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31, 2011

埃及2011,新时代?

他必伸手攻击列国;埃及地也不得脱离。 (但以理书十一章43节)

末期何时才到?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在廿一世纪刚刚走过十分之一的时候,民众群体性对“末世”的关切超呼寻常。虽然每个世纪中都多少会出现一些“热心”的群体,但这种全球性的、超族群的对末世的关切是千年来未有的。

但末世到底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却成了各说各辞的事情。很多人从不同的文献和传统中找寻答案,于是推出了一系列的“根据”从玛雅文化到印度、再到中国的古籍,但唯一不认真研究的却是上帝自己留下来的信息。请特别注意,那些人们热忠的古籍根本就没有自称过是永生的造物主留下的信息!

我们不去妄测末日的时间,因为那是不合上帝心意的,那是上帝自己已经隐藏的;但我们却可以透过圣经知道一些将要出现的事情,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世界时局的变化来感受时代的变化。

在末日来临之前有很多事件根据预言是一定要发生的,比如以色列重新建国,当然这个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旧闻了,还有就是将要在耶路撒冷重建起耶和华的圣殿,这件事还没有发生。在这些之外还有什么呢?还有很多很多,圣经交待了不少的细节,有时只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人问,那埃及是在扮演什么角色呢?圣经有没有提到末世时代埃及将要发生什么?
有的,圣经有很清楚的描述。在但以理书十一章讲到末世期间中东地区的政治走向和变化。根据上下文理可以知道,埃及将成为某一个王的占领地,这个王不一定是个具体的人,而是指一种信仰和政治理念。
根据这段的记载,那么如果埃及重新成为一个神权统治的国家将成为末世事件中的一个标志,这个“神权统治”是指以宗教立场的极权统治。这种统治模式在当年伊朗的霍梅尼时代是个典型,而阿富汉的塔利班、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激进组织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

如何看待这几个月埃及的动荡呢?
我们没有答案,但是如果允许我们多少进行一点点的猜想,那么这个动荡后面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可能是不简单的。当然如果埃及的现政府经过动荡之后保存下来了,我们的猜想就需要延后,而不是将之定位在2011年。
与现政府对抗的核心力量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这个机构是属于穆斯林极端主义者;他们现在推出一个“西化的”什么博士出来,但如果他们赶走了穆巴拉克之后,是否还能这样向西方示好,并建立一个“世俗化”的政府么?我心中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次抗议活动后面有很强的宗教情节,也正是这种浓厚的宗教情节才是政府军不向示威群众开枪的原因,因为在同一宗教之下大家都是兄弟。军方的无力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支持穆斯林兄弟会,反而可以猜想的成为宗教极权的重要军事支持。

当西方的民主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并没有带给埃及民众任何实际的利益的时候,埃及以及其他中东国家都开始放弃民主而回到宗教极权的传统模式去了。这是圣经预言特别预告过的。

那么容我再进一步猜想一下,如果埃及成为宗教极权国家,代表着什么?
好象多米若骨牌一样,我们会看到一个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就变革而成的中东新格局。

埃及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停火签约,并承认以色列是独立的国家。因此当年的埃及总统撒达特被军人当着世界媒体的面屠杀了。而穆巴拉特从政这三十多年间也不断遭到暗杀,但他却一直为中东和平进行努力,许多次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重要谈判都是在穆巴拉特的招待之下进行的。他虽然也是穆斯林,但在执政与外交方面并不是那么激进,所以被激进的穆斯林视为敌人。

如果这样的政权倒台了,换上激进的穆斯林当政,首先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相对稳定的格式将被打破,然后是重新洗牌,这个过程中可能将会有一系列的军事冲突,甚至大规模的战争也是可能的。战争最后将有从欧陆来的一位领袖在双方中斡旋,于是将有一份最后的“和平条约”被签定,此时就知道但以理所说的那第七十个七已经开始了。

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但九27)

