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 2017

三言两语:形式与内容

大斋期第四天。

耶稣说: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马太福音六章16-18节)

在禁食的时候思想一下相关的圣经经文是很必要的。前面的经文表达了几件事:
一、禁食本身是好的,也是应当的;
二、因为禁食而被夸赞本身就是“赏赐”或“报答”,说明禁食一定会得到祝福;
三、因为禁食而有的“好处”可能是来自地上的也可能是来自天上的;
四、耶稣要求我们追求的是来自天上的奖赏;
五、得到地上的“赏赐”结果可能是上帝的不喜悦,因为上帝更看人的内心,不会奖赏任何的“伪善”。

这段经文可以鼓励大家来参加“大斋期”的禁食祷告,因为必定是有好处的。但这段经文也并不能够完全应用在“大斋期”的禁食,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个人性的属灵操练”,要在“暗中”进行。就是指平日间我们个人在神面的“刻苦己心”。

而在圣经里还有更为美好的典范:分定禁食的日子。就是公众性集体的禁食,在以斯帖记、以斯拉记等处都有。而以色列民也有特别的节期,是一同进行禁食祷告的。而公众一同的禁食不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自然也不是这里耶稣所强调的“暗中进行”的属灵操守。

大斋期的第一周马上要过去了,这几天里面,自然还是会有许多进餐馆的机会,每次禁食的时候都这样,说明灵界与我们心灵之间互动的真实。而在禁食期间常常是需要向亲友来解释为什么禁食、大斋期的历史和意义,之后所得到的回应大多是“不要那么形式化吧”“信仰吗,只要心里有不就行了”“不必了吧,你的心上帝已经知道了”;这样的回应不只是来自不了解基督教信仰的朋友,教会内的许多肢体也是这样想的。

于是引发了一个问题:形式有必要吗?

信仰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内在的事情,是与任何外在的形式无关;但内在的信仰必然要有外在的表达,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形式,有诸内而形诸外是合理的。并且从做为群体的教会之角度来说,往往形式是需要更多关切的问题。(许多教会的冲突都不是因为教义与立场,反而是因为选什么样的诗歌、礼拜时间长短之类外在形式的问题。)

这个问题如今很少还会在世俗的世界里有争论,反而是有最宝贵之信仰的基督徒一直不能释怀;市场化的时代,不只是要质量更是需要包装。就是在“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那酒也一定是流溢醇香的才行。

军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走队列,就是走形式。如果一个军人说,我不怕死,只要上阵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这些无聊的形式上呢?正规军与土匪的区别绝不是武器和战斗力的区别,而是在于有没有被形式“模造”过的气质和内心中对于权力的尊重。

基督徒信仰的外在形式,不只是不能忽略的,甚至更是需要花大工夫来思考、研究和计划的。用世俗的话来说,今天许多上帝的儿女最大的问题是“没规矩”,就是没有好好在一个规范的“形式”之下过共同的信仰团体的生活。每个人都是“闲云野鹤”,都是得天地之精华的,却不懂得上帝的心意是在教会,不懂得成为教会的一份子。这个问题的扭转是需要从教会的角度进行形式化的规范。

在教会里面不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带着活泼的灵性来到上帝面前的,所以将从圣徒,强状和软弱的,年少的年长的,同规划在一个共同的形式和属灵的操守中,是对教会有最大的建设作用,有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明显地感到“益处”。

禁食祷告,是件个人性的事情,是个人在神面前的操练;但是全教会一同来操练,却会带来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助益。不是每个人都深深明白禁食的好处,没有亲自参与过禁食操练的人,是不会体验到那个过程的艰难、自己的软弱和无能的。教会积极地推动这件事,虽然会有“形式主义”的可能,但与所能带来的益处相比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了。形式是与群体成长息息相关的!

