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0, 2010

the Reading note, April 8, 2010

the Reading note, April 8, 2010
 

How we get in the box

“Self-Betrayal”

  1. An act contrary to what I feel I should do for another is called an act of “self-betrayal”
  2. When I betray myself, I begin to see the world in a way that justifies my self-betrayal.
  3. When I see the world in a self-justifying way, my view of reality becomes distorted.
  4. So—when I betray myself, I enter the box.
  5. Over time, certain boxes become characteristic of me, and I carry them with me.
  6. By being in the box, I provoke others to be in the box.
  7. In the box, we invited mutual mistreatment and obtain mutual justification. We collude in giving each other reason to stay in the box.

 

Box Problems

 

Lack of commitment

Lack of engagement

Troublemaking

Conflict

Lack of motivation

Stress

Poor teamwork

Backbiting/ bad attitudes

Misalignment

Lack of trust

Lack of accountability

Communication problems

 

How we get out of the box?

What DOESN’T work in the box

  1. Trying to change others;
  2. Doing my best to “cope” with others;
  3. Leaving
  4. Communicating
  5. Implementing new skills or techniques
  6. changing my behavior

 

Knowing the material

  • Self-betrayal leads to self-deception and “the box”;
  • When you’re in the box, you can’t focus on results;
  • Your influence and success will depend on being out of the box
  • You get out of the box as you cease resisting other people

 

 

Living the material

  • Don’t try to be perfect. Do try to be better.
  • Don’t use the vocabulary—“the box”, and so on—with people who don’t already know it. Do use the principles in your own life.
  • Don’t look for others’ boxes. Do look for your own.
  • Don’t accuse others of being in the box. Do try to stay out of the box yourself.
  • Don’t give up on yourself when you discover you’ve been in the box. Do keep trying
  • Don’t deny that you’ve been in the box when you have been. Do apologize; then just keep marching forward, trying to be more helpful to others in the future.
  • Don’t focus on what others are doing wrong. Do focus on what you can do right to help.
  • Don’t worry whether others are helping you. Do worry whether you are helping others.
 
 
book information:

The Arbinger Institute, Leadership and Self-Deception, (Getting out of the box).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2010


Wednesday, April 14, 2010

Spiritual Rx for Today:

 

Spiritual Rx for Today:

 

If I regarded my lif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essimist, I should be undone. I should seek in vain for the light that does not visit my eyes and the music that does not ring in my ears. I should beg night and day and never be satisfied. I should sit apart in awful solitude, a prey to fear and despair. But since I consider it a duty to myself and to others to be happy, I escape a misery worse than any physical deprivation.
Helen Keller   Deaf and blind from infancy;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most of the significant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movem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A pessimist sees the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an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culty.                                                                                                                                  
 
             Sir Winston Churchill.   The Great Commoner,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one of the greatest statesmen in world history.

 

He raises up the poor from the dust; he lifts the needy from the ash heap to make them sit with princes and inherit a seat of honor; for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 are the LORD’s, and on them he has set the world. 1 Samuel 2:8 (from Hannah’s Prayer)

 

To Practice This Thought: Trust, believe and endure. You are the likeness and image of a good and gracious God. Rise up and succeed.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new book review

 

koinwni,a-相通的圣礼

如何认识基督徒的圣餐

目 录

 
序言

一、从圣经看“圣餐”

A、旧约中的“圣餐”
B
、新约中的“圣餐”

二、从教会历史看“圣餐”

A、教父时代

B、东正教与拜占庭时代

C、中世纪

D、更正教改革时期

E、更正教不同宗派以及当今华人教会的解说

三、结论“你们应当如此行,直等到我来”

附录一:问题解答

附录二:中英译名对照表  (尚待进行整理)

参考文献


 
 

序言

关于这个书名

希腊文koinwni,a(音译为:科伊欧尼亚,koinonia)有许多意义,在圣经中出现了很多次,而我们中文圣经在翻译的时候根据前后文理或者译成“交通”“相交”“相通”“团契”“共同领受”等等,因为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丰富,并且对应的中译很多,所以只选其一、二又无法让人找回原词全部的意义,所以最后选择将这个原词直接交给读者。这样当读者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体会这个词句的意义,从而在读圣经的时候可以不受译文词句的限制而体会原文的深意。

