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6, 2013

向主诚实!

2012-03-26

这两天读《使徒行传》,重温了教会是如何开始的。温故知新,回顾一下历史,总是会带给我们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圣经中历史性的书卷,这些书卷不只是表述了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那个“读史”的眼光。这也正是史学界永远解决不完的争论之源。

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历史,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族群中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所以读史书,除了那些具体的事件之外,就是读作者的“历史观”。所以看圣经,特别是看圣经中的历史书,除了让我们熟悉“圣经故事”之外,就是要我们明白什么是“上帝的历史观”;因为只有上帝的历史观是不会随着明风而摇动的。当你知道这一点之后,就不会问说“为什么我们要读《列王记》而不读中国的《史记》?”这样的问题了。

昨夜读到第五章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夫妻的事件,又引起了进一步的思考。因为这一段时间在朋友圈中,很多人都看了好莱坞歌剧版的《悲惨世界》,为其中的情节和歌曲所感动。于是将这些全混在一起去思考。

《悲惨世界》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印象中好象是黑白的,而且很长很长的电影;后来在中学的时候又读了小说本的中译,四大本厚厚的,看得似懂非懂,不过记住了一些在电影里面没有的情节,比如冉瓦让如何跳进大海逃亡。信主之后再回头看的时候,却发现里面的深刻,特别是神学性的深刻。如果从诚实的角度来说,警长沙威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表里如一有内在的一致性的人;所以他的一生是简单的,可以一眼看穿的一生。甚至他最后的死,也是简单一致的死。但他最大的矛盾之处就是在于他只看到地上的“法律”,却并没有看到天上的“法律”,甚至他的死亡都还是在用地上的“法律原则”来处理天地之间在法理上出现的冲突。所以他是“悲惨世界”中真正最悲惨的人!

而在这部作品中表面上最不一致的就是主人公冉瓦让,他的一生是不断在各种复杂的冲突中渡过的;人间法律的正义让他成为恶魔,马得兰主教的“谎言”却是他重新做人的开始;他是被人厌恶和追捕的囚犯,又是受人敬仰的市长大人;他是父亲,又不是父亲,是朋友,又不是朋友。法理上的正义与天道中的恩典,伴随他走过了这个“悲惨世界”,但最终他坟墓上无字的十字架却显示出他最终是安息在那永恒的天城。

沙威警长最后被吞没在“悲惨的世界”中,而冉瓦让却不过是“悲惨世界”中的过客。

沙威是个诚实的人,诚实的让他没有灵魂,他成了工具,悲惨世界中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或者可以称他为“忠实的走狗”;所以他是最最可怜的悲剧人物。

可是那些善良的人却最留下了“不诚实”的记录。用世界的法律来看,马得兰主教可以定他伪证罪,而且是他在没有任何胁迫的情况下;面那个从不撒谎的修女,她的谎言可不只是欺骗政府官员这么简单,而是明显的“包辟罪”,甚至可以再加上“宗教的伪善和假冒”的罪名。

当我们为雨果的作品留泪的时候,其实应当知道他带来的神学性、法理性的挑战是远超我们所能想像的。

今天当我们成为基督徒以后,我们所鼓励的基督徒生活会不会不知不觉间将我们推向“警长沙威”的角色呢?

文革时在天津蓟县的基督徒被迫害,让他们在地里面干活,他们因为要“顺服掌权者”,有人最后累死在地里。那是我曾亲耳从他们的家人那里听到的。我当时就想,如果他们若有机会成为“警长”,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官员呢?

“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审判。因为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卫兵仅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并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这段在网上流传的旧闻,成了《悲惨世界》的现代版(变体)。所以如所罗门所说“日光之下无新事”。

在这一系列的思索之后,再看使徒行传第五章,撒非喇和亚拿尼亚夫妇,问题就又来了。因为故事很简单,他们欺骗了教会、欺骗了使徒,但为什么他们的“谎言”即刻带来如此可怕的后果呢?很多人的解释是,因为初期教会是特别圣洁的,有圣灵特别的同在,所以他们的欺骗自然带来了上帝的审判。

我不反对这样的解经;但我却并不认为这是绝对唯一的理解。因为我们不需要迷信说某一个时代的教会是最最最最正确、光荣的;每个时代教会都有她的强项和弱项,这个在启示录二章三章已经说过了。所以使徒时代的教会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教会,从保罗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差不多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所有教会内部、外部的问题在使徒时代都有出现过。

而亚拿尼亚夫妻的案例似乎是个孤案,此后并没有类似的情况再被记录,这就有几个可能:也许是此后的教会就“完全了”,这种可能是可以否定的;也许是类似的事情太常发生了,只记录一个精典案例就够了,这有些可能;也第三种可能是,之后这样的事情不常出现,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是没有那么“轰动”。不管是什么可能,我个人理解的是这两个人的审判没有“耽延”,他们是立时受了审判;而其他人是要等到将来面对主的时候再审判。加尔文曾经说过:如果每件事都立时得到上帝的审判,那我们就要怀疑末日大审判的必要性;但如果每件恶事在人间都看不到即时的报应,我们就会怀疑上帝的公义与公正。

