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9, 2024

应聘牧师?带职牧师?——兼谈北美华人教会的发展理念之转型。

源起:

2024年九月“为真华人教会”即将调整主日礼拜安排的过程中,与其中一位陈弟兄交换意见,期间陈弟兄特意问到:如果教会的经济不足的情况下,您是否想过去应聘到其他教会做牧师的可能。

这个问题将我带回到了六年前决定做带职牧师创办新教会的时候,经过这些年月的打拼,从南卡到里士满,多少的艰辛和挑战之后,仍未改变我做“织帐棚的牧师”的选择。特别是为真教会初创的这两年,让我更确定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是上帝的带领。

但要具体回答这个选择的原因,却并不容易,于是抽时间梳理了一下,将自己的各项考量展示给各位关心教会发展的肢体同道,也许能够起来他山之石的作用,对未来即将走上事奉工场的仆人们提供一份参考。(末后有广告,请传道人留意!)


聘请牧师的教会

1、什么样的教会有条件去聘请牧师呢?

“为什么要聘请牧师?”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万个“属灵的”理由,现实的硬指标只有一个:有钱!是稳定的资金。

聘请一个专职牧师的开销对于一个中型有教堂的教会来说,可能会占用80%以上的资金;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北美中产地区,牧师年薪基本上以八万美金为基础,如果计算HR开销(就是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住房等)十万底金是能够聘请一个牧师的前题。注意:按美国的收入标准,华人牧师一定是最低的薪资,能够保证在低收入标准线上的已经是很不错的教会供应了。

对于许多小小教会来说,每月最多几千元的奉献,除去行政开销之外仅够外请讲员,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去聘请一个全职牧师,这是许多小教会面对的现实问题。

那什么样的教会才是“有钱”的呢?首先是年头久又有教堂的,因为足够的历史积累有一群忠实于教会(不一定是忠实于信仰的)的核心人物,他们一般都是教会的长老、执事或者幕后的英雄。他们委身在教堂里,有相对固定的什一/奉献,因此教会的收入也会相对稳定,可以对未来进行年度的经济预算,自然就能预估出牧师需要的年薪,才能有招聘牧师的底气。这是“成熟”的教会形态。这种成熟的教会大多有辉煌的历史、“属灵又委身的”会友,这些条件也是应聘牧师重要的考虑因素。当然对外宣布的最后一定是有上帝的带领。

2、教会聘牧时又会考虑什么是应聘者的首要条件呢?

聘牧委员会中做重要决定和影响的人物,一般不是外面的顾问牧师,不是举手党,而是教会中的实际负责人。理想中这样的负责人应当是比牧师还要有神学素养,比使徒还有扩展教会的决心,对教会的热爱和对传福音的委身;但抛开表面的各种伪装,现实中最大的问题是有实权的领导有没有魄力和远见,并且能够“冒险”地选择一个能力更强大的属灵领袖呢?跳过个人的私心和虚荣,就是能够有一颗公心,确实以教会为念的人,他们为了教堂的稳定也会下意识地对有能力的牧师多了几分提防之心。我们本心都会提防那些年轻、有想法、却没有什么阅历的人,不一定是忌惮他们,而是怕他们的失误引来一系列的“擦屁股”工作。而又不大甘心花钱聘任一个平平无奇庸庸碌碌的人。聘牧的委员会大多都是守城的人,首先考虑的还是要守护多年留下的教堂基业,骨子里对任何冒险的扩展事工都有防范。如果聘牧委员会本心并不是要开疆扩土的团队,自然在聘牧师时实际要考虑的是:这个牧师是不是一个听话的人,是不是我们教会能够驾驭(控制)的人!而表面上所要求的那些事奉的能力、才干、恩赐这些无法量化的东西都是附带考虑的条件,或者说是聘牧委员会内部扯皮推脱的内容。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福音负担的传道人,乐于创新和尝试任何新的方式去不断建立新的事工、拓展福音的领域,那接受一份应聘的工作,就要做好被圈养起来的思想准备。


那做为应聘牧师的好处有什么呢?

也是很直白又直接,就是生活有保障!聘书在手,无论牧师的事工做的好坏每月的薪水都是不能停的。在美国,还有IRS的监督,教会不能按时按量发工资是违法的。特别如果牧师还需要去移民局上交工作签证的复核时,发现薪资做假教会将要有更大的麻烦。薪资不能达到IRS基本的标准,连移民局都不答应。这样的保障在如今经济动荡的时期是其他许多职业都很难享受到的,特别是对常常有上顿没有下顿的新移民来说,谁不喜欢旱涝保收的工作?