为何如此呢?会不会让人以为作者是在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呢?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所以需要特别的解说。我们华人教会有一个热爱圣经的好传统,前辈们在教会中尽量不要选用任何非圣经的词汇。而我们所要讨论和思考的内容是关于基督徒的圣餐礼,我们的前辈们用圣经的话来讲述这个圣礼,所以出现了“擘饼”“主的晚餐”“主的桌子”“纪念主”“主餐”这些词。对于“圣餐”这个词却大力避免,认为这个词没有出现于圣经之中,甚至认为是“公会”留下来的坏传统加以拒绝和否定。那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这里却实是有一个译词上的困难。因为中文的“圣餐”一词是译自英文的The Holy Communion,而英文中的communion在圣经中多次出现过,就是这里的希腊词koinwni,a,英文的communion基本上是反映了希腊词的原义,可惜目前对应的中译并未表达出英文或希腊文的原意。而严格来说,基督徒的“圣餐”就是“那神圣的契合(的聚会)”。具体关于名词与历史的因由,读者将会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基督徒圣餐礼的深意并不是简单外表的一种餐会,而是在希腊文和英文中所表示的“神圣的相通”,是基督徒与上帝、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契合的最为重要的圣礼。当然有人以为用这个“神圣的团契”似乎包含了太广的意义,其实不只是本书要讨论的“圣餐礼”,所有教会的聚会都是一种在圣道中与上帝、与圣徒之间的“神圣的团契”,而圣餐做为“那”(The)——神圣的团契,应当是教会一切活动、聚会、团契的根源,而做为教会所举办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团契与聚会都是“那神圣团契”的延续。所以“圣餐”做为koinwni,a,是在一切教会活动中最核心、最重要、最神圣的“那-神圣-团契”(The-Holy-Communion)。我们甚至可以很绝对地说,只有当一个基督徒组成的团体正式开始举行“圣餐礼”的时候,那个团体才可以被称为“教会”,“圣餐”成为可见教会存在的标记。

我们华人教会不知道是因为译名的原因或是对历史的忽视的原因,总体上对于这项圣礼缺乏必要的重视,个别例外的群体对之的重视却上升到了宗派的领域。对这个圣礼全面、平和的认识是我们正在成长中的华人教会最为迫切的需要。

为了便于阅读,在本书中我选择延用过去的名词“圣餐”以对应koinwni,a这个词。我们会透过圣经,包括旧约与新约来了解圣餐礼的前前后后,然后要看看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贤前辈们又是如何理解和解读圣餐礼的,透过本书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体会“神圣的相通”的奥义。

 

 

 

作者谨识

庚寅正月初五,于迈阿密


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20100129网上的问答

20100129网上的问答

from QQ: 76024530
 
小羊 1/29/2010 11:37:53 PM
宫景耀哥哥,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呢,就是关于十一奉献的问题,是一定要放在教会呢?还是可以给身边的兄弟姐妹呢?

Rev. Daniel  12:28:30 AM
哦,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根据旧约圣经十一奉献是神的儿女在奉献时的最低标准(是最基本的奉献),而且重点是要放在神的家中,使神的库中充实。(可以参看玛拉基书三章10节)
 
所以原则上,或者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奉献应当是这样的:
首先,一个基督徒信主受洗之后应当委身于一间教会,成为教会的成员;做为一名教会成员有两重的意义,一是从属于这个在地上可见的教会,接受这个教会对你的教导、带领和管理,另一方面也代表说你对这个教会也有一份的参与和责任,你应当与他人一同建设这间教会。
 
而奉献同时承担了这两重的意义,一是表示你对教会的委身,对教会的信任和听从,一是表示你对教会建设和教会各项事工的支持。
 
所以做为基督徒最基本的十一奉献应当全数交给你所委身的教会。在此之外你若还有奉献、捐款可以由你自己个人决定投向何方。(我在北美看到一个现象,如果教会有特别的捐款项目发生,那例常的奉献就会减少,表示很多人并不了解十一奉献的意义,随己意来支配和增减,这是危险的。)
 
为什么基本的十一奉献不要自己做主去使用,并且使用在自己所认为的福音事工上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个人所看到的都是眼前的、有限的需要,而教会做为上帝在地上的“大使馆”,所看到的一定比我们个人所看到更广泛、更彻底。所以将钱财交给教会,一是交托了我们的权力,表示对教会的委身,将使用钱财的权力也交给教会,让教会根据大局的需要替我们做决定,用在更有意义、更有需要的领域(很可能是我们没有看到的领域)。这样我们的奉献,一方面表达了对上帝的顺服和感恩,一方面也是对教会的支持与信任。

没有将十一奉献交给教会可能的几个原因:
一、没有做为一间教会正式的、固定的成员;
二、对教会不信任。这个或许是因为教会财务方面不透明,让你不安;或许是教会信仰有问题,让你质疑奉献款是不是真的用在神的国中;
三、个人的原因:不愿意奉献,因为十一奉献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四、个人的原因:愿意奉献,但却要自己去决定款项的用途,抢夺了教会的支配权;
五、将奉献款当成自己的款项,用来做“爱心大使”,将本来默默无声的十一奉献,用来做个人的善行、甚至是个人的属灵事工;表面上让人看上去是大有爱心、大有奉献,骨子里实际上却是抢夺了上帝自己的荣耀。用本属于神的钱财,获取在地上、在基督徒中间的好名声。

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实在不容易,如果是前两个原因,可以去找正统信仰,并且有好的属灵导向的教会去加入。如果在国内,你的身边没有多少教会,可以自己在家里与爱主的人一起建立教会。不能因为对教会的不信任而影响了你在神面前的地位和忠诚。
 
