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 2017

水与酒

小引:乙未年腊月初八,主后2016年元月十七日,主日礼拜。当天的主日证道是出于圣经新约的约翰福音第二章,耶稣在迦拿婚宴上将水变为酒的神迹。

下面是几点对当天信息的回忆:
一、时机。什么是“最理想”的时间来亲近上帝,委身于上帝的恩典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现在”,就是“今天”。人生许多大事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计划的,所以信仰的事情更应当放下自我的“自主权”,现在你已经看到了上帝的美好,还要等到何时才进入这个美好呢?机会是不常有的。

二、正常的情况是“将好酒放在前面,差的放在后面”。人生诸多事情,婚姻、事业、甚至信仰不就是这样的吗?许多的美好都留在了回忆中。这是真实的写照。

三、水是无色无味的(正常的饮用水),酒却是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时间的积累之后从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开始,长成葡萄树,结出葡萄,收割、压碎,再加工窖藏,最后成为有色彩有醇香的美酒。耶稣将水变成酒,是改变了时间和工艺的进程,将水本身所没有的东西加在本来无色无味的水里。这是一个神迹,但却不是关呼饮食和化学的,而是一个“记号”、“兆头”显示上帝对于每位神儿女将要施行的“神迹”。上帝必然是要“改变”我们,并且是从质里面、从根本上的改变我们。上帝的恩典临到之后,我们不可能保持原样!

四、马利亚。马利亚很快就降服在耶稣基督面前,而不再去试图“提醒”甚至“帮助”耶稣,而是将权柄交回上帝。固然做为耶稣的母亲,她曾经怀抱乳养过上帝的儿子,并且“带领”过耶稣走了很长的一段人生道路;但耶稣本是上帝,当祂被马利亚所牵引的时候,是主耶稣基督的虚己和降卑。时候满足,祂将重新得回本有的荣耀和权柄。而今,上帝的权柄是被阻挡在那些自认为是上帝的管家的手中。最难的不是成为一个相信上帝的基督徒,而是交出自己的主权,降服在全能上帝脚前,成为主的门徒和仆人。

五、话、仆人与神迹。这个神迹的发生次序是:耶稣基督的吩咐(话),仆人遵照着话去“做事”,将水倒满六口缸然后再舀出来交给管婚宴的人,神迹就发生了。表面上没有看到任何“戏剧化”吸睛的场面。神迹往往是发生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平凡的时候。而构成这个神迹发生的元素,第一是上帝的话语,第二是仆人的遵行;而如何发生的神迹,那不是你我需要关心的问题!引申到今天的我们,上帝要我们做什么?第一是听祂的话,不断地学习并明白圣经;第二就是不疑惑地遵行所领受的命令。我们思想总是多过我们的行动!在数字化时代更加重了这种情形,信息量太大,反而不知道自己是谁、应当做什么。

六、圣礼。当天主日有八位肢体受洗,而洗礼是“圣礼”,从神学、历史与教会的多重角度来言,这是上帝应许给我们的“神秘、奇妙的”行动;被称为“圣礼”的就完全不同于任何的“典礼”“礼仪”,圣礼是有其内在的神秘性的,我无意在此长篇大论来讨论这个非常神学性的话题(有兴趣的可以再去查阅我们相关的教导录像和书籍)。无论当今的人如何“弱化”圣礼,但却不能否定的是圣礼是上帝留给教会的命令,并且上帝应许必然在圣礼中与我们同在。圣礼是教会存在的标志之一,但圣礼更是施恩、改变我们的“神迹”。神迹如何发生?我不知道,但我们只要遵照主的命令去施行圣礼,那神秘、神圣的命定就必然在每个承受圣礼之人的生命中产生神迹性的改变。基督教的圣礼只有两个:洗礼和圣餐,洗礼一生一人只有一次,而圣餐却是需要不断进行直到主再来的,就好象人出生只需要一次,但吃饭却是每天要进行的一样。



之后在周间又对于“水与酒”的问题又有一些默想,留在下面:

