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圣诞季节总会有“抵制圣诞节”的声音传出,在教会外人们会因为这是一个“洋节”而被抵制,但在基督教的大范围内也有抵制的声音,不仅是“耶和华见证人”、个别的“安息日会”等这些美国本地兴起的异端/斜派在反对“圣诞节”,在华人教会中特别是中国大陆家庭教会中曾经大有影响的一些属灵前辈也是反对和抵制“圣诞节”的。 这些反对“圣诞节”的主要理由总结出来主要有三点: 一、圣经没有讲耶稣是具体哪天出生的,我们不知道耶稣的生日是哪天; 二、十二月廿五日本来是异教的节日,教会不应当接受异教的影响; 三、圣诞节如今已经是一个世俗的商业性的节日,圣诞树、圣诞老人、花灯、礼物等,越来越与基督教信仰无关。 在教会内外都有反对圣诞节的声音中,为什么我们“为真教会”仍然继续庆祝圣诞节呢?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基督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主,祂本来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神,却降生来到世界(借着童女马利亚)成为与我们一样的具有百分之百人性的真人;基督真实的人性是祂受苦、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从而使我们罪人得到确实拯救的基础! 初代教会的基督徒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将基督耶稣的身份界定清楚(得以区分正统信仰与异端信仰)。如果耶稣基督只是上帝,不具备真实的人性,那祂是不是曾经实际地进入我们人类的历史,成为真人,就不重要了(这是初代教会面对的异端“诺斯底派”所教导的错谬——“幻影说”——基督的拯救只停留在精神的层面);因为祂曾降临尘世,是百分之百的真人,在人性中与你我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耶稣的出生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当我们给耶稣“过生日”的时候,就是明确地向世人宣告“道成肉身”这个带来真实拯救恩典的伟大历史! 二、具体的日子是哪一天? 如同我们许多的先祖、先贤一样,许多人的出生日期并没有被准确地记录下来,我们会选择一天来特别记念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将九月28日设为孔子的生日是1952年的事,这其实是受了西方圣诞节文化的影响才有的。) 根据圣经字面上的记载,耶稣的生日很可能是在春季或秋季,就是牧人在野外放羊的季节;自古以来就为此有许多考证,大家可以在网上自行查找,在此就不一一讲述了。总之,耶稣很可能是在公元前七年到四年之间的某一个逾越节或住棚节前后降生在伯利恒的马槽里。今天我们不确定祂的具体生日,但并不影响我们从一年中抽出一个特别的日子一起为耶稣庆生以记念“道成肉身”这一伟大事件! 三、为何选在十二月25日? 反对圣诞的人认为12月25日是属于异教的节期,不应用来做为耶稣的生日庆祝。 12月25日是不是异教的节期呢?实际许多的说法并未有精准的考证,有说是罗马帝国太阳神的生日庆,或说是凯尔特人记念农神的节日;其实大部分民族在冬至之后都会进入冬季的休整,都会有家人团聚庆祝丰收,并为未来的春天求福的传统。在这些相类似的季节性休整和庆祝性节期,中间出现各个民族传统信仰的表达也是自然的。 实际上基督徒最早选择在这个日子来庆祝耶稣的生日是可以回溯到主后205年(希波吕托斯的《但以理注释》)。直到今天仍然还有许多不同的基督教派选择不同的日子庆祝来圣诞节,比如:东正教和科普特教会都是在元月七日过圣诞,而亚美尼亚的教会是元月六日庆祝耶稣基督降生。大公教会传统上总是要选一天特别来记念“道成肉身”的伟大历史的。 所以,如果说十二月25日是源于“异教”的节日,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反对理由。