如果是第三个原因,那需要好好地从圣经的角度来认识今世的钱财,不要被它所捆绑。
 
而第四和第五个原因是最为可怕的,因为撒但的堕落就是从不服权柄和次序开始的。不晓得顺服神所定的次序,最后一定会是盗窃神自己的荣耀。这样的事一旦开始,很难回头。基督徒在此要特别留意!!!因为最可怕的罪恶就是伪装出来的圣洁,因为那是有迷惑性的,不只是迷惑他人,有时就是自己也被迷惑了。到了神宝座前苏醒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来不及了。

十一奉献的进行。
 
很多人是一个月一次或是两三个月一次的奉献。这样的习惯一定不会陪养出十一奉献的忠心。因为如果三个月的奉献累积起来,就是十分之三的收入,一下子拿出近半数的工资,放在奉献箱里,无声无息的。一定是会让人心疼的。特别是你的工作不安稳,家中又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的时候。
所以有人会暗暗地减少当奉献的数字,虽然减少了,但因为是几个月所累积的,看上去实在是不少的款项了。这样自己的良心就得到安慰,不会因此在神面前自责。
甚至有时还会何算一下,三个月奉献一次十分之一的月收入,然后再用十分之一的月收入去买一些圣经、福音书籍,做为礼物送给朋友,算是向他们传了福音,做了教会的事工。可以心安理得了。但总体的数字合在一起完全没有达到十分之一的奉献。
 
奉献就是要让我们不受金钱的辖管,让我们的心灵不被金钱所吸引。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一次的奉献,而是每个主日都要去奉献。将你一个月当奉献的十分之一,分成四份或五份,每次去礼拜都拿出一份。如果这周忘记了,下周交上两份,也不会感觉很多。
这样“细水长流”,可以让我们在神面前学会忠心的奉献,并且回过头来也可以核算出神在金钱上给了我们多少的祝福。因为每一年下来,你会发现并没有因为献出了十分之一而有任何的缺乏,反而更加丰富。并且不仅自己的家里面丰富了,而且神的家,就是你所归属的教会也发展起来了,让我们在心灵上也越来越丰富。这样的喜乐与祝福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基督 徒都要好好享受的。
 
再谈
以马内利
 
宫牧师
2010,元月29日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09

焉能停工。。。(尼六3)


焉能停工。。。(尼六3)
 
参巴拉、多比雅、基善等人定意要破坏上帝托负给尼希米的工程,他们先是用威吓和武力的骚扰以及各种未证实的“新闻”来动摇以色列人建造城墙的工作。但他们每一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现在工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墙已经修好,但城门还未安门扇。古人云:事半功倍。越是初见成效的时候,工程的难度越大,但因为已经初具成效,加上之前的艰难,人们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开始疲惫、疏忽、大意,甚至会因为已经有的成绩开始闲懒,甚至停工。所以城墙虽然修好,但工程的难度,以及城市内部的安全系数仍然没有变化,但心灵的疲惫却让工程变得更为脆弱。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参巴拉、多比雅、基善这些城外的仇敌与城内被收买的先知和贵胄却一改平日敌对的面孔。他们开始“关心”起尼希米来,邀请尼希米去参加他们的特会,让示玛雅提醒尼希米要自保。这些表面的爱情并没有迷惑神的仆人,上帝给祂自己仆人特殊的智慧来认出仇敌的诡计。
尼希米的回应很简单:我现在办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见你们呢?又说:象我这样的人,岂能进入殿里保全生命呢?我不进去!
尼希米的回答表明:一、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方向,并且坚守之;
二、他知道仇敌的诡计,不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三、他并不与仇敌进行无谓的周旋,因为他懂得自己的时间和所进行的工程是何等保贵。
 
灵花:
主的工人当持定自己的异象和使命。虽然有时会走入密云深处,但神的圣徒仍会坚定自己的方向,因为他的方向不是根据眼见,不是根据任何地上的参照或影响,而是完全靠主所赐的信心。在信心中,眼前一切的荣辱得失都如烟消化,他的眼睛永远不必被地上的事所吸引,信心的眼睛总是让他定睛在主自己的身上。所以他才可以在有限的人生中,为主尽力燃烧,直到耗尽而无怨无悔。
 
****
 
附录: 
《尼希米记》是本人非常喜爱的一卷,特别是从绍晨光牧师的教导中大得助益。(遗憾的是,他亲笔签名留念的书作,在迁居迈阿密时遗失在邮寄的路途中)
初到迈阿密之时,上帝即大大感动我重读此书卷,所以最先的几个月中以《尼希米记》开始了一系列完整的查考和主日的宣讲,直到某前辈明确的制止后,为了维护必要的稳定,只好做罢。但《尼希米记》所展示的伟大画面,却仍成为事工的异象和提醒!
 