目前时间到了没有,不确定,但圣经是这样已经讲过的了。所以我们只有静观时局了。将这些猜想留下来(不敢说是预言),立此为记。

总而言之,主再来的日子是近了,有多近?有心人自然知道。

宫景耀
主后2011年元月31日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炒饭]-超女不会上春晚

2011年1月11日
忙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查查邮件了。一则新闻跳出来,说是央视特别通告不会请“超女”上春晚。于是就又想起五年前写过的博文,到51wish.org上面一找,发现还在那里。就直接转到这边来了,人赖了,没有力量再那么着长篇大论了,就全当给大家炒碗冷饭好了。

超级女声的回想
作者[Daniel] 发表于[2006-10-11 5:45:00]
超级女声的回想

2006年的超级女声结束了,尚雯婕终于成了瞩目的新星,五百多万票的人气让她成为今年的超女冠军。第二名谭维维的得票也四百多万,与尚雯婕相差四十多万票。

仅九月29日一个晚上,观看和参与超女投票的人数远远超过往年,因为去年李雨春的最后得票才只有三百万。湖南卫视和中国的电信是大赚了一笔。

超女结束一周了,在网上对她们的评论并没有降温,不论是赞还是否,大家的关注热点是明显的,与央视的相关海选节目相比,超女更加能够牵动民众的心。

而超女比赛后面有什么特别的时代意义呢?
我认为,超女是在为中国人扫民主盲。虽然中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老百姓对“民主”到底是什么,还是几乎是完全无知的。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他们从来不会关注“民主”的理念,而城市人口对选举有所关注的也是少而又少,这还要看各地的街道是不是宣传到位。
问一问经过开国、文革、开放、改革的一代人,他们对“民主”是不是有充足的认识呢?回答还是否定的,特别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民主”概念已经越发淡漠了。问问身边的人,有谁还关心今年的人大代表要选什么人么?那个人是什么样的背景?有什么特长?他可能带来的政策或民间福利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那些宣传民选的人都不一定能说出来。还有谁能回忆起自己上一次投票选举是什么时候呢?虽然选举权是每个公民的权力!!

对下一代带说,他们头脑中更是不可能有什么“民主”概念。七十年代的人看九十年代的孩子,觉得他们自我中心、娇生惯养没有刻苦的精神等等,但我们自己是否还能体会一百年前举着“德先生”“赛先生”的标牌上街的学生们的心态么?我们对于“德先生”的陌生,又如何影响下一代人呢?

这时出现的超女选秀节目,完全是一个特定时代中特别的历史事件。台上那些参赛者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发一个短信、打一电话就可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看到激情时,每个观众都有参与的渴望。如果不是观众这样的激情,在娱乐界和媒体圈中没有什么背景的尚雯婕也不可能最后胜过大有来头的谭维维。尚雯婕从进十的时候以歌声打动了听众,又加上评委一度对她的打压,反而让很多被打动的听众参与到投票中去,结果八进六、六进四都是一路顺利。无论后面有没有黑幕,但场外的支持是今年尚雯婕成功的关健。

其实与很多暗箱操作的“选举”相比,超女大赛是在中国最公开、最透明的比赛,任何一丝一毫的问题都马上可以在网络和各大媒体中“披露”出来,所以就是真想做“黑幕”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单从“作票”这样的事情来说,入围赛、地区赛有作票的可能(听说有“作票”的最后竟然倾家荡产了),但到了全国总决赛时,就不是那个财团有能力、有必要去作那么大的数字了。当然个别省份利用国家媒体为人拉票的事情也是实情,可是拉票不等于“作票”。所以超女大赛还是一个比较公正的大赛,特别在中国可以说是最透明、公正的娱乐竞技比赛了,就是主办方都不能确知最后的结果,这与那些早就已经“内定名次”的比赛相比,可以用“干净”二字来形容了。

五百万票意味着什么?加上第二名的四百多万,再加上刘力杨和艾梦盟的票,仅仅29日一个晚上的投票已经达到一千多万,平均每一百个中国人就有一票,这样的比例和真实性说明了什么?不看其后面的经济利益,单单这股热情就是个值得注意的事情了。如果这样的热情参与从娱乐界转向政坛又将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这样的场面我此前只看到过两次,一次是台湾选举,当时我正在加州,当地的华人电视台是全天跟踪报导,连战没能胜出后,很多台湾民众在广场上要求政府验票,场面热烈;因为当年选举的黑幕一直没有好好的向民众交待,才会有现在这几天的“倒扁”民众活动。看着电视的画面,第一次感受到当地民众对选举的热切与积极性。对了,当时很多在加州华人教会中的普通台湾人(包括牧师)竟然特别情假,从美国飞回到台湾去参加投票。可知他们对参政议政的热情。