我是一个反叛性很强的人,从小对于形式主义就很反感,什么升旗、唱歌、宣誓之类的都是中烈反感的;成为基督徒之后也一大段时间做“闲云野鹤”,对形式化的东西都反感。甚至对于“圣礼”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我是八七、八八年间信主,八九年开始传道、上讲台,但受洗却是1992年,这个是足以证明我是多么“自由、散漫”的。过了许多年之后,才渐渐对于形式、圣礼、礼仪之类的问题有所认识。现在看来,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个人的灵性深度的话,基本上不会对任何外在“形式”的东西有好感的,但是如果当人心中考虑的是基督的教会,是众圣徒“共同”的成长、成熟的时候,必然会越来越看重“形式”的正确、严谨和执行。所以,形式的问题,是群体性的、教会性质的问题。

你禁食,是个人的事,不必告诉我;我也禁食祷告,是我自己的事,不必告诉你,上帝知道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教会召聚所有的长执、同工、肢体一起在同一个时间禁食祷告,就不再是你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群体、国度的事件,这个形式所包裹的内容是一个集体的成长,不是形式主义所能够约束。好的形式是为了提升群体信仰的活力,形式主义是死信念对活人的迫害。

结语:
一生为了信仰而刻苦己身的施洗约翰,派门徒来问耶稣:我们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
耶稣回答说:
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了。(马太福音九章14,15节)

我们现在就是活在“那时候”,因为我们的主耶稣大能显现的荣耀之日还没有到。

“主耶稣啊,我愿你来!阿门”

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16年二月十三日,周六

三言两语:话“承继”(血统/基因/灵统)

大斋期第二日,参加了南区的查经班,继续学习《创世记》。

罗得、他的两个女儿、摩押人、亚扪人,这些内容开始出现了。

所多玛与蛾摩拉的公开罪孽以及上帝公开的审判,对于廿一世纪大力鼓吹“同性婚姻”之人是极大的警告!这是一个独立的话题,或许再有机会分别讲述。但有些不想漏掉的事要告诉大家:自从星巴克的CEO公开支持同性婚姻,并且声明他们的收入中有一定的百分比专门用于支持同性婚姻,这样的宣告之后,就不再喝星巴克的咖啡了。求主怜悯!注意:我们不是针对他的生意(生意就是生意),如果他自己将生意与他们的立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就需要小心了。

罗得的问题才是让人困扰的,不知道基督徒有没有更深刻的思考到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个摩亚人的后人,你会如何思考?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大希律”历史上最为悲剧性的人物。他是以东人的后裔,但祖先就已经归化了犹太教,从小就是照着犹太教的习俗文化和信仰成长起来的。在罗马人的眼中,希律是个犹太人,完全有资格做“犹太人的王”,但犹太人却不这么看,他们心中希律是以东人(以扫的后人)怎么能做选民的王?希律的人格分裂是从他的血统开始的。

血统论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很有影响力的。圣经怎么看待血统论的呢?(今天的重点问题出来了)

因为罗得与女儿乱伦生了摩押人和亚扪人,所以在圣经多处明言这两个种族永远是不可以进入上帝的圣所!

这明显的禁令看上去是带有很强列的种族主义色彩的。圣经是不是支持“种族主义”呢?

回应这些问题其实是要搞明白:上帝的禁令的标准是什么?

是不是有“敌基督基因”或“非上帝喜爱的血统”,成为上帝禁止一些族裔亲近他的原因?

有没有反证呢?如果没有反证,那就是这样的了,但如果有了反面的例证就说明这个预设是不成立的。

反证最佳代表:路得,摩押人,成了大卫的祖母。从基因和血统的角度来说,基督耶稣的身体里是可以找到路得的遗传基因(这一点请我们中间的基因专家来解释吧)。如果上帝的禁令是因为血统和基因,那么甚至大卫王、所罗门王都没有资格来事奉上帝了。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证明说,上帝的禁令是与血统、基因无关的!(可惜的是过了几千年,上帝在地上的选民--犹太人,还是不明白,同样的那些迫害他们的也不明白)

今天我发明了一个新词:灵统

上帝的禁令不是根据你物质的身体,而是根据你的心灵里面的行动和状态。上帝禁止摩押人和亚扪人进入圣所,是因为“罪”,因为他们祖先的“罪”。

如果上帝的禁令是因为血统和基因,那么全世界都没有人能够来到上帝的面前。如果是因为“罪”我们被隔绝在上帝国度之外,(好象亚当被禁止回到伊甸)那我们就有希望,只要可以解决“罪”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重新恢复与神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这也是路得的见证特别告诉我们的。只要我们归信上帝,不管你昨天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只要相信上帝立时我们就可以回到上帝的家中成为国度的一员。(这叫“福音”啊!)