宫牧师
己丑十月初二 丑时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Psalm 12

灵修随笔2009-11-16

 

Psalm 12


第一节,“耶和华啊,求你帮助”

全诗开始于 h['yviäAh,这个 h['yviäAh就是后来在新约时代耶稣荣进圣城时那些欢呼的犹太人所喊的那句“和散那”,在希伯来文中意思是“拯救我们”“解放我们”,与英文的help相近,所以中文圣经译为“求你帮助”,但英语求救的时候也会说“help”而中文就应当译为“救命啊!”。全诗是开始于一种呼求的语气,所以这里更接近求救的意思。
从开头就可以感觉到作者内在的呼求,而且是一种特别的情直迫切的呼求。
 
“因虔诚人断绝了,世人中间的忠信人没有了”这句是明显的希伯来平行体式

~d"(a' ynEïB.mi ~ynI©WmaWSp;î-yKi dysi_x' rm:åg"-yKi

用三色笔将对应平行的词划出来在红色的字母上方有一个特别的钻石星,表示这个词是全句中要关注的,并且在读的时候在读到这个词的时候需要留意、停顿并思考。直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结构:“-断绝了 好人-消失了 信实的,(在)亚当之子中”。钻石星所指的是“信实”一词。而全诗所要特别针对的正是“不信实”的人和事。
 
第二节开始就将“不信实”的特点讲出来了。“说谎,嘴唇油滑,心口不一”这里的“谎言”一词 aw>v"Ü又可译为“虚空之言”或是无意义的空话,心口不一在原文直译是从两个心中出来的话。
 
第三节交待了上帝的态度,对于“油滑的嘴唇”和“夸大的舌头”。也是对应第六节,上帝的言语将是如何的。
 
第四节是全诗前半段的末尾是对应第五节的平行诗句。第四节是那些恶人的言语,第五节是上帝的言语,在此是明显的意义上的对比,是负与正的对比。从第四节中可以看出恶人的一些心灵特征,当然从第五节也更可以看出上帝对正直人的心意。
 
第四节“Wnl'( !Adåa' ymiÞ WnT'_ai Wnyteäp'f. ryBig>n:â WnnEåvol.li”“我们必能以舌头得胜,我们的嘴唇是我们自己的,谁能做我们的主呢?”
如果从希伯来文直译出来是这样的表达:“根据我们的舌头,那强大的(舌头)说出,谁能做我们的主?”这里的重点是“谁是我们的主?”这些“不信实”的人骨子里的问题就是在这里,他们心中根本没有主,也不会让主在他们心中做主做王,所以他们会有言辞去批判一切的“权威”因为不敬畏不可见的上帝,所以自然也不会敬畏上帝在可见的世界中安排的权柄。这是他们的特点。他们不怕神!
 
第五节,上帝的话语。注意,上帝并没有向那些恶人、不信实的人说话,上帝始终没有正视过那些人,但上帝所关切的是那些被那些恶人压伤的困苦之人和贫穷之人。
 
第六节,上帝的话是纯净的,七是完全数,在此不是固定的七次,是表示说极奇的完全和纯净。神的话绝不同于那些“不信实”之人的“空话”和“谎话”。用七再次表示与他们的绝然不同。
 
第七节和第八节,是对应第一节和第二节。这里诗人在格式上有一个小小变化,成了一对七,二对八的结构。第一节是求救“和散那”,第七节是拯救,而且是特别的应许,应许说“永远脱离这世代的人”。上帝没有让我们在这个世代中沉沦,而是用他的圣别将我们分别出来,并且保守我们。
而第八节是对第二节的恶人的再次讲述。没有讲到他们的结局,却说明上帝任凭那些“不忠信的人”在这个暂时的世代中继续做恶,直到最后审判的大日。 
 
全诗没有交代上帝要如何处理那些恶人,只是应许祂必拯救困苦和贫穷的人。虽然有一处说到祂必要剪除那些人,但如何剪除却没有交代,显然的这种对恶人的“忽视”是预示着对他们更为可怕的刑罚。
 
灵花:初次品读这首诗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感觉,与此前此后的诗歌好象没有什么区别。但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再回头阅读时,就感觉到诗人当时的呼喊与情绪,也同时感觉到上帝对义人的关怀,和对恶人的漠视。上帝任凭恶人在世上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的舌头就是他们的主,他们活着就是要用舌头去“胜了又胜”。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会满足。所以这些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兴风做浪。好象文革时“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精神。他们最怕的就是天下太平,所以就是真的在太平发展的日子里面,也一定要找出一些可以“斗”的东西出来,以缓解他们舌头在口中的压抑。
 
漠视之
 
因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态度!
 
 
己丑年十月初一,子时,随笔于迈阿密
 

Saturday, October 24, 2009

2009-10-24

2009-10-24
 
周五团契开始之前,有人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也提供了一下简单的答案:
 
问:什么样的圣经是最好的?(如:开本大小,译本,等)
 
答:亲自从头看到尾的那本是最好的。
 
 
解说:
有人喜欢收藏各种版本的圣经,确实也与收藏古物差不多。我亲眼见过最贵的一本圣经是在翰亭顿图书馆里面的第一版印刷的古腾堡的圣经,全美国这个版本的圣经(完整的)只有两本。如果能收藏到这样的圣经,那就不仅是价值的问题了。
 
但收藏的再多,如果没有亲自去一页一页地翻阅过,那也不过是一本藏书而已。
 
圣经如果没有进入你的人生经验,就只是一本书籍!
 