亚拿尼亚夫妻的案子如果在人间,真的是不够成死罪的,所以有人为他们觉得冤枉;但在上帝那里,任何的罪都够成死罪。所以上帝的法律其实永远是比人间的法律更严苛、更无情。一旦人干犯了天法,后果是大过犯了人间的法律。耶稣提醒过祂的门徒“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但那能将我们灵魂送入地狱火湖的(上帝)正是我们要怕的”;有古人说过“不怕上帝的人,什么都怕”。

亚拿尼亚与撒非喇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欺骗了教会和使徒,而是照彼得所说的“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欺骗上帝是人类最愚蠢的事,因为我们的头发祂都数过的,有什么是上帝不知道的呢?

回过头来再读《悲惨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两个标准共行在这个世界,人的标准和上帝的标准;如果不认识上帝,就不会明白那“更高的法则”。因为当我们强调“恩典”二字的时候,绝对是来自“更高的法则”;而上帝之所以能够有权力“法外开恩”同时又不影响法律的公正,这只有回到基督的十字架前才能明白;十字架的代死,成为“法外开恩”的根本。因为法律总要求公正的审断,所以“偷一块小面包”,就是偷半块面包甚至更进一步说,就是你“想过”要偷一小块面包,已经足够接受“终身服苦役”的审判了。因为罪的本质是没有大小的。

但马得兰主教可以承担罪的后果,并饶恕了偷走他差不多全部财富的冉瓦让,不是因为法律的正义,而是十架恩典的爱;正是这个爱,寻回了一个失丧的灵魂。

想起当年在神学院里面讨论这个问题时的情形。老校长最后举了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实话”什么是“真话”:当纳粹官兵敲开大门,问你“家里藏有犹太人么?”,你怎么回答?因为实情就是有几个犹太人藏在后面。如果回答“有”,你是在说实话;如果因答“没有”,你是在说真话。因为“真”是与真理的源头相联的。


写着写着,看着亚拿尼亚的时候,过往所经历的一幕幕很不客气地重现在我眼前。想到了那些会做“假象”的前辈、和牧者;表面上总是一副关心人、爱主、爱教会的样子,骨子里面所装的却是自私、嫉妒和诡诈。
刚到迈阿密不过两个月,那个所谓的“蜜月期”就过去了,因为我发现了一些从未被人留意过的问题;于是还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辞呈,当时计划是过了圣诞节就回去读博士;要不是阴差阳错的各种原因,真的没有想到会继续留在这个“天涯海角”。某人突然提出的退休不早不晚,刚好是在我们准备打点行装的时候。怎么能忍心看着教会无人照管,而一走了之呢?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传道人也是人,也会有缺点;甚至很多大人物的代价就是“大缺点”。但对于在教会中工作的人来说,最最危险,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一致”,表面所做的与心理所想的完全是两回事,并且还要让人以为是多么爱主、多么属灵、多么清贫。这是件太可怕的事,我是因为无法忍受这种表里的不一而决然提出辞呈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还是太年轻、太自信了,低估了“*****”的影响力,特别是他的迷惑性。当然同时也是高估了那时身边“同胞”的判断力和良知水准。

偶尔间会无意中又翻看到几年前的会议记录,回想当时的情形,到现在还是不能理解每个人都在做些什么。好象文革的时候一样,甚至白纸黑字的各种记录都在眼前,竟然还在保持着原先的观点和激烈的情绪。那个场面我过去只是在乡村市集中偶尔见过。

彼得问撒非喇,“你们卖田地的价银,就是这些吗?” 上帝并没有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象别人一样将全部家业变卖,百分百地全部奉献。上帝看重的是我们的诚实!如果你的心灵做不到百分百的奉献,就明明地说“对不起,我信心不足,我只能承受百分之十(或更低)的奉献”。当年如果亚拿尼亚夫妻不是“冒充”全然奉献,绝不会有那样可悲的下场的。因为上帝是看人的内心。他们的问题是:心理面根本不愿意做到的事情,口里却要冒充是已经做到了。

神看内心,但有些人并不在乎上帝是如何看的,他们知道人是看外表,只要能得到人的称赞和恭维就心满意足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人生所追求的也就到此为止了。并且对于很多这样的“典范”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算是“超常”发挥了。


唉,愿主怜悯吧!



不过,每个人最后还是要交帐的,要向上帝交帐。愿主能够怜悯一些人,在祂再来之前给他们机会能够悔改。

如经上所记:以色列啊,转回转回吧,何必灭亡呢?

以色列的上帝是有恩典的上帝,断不以有罪为无罪。。。

主耶稣基督啊!求你怜悯我们,这些罪人!



2013年受难周期间的一段默想。随想随写,没有什么体系和结构。

本文没有针对什么特别的人和事,谨为警示地上的圣徒,请各地教会和朋友不要对号入坐。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宫景耀牧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