但是,实际上应聘牧师的困难比想象的更多更大:

1、会友的期待、审视和无声的成见

前面讲过,牧师的年薪根据他的学识和经验以及所在区域和IRS+移民局的要求,都应当在八万以上,这是最低工资;同样的学历如果在其他职业规划中的收入一定远远高于牧师职业,您可以亲自去查证,这些薪资标准在美国都是公开的。所以,每一位牧师都应当是甘愿放弃富足生活,乐于奉献自己的生命和才能,事奉上帝服务教会的人,在我们华人教会里面的牧师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供应和尊重。

为什么呢?

因为会众从来不会认为受聘前来的牧师已经是拿了最低薪水的,他们眼中的牧师只是礼拜天上了讲台,讲一套他们认为自己在网上也能拼接出来的信息,却拿着比自己还高的薪水和福利。

北美华人新移民都在为了生活打拼,他们中有很多人离乡背景来到陌生的地方,要适应很久北美这种不靠关系和背景的生活,同时要面对移民监、经济财政危机等各种不确定性,许多家庭夫妻一起工作一年的平均收入也不一定能保证达到八万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都看见狼吃肉却看不见狼挨打的时候。教会还要求大家每周去奉献,那怕是一元钱都是我们新移民的血汗,而牧师却拿着我们的血汗钱,只是动动嘴就指点江山了,这不是周扒皮、黄世人一样的剥削份子吗!这种内心的成见与不平在北美的华人教会中不是特例,而是通病。那么如果牧师开上一部新车,拿上一部新电话,立刻就会引起全会众的注意和私下的讨论。

有经验的老牧师是会懂得“包装自己”的,就算银行有存款也会去选择开一辆几十年的破车,就是住进了豪宅,也要在屋里摆满了街边拣来的旧家俱,如果再拿上一部翻盖的手机才是最好;总之就是要会“装穷”、会“表演”,为的是这份职业的稳定,当然也会因此感动(忽悠)了不少初信的弟兄姊妹。

但是在北美生活足够时间的朋友其实都是明白,许多令大陆新移民“眼亮的”东西,并没有所想的那么贵;看上去高大上的新东西可能实际上并不需要花更多的钱。美国的生活实际情况是口袋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可以刷的卡越来越多;在美国住久了的没有几个能马上从口袋里拿出几百上千的现金出来。

以买汽车为例:新车是可以零首付贷款的,不用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开回一部新车;前题是有收入证明和足够好的信用额度,这些对于一位应聘的牧师来说都是最容易和理当具备的条件。新车一般都会有五年或五万英里的保证,各种保养都包在买车时的贷款里面了;经常的修车其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开销都是无法与一部新车相比的,还不算各种可能的意外造成的消耗。牧师的精力时间和金钱用在保养破车上呢?还是更多时间可以随时放心的出门去关注教会更好呢?这些“细帐”没有多少人会想到,特别如果已经在成见中将牧师划为“剥削阶级”,那么没有打倒你已经是很宽忍了。

中华文化中一直对于僧侣有深深的歧视,这也会影响会众对牧师职业的深层审视。应聘的牧师真正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你自己教会的老会友,特别是那些收入不高,受了很多苦,面对海外生存压力,并在教会里有朋友圈和影响力,还能每周都来奉献一点点的那些清流信徒。而这些人往往也是最消耗你精力占用你时间去牧养和关怀的对象。许多牧师们都有过曾经掏心掏肺地关怀过的会友忽然起来“批斗”你的经历。

2、应聘牧师生存的危机,

应聘牧师的唯一好处是“生活有保障”,但这也是最大的陷井;美国的生活与中国大陆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确定性。今年在纽约明年就搬去加州的事是常见的,教会成员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教会,如果流失了“金主”或是“金主们”,一纸聘书就不过是一张有签名的废纸了。应聘牧师并不必然就真的有生活的保障,教会内的“领导”如果真想要解聘一个牧师是可以有一万个合理而有充满“属灵关怀”的理由,就是个别会友的反对也不过让这件事更决绝。我们常常以为的“优势”有时反而会成为折磨我们的那个短板。

所以做一个应聘的职业牧师很容易就会放下自己做人的低线,一步步地向教会中的掌权者/金主们妥协低头,为五斗米折腰是难免的,特别是家中还有妻儿的时候。而事奉上帝的召命还能找得回来么?

