3日,美軍對日本下達了最後通牒,若不馬上投降,將在東京投放原子彈。當然,這顆將是一顆真正的原子彈。
1945年8月14日,日本表示將接受波茨坦公告,即將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這次資訊迷惑戰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勝利了。


三. 結局與尾聲“曼哈頓 2”行動實際上已經取得了成功。但是,這個計劃一直被嚴格的保密。連參加行動的絕大多數軍人也不知道他們行動的全部過程。他們只知道把資訊傳到日本各地,他們也認為美軍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美軍的資訊迷惑甚至迷惑了大多數美軍,實際上是迷惑了全世界。


日本投降以後,美軍完全而且是單獨的佔領了日本,並且控制了日本的新聞和通訊等資訊機構,完全控制了日本官方。日本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廣島和長崎仍然存在,甚至是平安無事。而知道真相的人卻沒法傳送消息,如果那時你是說廣島和長崎平安無事的話,肯定被認為是瘋子。


幾個月後,在美軍的操縱下,日本政府公佈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造成共30萬人死亡。為了防止日本和德國的軍國主義復活,主要是為了威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美國沒有公佈事件真相。美國銷毀了所有“曼哈頓2”計劃資料,從而無法再讓人知道事實和真相。


日本政府也對此有過懷疑,但是因為美國的壓力和自身利益,沒有追究下去。戰後不久,日本政府發現這了“兩顆原子彈”卻有巨大的利用價值,可以掩蓋日本“害人國”的地位,突出其“被害國”的地位,所以日本不願再懷疑那兩顆“原子彈”。現在,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都有紀念活動,紀念從未有過的原子彈爆炸,在兩地還有紀念館,以突出日本在歷史上的“被害”,但是卻從未反省自己對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犯下的罪行。


歷史上就認可了美軍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