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5, 2012

夜话圣经之-《创世记》第二章

在第一章中记载着万物的受造过程。而人类是出现在最末后,并且明明地说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而且给了人类第一个使命就是“生养众多,遍满全地”。因为人类的出现,上帝说这一切就“甚好”!

第二章开头是第一章的续,讲到上帝的安息,并将第七天做为上帝赐福的日子。但是从第四节开始,次乎是重复讲述第一章已经讲过的内容,就是人类的受造。

百年间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我们称之为“高等批判”,这种说法是源自“不信的恶心”。当人们从骨子里面已经先否定了圣经的神圣和启示性的时候,就会用各种似乎是“很合理”的解释,来淡化他们所否定的圣经,特别是圣经的完整性、内在的一致性和圣经的无谬误性。“高等批判”学者们说,创世纪是(不只是创世记,几乎全本圣经都是)经过后人整理和编辑的结果,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历史片段和古本,但被后人剪了又帖,形成我们手中的圣经。其中他们对于《摩西五经》的批判最代表性的是说《摩西五经》是后人将四种不同的来源文献混合而成,而“高等批判”学者的工作就是要将四个不同来源分离出来。这四个来源用四个字母来代替:JEDP,分别代表“耶和华”、“上帝”、“申命记”和“祭司”。具体如何分化的,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再去查专论。
在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之间,常被用来作为J和E两个来源的证明。因为第一章中没有出现“耶和华”这个名字,只有“上帝”(以罗欣)这个名字;第二章似乎是重新记载上帝创造之工的,所以那些伪圣经学者们说,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文本,后人在编辑的时候很粗糙地将两者混编在一起。所以看上去,第二章很象是第一章的重复。

这里又回到了“方法论”和“前题与原则”的问题上了。当人不愿意相信上帝的时候,总是用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不相信上帝的那个决定。但当人相信这是上帝的话语时,就会发现这实在就是上帝的话。让我们在这里暂时留步,好好想想。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迷信”的,是一种“心理暗示”的结果;好象孔子所说的“祭神如神在”一样。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让我们回到一年级小学生的课堂吧,数学老师告诉我们“1+1=2”,于是我们就“相信”了,而且是不能怀疑地相信着,但有谁能告诉我们为什么“1+1=2”呢?我想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是有人能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得懂。当一个学生不怀疑“1+1=2”的时候,他才有可能一步步走进数学的神奇世界。有很多类似的“公理”,在各个科目中都是要人先相信,再去研究的。而任何从一开始就对这些个“公理”产生怀疑的人,他们是不可能真正走进那个世界,从而也永远不可能进到一个地步可以反省和思考“公理”本身的合理性的。古代的奥古斯丁留给全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以信寻知”;相信是为了知道,因为我要明白,所以我要先相信,相信的这个行动推动着我们的理性进入真理。

回到圣经创世记第二章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如果我们不怀疑这是上帝所印证和保存的“独特启示”,我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为什么第二章才出现“耶和华”这个名字?为什么第二章重复记载了人类的被造过程?
答案是很简明的:第一章的重点是对上帝创造之工的全面描述;第二章的重点是聚焦在人类本身的受造。第一章是全境画面的鸟瞰,第二章是特写镜头。所以第一章对于人类的受造的描述与第二章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同时,因为第二章的主体已经将我们的视野集中在人类本身了,所以创造万有的上帝(以罗欣)开始与人面对面了,所以对于新的存在者而言,他现在是回到了那位”自有永在“者的面前,就是回到了”耶和华“上帝的面前。

第二章所描述的人类受造过程,让我们看到几个特殊的事实:
一、人类的受造不象动物植物,因为动植物都只是上帝用“话”吩咐,说有就有的。但是人类却是先用尘士“制造”出来(不是“创造”),然后再经过一次“深加工”的结果。人的受造是有两个工序的。说明人的特别之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第二道“深加工”的过程,人类是不及百物更加“灵明”的。百物的源头,就是上帝自己的话;而人类却不过只是尘土。

二、所以,人类的尊贵,正是在于第二道工序:上帝吹气在人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每个人都有上帝的气息,所以古代的教父们曾经思想过说,人是有“神质”的,人类与万物有不同的本质。从永恒的角度来讲,很多教父们相信得救成圣的人,将来在天堂多少也成了“神明”一样的存在。当然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教会所否定了。因为人就是人,神就是神,人不是神,神也不是人;在人与神之间的区别和差异绝对是本质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在永恒中也是不会改变的。永恒荣耀中的人类,是被神的恩典所成全的,显出上帝创造之尽善尽美的“人类”特点。绝不是说,将来到天堂我们都成了“小神”、“小基督”了。我们还是“人”,得荣耀和永性的人!

