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8, 2011

学习微笑

元月八日,2011年,周六

周末,迈阿密又恢复了炎热的常态。

早上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内容是讲到笑的好处,从生理、心理诸多角度分析各种笑的益处。从心理感激这位分享的朋友,是啊,人谁不希望是平安和喜乐的呢?

不过我却没有能找到预期的笑,或许因为自己已经变得“铁石心肠”了吧。

许多年前坐在亚特兰大的一位朋友的小庄园里面谈天说地,其中就提到过一件令这对美国夫妇希奇的事情:他们身边有很多犹太人的朋友,私交甚密,也从未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唯有在大家合影留照之时,在面对镜头的那一瞬间,所有脸上的欢笑即刻消逝。所以他们的影集里面永远找不到一张他们微笑的照片。而且年纪越长的犹太人,他们照片上的形象就越发严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肃穆。我的朋友的不解却留给我一份对犹太群体的特别感受。

文艺复兴时的大师米开朗基罗,象许多其他的大师一样,将自己的形象放在他的作品之中。但在他笔下的自我形象,却找不到达芬奇作品中的那种神秘的微笑(近代有人甚至认为蒙那丽沙是达芬奇的另一种自画像)。
在西斯庭天顶上的壁画中,你可以在“耶利米”的形象中看到米开朗基罗自己,是一个手托着下巴,表情严肃、甚至悲伤的沉思老人。
米开朗基罗临死之前最后的作品(有人认为他尚未完成)是另一个版本的“哀悼基督”,不是那座著名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雕像(那是他中年时的作品,里面充满了宁静的美)。在他最后的作品中,他将自己隐藏在修士的长袍之中,表情是深沉和厚重。
他一生的作品中很难见到大笑的形象,甚至微笑都很难找到。摩西、大卫、夜、昼、奴隶等等。而这些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代表。虽然名为“复兴”,但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决不是希腊与罗马的重演,而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时代。

回想自己接触过的朋友们,有些面孔总是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那一份的苍桑,是无法用言辞来诉说的。
有一位老人家,从小与寡居的母亲一起照顾家庭,十几岁就去工作,将自己五个弟弟带大;平生经历的无数生生死死的危险,后来又半工半读出国留学,成为牧师和博士,到今天虽然已经退休仍然不断地写作出版,供应华人教会的需要。他每次布道都以微笑开始,但回顾和他在一起的影集,却是同样的肃穆。

另一位是在加州教会的老人,生于波兰的德裔。二战时做农夫的父亲,只是因为是成年男子,就无顾从家中托出去当场枪毙;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一路从波兰逃到德国,再从德国先后逃到美国。当年他坐船到纽约入境的时候一句英文都不会讲。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全家后来到了洛彬矶,他在sers工作,退休。他和他的哥哥以及其他几位长老开始了我们所去的那个教会。
每次想到他总是充满一种厚重的情感。不过与众不同的是,平日里他是少言寡语的老人,可以看到那一脸的苍桑是自幼而来的苦痛一点一点刻上去的;但是每次合影的时候,总是会留下优美的微笑,那种微笑是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喜乐,可以医治许多的伤痛。

再回想历世历代的人们所绘制的耶稣形象,从古时的圣像,到中世纪的绘画,直到近代。最后只在美国人当代的作品中才发现开怀大笑的耶稣。这一点或许也可以再次好好的反思一下。因为神学的问题,也就是信仰的问题,总是无处不在的。

当年曾经流行过一段尼采,所以那时看了很多他的奇谈怪论;不过有一段却仍然记得,那就是他用日神与酒神来诠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欢笑与悲伤之间的摆动。不过因此让我更深地体会了另一位大师的心境,所以在加州的时候为了这份心境还曾特地在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缅怀了一番。这几天因为搬家劳累,无法入睡,就常坐在楼下静静地看卓别林默片时代的小品,一来以为不会打扰家人,一来认为不需要太多思考。不过如果你看卓别林的电影只会大笑的话,那是因为是他让你笑;但如果看他的电影让你流泪伤感的话,是因为你读懂了他的心灵。暗夜中,带着泪水看着那一帧一帧黑白的画面跳动而过,虽然没有打扰家人,但思绪却一刻未能止息。

不小心又说了这么多,一封邮件将我的思绪带得好远。

是啊,谁不喜欢欢笑呢?但欢笑后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只是为了笑而笑么?或是为了更康健一些让自己笑一下呢?心理学家说,如果不开心,强迫自己笑一笑,就会带来心灵的变化。但是表面的笑与心灵深处的情感,特别是长年所积淀的那份灵质之间有没有达成纯一的醇境呢?

学习微笑,是理想,不过,有时感觉。。。真的。。。好难!

楼下礼拜堂中的钢琴声早已经响起了。不要让年轻人太多的等候。所以暂时收笔至此!

1 comment:

  1. Anonymous8/1/11 18:34

    可以不常笑,却不可以少了平安和喜乐。喜乐是圣灵所结的果实。
    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