当上帝将十诫给摩西的时候,特别说: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慈爱,直到千代。(参出廿,申五)

这里有一个数学题:三四代与千代的对比。

我们是在三四代的咒诅中?还是在千代的祝福里?嗯,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以西结的时代,人们误读这段话,甚至说:父亲吃了酸葡萄,结果儿子的牙倒了。(参:结十八,耶三一)而上帝是在提醒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孙的福祉负责,不是为自己的前辈。

就是说:
一、如果我们犯罪,得罪上帝,罪的影响和果效会波及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三四代,表示“一段时间的咒诅”;
二、不管你现在是不是在那个“三四代的咒诅时段”里,如果现在你悔改,接受上帝的救恩,回归上帝的国,你立时就脱离了那“三四代”的咒诅的影响,从你开始千代的祝福。
三、是展望将来,而不是纠缠过去!今天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到将来,不是过去。

从罗得的后人路得的身上就可以做证。如果她纠缠着自己的血统,自己民族、家族的过去,那么她知道自己是根本与上帝无关的“圈外人”;但是她所看到的是自己婆母所信靠的上帝,所以她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开始了全新的“灵统”,从她开始要全然归向上帝。于是她后面那些承继她同样信仰的人都得到永生的祝福!

这就是基督教信仰所展示的福音!我们的信心可以改变一切,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却可以改变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并且成就全新的历史,给后人带来伟大无尽的祝福。同时,如果后人没有继续追随上帝的恩途,抵挡上帝,还会重新落入那被咒诅的“循环”。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来交帐,父母不能代替儿女,儿女也不能代替父母。

在国内见过一位老人,非常骄傲地自称:我家是四代基督徒。但如果他自己没有从心灵里面悔改归向上帝施恩的手,固然他会享受到父辈留下的祝福,但却并不代表他能够与父辈一样享受永生的祝福。

今天是农历的初五,我们还是在“春节”期间。春节是家庭的节日,我们聚集,分享,送出祝福;是的,我们都喜欢祝福,不喜欢咒诅。盼望大家能够者入真正永恒的祝福。不要怨天尤人,因为上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是被禁止进入圣所的摩押人也可以成为上帝拯救计划中的一环,同样,在亚当里被禁止进入伊甸园的人类,有更美的新耶路撒冷在基督耶稣的十架救赎中为我们存留。

所以你今天的选择和行动是什么?现在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将由你自己的抉择引发!

再次祝福大家:春节蒙恩!

要祝福,还是要祝福!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16年二月十一日,
大斋期第三日,中午,于152街福特车行

祝福与咒诅。破五之前夜

 续2016年二月七日的证道内容:

 路加福音六章7-26节

后半段是耶稣的讲论,与马太福音五章有许多相近之处。但这里明显地讲到咒诅(有祸了),是马太福音里没有那么强列的。

将祝福与咒诅同时展现出来的,在旧约的《申命记》中是最为精典的代表。在申命记中,以色列人明明地说到,如果遵守神的律法就一定得福,如果违背就受祸,并且是从心灵到生活,全方位的。

在新约时代也会有咒诅吗?答案是:是的。
因为我们不是有两本圣经,而是一本,旧约和新约是一本书,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有着同一的原则。只有旧约是不完全的,只有新约也是不完全的,新旧两约互相参照、互相解释。

神的儿女要特别警醒,不要活在“虚假的得救”和“廉价的恩典”之中,要知道我们的上帝“是烈火”,“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耶稣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你们不要怕,但那有权将身体灵魂都丢进火湖的,就是大能的上帝,你们正是要怕祂!

基督教福音派的问题也常在此,就是多多讲上帝的慈爱,却忽略了上帝的主权和威仪。上帝象是一个慈祥的老爷爷(教会是家庭的形象),但上帝更是对每个人握有生杀大权的君王,是万王之王,是万军之神!

如果一个基督徒,口里承认相信上帝,但却从来不遵行上帝对他的旨意和要求,那第一我们会怀疑他口中的宣称,第二,更危险的是,他可能会招来上帝更加的审判(甚至咒诅)。要醒过来,为上帝的话而颤惊!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初五了,迈阿密冬日清冷的夜晚。今天在中国故乡,仍然在庆祝着新年。这一天在南方地区是要迎接“财神”,非常功利的一件事;而北方,特别是我自己的家乡(天津)家家要吃“破五的饺子”,这其实是个很可怕的习俗。这一天家家开始来准备饺子馅,用刀在砧板上切啊切,一边切一边在口中念念有词,这个叫“切小人”,然后包饺子的时候还是念念有词,叫“捏小人”。他们嘴里所念的都是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得罪过、伤害过他们的人。总之,这是充满了“咒诅”的一天,一点也不是欢乐的节日。是大家应当伤心和懊悔的日子。