有人是水,
有人是酒,
水我所需也
酒我所欲也
人生有这两样的人相伴才是美好

但更多的人却是酱汤  (这是柏杨先生说的)
混杂着各种不同的味道
纯水与美酒都是有价难得的
但酱汤却到处都有
跟他们混久了, (中文的“混”字多么精妙)
你也自然会变成酱汤
这种变化叫殇,不叫神迹

与水为伴
平淡无奇
却让你清纯
(水变酒的缸是用于储存洁净礼之水的)

与酒为伴
醇厚深邃
让你忘我

与酱汤为伴
百味杂陈
让你迷失沉沦

当被提的时候
忘我的必然最先
清纯的必亲眼看见
迷失将随着整锅的酱汤一起倒掉

水是生命的需要
耶稣说在祂有活水
信祂的要成为永生活水的管道
所以基督徒是水
为生命提供清洁的源头

酒是生活的味道
欢乐、忧伤、苦痛时的调剂
懂得品酒的却是稀少
所以耶稣说:我不再喝这葡萄汁(注:其实是经过窖藏过了冬的酒)
直到在天国与我们喝新酒的日子

水是放在缸里
酒却是放在瓶里
兑了酒的水可以煮菜
掺了水的酒可以疗伤
但掺兑之后直接入口却是遗憾,
是教会带给这个世代的遗憾
因为教会不再给人提供纯净的道
也不能带来令人忘我沉醉的醇香
所以人们继续留在酱汤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人晓得这个道理才会有孟母三迁
你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沾然什么样的味道
与水在一起你会清洁
与酒在一起你会醇香
与汤在一起……

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结局
不是命运的安排
而是自己的选择
上帝是公平的,
对每个人!