三、天使,圣经中没有找到“天使”受造的记载,但在第二章却要亚当“看守”神的园子,就是做为一个护卫者的人。所以,我们相信在第二章中已经告诉我们与上帝和人类为敌的势力的存在。那么比较天使与人类,本身就是很有趣的话题。可惜的是,很多的绘画和电影已经将天使的特色歪曲了。圣经没有说上帝造了“天使类”,但上帝创造了“人类”,还有各从其类的动物。这最少说明一点,人类是从同一源头而出的,并且因为是“同类”所以彼此的相似性是内在而本质性的相同;动物也是如此,是在繁衍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而“天使”的受造都是独特的,每一位天使与另一位天使都是不同的。没有那个天使是“被生出来”的,他们都是独立的受造之物。天使的独特性,也是他们的高贵性;正是因此,反而没有人类的自限,这自限反而让人类有成长成熟的机会。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天使自受造那一天就是成熟的、完美的,他们不需要成熟期,当然也没有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了。一旦“天使”犯错,就再也没有机会挽回了。从救恩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上帝道成肉身,成为“人类”的一员,所以基督的代死,一次的献祭就将救恩带给了人类。而天使不是“类”,上帝不是去为每一位天使单独地付出拯救之工(上帝从来就没有救拔天使),而上帝对于“天使”的恩典是“拣选”和“保守”。

四、男人和女人。第一章因为是全景镜头,所以男女的受造同时说明。但第二章是特写镜头,告诉我们人类受造的“细节”。动物是一同造的,但男人和女人却是分开造的。让全人类有一个源头。而女人从男人而出,男人第一次在神的园中睡了并开了刀做了手术。有没有流血?圣经没有说,我们也不知道。但这是万物受造之后的第一次“手术”。无论这次手术质量和恢复如何,都是需要多少付出代价的。生命的延续是需要付代价的,在此已经显明。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有一个人或多个人付了代价的结果,第一次的生是第二次的生(重生)的隐喻。
当然女人的出现是为了“帮助”男人,不是“绑住”男人。她们是用男人的肋骨造成的,是需要投在亚当的怀抱中的,需要和她的男人肩并肩手扦手共同走人生之路的,她们不应当站在男人的头上,也不应当踩在男人的脚下,因为她们是源自男人的肋骨。

五、命名。一切的学问到了最高尖的时候,都会回到最基本的“修辞学”去。而命名正是表达人类被造时的智慧能力与对万物的主宰之权柄。这是件奇妙的事。但更为奇妙的是,当亚当为万物命名时,却没有预见配偶帮助他;上帝已经计划要给他一个妻子,但上帝并没有明明地告诉他,可是当上帝计划的时候,在亚当生命里就有一个“觉悟”。这里给我们看见人类在堕落之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是在宇宙中最容易觉察到上帝心意的活物;而这个觉察不是象天使一样的在上帝面前的观看,而是在他心里面的直觉,不是用眼看用耳听来的,而是在内在心灵里面的特殊功能。这简短的记载不只让我们看到人堕落前的聪明和智慧,更让我们看见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如何与上帝之间有不间断的来往的。

六、诫命。不是人犯罪之后才开始有律法和诫命的。很多人以为律法是后添的,其实在人堕落之前,上帝的话已经临到人,告诉人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1 comment:

  1. 伊甸园
    是人类的第一个生态环境,有几个特点:
    一、四条河。很少有那个区域是四条河流过的,或者说没有那个文明是四条河的。古埃及是一条尼罗河;古巴比伦是两条河,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中华文明是长江和黄河;古化文明的发源地没找到四条河的地区。原因其实很简单,挪亚时代的洪水已经彻底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大气的压力和气候等等的地理特征。所以在此我们几乎无法猜测伊甸园的原址何在。不过很多学者相信伊甸园应当是在今天的中东地区,不过我也一直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和证明。对了,早先有国内教会的一些领袖曾经说伊甸园是在中国的四川,因为四川一省之内有四条大大小小的河流过;不过,这样的故事太戏剧化了,照此类推几乎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四条河”的区域做为证明是伊甸园的遗址的推理了。
    二、食物结构。在伊甸园中未记载有任何食肉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以青草为食(一章30节);而人类的食物是水果。这一方面给我们看见当时土地所提供的丰富,也看到自然环境是多么适合人类和万物生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是我们会忽略的,就是在伊甸园中没有任何动物被人类或其他的动物所宰杀;就是说在伊甸园中是没有一种叫做“死”的东西/事件存在的,不只是人类,而是所有被造的活物都不会死亡的。
    三、夫妻之间的关系: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个成为一体;并且他们赤身露体也不觉得羞耻。这里不是让我们现代人以为,那是个非常原始和落后的时代;而是提供了第一个完美婚姻(由上帝亲自主持的)的几个特点。美好婚姻的特点是什么?首先、夫妻是独立的来建立他们的婚姻,不允许双方的父母来参与(捣乱);第二,他们在心灵里面的联合,这是真正的爱情之所在;第三,他们在肉体上的合一;第四,他们彼此不会有隐瞒,而是永远赤诚相待。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来自我反省我们婚姻的重要标准。这方面有极佳的专著,强烈推荐给大家去阅读《我愿意》(又译《共偕连理》),过了差不多廿年,现在在中国大陆也可以看到这本书了,是很多家庭之幸事。为什么这么说?只有看了这本书的人才知道。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