要小心!我们是有灵的活人,我们的灵是有能力的,虽然已经因为罪而被上帝所限制,但灵的力量一旦发出是会产生影响的。不只是会影响到“雪花”更是会影响到其他人,以及社会。不要以为切切小人只是自己心灵上的满足,阿Q一样的自我安慰,你的祝福和咒诅都会有影响的!因为你是按着上帝形象所造的。

属灵的事有一个特别的规律,是耶稣告诉我们的。
一、你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二、被祝福的人不一定得到祝福,完全是根据他自己的灵性和信仰;
三、如果被祝福的人不配得到你的祝福,这份祝福是会回到你的身上;
四、结果,所有的祝福都会带来更大的祝福。
这是属灵的律。而咒诅做为一种灵性愿望的投射也会有同样的过程:如果你所咒诅的人是上帝所祝福的,结果那个咒诅将会返还给你。多么可怕!

盼望那位能够祝福我们也真的能够咒诅我们的上帝大大的施恩怜悯我们,让我们留在蒙福的地位,并成为上帝祝福的管道!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16年二月十一日夜

大斋期?圣灰日?基督徒如何面对?

(2016年二月十日,是圣灰日,英文叫Ash Wednesday。)

我们对于教会节日所知极少,甚至如何计算复活节都不懂得。国内教会普遍的基调是“反传统”的(敬虔主义),任何宗派的、公会、血气的、属魂的、外在的通通都放在反对的清单中。因此我放弃了绘画,不只是为了信仰放弃了教书的工作(1993年),而是因为对敬虔的渴慕而放下了画笔。要成为一个全然属天的子民,没有节日,没有娱乐,每日刻苦己心叫身服我。这种敬虔主义的传统为我的信仰奠定了非常的基础,到今天仍然是我灵命和事奉的祝福。但这样的敬虔主义也有她的盲点,就是非常薄弱的“教会观”,因为在敬虔上刻苦可能会带来强大的个人主义和完美主义;而面对不完美的教会来说,敬虔主义者可能会选择封闭、遁世的修道主义进路,或者就是批判和否定现有教会的一切。(其实只要一句“你们都不属灵”就足够打击了,而且是双向的打击。)

后来学习和研究教会史,在反思中渐渐明白上帝的心意是在“教会”,而不是个体,祂要的是整个教会在真理上合乎章法。因为教会里总是有各种灵性情况的,年龄上和属灵上都有儿童、成人、老人的不同,不可能整齐划一的要求全教会好象修道院一样(其实修道院里面的灵性也是参差不齐的)。教会是上帝的国!

如今做为一位牧师,许多时候,我们不可能以敬虔主义者的标准来要求每位教会的会友的,让会众统一进退更是几乎不可能。牧会的体验中更加惊叹教父们在千年之前已经留下的“传统”是何等保贵。

说到节日,最初在研究教会历史中不同时期的礼拜形式和内容时我才开始注意到“教会年”(在中国在陆的教会里几乎完全没有“教会年”的概念)。许多基督教的节期原本都是教会年中的一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一点上天主教是保留了许多,并且又添加了更多,因此我们基督徒听到一些有关基督教节期的讲论时,第一反应是“这是天主教的,我们为什么要听?为什么要遵守?”其实今天许多所谓“天主教的”节期并不都是天主教的,教会节期的制定是远远早过天主教出现的时代,许多“传统”都可以回溯到教父时代。当然我们也应当忽略掉那些后来添加并误导信仰的一些错误的节日(比如“万圣节”)。

为什么会有教会年历?
任何一个传统都是为了表达一种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历”的出现当然是“为了教会”,因为教会是由不同的人、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经历和深度、不同学识的人组成的,所以在教会里就需要将大家圈在一起,经过圣灵的引导、被圣化而成为天父的儿女,神国度的子民!