耶稣的声音:来跟从我
祂要来触摸你、洁净你、变化你


宫景耀 牧师
2016年元月廿二日晨

2015年牧师与会友的谈天说地

主日后一母亲问:如果小孩子未明事理即夭折,他们的灵魂和永远的结局是什么?
对于夭折婴孩的问题在圣经上并没有直接交代,所以就要从历史和神学角度进行推演。
省去那些论证的过程和历史、教父们的foodnote,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几个可能(因为圣经没有给我们百分之百这方面的确实交代):
死与罪的关系。
人会死,是因为“罪从一人(亚当)入了世界”,所有在亚当里的人都有“一死”,但死了之后还有“一审判” (希伯来书九27)。而这个审判的结果将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上帝恩典和耶稣基督生命大能,进入天国的荣耀,一种是因为“个人所行的善恶”所受的报应,就是“硫磺的火湖”也就是第二次的死。(参林后五10,启廿一)
死是罪的结果。
第一次的死是因为亚当犯罪(原罪),所以在亚当里的人都要死,包括不懂事理的儿童;第二次的死是因为自己个人所犯的罪而受审判的结果(本罪)。没有犯过罪的孩童是不虵要经历史第二次的死呢?这才是这个问题最为关键要处理的地方。
*上帝是公义的,祂必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当然也不会以无罪的为有罪,所以我们相信上帝对于夭折婴孩一定是有公正的对待;
*上帝更是慈爱的,每个人都是照祂自己的形象样式所造的,上帝爱世人,为世人降世舍命,耶稣在世时还特别要“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在上帝的慈爱中,对于夭折的婴孩更会有恩典和照管。
我想到这一步,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了一个大的方向。
但我们的“好奇心”总是要更多想知道一些不在我们能知的范围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在神面前悔改,承认自己是那位“吃了知识树果子的后裔”。(祷告)
不过历史上敬虔的仆人们希望有一些安慰之言对于那些失去自己儿女的父母们。大约总结几个比较代表性的:
一、天使抚养说:婴儿的灵魂会有天使来照顾,因为耶稣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神秘的话“他们的天使常在父面前”,(马太福音十八10)这句不单提供了“护守天使”的说法也为“天使抚养说”提供了一些许的圣经支持。抚养到什么时候?不知道,但中世纪的人相信天使将孩子的灵魂带大以后会再向他们传福音,这样他们就有一个选择的机会。这种说话很“合理、合情”,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只能说“不知道”,希望是真的。
二、自由说:夭折婴孩的灵魂是自由的,他们没有约管,或是沉睡的。到了复活的时候,因没有犯过罪不用面对大审判。没有恩典印记的就漂迫在天堂和世界之间,他们就是那些启示录最后所讲新天新地中的那些“在城外的”,他们即没有灭亡也没在圣城中有份。而有恩典印记的,就是那些出生就受了婴孩洗礼的,因为有恩典的印记,所以与认信的父母在天堂团聚。于是“婴儿洗”就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因素,可以影响到婴儿灵魂在永恒中的生死祸福。这也是为什么天主教、路德、加尔文等所有传统教会坚持施行“婴儿洗”的原因。
这就引申出一个更正教福音派内部的神学讨论,因为福音派将“信”做为得救的唯一标准,那位家长提问“夭折婴孩是不是能够得救”,这个问题其实是由于福音派引起来的,因为福音派所强调的那个“信”的重点是孩子不能做到的,孩子如果不能“信”,照福音派的立场自然是不能得救的。这也显示出了福音派在神学思考上的不足之处,虽然福音派在具体的福音事工上成绩卓著。
什么是一个人得到永生的确据?
如果是因为“你的信”,那结果我们只能说“夭折婴孩与所有罪人一样不能得救,因为他们不信”;
如果是因为“基督的恩”,(我们的“信心”是恩典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蒙恩的原因!)那恩典最为清楚显明的是在什么地方?就是婴孩受洗的“圣礼”上,这个圣礼的承受者没有做任何事情,是完全无能为力地接受了“恩典的印记”。并不代表受“婴儿洗”的就自动得救,他们长大有了理性之后还是需要亲自做决定,但他们那时只要“认信”就可而无需再受洗。
对于婴儿洗最好的比喻就是以色列人从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当年过红海的时候,婴孩没有印在埃及,等他们长大了自己决定要不要跟从摩西,而是被父母(跟从摩西的)抱过红海的。
结语:
这个讨论可能会引发一些信仰和神学上的争论,如果能够刺激大家反省自己有没有永生,也是值得的。
那么婴孩夭折以后将会如何?做为一个牧师,两个儿子的父亲,我基本上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主的恩典超过我们的理性”;同时,如果那个婴孩在相信上帝的父母怀抱中曾经接受过以三一真神之名施行的“婴儿洗”,我可以实实在在地告诉那伤心的父母:“这个孩子是在基督怀抱中,是一定得救并且将来会在天家再见的!你们要起来,好好爱主事主,带着加倍的荣耀与你的孩子团聚,让他、她也能因为你们的工作而同得永远的赏赐和荣耀!”
愿主祝福祂自己的教会和圣徒!
圣诞快乐!
宫景耀 牧师
2015年十二月十五日 草草一稿,直接在微信公众号里完成的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不要修改文章内容。文责自负!