3、应聘牧师事工的挑战

有心事工的牧师更大的困难就是带动教会面对改变、迎接改变、进入改变。无论是新创教会还是老教会都要以福音事工为主导,没有传福音理想的教会是要被上帝审判并挪去灯台的。但面对多变的时代,不可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福音策略和方法上,于是就需要调整和改变我们的认识和事奉的方式。这是必然的,也是牧师必须的远见和工作,牧师就是要带领教会随时调整在见证上帝恩典的轨道上的仆人。

那成熟的教会,一般也是很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改变的教会,船小好掉头,老破船所能求的只有一个稳字。一个已经很稳定的教会那怕做一点点的调整都会惊动一批人,比如“调整礼拜的程序”、“增加或减少一堂的礼拜、查经班”、“敬拜音乐的改变”、“教堂的维修和扩建”、“宣教金的分配”、“增加或减少日常工作人员”,甚至讲台前的灯光要不要加亮等等,教会里面任何的大事小事都会引起讨论、争论甚至分裂。如果后面有一些元老级“属灵的”人物不愿意面对改变,自然会在暗中利用他们无形的影响力带风向,甚至巧妙地左右事情的进展。许多牧师都有过这种事工无疾而终的惨痛经历,牧师推出的对教会事工或会友灵性有益处的想法,只能停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根本就不能推行,处处掣肘之后,年审时还会加上一句牧师“没有能力”、“不做为”。许多牧师最后只能吞下自己的苦闷和委屈,或者继续苟延残喘地熬下去等着那天媳妇熬成婆,或者默默地离开自己留下许多辛勤的工场,另谋他路。至于起初蒙召(如果有的话)时对于福音的使命、计划和热情,早就不是每天头疼的时候还会去想的问题了。

五年一大关:一年蜜月,二年磨合,三年定生死,四年冲突,五年翻篇;六年后许多人再也不做牧师了,许多人都忍不过五年。如果留在同一个地方牧会十年二十年的,基本上算是媳妇熬成了婆的,绝对不是简单的人物!他们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但肯定是“不普通”!所以面对老牧师的时候一定要客气一些,虽然他们看上去没有风芒,谦和柔顺,安贫乐道,好象随时准备好被每个会友都可以欺负一下的那个被动的样子……

当然,后面那些透过“狡兔三窟”、“声东击西”的韬略十几年“卧薪尝胆”与长执周旋最后成功的案例在身边也是有的;一边拿着所聘请教会提供的资源,一边在其他地方以事工为名建立大大小小的“福音团契”,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最终将小团契做大以后再从原来教会跳到自己搭建的小王国去……,这种做法又如何评判呢?是牧师有远见?还是教会太苛刻?后面的是是非非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很难再厘清楚了,只有等到最后宝座前审判时才会揭晓。

小结一下,做“应聘牧师”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容易,除了每月可以见到支票和蜜月期大家对你的容忍以外,所要面对困难远远超过一位带职去拓展和开创教会的牧师。


做为一名带职的牧师有什么艰难呢?

很简单,就是生存压力。一边工作一边事奉,两边都要照顾,两边都要花费他的精力时间和才干;如何找到平衡,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事奉的动力,又能有收入养活自己和家人。带职牧师需要加倍的工作,甚至会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蜡烛两头烧。但其实在北美的新移民中谁不辛苦呢?谁的收入又能有保证呢?前面讲过,那些应聘的牧师其实更多无人可以看到的辛苦(特别是教会聘书里禁止牧师有另一份职业的)!


那为什么还要做带职牧师?带职牧师有什么好处?