假如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够選擇用春节這一天來記念和庆祝耶稣基督的降生,请问,那是表示我們的教会向异教文化投降了呢?还是说基督的福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了呢?(春节对于中国传统而言原本就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期,甚至远远早于佛教、道教以及许多民间宗教形成之前。) 小結: “圣诞节”做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前线,仍然是文明冲突與交流的晴雨表。一方面,许多不認識上帝的人因为圣诞节的庆祝多多少少地开始接触到基督教信仰(福音),另一方面也看到世俗文化(特别是今天的商业文化)将各种非基督教因素不断添加到圣诞节里面去。在这样的“拉锯战”中,今天的基督徒,特别是华人基督徒,不能因为其世俗化的倾向而放弃了这个伟大的战场,而更应当抓住圣诞节的核心意义,在各种冲激和洪流中,成为基督耶稣在这个世代的见证,利用这美好的机会向我们邻舍亲朋介绍这最伟大的叙事,最美好的福音。 世俗化的精神不断要从人们的生活节日中去除掉基督教的气息,比如将“感恩节”称为“火鸡节”,“诸圣日”变体为“万圣节”,以“节日快乐!”来代替“圣诞快乐!”等等;这也是提醒我们基督徒在现实的社会和文化中,仍然需要来自上帝的智慧、勇气和恩典,继续为主做见证,像当年初期教会的圣徒一样,以耶稣基督的大爱来感召罪人回归真神,从而影响我们所在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让更多的人可以自由地敬拜上帝,回归上帝的怀抱,得享恩典和真理的祝福。 最后祝大家: 圣诞快乐! 为真华人基督教会 2024年12月15日, 降临期第三主日,礼拜分享 欢迎分享转发 |
Tuesday, December 17, 2024
为何我们过圣诞?
Tuesday, December 3, 2024
教会历简介(礼仪日历的意义)
教会历(也被称为礼仪日历 “liturgical calendar” 或教会年 “ecclesiastical calendar”)是基于对三一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施行的伟大救恩的记念。
基督耶稣的降生(道成肉身)、受洗、传道、受难、复活、升天并继续透过圣灵牧养我们,这一系列的主题借助“教会历”全面展开在一年的生活与敬拜之中。
教会历的简介:
一、将临期或降临期
降临期(或将临期)的第一主日是教会历新年的开始,连续四个主日,直到圣诞节前的礼拜天。
降临期(Advent)这个词源于拉丁文单词“Adventus”,意思是“抵达”、“即将到来”,这个不仅仅是指向基督耶稣第一次道成肉身的降临,也包括了祂将要第二次的再临。将临期(四周中的)前两周,礼拜时会更加专注于对耶稣第二次再来的等候,而后两周则是为了庆祝(耶稣第一次道成肉身的)圣诞节。因为圣诞节是12月25日,所以每年将临期的开始时间不大一样。
二、圣诞节期
圣诞节后的一段日子常常被称为“圣诞季” (Christmastide),从12月25日开始,持续12天,结束于主显节(Epiphany)也就是1月6日。
“圣诞节”(Christmas)是一个组合词,原意是“向基督的礼拜”(Christ’s Mass),许多教会的圣诞节期是从圣诞前夜(12月24日)开始,会有圣诞夜的晚间礼拜或是烛光晚礼拜。各家也会站上蜡烛、妆点圣诞树和各种圣诞装饰;有些教会还会有诗班小队到各个会友家去探访、歌唱、互增礼物,传递快乐和祝福。
三、显现期
或叫“主显节”这个词是从希腊词“manifestation”来的,是为了庆祝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显明在人类历史之中。主显节是元月六日开始,之后大约九个主日为显现期,最后的礼拜天以记念主耶稣登山变像为结束。显现期之后的周三被称为圣灰日(Ash Wednesday),标志着下一个节期——“大斋期”的开始。