人vs.事 ------浅谈教会领袖的甄选

vs.事
------浅谈教会领袖的甄选

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耶和华的灵,方能成事!(撒迦利亚四章6节)
二人为“从”,三人为“众”。没有人是活在真空之中,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他者在我们周围,因为“他者”的存在,才使人发现“己”的存在,并且认识己、在时空和宇宙中找到那个“己”的位置。所以“个体人”需要“群体”的接纳和认同,否则内在存有的危机将对“自我”生存概念本身引发毁灭性的破坏。
“己”与“他者”(人-从-众)之比对互参、相互做用,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千变万化的社团、家、国的各种群体结构性模型和历史。当两个人在一起,就会出现“主”、“从”的关系(感谢上帝,祂是万主之主)。时间的先后、年龄、经验、技能、思想等各种因素都成为影响多变之“主-从”关系的建立。一个“个体人”在人群中会因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主”与“从”的地位。比如:当人在接收资讯时他是处于“从”的地位,当他将所知道的资讯向另一个人转述时自动又处于“主”的位置。“从”的位置是被动的,甚至是不可自控的;而“主”却是主动的、可选择和自主、自由的,所以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喜欢做主而没有人是喜欢失控的。
“主”、“从”关系的混乱所带来的是冲突、破坏和混乱(所有的交通事故一定是因为主从关系的错位);而当“主”“从”关系正常的时候,就是自然、和谐和优美的。
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说,神造人并给了人对自由和自主性的渴望,因为人有神的形象,这个神形象中自然就包含了治理性、法性和秩序性,所以骨子里说,每个人在条件许可的时候都是愿意坐在领袖的位置上的。有老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做主”的愿望即可能是破坏性的也可能是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
每个群体在谋求集体性“最大好处”时必会产生一些相对稳定的座位——就是领导。领导就是在团体中“做主”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分析国家制度时说过有四种的领袖:君主、贵族、民主和僭主。这四种领袖在世界历史以及我们中国自己这数千年政治历史上有许多例案供人参考,在此不劳废笔墨了。问题是:在基督的教会,这个独特的团体中需要什么样的“领袖”?
甄选和设立领袖是此文所考虑并寻求解答的问题。教会是个与众不同的团体,因为她本身是属灵的、不属于世界(超越性),但她同时又存留于世界风潮之中,在时间和空间之内又是个可见的组织团体(地方性)。
在两千年教会的历史中,我们常会看见当教会软弱无力时,世界的政治手段和方法就会进入教会,管控教会,地上的教会背离了上帝和福音,甚至也会发生最野蛮、最原始的争斗和腐败;但是当教会强健时,她不仅可以显示出上帝神圣的荣光和慈爱,甚至还会成为世界乱局中的指路真光,教会内部在圣灵引导下所不断尝试和更新的管理模式甚至会延及社会,成为社群甚至国家建立民主法制的动力和模范。当教会软弱的时候,她引进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当教会强健的时候,她引导时代和文明。所以柏拉图所言的四种“领袖”在不同的教会历史时代都出现在教会里面过;但真正合乎圣经原则的领袖却是来自上帝的,我们称之为“神主”!
而“神主”是个复杂的定义,因为这是一种内在的原则和立场,而不是一种表面的运做方式。从表面上看,教会的管理上会出现君主、贵族、民主甚至僭主的模式,但是如果综合考虑,你就会发现,它是活的,不同的教会、不同的时期,不需要拘泥于任何一种方式和格局,我们甚至无法用“对”或“错”来评判一个教会的管理模式和领袖风格。但如果我们以“神主”为原则来分析,就必然会在多变而复杂的情况下抓住根本,并从而可以判断这是个对教会好或是不好的管理模式或领袖。