“穷横”(hèng)——因为穷所以横,因为横所以穷。来自中国大陆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段子,其源头是毛泽东在一九二〇年代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后,认为真正能够投身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又穷又横的),因为他们没有什么顾忌和框框。这也可以暂时拿来做一下参考,在未来几十年真正伟大的使命——福音扩展与教会建设上,也只有为了基督耶稣不顾一切的人才能为主所用!只有不怕穷并为了主不顾一切的横人,在事工上才会勇敢,敢于尝试和创新,敢于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敢于面对动荡的教会风波,不怕任何来自世界和灵界的各种攻击,无论得时与不得时都可以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呼召。

带职事奉的牧师不怕世间风雨,不怕教会没钱,不怕教会减员,也不怕教会关门。这是应聘牧师完全不能比的。如果应聘的牧师想在风雨动荡中继续生活和事奉,只能有两个选择:或者另谋高就,应聘到另一家教会,或者就留在本地重新创办教会(变成带职牧师)。其实,应聘牧师留在本地成为带职牧师是更困难的!你会背上“分裂教会”的罪名。我们“为真教会”是两年前从零开始的,如此,都成了当地其他华人教会眼中“偷羊的教会”被共同抵制直到今天,我们教会有位会友被其他教会七位牧师长执们规劝的;所以如果原来应聘来的牧师从教会出来又在本地重新开创新教会会是什么结果。

总之,带职牧师可以面对多变的环境,随时进行调整,不用因为担心会友流失、经济困难,而放弃了事工的初心和方向。带职牧师可以更好的以福音为导向,开拓许多教会。并且在教会从零开始,逐渐成熟以后,可以接受教会的供应,做专职牧师,而不是做应聘的职业牧师。


谁可以考虑做带职拓展的牧师?

带职牧师的必要条件:

除了内心清楚自己的召命和使命以外,现实情况下也需要有些要考虑的。

首先是可以在美国合法居住和合法身份问题,这个问题让许多蒙召奉献的新移民牧师无法成为拓展性的牧师。我们“维州华人牧者团契”也在祈祷,能够有能力透过我们的“星链教会”可以协助这些牧者顺利解决身份问题。

其次要有自养的能力,资本主义的美国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可能,但如何决定自己工作的时间、体力等消耗却是牧者要留意的,因为如果因为工作太辛苦,而没有时间去准备教会的工作,就需要进行取舍和调整,所以如果做薪资太低的工作不利于教会工作的开展,保罗的榜样是他有一份特别的才能(织帐棚),使他的工作不会占去他主要的精力体力,能够继续一边工作一边事奉。即要放下身段去土中谋食,又不能被世界的财富遮挡了属天的召命,在工作与事奉中如何保持合理的平衡也是极大的挑战。我们“维州华人牧者团契”中大多是带职牧师,他们中许多人为了不影响教会的事奉,放弃了更高薪的工作和机会(如周末的生意),这已经是大家的常态。

第三就是家人的支持和摆上;带职牧师并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家庭的奉献;任何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不支持都会是对教会事工致命的打击。特别是在向往高收入的新移民群体中,每天面对晒娃、爬藤的会友时,牧师家人的坚持和信念是必须的基础,有时牧师的家人为教会所摆上的甚至会多过牧师本人。当然,对于接受应聘牧师也同样需要家人的支持,没有家人的支持几乎所有事奉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是牧养和带领华人教会足够的经验、神学装备和属灵生命的根基。无需质疑,如果不了解北美华人教会的实际光景,根本无法做带职的拓展牧师。许多人会离开自己原有的教会来“支持”新创教会,但也会不知不觉中将原有教会的习惯和文化带进新创教会,好象病毒一样,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新创教会。牧师们如果没有足够的洞悉和灵敏的直觉,也会落入应聘牧师常要面对的困境。因此,需要足够的经验!但多少才叫够呢?这也是不能量化和比较的,每个人都是在成长中,事奉是我们学习的最好工场。只要清楚是上帝的引导,就不要怕,依靠上帝向前走;是非成败都有上帝的美意和恩典。我们从中可以不断地学习和尝试。

总之:多给的向谁多要,如果上帝已经为你预备了以上的这些条件,那就要快快考虑成为一位拓展牧师吧!(如果您有感动和兴趣,请留意末后的小广告。)

综上所述,如果预先知道将要面对什么之后,我们应当做什么决责呢?做为上帝的仆人,什么是我们做决定的第一首要考虑的呢?是追求收入稳定的生活,还是“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义”?