教会在地上存在的标准有三点(这个是要背的):
一、圣道被传讲;
二、圣礼被施行;
三、圣纪被遵守。

而这三点加起来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就是让(地位上的)神的儿女成为(实质上的)神的儿女,用教导、团契和纪律等不同的方法。而“教会历”存在的目的就是直接将教会的使命浸入到圣徒平日里实际的生活之中,透过节期和节日让教会里所有的成员,无论老幼、男女、强弱,都被维系在同一个时间节点,共同面对同样的事件、共同思考和学习同样的意义。节日是为了神儿女的好处而预备的,我们并不是为了节日而过节日,而是为了信仰——特别是全体人群的信仰而过节日。

在节日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共同参与和面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做为群体的正面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反观我们华人教会在这方面的缺失,其实无形中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可以大家共同成长的机会和祝福。

个人主义者自行决定每天的意义,他们是不过节的,而集体主义者只是跟在大家的风俗中过日子,但我们是天国的子民,耶稣已经按每个人的名字召唤我们来跟随祂(个人的),同时又将我们放在祂的国度中成为天国的子民(群体的)。

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做为牧者,我越来越体会这一点。教会的复兴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属灵热情,而是整个教会每个成员都在圣灵里面的火热。


圣灰日和大斋期的由来:
圣灰日
教会历史之初的两个多世纪间有十次大的、全罗马帝国的对教会的逼迫;许多圣徒为了信仰被杀死,有的是被放进斗兽场里,有的是钉十字架,还有很多是被火烧死,因为基督徒都带着复活的盼望,所以罗马政府就试图用火刑来毁灭他们的身体,使他们的身体不能复活。其中很有名的一位殉道者叫坡旅甲(Polycarpus,约69年-156年),他年轻时曾经跟随过使徒约翰,被烧死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人们试图说服他放弃信仰,因为在平均年龄只有甚至不及四十岁的时代他非常是高龄的老人,他回答说:上帝八十多年一直恩待我,我怎么可能背叛祂!有许多家他这样的殉道者,大家有条件可以去看FOX所写的《殉道者》一书,在大陆已经出版可以买到的。

后来教会在罗马帝国合法之后,人们开始纪念当年为了信仰和殉道的圣徒,这是圣灰日起源的一个原因。

同时圣经里面也多次提到说“你们当思量,你们不过是尘土”、“尘土仍归尘土,灵将回归赐灵的上帝”,在圣经中多次提到在哀伤、痛苦、悔罪的时候,会将灰土扬在自己的头上,约伯看到上帝之后是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6);在教父时代许多圣徒在祷告时会使用尘灰(如特土良),因为尘灰提醒我们的卑贱、死亡的真实、罪的可怕,以及圣徒的坚忍和基督复活的大能超越了一切迫害和死亡

所以“圣灰日”本身所包含了源自圣经与教父的榜样,同时也是对历史和历代圣徒的纪念。当我们在圣灰日来默想当年的圣徒在殉道之前是如何宣告着他们的信仰:“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门”的时候,将对我们耳熟能详的信经CREED有着全然不同的体会。

大斋期
每个礼拜其实都是复活节,每一天也都应当是“圣诞节”,但一年中总要找出一个特定的日子,众教会来一同庆祝、默想和回想一个共同的事件(这叫圣而公之教会、叫普世教会),所以才有“教会年历”。因为上帝是超时间、超空间的上帝,所以我们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来庆祝祂的任何一件伟大做为,但教会是活在世界上、活在时间里,做为群体的教会在基督里也需要有“集体活动”时段。一个基督徒可以在任何时候,在他觉得有感动或有需要的时候去“禁食祷告”,但是教会做为一个集体也应当有一起(步调一致地)进行属灵操练的时段,所以“大斋期”是古代教会留给普世教会的一个非常奇妙而宝贵的传统。

大斋期的计算:
大斋期其实是关联着复活节的,从圣灰日开始到受难日之后的周六,是更正教会所接受的“大斋期”。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大斋期在计算上与我们略有不同。在大斋期这个时段中除去六个主日,一共是四十天;圣经中多次提到四十天,从挪亚、摩西、以利亚到最后耶稣在旷野禁食受试探;所以这段时间许多教会会鼓励甚至要求成年信众开始禁食祷告,思想基督为我们受苦,忏悔自己的罪,并准备面对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救赎和伟大的复活之日。

圣灰日和大斋期的进行
首先,要强调,参加或不参加圣灰日和大斋期不是圣经和教会的要求,她只是一个由古代教会延续下来的“传统”。传统的存在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如果不能为我们的信心提供帮助和兹养,我们就不需要任何的传统。所以参与圣灰日和大斋期的属灵操守完全是自愿的形动

圣灰日晚礼拜
我们将会有聚会必有的元素:诗歌,圣经的宣读和讲解,祷告;在这些之上特殊的是每个人将会来到台前领受圣灰的膏抹,牧者会用膏油混合灰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在你的额上留下印记,并祝福你!