(容我啰嗦一句:如果在一间刚刚创立不久,会员信仰还没有基础的时候,一间教会强力推行会众制的民主选举,否定“独裁”的领袖,其结果不但不会让教会成长兴旺,反而会让教会中道崩殂。所以对于教会来说,没有一个绝对、不变、永远有效的制度。同时,有制度还是好过没有制度!)
“神主”其实就是让神做主!在我们选立领袖的时候,以上帝和上帝的圣经为总原则。不能因为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而破坏圣经留给我们的底线。事实也给我们证明,如果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虽然可能眼前会很艰难,但因为有神的同在和祝福,艰难也化做收获的喜乐;而当我们因为各种原因,那怕是暂时“放弃”了一点圣经的原则,可能当时会“容易”很多,但最后所产生的问题会彻底消耗掉教会全部的资源。
关于教会领袖具体的甄选原则,总结了三点,为“神主”的概念背书,供大家参考和反思:
一、主权性的考虑。
无论是主动选择(切慕)或是被动的呼召(任命),在教会里“做主的”(领袖)首先是服从、顺从基督的主权并晓得尊敬主在教会中所设立权柄的人。信仰永远是首要的!
   我们不是上帝,看不见人心(只有上帝能看透人心)。我们通过一个人外在的言语和行动来判断他们心中所想的,所以认识了解一个人的信仰不是听他口中所说,更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积蓄,渐渐显明出来。耶稣提醒我们要“观果识树”,好树结好果子,不过一棵果树从发芽生长到最后结出果实,怎么也是需要三五年的功夫,那认识一个人就更需要时间了。一个基督徒在教会里面和社会上的表现是很说明问题的,所以圣经也提醒我们“初入教的不可以做监督(长老)”(提前三6)。网上有句话也说:日久不一定生情,但日久一定会见人心。
在正常的环境中,一个基督徒接受洗礼、委身于固定的教会(成为会员,做教会之子)、定期参加圣餐、教会的敬拜和圣经的阅读学习、规律的祷告生活,在各种生活的情景中对主的信靠、内心的喜乐平安等都是信仰可见可参的表达。接受洗礼成为会员本身是以基督为主的最好证明。也是我们从外面了解一个基督徒信仰的最为直观的参考。所以,如果一个人口里说自己是基督徒,却迟迟不肯受洗,或是归属于基督的教会,起码显示说在上帝面前他还是要自己做主,要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和判断来做事,而不是顺服上帝的命令。好象一个不听话的“士兵”,就算他可能是已经真心信主了,但如果他不肯改变服从上帝的主权,那决不可能成为“将军”。那些周游于几家教会之间的人,无论外表多么虔诚,骨子里仍然还是“我的事情我做主”,不肯顺服上帝的命令,以自己个人的喜好、兴趣去“选择教会”,而不是被上帝“安排在教会”里。这样的人不仅不能做教会的领袖,因为自己的主见,往往给教会建设带来极大的破坏。这一切的根源还是他的“信仰”有问题,不是说他信的“不对”,而是说信仰这么重要的事并没有引导他的人生,使他服在上帝和上帝所设立的权柄之下。一个士兵是从开始顺服“班长”渐渐走到“将军”的位子上的。同样,一个基督徒也是从在教会中小事上忠心事奉而成为上帝仆人的。虽然在教会中的出勤、服务等等不能代表一个人内在的信仰的深浅,但却是一个人信仰外在表达的最简单和直接的参考。
   不肯让神在生命中做王的人不会是神的仆人,也不可能在教会中用敬畏主的心服事(管理)神的众儿女,做神的代表。
二、伦常品格的考虑
在基督的教会中做领袖应当是“好人”,但是“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在上帝的面前我们不只是有缺点和弱点,而是“全然败坏”的“罪人”。当我们成为基督徒时,就是公开地承认“我不是上帝眼中的好人,而是个不能自救的罪人;因着祂的大爱,从此我是依靠上帝恩典而活”。圣经明说“耶和华若究查罪恶谁还站立得住呢?”(诗一三〇3)