创办教会是辛苦的,但应聘于一个已经成型的教会其实更是辛苦的。所以,如果没有上帝特殊的呼召带领与印证,一个有条件的牧者,会很理性地去选择成为了一个创办教会的牧师;这也更合乎神仆人要面对的召命。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事奉体会和感悟,不足之处难免,文责自负,仅供参考。


教会成长的烦恼(从略)

1、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影响,新移民的减少或增加,都会有影响;

2、教会成员的变化

3、现代科技、交通、经济的变化

如何应对这些变化,1、不变应万变?2、随风倒?3、在正确的领导下来应对甚至是预先准备好可能变化。(从略)

华人教会面对的是新移民,不能以教堂的大小来做为福音事工成败的标准。新移民的特点是流动性大,没有宗教生活经验,加上居住的分散,上个世纪那种从查经班到教堂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华人新移民的需要。因此,如果一个教会没有拓展的眼光,必然会渐渐萎缩下去。

让我们做一个思考题:在一个城市里如何让一千个华人都在礼拜天去敬拜上帝呢?(在华人稀少的地方这就是个不成实际的问题了,因为可能整个城都没有几个讲中文的华人,如我曾居住过的南卡安德森。)

把一千个华人同胞每个礼拜天聚集在同一间教堂做礼拜,需要付出多少时间、金钱、关怀和工作人员?或者将他们分散在自家门口十间不同的教会里,哪一个更容易?哪一个需要更少的时间?哪一个更少的经济开销?哪一个更简单的人事管理?我想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不管是在教会里的还是走过生意场的,甚至在学校读书的年青人,都能看得出来。小而简单的教会,如果遍及各地,必然会在更短的时间和更少的开销中让更多的同胞认识上帝,归回上帝。

今天的美国华人已经不是要扩建教堂来吸引人去教会的时代了!如果想到要接触更多分散的华人同胞(美国的少数民族),最合理可行的办法是:兴建更多的华人教会,而不是扩建已经有的教堂;不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后,既然您已经阅读到了这里,就请留意我们的一个小广告:

广告时段开始

“维吉尼亚州华人牧者团契”招募有心人一起来创办“星链教会”。

什么是“星链教会”,数年以前在维吉尼亚州一些有福音负担的华人牧师们从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得到的灵感,马斯克不是在地球上建立一个超极巨大的无线基站,而是将许许多多的小卫星放在地球轨道上,这些小卫星互相关联,形成了目前最有力的无线网络,覆盖了许多从前不敢想象的地方。受此灵感的“星链教会”就是针对北美各地分散的华人同胞福音的需要,将许多小小教会送到每个可以覆盖华人同胞的地方,透过互相的支持和祷告,让海外的同胞有机会认识上帝、事奉上帝,得到上帝的关爱和教会牧养,使上帝的荣耀在华人社群中被彰显。这就是我们的愿景和梦想!

如果您是一位已经清楚蒙召的上帝仆人,特别是正在到处寄简历寻找一个可以应聘的教会,那这篇文章或许为您打开另一个窗户,提供了另一个选项,就是来与我们一起开拓新的教会。我们乐于欢迎你,以我们有限的资源全力支持你,在上帝所呼召你的工场上为神的国开拓全新事奉的平台。

如果有任何问题和回应,欢迎留言与我们联络。(广告结束)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24年十月九日初稿于里士满·维吉尼亚州


作者简介:

八九年开始在中国大陆传道,

2000年后来美深造

同时期开始在中国的地下神学培训多年;

2008年开始在佛罗里达专职牧会九年,

里士满开创新教会至今两年。





Tuesday, October 1, 2024

2024年十月,为真教会即将调整到上午礼拜,一封特别回复对此调整持不同意见之回函

 致为真华人教会的主内肢体:

 

感谢你们的真诚意见!

 

六年以前,我和师母还住在南卡的小城安德森,祷告等候上帝对我们全家人未来的带领。是回去象牙塔里以学者的身份继续读书写作?或是加盟福音机构云游在众教会之间?或者应聘于一间教会继续做“牧师”?

 

从一九八九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有十五六年的传道生涯,加上在美国东西岸十几年的生活和事奉经历,最后我们接受了上帝的挑战选择完全不同的路,就是去开拓和创建新的中文教会。

 

为此我们决定告别南卡的家乡,那里有稳定、安逸的生活,有当地(英语)教会温暖的团契和敬拜,也有即是牧者又是画家的知音,只唯一找不到的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华人同胞。

 

决定以后就开始走访各地,从乔治亚到北卡,再到华盛顿DC,祈祷上帝显明那“应许之地”。

 