大斋期
每个人会根据自己身体的条件、属灵的托负和追求,进行禁食祷告。在实行的方式上与我们平日的禁食祷告没有什么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在大斋期你是与教会的众肢体一同操炼,你不是孤军奋战,不是独自面对属灵的坚守。而教会的众肢体一同参与,属灵的肢体对软弱的肢体会有更明确的指导和帮助。总之,禁食祷告是个人灵命蒙福得力的通道,而大斋期则是全教会在神国度中成长得用的蒙福节期。

(如何禁食祷告,我想应当是另一篇的话题,您可以查找我之前的文章或书籍中的相关讲论。)

特别的预告:
二月十日,周三,晚上七点十五分,我们将有圣灰日晚间礼拜;
大斋期开始之后,鼓励每位弟兄姊妹选择一天、两天、三天,或是每周的一个时段参与整个教会的禁食祷告网络,成为网络中的一个结点。您如果选好了日期,迈阿密的肢体们可以向秘书长报备,我们可以互相在祷告中彼此关注、代祷、守望!


后记:
华人福音教会在过往的四年间一同经历大斋期的禁食祷告,虽然并不每个人每一次都有明显的收获,但却对全教会在灵性上的成长和成熟有非常非常明显的影响。

活传统是死去圣徒的活信仰,死死抓住的传统是仍活着的人的僵死信仰!

愿2016年的大斋期成为我们众人一同敞着脸观看主,以至于基督的荣形就显在我们中间的日子!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16年二月九日,圣灰日前夜


PS: 这篇文章如果对您有所感想或引发了您的一些疑问,欢迎在文章下面点选“留言”将您的话告诉我们。同时您如果也愿意在大斋期的禁食祷告,也可以通告我们,我们会在祷告时特别记念您!

三言两语:使徒行传

小引:
自2016年始,我们教会主日崇拜时间改为早上十点,主日学转到了十一点半开始,分成四个成人组三个儿童少年组。在成人组里面人相对最少的是“教会与教义”小组,这一组所引发的许多问题都不是一言两语可以提供“标准答案”的。前次已经特别回应了他们有关“亚拿尼亚与撒非拉之死”的问题。这次针对的是更大的一个问题。
召聚人周伟执事问:使徒行传时代的教会与我们今天的教会有什么不同?

相同的就不重复了,一主、一信、一洗、一神,是两千年不变的!

不相同的地方才是周执事特别思索的地方。使徒行传总是给我们一些困扰,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的处境下,对照最初的教会有许多不能言说的距离感。这两下之间的不同到底在哪里?历史的原因?文化背景不同?或是(许多人会想到的)早期教会更有上帝的同在,今人不如古人?

在我看来,如今的教会与使徒时的教会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是“权柄模式”的不同。

什么是“权柄模式”?这个词是本人的原创。“权柄模式”就是权柄运做时所产生的外在表达形式。有点象“管理模式”,但管理包含“权柄”却不能完全表达圣经中的“权柄”概念。“权柄”是不会改变的,而“权柄模式”在两千年教会历史中有过许多次的变化和整合。

什么是“权柄”?这是个法律化甚至军事化色彩的词语。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说:“权柄”就是“要听谁的”、“要照谁的要求做”。那个引导你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人、思想、信念等)就是管控你的“权柄”。

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都可以简化为一个“权柄模式”变化过渡史。

所有的“权柄”(包括世俗的权柄)都是源于上帝绝对的主权!伊甸园中的亚当,本在上帝的“权柄”之下,那是原有之正常情况;后来他听从(注意:是“听”并且“从”)了夏娃的意见,因为夏娃“听-从”了蛇的意见。权柄次序的掉转是整个堕落事件的根本!

之后整本的旧约都是上帝选召悖逆的人,让他们回归顺服祂的权柄(包括守安息年,都是学习在恩典中服从上帝的命令)。而旧约历史给我们看到的是人完全的失败!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权柄”(中国象棋里的王是不能见面的);可是人犯罪堕落之后的结果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圣殿中有了一个“权柄”坐在王座上代替上帝,那就是被称为“己”的东西。恩典临到一个人,就是在心灵圣殿中的一场战争,上帝和“己”抢夺那个“权柄”的王座。

当我们说“我要听从上帝”,就是说我们接受了上帝的权柄,成为祂的臣民。但问题来了,怎么才叫听从上帝呢?这就要回到“权柄模式”的问题了。当我们自称要听从“上帝”时,是如何听从的呢?许多人会问“上帝在哪儿?”其实我们更应当问的是“上帝的权柄”在哪儿?或者也可用加尔文常用的神学情表达“上帝的主权”有没有被高举?