那我们都是罪人,谁还能在教会里做领袖呢?“照我本象,无善可陈”没有一个人是够“资格”在教会里做主的!但能够被上帝选立在教会中承担服事的人,圣经给他们的生活和伦常留下了一个可供参照的画像。
提摩太前书(特别是第三章)、提多书里面是新约中为数稀少的部份讲论到教会的领袖的标准,这此标准中除了一小部强调了领袖的属灵信仰以外,大部份都是讲到他们的伦理生活的规范,而在他们的工作能力上,几乎没有谈(这一点后面会再谈)。这些伦理规范帮助我们评估是否是“神主”的领袖。下面将其中圣经中出现频率高的几点简单罗列出来:
A:无可指责。这是指一个罪人在恩典中的完全,并不是说他从未犯过罪,而是他能够“无可指责”,包括他能够正确地对付罪、并胜过罪。
B:一个妇人的丈夫。表明他是男性,他认真对待自己的婚姻,是个懂得爱和守约的人。一个人如何对待至亲的人可以反映出他的人品和本质,同样他的太太也是他最好的注脚。因为夫妻间是没有什么可隐藏的,并且二人若不同心怎能同行?教会事工会占用许多时间,若太太不能支持必然引起家庭的问题。同时领袖总是要处理一些“负面”的问题冲突,就是信主但信心弱小的另一半都会因为偶然听到而灰心跌倒,所以夫妻共同事奉互相承担是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女人的丈夫”不应当包括那些丧偶再娶的,这个在《罗马书》有交代;许多教会接纳离婚再娶的弟兄做执事,他们需要更为严格的考验,但不会任命他们为长老,而他们也甘愿接受教会的管理权柄并顺服教会的安排。夫妻因为各种原因而分居,这在圣经中也是反对的,而夫妻都信主却不在同一间教会礼拜和服事这也是不应当的。(中国正在反“裸官”,如果一个官员的太太不是中国籍,民众如何相信他?同样太太不信主也无法建立长执当有的权柄和威信。)
C:儿女。生养儿女是人生中伟大的经验也是历练。有儿女的人相对更成熟稳健,看待问题也会更全面,特别是亲自带领教养儿女的人更懂得承担孩子的软弱,晓得接纳和包容,并且会为他者更多的着想。虽然实际情况并不一定都是这样(比如很多大陆的父母喜欢将儿女交给祖父母去带,所以看来是省了很多事,却是失去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和时光),我们这里所讲的只是大的原则;而且总的来说,儿女多少都会模造父母的心灵。
圣经说要教导儿女,让他们信主有永生并在生活中端庄顺服。儿女不只是会继承父母的基因,更会将父母私下的生活习惯暴露出来,孩子是父母的“招牌”。父母在家中带领儿女好好成长,就必然会象对待儿女一样带领教会中神的儿女一同成长。“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甄选教会领袖其实也是在甄选他的整个家庭的见证!
D:生活。私心和贪心在什么地方都是领袖的大忌。贪婪的人不会把贪婪写在自己的脸上,甚至会表现的很慷慨。在中国大陆每年春节到庙宇里烧“头香”的人很慷慨,几万几万地钱就那么烧了,但他们心里所期待的回报一定比他们暂时烧掉的更多。“乐于接待远人”是圣经中特别提出的一条领袖的要求,因为这其实是一个人心胸宽阔、晓得分享的最好表现。因为当陌生人走进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每天的舒适区域时,我们对陌生人的反映是最真实地体现我们心灵状态的;乐于接待远人,这样的领袖一定能够接纳各种人,并且会自然地将陌生人带进我们的生活、带进我们的信仰。
这些美好的品德都不是写在脸上,不是表演出来给人看的,而是在时间中被观察出来的,所以每位做领袖的都需要先受教会的考验和评审。
教会要考察一个领袖的首要的是品性。提摩太前书三章那里没有说教会领袖必须具备什么学历、技能而是公开私下问他们的为人如何。节制、自守、端正、温和,不一口两舌,不说谎言,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争竞,不贪财,凡事忠心。这些我们就不一一讲述了。圣经给我们看到的总原则是:人比事重要。好人有时可能做了坏事,但因为有神的恩典让大家从中经历神赦罪的恩,但如果坏人做了许多好事,其后的迷惑和破坏性却将成为教会无法挽回的浩劫。(想一想旧约时代大卫的儿子押沙龙所引起的动乱就知道了)。