不在乎你圣经的版本和大小,只有那本你随手带着,时常翻看的,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你可以随时翻到自己想看的部分,可以随时找到想找的页面。那才是最好的。
 
也许我们的书架里收藏了很贵的圣经,但要让她成为最好,却是需要你与她每天不断地对话和交流。
 
希望每个人都有一本对他而言是最好的圣经!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20091014Letter

今天连续回复的两封有关教会章程的信。
 
--------------------------------------------------------------------------- 
主内亲爱的同工
 
平安!
 
感谢您提供的意见和建议。
 
如您所言,这份《会章》的初稿已经先交给每一位Team Leader过目,并且向他们征询过意见了。所以目前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会员中间进行推介并收集意见的阶段。如果您回想一下,您应当会发现,我们过往的程序正是如您这里所建议的一样在进行着。
 
关于牧师的权力问题。我个人对权力没有兴趣,因此这份《会章》中所列举之牧师“特权”都不过只是从浸信会联会(MBA)的那次会议中所得到的“样本”直接引用过来的。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免得让大家觉得我们的牧师对权力有什么想法。
牧师是神的仆人,他所有的是上帝给他的权柄,这个权柄是基于上帝的圣道。所以“限制”牧师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就是根据圣经的教训去评估他的事奉。目前我在努力推动圣经和教义的学习,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健康的、互相监督的机制。因为如果信徒不认真学习圣经,如何知道他们的牧师是不是忠心向主、向教会呢?(有的牧师在讲台上讲了许多错误的教训,却从无人指证,甚至利用特权在教会里面翻云覆雨,大家反而当他是个“大好人”,这样的案例您不是没有听说过)
 
关于牧师的“特权”问题,我考虑要改成两年制的任期,就是牧师每两年为一个任期,任期满了之后,牧师和信徒都可以选择是否让牧师继续留任。从而就免去了独裁的可能。(这一点还要和大家继续商量)
 
核心同工会的存在如您所言,正是本于目前的现状,因为目前不足以成立长执会,所以才暂时保留这个核心同工会。这一点也是张教授特别的意见,我尊重她的决定。
 
关于章程的内容是不是要删减的问题。教会不是世上的机构,有一些原则是不能减少的,虽然不一定能够遵循,但并不因此就将它删减。当然考虑现实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是绝对必要的。
上帝在西奈将诫命交给摩西,上帝和摩西都知道以色列人根本不能尊守律法,那么要不要进行删减呢?上帝没有丝毫减低祂对我们的要求,虽然我们做不到祂的完全;摩西也没有留下一部分可能让以色列人“为难”的部分,不公开给民众。反而他们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上向民众宣布“祝福”和“咒诅”。
当然了,我们在教会里面一般都是只有祝福,没有咒诅。但起码人们应当知道自己没有做到的是什么,而不是迁就我们的现状,让大家自满于已经做到的,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没有能做到的。当然一些相对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未来每年对会章的更新中逐步进行。
 
最后再谈到关于“长执会”的问题。我理解您的情感,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您认为我们教会现在能有几位长老?几位执事呢?注意,神所定的标准是不能减低的。长老、执事在圣经里面和教会中是“圣职”,不可随意按立的。
所以在最新版的《会章》中,我并没有更多地描述“长老”与“执事”的细节。因为根据圣经的标准,我们教会现在够“长老”资格的是一个也没有!而能达到“执事”的标准的,最多一两个人。(注意:圣职并不只是看他、她的热心和恩赐,还有他、她对圣道的把握和在会众中的威信。按立圣职往往不是任命的过程,而是追认的程序)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取消“核心同工会”,那真的差不多是让个别人来好好独裁了。
 
这份《会章》也许让人觉得不切实际,或是不尽理想。但起码我们开始有一份会章了,我们的教会从而开始能够成为一个“教会”,这就已经是在进步了。......
 
有关“教政”诸事,尚有很多很多细节需要留意。教会的建立与管理好象比世俗的公司容易,其实难度是超过很多人所想象的。
 
我们教会需要很多护理和清洁的工作。而且还需要安静等候的时间,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忍耐和谦卑。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陶造的过程。
 
先说这些,任何意见,我们继续在主里沟通!也许这次我说的太多了。
 
以马内利
 
宫牧师
 
 
---------------------------------------------------------
第二封回信:
------------------------------------------------------------- 
 
主内亲爱的肢体,
 
平安!
 