第二次就是小布什和克里的总统竞选,身在美国更是可以处处感到选举期间的气氛,从车子后的贴纸,住宅的围墙,任何私人的空间都表示出主人的立场;电视里面也不断有各种的新闻,以及小布什和克里接二连三的辩论等等。那时我又一次看到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在美国“骂总统”是最爱国的表现!这可能是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理解的表达方式。美国是个“政教分离”的国家,所以在大选期间牧师在讲台上也没有公开支持某个候选人的言论,但在私下里面,在祷告会上却明显地可以看到他们并非对大选充耳不闻;最后的选举结果出来以后,甚至有专家评论说:布什的连任是美国基督教的一次胜利。

第三次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就是这次的超女大赛了。前两年的超女大赛时我都不在国内,就算在国内家中也没有电视,根本不会关注到娱乐界的“超女大赛”。第一次听说超女还是因为一部贺岁电影《春田花花同学会》,在那里知道了周笔畅。但对超女还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直到今年九月初,无意中看到了“复活赛”,此后就渐渐越发关注起来了。“进十强”的比赛中竟被尚雯婕的歌声打动(她翻唱莫文蔚的《爱》);还有已经记不住名字的淘汰选手走下舞台时的场面更是牵动了每个观众的心。湖南卫视真的是赚到了收视率、广告费还有很多人的眼泪。

(作者补充:现在已经是2011年,这五年来又经历和观看了多次不同的选举活动,超过三次以上了。只是不能一一再添加进去了)

但是从深层次再看超女,应当引发更深的思考。超女是平民选秀,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一夜间成为身价百万的娱乐明星,这样的事情过去是不可能有的。就是电视剧里面所歌颂的那些如刘傭、韦小保之类平民化的英雄人物,也是需要先有皇帝特别的恩护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平民百姓以一己之力、个人的才华,在广大的民众的欣赏与推举之下登上常人梦想的高峰,在传统文化中是不可能的“幻梦”(科举之梦就是类似这样的,但还是需要皇帝的钦点)。这也正是“超女”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完全冲突的现象。是完全“西化”的民主形式的展现。

我想这也之所以没有一位超女能够走进央视“春晚”的原因(这绝对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超女”的存在与大一统的“媒体皇帝”相冲突,是直接挑战了传统的行业保护和权力集中,归根到底,大权在握的人,还是不能脱去封建小农作坊中积淀出的古老意识。相比而言,同时期郭德刚先生对央视特权的对抗还是采用古典英雄主义的方法,这与他所受的国粹训练不无关系。

无论如何,“超女”的存在是一件新事,超女的观众年龄平均都是三十以下的年青人,这些年青人在十六七年前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朋友,他们对历史对国家的感情是根本无法与五六十岁上山下乡回来的那几代人相比的。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中国的政治领袖将要从他们中间产生,未来的政治哲学将是什么样的呢?“超女”给他们提供了冰冷的课本所不能提供人生经历,为下一代人填补了“民主”理念的空白。

希望这样的“民主”扫盲还能够不被干扰地继续下去!



做为芝麻的,

Daniel
Oct 11, 2006



个人观点,请勿转用,文责自负,与本站无关。
--------------------------------------------------------

原文地址:http://www.51wish.org/user1/Daniel/archives/2006/475.html

Saturday, January 8, 2011

学习微笑

元月八日,2011年,周六

周末,迈阿密又恢复了炎热的常态。

早上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内容是讲到笑的好处,从生理、心理诸多角度分析各种笑的益处。从心理感激这位分享的朋友,是啊,人谁不希望是平安和喜乐的呢?