圣经甚至特别提到领袖要“在教内教外有好名声”,特别是在初期教会时代,世界许多反对教会、抵挡福音、迫害基督徒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位在“教内和教外”都有好名声的人,他们的生活、行动、言谈、举止都是需要多么的完全,而他们为人处事更是需要多么的智慧。
三:工作才干和能力的考虑
使徒彼得说:“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个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讲道的。。。,服事的。。。,叫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彼前四7-11)。
工作能力是在信仰品德以后最末后才需要考量的。
很遗憾,今天许多教会选立长执,聘请传道人最先考虑的是他的能力,在群众中的威望甚至他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许多教会厘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正是那些多少有“能力”的人引发的。(这也是他们的能力和能量的又一种证明)。能力?才华?恩赐?这三样其实都是出于上帝的,但真正造就教会的是“恩赐”,是在灵恩中赐给我们的。“恩赐”在有人身上明显是因为信主而带来的,比如祷告,分辩诸灵等。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以去布道,这也是明显的恩赐。那能力和才华可否用于教会?可以,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奉献在火的祭坛上被净化圣化。慕迪原是卖皮鞋的,他将自己全然奉献之后,上帝使用他的口才吸引和拯救了许多失丧的灵魂。
当教会选领袖的时候,能力才华反而并不是最首要的,这人的性格人品以及顺服主奉献的心志才是重点。因为工作能力可以培养但人品却是很难改变的。押沙龙大发热心在城门口断案甚至人民都喜乐他,但他的目的却是强夺大卫的王座,奸淫父亲大卫的妃嫔甚至杀害自己的兄弟。(参撒母耳记下13-18章)
小结:
旧约的先知提醒我们: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耶和华的灵,方能成事!(撒四6)所以我们的眼光更多要在赐各样能力才干的圣灵身上。
因为是圣灵建设教会。他所寻找的是“对”的人,这里的“对的人”就是全然向主降服的人。人对了,圣灵会祝福圣化他原本的学识才华经验和能力,并且会不断的根据教会的需要加赠施恩赐下更多新的超乎我们所求所想的百般恩赐给我们,不用我们去操心。最后让我们回忆一下扫罗和大卫两朝帝王。扫罗的能力被众人认可,大家都乐于拥他为王(他给人安全感)。但人们不知道他内里的弱点:自我中心,追求卓越,正是这些打开了他心灵的破口。他无法容忍比他更“成功”的后人甚至僭越强夺祭司的地位,美好的开始,哀歌的结尾,甚至累及子孙。大卫受膏时还是孩子,什么才华都未展露,但上帝看他内心不是外表。受膏以后他的能力身量才能智慧渐渐成长。多次有机会让他可以除掉追杀他的扫罗王,但他内心的敬畏使他甘愿放走“耶和华的受膏者”。从历史事迹而言大卫所犯之罪大过扫罗许多(奸淫+杀人),因为恩典敬畏他却能忠诚悔改,所以他的结局完全不同于去问卜鬼神的扫罗。
所罗门说:你要保守你心胜于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从心发出(箴四23)。面对教会领袖的选立,不可以世俗的方法,而是要先查验他的信仰委身和顺服,然后是看他的家庭为人和品德,最后是他在圣灵里的学习和成长。
选立了对的领袖不保证教会一定“人丁兴旺”,却一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风波、伤损和分裂。愿主兴起我们一同去寻找搭救失丧的灵魂并建立陶造和成全在我们中的每位圣徒。
宫景耀 牧师 亲笔
主后二O一五年四月十四日凌晨两点半
于迈阿密,卡特湾