彼此的交流总是需要的。教会完全不同于公司和任何的团体,甚至不同于地上的政府机构。公司、团体、政府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对政策、方针或是立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所在的环境。
 
但是教会却有一点不同,因为教会一方面算是一个地上的民间的、非盈利的机构,所以她需要考虑所处的时代、和条件决定她的生存方式;
可是同时,教会又具有永恒性,是上帝在地上施恩自显的所在,教会一切的工作不只要合乎地上的法律,同时还要合乎天上的律法;不只是地上的政府会评审教会的运做,更是将来要面对上帝的审判(末日的审判是先从神的家开始)。
 
在教政方面要分成两部分来处理:一是绝对的部分,那是指教会所固守的真道的规模,圣经的信仰以及历代圣徒传承下来的教义体系。这些绝对部分是不能变更的,是一个基督徒应当为之生、为之死的!(如果一个教会里面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之舍生取义,那个教会真的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上帝自己也会来亲自拆毁的)
另一方面是相对的部分,那就是指在不同文化、传统、经济、社会之下的教会的组织、管理的立场、原则和方法。这些相对的部分是可以好好讨论,并且合适于所处的时代,令教会有扩展的、进入社会的力量,而不是使教会从社会中孤立出去。这方面大家要好好努力,把它做好。
 
教会管理层的存在也有两重的意义:圣经设立的长老、执事,这些神圣职份首要的工作就是正确地把握和传递真道。长老一词的希腊文另一个翻译叫“监督”,就是说他的工作要监督教会里面每一个人是不是在正确地信仰中成长。有时也译为“主教”,意思是主的教导为先。
在神圣的监理工作之后,第二重的,次重要的,是具体的教会内务的管理,包括什么诉讼、房产等等事宜。
 
而我们华人教会在设立长执的时候,只着重于第二重的事工,而忽略了他们第一重的召命。
 
话说回来,教会的长老虽然类同于校长、董事或团体的负责人;但同时又是全然不同于这些职位,因为长老是“圣职”。
 
罗嗦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一件事,就是教会的bylaw也同样是介于属天与属地之间的。所以有些地方是不能因为实际情况的有限而进行任何变通的,也有些地方是随时可以变通的。这与民间组织、公司企业、政府机构等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浸信会联会要特别对“教会bylaw"进行专门的研讨之根源。
 
无论如何,实在是需要好好祷告,在圣灵的引导之下来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只是通过人的智慧、研究和思考(同时也是需要尽心、尽情、尽意、尽力去研究和思考)。
 
晚安,请为这份文件继续代祷,为盼!
 
以马内利
 
宫牧师
 
2009年十月十四日临晨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親愛的孩子


親愛的孩子

親愛我的寶貝孩子,我要輕輕對著你說,

你是如此如此特別,睡在天父溫暖懷中。

親愛我的寶貝孩子,我要輕輕對著你說,

你是如此如此特別,睡在天父懷抱中。

不要擔心,不要害怕,天使天軍圍繞你身旁。

親愛媽咪,親愛爹地,我要悄悄對著你說,

雖然我已歸回安息,甜蜜的愛永在我心。

親愛媽咪,親愛爹地,我要悄悄對著你說,

雖然我已歸回安息,甜蜜的愛永相伴。

看從天父來何等盼望,如同雲彩,

眼淚悲傷祂已收藏,我心歸向永恆家鄉。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LIFE IS NOT TO WAIT FOR THE STORM PAS...

 

LIFE IS NOT TO WAIT FOR THE STORM PASSING BY BUT LEARN TO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RAIN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20090821

 

20090821

 

2009年八月22日临晨5:13AM

 

从八月四日开始新一轮的圣经阅读,希望到明年春节可以再通读一次这个新的译本(包括次经)。

 

不同的心态,面对不同的工作和挑战时,打开圣经就会得到全然不同的指引和洞见。

 

到今天已经看到民数记第六章,下面是一些印象深刻之处:

摩西面对法老的时候,没有任何记载说他有什么支持,特别是他为之付出一切的以色列人,明显地没有看到提供了什么支持,从经文的记载上所看到的,只有来自同胞的不理解甚至是恶毒的抱怨;直到十灾末了,以色列人才开始听从摩西的吩咐。从领袖的角度来看,摩西一生的服事中,真正平静、安宁并且被人尊重的日子并不多;及至他到了被人尊敬的时候(那些晚辈们开始以他为领袖、导师和心灵之父)也是他走向毗斯迦山的时候。所以西方人每每想到“领袖”之时,就会联想到的孤单和沉重,“领袖”从来不是和享乐连在一起的。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之后,摩西并没有为以色列人开“培灵班”,或是开始教导以色列人“如何亲近主”“灵修学”“内在医治”之类的课程(这些差不多是当今华人教会“流行”的东西,甚至多人以为没有这些教会就再没有可做的事情了)。反而从出埃及后半开始直到民数记,用了五经大半篇幅来讲解律法、规章,并且多次提到要“教导典章,使以色列人知道如何行”。然后下一步就是整个的人事按排,围绕着会幕和祭坛之火,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工作。

从中可见摩西的领袖理念:一、立法;二、教导;三、职责的按排

 