在某些教会传统中,主显节(1月6日)也被称为“三王日”(Three Kings’ Day),因为这一天是特别纪念东方的博士们专程前去朝见小耶稣的日子。(当然《圣经》中并未明说到底有几位博士,以及具体是哪一天、哪一年的事情)。
四、 大斋期
从圣灰日到复活节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大斋期(Lent)——这个词源于古英语的“Lencten”,意思是“春季、春天”。
从圣灰日星期三开始,有四十天的时间是大斋期,这四十天中不包括礼拜天(因为每个礼拜天都是记念耶稣基督复活的“复活节”)。
四十天是提醒我们耶稣基督当年曾在旷野禁食祷告40天,胜过了撒但各样的试探,预备祂的事工。所以大斋期的目的始终是提醒我们要省察自己,谦卑悔改,舍己顺服,预备迎接复活节的到来。
大斋期结束于濯足节(Maundy Thursday)星期四,记念耶稣在受难之前,为门徒洗脚、设立圣餐的日子。也有的教会将或圣周六(Holy Saturday)的日落做为大斋期的结束。不同的宗派传统可能会略有不同。
五、受难周
受难周(Holy Week)是复活节前一周,从棕枝主日(Palm Sunday)开始,包括周四的濯足节,周五受难日和圣周六(Holy Saturday)。
许多忽略“教会历”的教会还是会保留受难日的周五礼拜,以纪念耶稣基督在各各他山上被钉十字架受苦、受死。中文世界因为专注在耶稣的苦痛,所以称之为受难日;而英语中却称为Good Friday是从耶稣受难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的角度对其的理解。
六、复活节主日
复活节主日,是“教会年”中最重要的圣日,这一天,普世教会都要一同来记念和庆祝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个伟大历史事件。
因为有阴历阳历计算的困难,主后325年的尼西亚大会将复活节确定为:农历春分以后,第一次月圆日之后的主日。因此,复活节可能是每年在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
复活节到五旬节之间是复活节期,大约有七个礼拜,特别记念耶稣基督复活后四十天的显现和最后的升天以及教会的开始。
七、五旬节期
五旬节(Pentecost)原本是犹太人庆祝丰收的的“七七节”,是献摇祭后的第五十天(利未记 23:16)。而圣灵就是在五旬节那天降临在使徒身上并开始了教会的时代。参使徒行传第二章。
“五旬节期”或“圣灵降临期”又被称为“常年期”,因为它占整个“教会年”一半以上的时间,从五旬节直到降临期。常年期也是教会牧养和成长的时期,希望每位会友能够全面的认识、理解和经历到基督信仰的丰盛和优美。
结语
为真华人基督教会在普世大公教会中,延续古老的传统,继续传扬千古不变的福音,与普世教会一同在教会年历的规范和模式下,认识真理(Aletheia),帮助每一位蒙恩圣徒去跟随基督、效法基督,希望每位圣徒都能以基督为中心来安排自己的时光,让每一年都可以有规律的生活、成长和服事。直到最后见主的日子!
为真华人基督教会
2024年十二月一日,
降临期第一主日,礼拜分享
欢迎分享转发
基督耶稣的降生(道成肉身)、受洗、传道、受难、复活、升天并继续透过圣灵牧养我们,这一系列的主题借助“教会历”全面展开在一年的生活与敬拜之中。
教会历的简介:
一、将临期或降临期
降临期(或将临期)的第一主日是教会历新年的开始,连续四个主日,直到圣诞节前的礼拜天。
降临期(Advent)这个词源于拉丁文单词“Adventus”,意思是“抵达”、“即将到来”,这个不仅仅是指向基督耶稣第一次道成肉身的降临,也包括了祂将要第二次的再临。将临期(四周中的)前两周,礼拜时会更加专注于对耶稣第二次再来的等候,而后两周则是为了庆祝(耶稣第一次道成肉身的)圣诞节。因为圣诞节是12月25日,所以每年将临期的开始时间不大一样。
二、圣诞节期
圣诞节后的一段日子常常被称为“圣诞季” (Christmastide),从12月25日开始,持续12天,结束于主显节(Epiphany)也就是1月6日。