暂停一下。我很怕听到有人说“我得到了上帝的启示”、“上帝对我说”、“我是独自领受的,没有别人知道”。这些话都是自证自明、自证的循环的权柄,一旦超出了那个“自我”的范围就失去其“权威性”,在“我”之外的“他者”凭什么接受这个“我”自己里面的权柄?(只有傻子和疯子才会相信!)

了解“权柄”和“权柄模式”需要我们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谁可以代表上帝的权柄?
    凭什么?

用这两个问题来看圣经,我相信不只是对《使徒行传》会越来越清楚,甚至明白整本圣经都大有帮助。

“使徒”是上帝权柄的代表,使徒的资质是什么(凭什么)? 
他们曾亲自跟随过耶稣,是耶稣亲自所选的使徒,耶稣基督自己是他们权柄直接的来源,他们在那个世代全权地代表上帝。
所以亚拿尼亚撒非拉会仆倒在使徒的脚前,所以使徒的影子都可能会使病人得医治,并且只有经过使徒“按手”以后,才会受圣灵(有时说方言)。
保罗,今天没有人怀疑他使徒的职份,但在当时许多教会却质疑他,因为他们没有象其他十一个使徒那样跟随过耶稣;所以在使徒行传中重复地讲述了他三次被主呼召的事件(9,22,26章。注意,在圣经中重复讲的事情都是特别有深意的,而重复三次的事件是很少的,十诫只重复了两次,耶稣的生平重复了四次!),以及他做了几乎与彼得同样的事奉,包括“讲道”、“行异能”、“按手使人受圣灵”、“得到奇妙的解救”等。所以使徒行传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要向初期教会说明使徒保罗的权柄。
而全书到最终却没有给他一个英雄的结束,因为此书完成时保罗已经殉道,但留在书未的并不是使徒慷慨就义的纪念碑,而是连续几章没有“神迹”的平凡旅行和最后在出租屋内平静的宣讲。因为那个使徒的权柄模式会过去,而代之的是神国度和圣言的“权柄模式”;终究如使徒本人所言,我们不过是瓦器,而我们所承载的圣道才是里面的珍宝。瓦器会朽坏,但珍宝却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其实我们将 Acts翻译成为《使徒行传》是不准确的误导翻译。《行传》开头时已经说了“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 acts的……他受害之后……”这里其实是告诉我们《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都是讲那个Acts,只是《路加福音》是开头的Acts,《使徒行传》是之后继续的Acts,真正的“主角”其实还是上帝自己,是圣父、圣子、圣灵的Acts。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上帝如何恢复和重建正常的“权柄模式”,亚当里所失去和混乱的,在基督里一步一步地重新建立起来。
不同的阶段会有上帝不同的“代表”,会有不同的“权柄模式”。“权柄”是不改变的,“权柄模式”是会变化的。
再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吧,还是用人生命的成长为例:
婴儿生命中的权柄模式是百分之百的父母,父母在婴儿身上有完全绝对的主权,父母把他们放在那里他们就会在那里,他们没有任何选择;
幼儿园时代,孩子生命中出现了三个权柄,父母、幼儿园老师和自我,他需要在其中作出选择,并且学习按排从权柄的先后次序;
中小学时代,父母、老师、同学、社会、自我,影响他决责的因素加添了,这个时期如果“权柄模式”混乱不清,基本上后面的半生都要为之付出惨重代价来修补。
进入成年之后,自我的意识就会成为主导,其他的都是参考意见。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从前父母是代表上帝来关爱和管教他们的,那么很难让他们成为降服于上帝的天国儿女,他们是可能会做基督徒,但很不容易成为全然委身于教会的基督徒。

回到教会的问题上,其实两千年的历史也很象一个人成长的历史。使徒时代的“权柄模式”好象婴儿时期,绝对唯一的权柄就是使徒。
之后的权柄就是属于由使徒直接选立的长老/主教,然后是教父时代,渐渐地大公会议确立了正统信仰的范围,教会中最重要的权柄表达模式不再是个别的某个人,而是“信经”和“大公会议决策”,进入了文本时代。虽然已经进入文本时代,但主教权柄(教皇系统)与信条之间的权柄还要再加上世俗政治权柄对教会的影响和争夺。