回头来看今天华人教会,差不多在这三方面都有问题。

一、没有法度,从另一种俗一些的说法,就是:没有规矩;多少教会根本没有《会章》,而有《会章》的教会多数又是为了应付向政府注册所需从别处抄录汇总而成。牧师、长执如果花时间讨论《会章》好象是件浪费的事情,当然大部分时间扯皮在芝麻小事上;

二、没有教导,特别是长久的、系统的教导。大家都在忙于传福音,每天关切教会人数的多少,和奉献的多少;但很少有教会能静下心来,一二三四,一点一点地把圣经教导给信徒,特别是参与服事的同工。“不必期望未经训练的同工,将教会各项事工有机地建立起来”。

三、没有职责。每个人都在忙,但都不确定自己应当忙什么。没有意外时,大家相安,一旦出了什么紧急或意外,混乱成了必然。如果牧师能独掌大权,此时反而会顺利平息,如果牧师比较谦和,那混乱之后很可能出局,或彻底失去威望,成为混混牧师。

在民数记中每位利未的子孙所负责的事情都一一写出来,负责桌子的、柱子、幔子的,等等,每个人都知道在队伍起行时自己需要搬运和照顾什么。

 

从摩西五经中看到的是摩西的管理和他对人员的分工,好象没有看到什么“属灵的”教训(当然用属灵之意来理解会幕和献祭是最基本的),但对于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这种人事与法规的“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高明之处正在于此:

摩西没有提供某种宗教的神秘体验,而是建立起一个有序的信仰环境。从而大大小小、男女老幼,不管是什么样的信仰境界的,都被安全地保管在一种有序的信仰环境中。而信仰的成长、成熟很难与他人有共同节奏,这种信仰环境,自然成了彼此服持和维护的重要前题。

 

那些强调“个人信仰”的华人教会当然无法洞见上帝透过摩西的领导所启示出的信息;除非有一天“个人主义”的帕子从他们眼前揭去。

 

实在说来,这就是为什么越“属灵的”教会,内部的分裂与争斗就越加令人“过目不忘”的原因。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Q & A 20090804

 
Q and A at August 4th, 2009
 
日前收到一封邮件,提到一些问题。下面将问题和回复放在我的博客上,免得说:我的园子没有照顾。
 
-------------------------------------
 
主内肢体
平安!
 
再次谢谢您的问题,这几天比较忙碌,所以一直未能好好回复,不知道前一封邮件是否见到。
 
关于你的问题,昨天主日的信息中我有一点点的回应,不过很抱歉当时你可能不在场。不晓得有没有听到我的信息。
 
每日入睡之前都会翻阅各种书籍,日前又翻出了林语堂先生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内中有一段我想可以做为很好的对你的问题的回应:
 
“真正的基督徒是因为爱好圣洁及基督教里面一切可爱的东西而成为基督徒的。而那些因为害怕地狱之火而做基督徒的,是伪善的基督徒。那些只是为了想进入天堂饮茶及与天使们共唱圣诗而做基督徒的,是下流的基督徒。现在的那些耶稣会教士是那些自己不相信天堂、天使,及地狱之火,但却想让别人相信这些东西的基督徒。”
 
这些半个多世纪之前中国的学者思想家所面对的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是熟悉的。我想这样直接引用一点前人的话语,或者可以省去我很多的解说了。
 
你所提出的问题中,关于那些不顾生死的勇士,我丝毫不怀疑他们的真诚与投入,而且我也绝对承认,今天的基督徒中几乎已经看不到那些为了信仰不顾生死的勇士了。所以与那些烈士相比,我们确是应当惭愧!
 
而如果有基督徒如此这样的回应你的问题,那也是件让人惭愧的事情。因为“信仰”理当就是要为之生为之死的才能算做“信仰”,但是今天有多少基督徒能够为了上帝去生、去死呢?太多进入教会的人,只是为自己的利益(包括现世的和永世的),当“得不偿失”的时候,就是离开教会的时候。这也是一份无奈。
 
因为真信仰不在乎“得、失”,甚至往往是“失”大于“得”;那些烈士是专注于“信仰”的人,是认真的,不管他们在信什么。
 
我是一个“执迷不悟”的人,因为在面对这份无奈的时候,多少次想要放弃,但还是舍不得,于是就成了一个无数次的失望之后仍然抱着希望的“牧师”。因为我相信在我们这个世代和人群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为了基督而生、为了基督而死的人。(不是为了“基督的。。。。”而是为了“基督”本身。)
 
英雄的无私与投入是真实而不容怀疑的。从您所说的抗战、到文攻武卫、到四五再到六四,那些倒下的都是先烈,是不该被忘记的!虽然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理想各不相同,那份精神却会一直不断地继续下去。
 
当然了,理念却需要不断地更新!
 