2019年初经过里士满,被这座城市的古老和优美所吸引,(很象我们天津的家乡),但让我们决定留下来的是这里福音的需要和牧养的迫切:里士满还有很多华人同胞没有教会的生活,特别是有机会用自己的母语来认识和敬拜上帝。

 

透过美南浸信会的Lifeway的帮助,我们了解到:2018年时里士满地区已经有上万名华人,但华人教会只有两间三间,加起来每个主日用中文敬拜的不足千人,就是说里士满地区全部的华人教会都坐的满满的情况下,仍然有百分之九十的的华人同胞没有能够用自己的母语认识并敬拜和事奉上帝。这百分之九十的中许多是从未听过福音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无神论者,或是散居在各处没有自己归属的教会并且有属灵的关怀的牧养的基督徒迷羊。

 

以同为亚裔的韩语教会做为对比和参照:韩裔在里士满地区可查的人口是八千,不及华裔的人数,但可以用韩语敬拜的教会已经有十四间。

 

当然,这样的比较是不大公平的,因为韩国本土基督教的影响力就很大,完全不同于无神论政权控制下的中国大陆。很多韩国人在来到美国之前已经在教会中有多年的敬拜和事奉经验,而我们华人,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同胞们,在来到美国之前可能从未听过基督教的信仰、从未看过圣经。

 

如此来看,其实我们华人所面对的福音挑战和教会需求是远远大于任何其他族裔,这是里士满极大的需求,应当是我们要更加努力去建设教会的压力和动力!

 

2019年一月,我们在里士满街头祷告,求上帝更清楚的带领;两个月之后,2019年三月中旬就已经搬到了现在所居住的房子。变卖了南卡一切的财物,惜别了交心的朋友同道之后,我们支付了高息贷款的房屋首付和艺术画室的租金,两手空空地在我们的城市——里士满——开始了信心生活。(补上一段:上帝也是在物质上特别的祝福和供应我们,2022年初,无风无雨谷中却满了水,我们提早七年就还清了房贷,这让我们可以放下一个重担全心地去准备开始我们的“为真教会”,这都是后话。)

 

回到2019年的五月,唯一一位认识的西人朋友因为工作原因从里士满搬走了,我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开始了事奉的尝试。首先,还未搬到里士满之前就开始积极联系本地的教会和教会领袖,期待得到兄弟教会的支持和协助;一月份还在南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各方地联系本地知名的孟牧师,透过一位在Charlottesville曾弟兄引介,我们是想告诉老人家我们的意向和使命,期待得到本地教会(同为浸信会)的接纳和支持;但是却是石沉大海,完全没有任何回音。

 

搬到里士满之后,我们又去VCU的学生团契,希望分享我们的负担并能够找到有心的同工可以一起事奉上帝,特别参加了周五晚上在VCU校园内定期的聚会,还去到学生聚会的主管张鹤弟兄在学院的工作室私下的拜访,分享我们的计划和意向。并且在学生团契里第一次见到了来自南区教会的何宇东弟兄,他很友好地约请我们,并在生活上乐于帮助我们。

 

我们也走访了周边许多讲英语的本地教会,感受一下这边的属灵空气,特别是了解当地的西人对于其他族裔的福音负担如何。维吉尼亚州在宣教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当年去到中国的宣教士都来自这里,而国际宣教总部IMB就在里士满城中。但实际接触之后,西人教会对于其他族裔的热情和关心之冷淡也是让我们小小有些意外。西方教会可以奉献许多金钱支持在几万公里之外的传福音项目,却没有什么人注意到隔壁邻舍中已经有许多不同语言文化的族裔迁入进来,如同看不见自己的眼镜一样。

 

2019年夏天,一次交通的延迟,让我们转到了南区华人教会,里面的人很热情友好。从上到下都很欢迎我们这些新来的客人。那时中文牧师还没有搬来,主日都是外请讲员,所以我们见到里士满不同华人教会和团契的重量级牧者,特别是有机会当面见到了久仰大名的孟牧师。于是专程前去问安并自报家门,告诉他已经期待见面很久了。孟牧师对我们的回应非常简明 “我已经退休了,教会的大事小事都不再管了,我要花时间去陪孙子……”。总意就是他已经退出江湖,我们不需要再打扰他了就是。

 