今天的基督徒会问,不是“唯独圣经”吗?不是要听《圣经》的教训吗?我们不是有了最终级的权威就是《圣经》吗?这都是很现代的、更正教基督徒的宣言。在十五世纪之前,虽然是有《圣经》,但是中世纪千年历史中,很少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圣经》。因为:1、大多数人不识字,并且,2、中国的活字印刷还没传到西方之前,《圣经》都是手抄本(超级限量版),一个国家区域都不一定能够有一本圣经。

有关教会历史的许多细节大家可以参看我们当初所上过的课程录像,或者国内不能看youtube的可以参看《历史的轨迹》一书。在此就不啰嗦了。

今天教会与使徒教会的区别就可以清楚了。使徒教会的“权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因为象婴儿期的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所以也显得很“亲密”,很“人性化”。而我们今天的教会的“权柄模式”经过了两千年的延革之后,相对的更多复杂。对于小小教会或是初创教会,多少还留有早期教会“家长制”的“权柄模式”;而大一些的教会成熟的教会就进入了“长执的权柄模式”,有了规章和管理层;再大一些的教会/宗派就会有“教区权柄模式”,一些疑难问题会交给由几十间教会或是几百间教会联合形成的“教区”来解决。

基督徒与天主教徒有什么区别?就是基督教会无论在何种“权柄模式”下所指向的终及权威是《圣经》,而天主教会不是这样(虽然梵二会议之后解除了信徒阅读《圣经》的禁令)。

民主制呢?许多公理会的或是无宗派教会的基督徒可能会问这个很有现代感并且是美国化的问题。
在教会制理体系下是没有民主制的,今天出现的都是很晚期才出现的,并且主要是出现在美国二战之后的福音派阵营。民主治理教会无所谓好与不好,就象一双鞋的好坏重点不是大小而是合适一样,西方个别教会能够民主管理的原因是:主体的成员都有足够丰富的圣经和神学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够全然降服于上帝,才有可能出现健康的“民主管理”;可是困难在于,全然降服总是最难做到的。在我们心灵圣殿中的“主权之战”每天都在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权柄模式”就会直接左右教会的发展。

小结:
其实这个“权柄模式”搞清楚了,是可以解决许多许多信仰、圣经、生活、工作等方方面的问题的。

不久前我曾经做了一个小调查,你心目中的教会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的回答是“家庭”或是共生的团体(村落)。可其实圣经多次说“万军之耶和华”、“耶和华的军队”、“圣徒的营”、“在军中当兵的”、“打美好的仗”、“冠冕”、“铁杖管辖列国”……许多这样军旅化的用词。而耶稣升天以前、使徒行传的未后,还有启示录都不断地讲说着“上帝的国”。这每一点都是与“权柄”接连在一起的。而这“权柄”也正是当今的教会最为忽略的部分。

很少有基督徒将教会理解为“军营”,这也是许多教会内部冲突不断的原因。因为我们是来到一个“家”或是一个“俱乐部”,家里的孩子们都长大了,老人家又没有跟上时代,“听谁的”这个问题早晚会出现,也迟早要带来内部的矛盾,而“分裂”也成了许多教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分家”与“哗变”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分家”一定是因为“人丁兴旺”,但“哗变”一定是天下大乱。在家里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服从“权柄”,甚至可以不听父母的去听祖父母的,许多孩子很精通这种“权柄”游戏,这并不会破坏家的合谐。但是在军中的士兵却不可以选择性服从,说“我不听你的,我只听将军的命令”。

我要听上帝的!那么在使徒时代很简单就是跟随和服从使徒们的带领;在教父时代就是听从地区长老/主教的领导;在中世纪就是听那些神父修士们的教导;宗教改革之后就是回归圣经,听从全本圣经的教导。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在教会里”!无论教会的权柄模式如何,如果不在教会里,自然就与这个“权柄”无关。奥古斯丁说“教会之外无救恩”,人或是在“己”的权柄之下,或是在“上帝的”权柄之下,这就决定了他永恒的生死祸福。

昐望本文对所有学习《使徒行传》甚至全本圣经的肢体有所帮助。我想,那些以有过军旅生涯的朋友可能会更理解今天在这里所说的吧!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16年立春 丙申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