“圣诞节”(Christmas)是一个组合词,原意是“向基督的礼拜”(Christ’s Mass),许多教会的圣诞节期是从圣诞前夜(12月24日)开始,会有圣诞夜的晚间礼拜或是烛光晚礼拜。各家也会站上蜡烛、妆点圣诞树和各种圣诞装饰;有些教会还会有诗班小队到各个会友家去探访、歌唱、互增礼物,传递快乐和祝福。
三、显现期
或叫“主显节”这个词是从希腊词“manifestation”来的,是为了庆祝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显明在人类历史之中。主显节是元月六日开始,之后大约九个主日为显现期,最后的礼拜天以记念主耶稣登山变像为结束。显现期之后的周三被称为圣灰日(Ash Wednesday),标志着下一个节期——“大斋期”的开始。
在某些教会传统中,主显节(1月6日)也被称为“三王日”(Three Kings’ Day),因为这一天是特别纪念东方的博士们专程前去朝见小耶稣的日子。(当然《圣经》中并未明说到底有几位博士,以及具体是哪一天、哪一年的事情)。
四、 大斋期
从圣灰日到复活节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大斋期(Lent)——这个词源于古英语的“Lencten”,意思是“春季、春天”。
从圣灰日星期三开始,有四十天的时间是大斋期,这四十天中不包括礼拜天(因为每个礼拜天都是记念耶稣基督复活的“复活节”)。
四十天是提醒我们耶稣基督当年曾在旷野禁食祷告40天,胜过了撒但各样的试探,预备祂的事工。所以大斋期的目的始终是提醒我们要省察自己,谦卑悔改,舍己顺服,预备迎接复活节的到来。
大斋期结束于濯足节(Maundy Thursday)星期四,记念耶稣在受难之前,为门徒洗脚、设立圣餐的日子。也有的教会将或圣周六(Holy Saturday)的日落做为大斋期的结束。不同的宗派传统可能会略有不同。
五、受难周
受难周(Holy Week)是复活节前一周,从棕枝主日(Palm Sunday)开始,包括周四的濯足节,周五受难日和圣周六(Holy Saturday)。
许多忽略“教会历”的教会还是会保留受难日的周五礼拜,以纪念耶稣基督在各各他山上被钉十字架受苦、受死。中文世界因为专注在耶稣的苦痛,所以称之为受难日;而英语中却称为Good Friday是从耶稣受难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的角度对其的理解。
六、复活节主日
复活节主日,是“教会年”中最重要的圣日,这一天,普世教会都要一同来记念和庆祝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个伟大历史事件。
因为有阴历阳历计算的困难,主后325年的尼西亚大会将复活节确定为:农历春分以后,第一次月圆日之后的主日。因此,复活节可能是每年在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
复活节到五旬节之间是复活节期,大约有七个礼拜,特别记念耶稣基督复活后四十天的显现和最后的升天以及教会的开始。
七、五旬节期
五旬节(Pentecost)原本是犹太人庆祝丰收的的“七七节”,是献摇祭后的第五十天(利未记 23:16)。而圣灵就是在五旬节那天降临在使徒身上并开始了教会的时代。参使徒行传第二章。
“五旬节期”或“圣灵降临期”又被称为“常年期”,因为它占整个“教会年”一半以上的时间,从五旬节直到降临期。常年期也是教会牧养和成长的时期,希望每位会友能够全面的认识、理解和经历到基督信仰的丰盛和优美。
结语
为真华人基督教会在普世大公教会中,延续古老的传统,继续传扬千古不变的福音,与普世教会一同在教会年历的规范和模式下,认识真理(Aletheia),帮助每一位蒙恩圣徒去跟随基督、效法基督,希望每位圣徒都能以基督为中心来安排自己的时光,让每一年都可以有规律的生活、成长和服事。直到最后见主的日子!
为真华人基督教会
2024年十二月一日,
降临期第一主日,礼拜分享
欢迎分享转发
——————————————
礼拜视频回放: https://youtu.be/v_yNevyt3hY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