不过我却没有能找到预期的笑,或许因为自己已经变得“铁石心肠”了吧。

许多年前坐在亚特兰大的一位朋友的小庄园里面谈天说地,其中就提到过一件令这对美国夫妇希奇的事情:他们身边有很多犹太人的朋友,私交甚密,也从未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唯有在大家合影留照之时,在面对镜头的那一瞬间,所有脸上的欢笑即刻消逝。所以他们的影集里面永远找不到一张他们微笑的照片。而且年纪越长的犹太人,他们照片上的形象就越发严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肃穆。我的朋友的不解却留给我一份对犹太群体的特别感受。

文艺复兴时的大师米开朗基罗,象许多其他的大师一样,将自己的形象放在他的作品之中。但在他笔下的自我形象,却找不到达芬奇作品中的那种神秘的微笑(近代有人甚至认为蒙那丽沙是达芬奇的另一种自画像)。
在西斯庭天顶上的壁画中,你可以在“耶利米”的形象中看到米开朗基罗自己,是一个手托着下巴,表情严肃、甚至悲伤的沉思老人。
米开朗基罗临死之前最后的作品(有人认为他尚未完成)是另一个版本的“哀悼基督”,不是那座著名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雕像(那是他中年时的作品,里面充满了宁静的美)。在他最后的作品中,他将自己隐藏在修士的长袍之中,表情是深沉和厚重。
他一生的作品中很难见到大笑的形象,甚至微笑都很难找到。摩西、大卫、夜、昼、奴隶等等。而这些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代表。虽然名为“复兴”,但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决不是希腊与罗马的重演,而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时代。

回想自己接触过的朋友们,有些面孔总是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那一份的苍桑,是无法用言辞来诉说的。
有一位老人家,从小与寡居的母亲一起照顾家庭,十几岁就去工作,将自己五个弟弟带大;平生经历的无数生生死死的危险,后来又半工半读出国留学,成为牧师和博士,到今天虽然已经退休仍然不断地写作出版,供应华人教会的需要。他每次布道都以微笑开始,但回顾和他在一起的影集,却是同样的肃穆。

另一位是在加州教会的老人,生于波兰的德裔。二战时做农夫的父亲,只是因为是成年男子,就无顾从家中托出去当场枪毙;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一路从波兰逃到德国,再从德国先后逃到美国。当年他坐船到纽约入境的时候一句英文都不会讲。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全家后来到了洛彬矶,他在sers工作,退休。他和他的哥哥以及其他几位长老开始了我们所去的那个教会。
每次想到他总是充满一种厚重的情感。不过与众不同的是,平日里他是少言寡语的老人,可以看到那一脸的苍桑是自幼而来的苦痛一点一点刻上去的;但是每次合影的时候,总是会留下优美的微笑,那种微笑是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喜乐,可以医治许多的伤痛。

再回想历世历代的人们所绘制的耶稣形象,从古时的圣像,到中世纪的绘画,直到近代。最后只在美国人当代的作品中才发现开怀大笑的耶稣。这一点或许也可以再次好好的反思一下。因为神学的问题,也就是信仰的问题,总是无处不在的。

当年曾经流行过一段尼采,所以那时看了很多他的奇谈怪论;不过有一段却仍然记得,那就是他用日神与酒神来诠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欢笑与悲伤之间的摆动。不过因此让我更深地体会了另一位大师的心境,所以在加州的时候为了这份心境还曾特地在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缅怀了一番。这几天因为搬家劳累,无法入睡,就常坐在楼下静静地看卓别林默片时代的小品,一来以为不会打扰家人,一来认为不需要太多思考。不过如果你看卓别林的电影只会大笑的话,那是因为是他让你笑;但如果看他的电影让你流泪伤感的话,是因为你读懂了他的心灵。暗夜中,带着泪水看着那一帧一帧黑白的画面跳动而过,虽然没有打扰家人,但思绪却一刻未能止息。

不小心又说了这么多,一封邮件将我的思绪带得好远。

是啊,谁不喜欢欢笑呢?但欢笑后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只是为了笑而笑么?或是为了更康健一些让自己笑一下呢?心理学家说,如果不开心,强迫自己笑一笑,就会带来心灵的变化。但是表面的笑与心灵深处的情感,特别是长年所积淀的那份灵质之间有没有达成纯一的醇境呢?

学习微笑,是理想,不过,有时感觉。。。真的。。。好难!

楼下礼拜堂中的钢琴声早已经响起了。不要让年轻人太多的等候。所以暂时收笔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