2019年十月五日,南区和西区教会联合在户外团契,又有机会见到了西区教会的负责人。当黄河师母见到我的时候就特别豪爽地说:宫牧师,我们早已经“人肉”过你了(我们知道你、了解你)。我说,那好啊,即然如此我们希望有机会可以与大家一起服事上帝,……。之后,就没有之后了,那是我们目前在里士满五年多唯一一次见面。

 

说到南区教会,你们对南区的熟悉远远超过我的有限经验。从开始南区教会的同工和弟兄姊妹对于我们就很友好,特别在武汉肺炎期间,适逢我家小儿子出生,南区的肢体们对我们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致;我们也是一直定期地参加每周三的晚祷会,寻求属灵的团契和开展事工的可能。

 

当然,后来在2022年“为真教会”创办的时候,发生的一系列奇怪的故事是大家都已经知道,不必复述了。总之,大家可以用爱心关怀一个基督徒,可以欣赏一个基督徒画家的艺术,可以与你做朋友,但是当你是一位开创新教会的牧师时,就成了大家都要回避的偷羊坏人,这令人无语。而“为真教会”偷羊的事,在我们教会创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传遍了美加东岸甚至更远的地方。

 

“也许因为走的太久太辛劳,会忘记了为何要出发”;你们的问题让我想了很多,在神面前静下心来,重新回想一下我们曾经是如何开始的(做到“不忘初心”)。谢谢!

 

为真教会起初创办的目的和使命就是为了让更多在里士满的华人同胞可以用母语听到上帝的福音,学习圣经,得到属灵的牧养。我们甚至并不只是创办一个小小的“为真教会”,而是希望有许多分散在各处的小小教会被建立,让华人同胞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生活空间里有机会去选择一个可以归属和被牧养的教会。甚至我们还梦想着为将来中国大陆广大的禾场之需要可以提供成熟有经验的教会工人;每个主日我们的周报上都会看见这段话:

“寻回离家游子,成全蒙恩圣徒,

陶造教会工人,彰显基督国度。”

 

无论我们将会面对多少的问题,都还是要应当回到教会的呼召、目的和使命的角度来做决责。

 

谢谢陈弟兄还有其他几位肢体在过去一大段时间里多次多方的提醒“福音的需要”;许多朋友因为时间不便多次拒绝了我们的邀约,还有就是许多带孩子的家庭,因为我们的条件有限而不能来礼拜;这让我渐渐看见我们目前在下午礼拜的利弊。综合多方的提议,并且半年来的祷告和等候之后,我们才开始考虑将礼拜的时间进行调整并且向所在FBC提出相关的需求。我们也知道任何的调整都必然会带来不便或意料之外的风险。

 

目前我们已经相对适应了下午的礼拜时间,特别是宽阔的停车场,十几个人独享的精美教堂;如果改成上午,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是个挑战。做为一个大病初愈带着三个孩子的中年人,我完全理解大家的不安和反对意见,甚至我也会投反对票,因为我们现在多好!

 

可是做为上帝的教会首要的使命是什么?——寻回离家游子!

 

任何方式、方法、改变,如果能够让从未归属教会的同胞回到上帝面前,就是值得的。当然,时间的调整也许并不一定就会加增更多人来参加中文礼拜,甚至会有人因为时间变更反而不能前来。可是,如果两下比较,一个是维持现状,一个是变更时间,哪一种将会对欢迎新人有帮助呢?如果能够寻回失丧的灵魂迷失的小羊,我们是否愿意走出我们现有的“舒适区”去小小的冒一下险呢?并且现在我们后面FBC这样开明有视野的教会为后盾,为何不先去尝试一下呢?就算尝试以后发现行不通,那我们随时还可以调整回来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真华人教会”的使命和方向不能因为我们目前的各种便利而迷失。收到你们的意见之后,我这几天的祷告中是上帝让我重新回想当初是如何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今天的。

 

我特别从心里感念大家这两年来不离不弃的陪伴,无论是教会面对外面各种的诽谤抹黑和恶毒谣言的时候,还是我个人心脏手术前前后后的艰难时刻。你们是上帝给我的祝福!你们身上也有上帝所赐的恩典和才能,我看到你们的社会经验、辛劳的历程和为人处事的老练和稳重,等等各项都是海外华人中少有的,你们都是精英,如果能够全然交在上帝的手中,做主的精兵,必然会更大更广地祝福各地的教会和圣徒。

 