先说这些吧,再说下去我就又无尽无休了。
 
晚安,我们继续讨论
 
以马内利
 
宫景耀牧师
 
(一个常常失望,却怀着盼望的基督徒)
 
 


Sola Scripture, Sola Gratia, Sola Fides
---------------------------------------
http://danielgong.blogspot.com/

--- On Thu, 7/30/09, wrote:
Subject: hi
To: "Daniel" <chinajohn316@yahoo.com>
Date: Thursday, July 30, 2009, 1:34 PM

宫牧师:
祝你和你全家安好!
以下是我的新问题, 无意贬低基督徒的生活境界,只是有问题就问。说实在的,搁在以前就不问了。因此,谢谢你。
Take care,

--------------------------------
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有:生的境界和死的境界。
基督徒面对生死很从容,因为,他们知道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很有限的,最终要到天堂,到天父那儿去。而到天父那儿是有分别的,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为神做工好的,讨神喜悦的,在天堂也会更得到天父的奖赏,形成了良性的因果。
然而,非基督徒,又非别的宗教信徒,面对生死的态度就千差万别了。最近无意中看了几部抗日和解放战争的片子。引起我想了一个问题: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生死境界高还是基督徒的高?要知道,共产党是无神论者,他们相信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人生的意义是在生着的时候多为他人谋幸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差异和问题很明显了: 基督徒是为自己,为了自己的永生,为了自己的奖赏。共产党是为了他人,为了他人的幸福,为了人人的平等和公正。何者境界更高,一眼就明了。
然而,基督徒会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罪人,没有人能达到共产党的境界,那是个虚的,无法达到和实现的。
我的问题是,我感觉,很难接受今生的作为是为了永生的奖赏,我几乎还没有想过永生对我有何意义,现实生活中也极少想到要为了得某个奖赏而费力费心。自然而然地活着,凭内在的良知为人为事。罪性的东西出来捣乱时,也许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思绪和作为,但是,好像还没有伤到太多的他人。而且,内在的良知常常监察着我,好像还不至于会犯大的罪。
很困惑,如果有神,有永生,有永生的赏罚,基督徒的人生的境界还是美好高尚的吗?

Thursday, July 23, 2009

"Let us be the ones who say we do not...

 
"Let us be the ones who say we do not accept that a child dies every three seconds simply because he does not have the drugs you and I have. Let us be the ones to say we are not satisfied that your place of birth determines your right to life. Let us be outraged, let us be loud, let us be bold." Brad Pitt,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How wonderful it is that nobody need wait a single moment before starting to improve the world. Anne Frank,
 
Martyred at 15: with a diary kept in a secret attic, she braved the Nazis and lent a searing voice to the fight for human dignity.
 
Matthew 5:14  "You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A city on a hill cannot be hidden.

 

To practice this thought: Do not curse the darkness: light a candle, feed a mouth, hold a hand, ease the pain, save a life; be the light you long to see.


Monday, July 20, 2009

耶稣与文化

 耶稣与文化
 
晚间的课上讨论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再多说一些。
 
如果耶稣留下一些文章、书信将会如何?
当然这个问题最多只是发生在想象中的一个假设。但这个假想的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将会如何书写人类的文明与历史呢?
 
在中世纪一度教会将拉丁文当成最为神圣的语言,一直到梵二会议(1960s)才有所改变。东正教会亦曾将非希腊语系的教会当成旁支。
人类本身的堕落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就一定是排他的。
 
回到我们的假设中去,如果耶稣留下一张纸,哪怕上面只有随手的一两个字母,会如何?人们会象传抄《兰亭序》一样,不断地摹写,以至于全世界每个角落都会看到祂的手稿。(这忽然让我想起泰山玉皇顶上李世民的镏金墨宝,还有最多见到的是乾隆的笔迹,当然了,近五十年来最多的是毛主席的草书了。又想起自宋以来所流行的蝇头小楷更是与统治者的好恶有关了)
 
如果耶稣留下了墨宝,那到今天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须要学习亚兰文才能保全他们的信仰;
而基督教的圣经就如可兰经一样变成不可传译、再译的神圣文字。
 
结果真的是没有“神圣文字”,因为耶稣虽然写过字,但是好在是写在中东巴勒斯坦干枯的土地上,未能保存下来。
 
因为耶稣没有写字在书卷中,可以说是保护了人类文明的自主发展。祂如果照顾婴儿一样,呵护着人类文明的足迹,而不是去干扰人的选择,虽然如此,祂仍赐恩!是为奇妙。

July 20, 2009 3:33AM

Thursday, July 2, 2009

Spiritual Rx for Today:

 
Spiritual Rx for Today:

"Children smile 400 times a day on average ... adults 15 times. Children laugh 150 times a day ... adults 6 times per day. Children play between 4-6 hours a day ... adults only 20 minutes a day. What's happened "
- Robert Holden from 'Living Wonderfully'

He called a little child and had him stand among them. And he said: "I tell you the truth, unless you change and become like little children, you will never enter the kingdom of heaven. Matthew 18:2-3

To practice this thought: Practice child-like greatness and enjoy the smile of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