(欢迎转发,但请不要删改并注明出处)

友情的比较

友情的比较

(如果您觉得有帮助,欢迎转给您的朋友分享,但请不要进行删改)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十五13)

爱神、爱人成为整个诫命的总纲,在基督耶稣的教导中间,不断地讲到爱,要爱人如己、要爱仇敌。

这些超越普遍的伦理标准的教导深深吸引每一个渴求平安与关爱的灵魂。并且成为象甘地、马丁路德金不抵抗的革命之精神源头。

但在耶稣与门徒们临别的时候,他却说人最大的爱心是为朋友舍命。这是不是他人生的反高潮呢?听上去与所熟知的“为朋友两肋插刀”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末了对人类伦理的宣告反而没有了“打左给右”“为逼迫你的代求”“要爱仇敌”的高标准了呢?

上帝就是上帝!

当基督为我们死的时候,我们还都是他的仇敌,但在他的预旨先见中间,却早将我们当成朋友。十字架是上帝“化敌为友”的丰碑。在上帝的眼中凡是被他所拣选的人都不是仇敌,就算你暂时还在与上帝为敌,但最后必会因着基督的宝血而与上帝和好,成为上帝的朋友!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这句话出自为人类而死的救主之口,而所启示出来的,是他整个救赎的奥秘。

从敌人到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转变,而对于上帝而言却是早已经在计划之中的。因为他在创立世界以前,在一切、包括时间还没有开始之先,已经在基督耶稣里面拣选了我们,要叫我们得以与他一同在荣耀中。(参看以弗所书第一章)

基督的宝血足够拯救全人类,但他却只为他的朋友,就是那些在上帝预旨先见中被拣选的人而流。这是上帝的爱!

你是敌?是友?

Just as I am, without one plea,
But that Thy blood was shed for me,
And that Thou biddst me come to Thee
O Lamb of God, I come, I come!


Rev. Daniel Gong
2006-08-25 at Tianjin China

正视怀疑

正视怀疑
“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太十一3;路七19)
身陷囹圄的施洗约翰将自己心底的怀疑带到耶稣的面前。这样伟大的一位布道者,息了自己地上的劳苦,随时等候回到天父的怀抱的时候,回顾自己一生的辛劳之后并没有能够安息,反而开始怀疑自己的事工,进而怀疑自己曾经勇敢宣告过的信仰。“看哪!上帝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的”“他必兴旺,我必衰微!”这些宣告不过是一两年间的事情。
做为一个有限的人,存在于这个变化的世界中,常常并不是一直能够看见上帝的引导和神圣的同在,面对许多无意义的时光,怀疑是自然的回应。
我们常常在人前否认自己的怀疑,个中原因很复杂,有人是因为面子,有人是因为自己所在的位置,还有人是不希望引起他人对信仰的动摇。但是就是站在台上面对千人布道教化的传道人也是一个活在有限时空中的人,而人就是人,不是上帝!所以人会怀疑,人会灰心,会失望。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怀疑,而不是设法掩盖。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各不相同的疑问。有些疑问你可以来到自己的牧者面前寻求解答,也有一些可能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
而施洗约翰做了一件可以为我们榜样的事情,他能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怀疑,并且将问题带到正确的人(就是基督耶稣)面前。而耶稣真诚地回应了他,给了他于情于理都十分完满的回答,并且以上帝的权柄提醒他不要落入软弱与灰心之中去。因为长期的软弱、灰心乃是撒但击跨上帝子民最有较的方式。
对于一个慕道的人来说,他的问题可能是:真的有上帝么?上帝可信么?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么?
而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他的问题可能是:上帝与我同在么?他会听我的祷告么?我的人生真的在他的掌管之中?他在我生命中的计划真的是那么完美么?
而传道人呢,他们的怀疑是:我所做的有意义么?为什么还看不到收获的时节?这些眼泪的价值在哪里?我所服务的人群为什么反而成为我的重担和十架?你知道我现今的苦楚么?等等
每个人来到教堂里面,无论是在台上的人还是台下的人,都很完美地隐藏着自己心底的疑难,希图宗教性的集会可以缓解自己的怀疑,甚至会用更为刻苦的灵修与祷告来忘确自己的怀疑。
这些都如“掩耳盗铃”一般,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那将要来的是你么?”约翰将自己心底的问题直接了当地带到基督耶稣的面前。盼望我们也能够象他那样,将自己的疑问带到耶稣基督面前。在你私祷的时候,勇敢地向他提出来,因为你所有的疑问在你没有开口以先,天父都已经知晓。
拒绝向上帝提问,其实是怕上帝不能给你答案,这是不信的表现。
上帝就是上帝,是一切智慧的源头,没有问题在他那里是没有答案的。你相信他么?相信他是道、是真理么?
在上帝面前承认、正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怀疑,你才会发现他的伟大奇妙和智慧!
I believe, so I'm Seeking to Understand!
because I know (part of/a little) YOUR mighty Word, I will Praise YOU;;
because I don't understand YOU, so I worship Thee with all of my life!

Rev. Daniel Gong
2006-08-24 at Tianj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