还是具体回应一下GRACE以及MEI和海哥的意见吧。我理解的是你们提出了主要三点的问题,其中第一点被大家所复议:一、楼上的礼拜环境不理想;二、孩子们到英语教会的主日学会没有归属感未来可能会离开我们教会;三、礼拜后的饮食太劳苦。

 

我的回应的前题是:“我们要不要欢迎新人来教会礼拜?”这个问题如果已经明确了,那具体的回应才是:

 

一、礼拜的场所

从一九八九年开始事奉到今天,三十五年来我在各种不同的聚会场所、教堂、会议厅等地方讲过道、教导过;而今最难忘的是在甘肃的窑洞里,很穷的地方,烧不起柴,火炕下烧的是棉子和棉花梗,烟气很重、很呛;但聚会时上帝的同在和引导那么透亮,如同在天上一样;之后无论在什么样风格的教堂里都无法与那群热爱真道的圣徒聚集而有的属灵馨香可比。如果要考虑环境,我们心理所参照的是什么?是Hagia Sophia还是DC的国家大座堂?或者是罗马旧城下第一代圣徒礼拜的墓窟或是中国乡下的草棚?

 

而今许多中国大陆的圣徒们还是在私人家中的聚会(真正的家庭教会),我们这十几个人完全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的家中聚会,物质条件不是问题;那为何会选择在FBC“昏暗没有气氛的走廊”呢?因为我们的灵命都无法承受“家庭祭坛”将要面对的属灵争战和灵界攻击,所以才会在已经有属灵遮盖的地方(教堂)开始礼拜。

 

我承认,这个新地点是不理想,不能与有彩花玻璃的礼拜堂相比,但讨上帝喜悦的敬拜和对新人温暖的欢迎和接纳却并不在于我们礼拜地点的优劣。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同意我的观点?

 

二、         归属感的问题

我们如果从国度眼光来看,这个就不是问题!我们是众教会中的一员,每位圣徒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上帝的带领加入或是离开任何一间教会(也更包括我们“为真”教会);而教会的工作不是将每一位会友绑在自己的小教会里面,教会的工作应当是“成全圣徒、陶造工人”,好象动物世界里面的苍鹰、猛兽喂养自己的儿女一样,到他们长大成熟以后,要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去驰骋翱翔。我们从来不会担心会有别的教会来“偷羊”,因为如果神的儿女在这里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能够认识上帝,顺服真理,事奉教会,那么他们选择什么教会都是一份加培的祝福,祝福新的教会,也祝福了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教会。因此,我完全不会担心因为我们上午聚会,而大家最后都去了FBC或其他任何属基督的教会。

 

三、最后一个问题 “马大与饭食”

每次提到马大,大家都会想到她因为侍侯耶稣一个人而心里烦乱,并被耶稣所责备的记载(路十38-42),但却忽略了另外两处的见证:一个是她曾在众人面前宣认说“祢是基督”(约十一27),其他地方只有彼得曾经如此宣信过,另一个更重要的记载是耶稣受难之前在伯大尼被膏抹(弥赛亚/基督的印记)的那次晚餐,新约中极为重要的一次筵席,是马大一个人准备的(约十二2)成熟的马大不仅是有着使徒彼得同样的属灵洞见,并且在具体事工上的摆上十倍于她从前心烦意乱的时候。在伯大尼的晚筵有十二门徒,耶稣基督,马利亚和拉撒路,最少是有十五个人由马大独自来侍候。

 

上帝决不会将难担的担子加在我们身上, 我们的事奉都应是从心而发的那美好馨香的甘心祭。

 

中午准备饭食不仅是华人教会的特点,英语的FBC每个主日后都有茶点预备,并且他们每周三晚上都有餐会和会后的活动,当然韩语教会的例子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要准备饭食?教会提供的饭食、茶点唯一的理由就是给大家时间和空间可以交流团契分享恩典。虽然您的顾虑是合理的,我们中餐博大精深从武汉油炸臭豆腐广西的螺蛳粉,随便一样就足以让西洋人永远难忘;但我相信就是我们有精力和财力提供这些东西,也不会达到“寻回离家游子”的作用,所以吃什么反而是最好商量和调整的事情,不是重点。并且现在的新移民已经不像廿年前三十年前的那些穷学生,吃饱饭已经不再是吸引人的理由了,和谁一起吃是不是比吃什么更重要呢?

 

教会大大小小的事工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更要谨慎自己,在有限的条件下做最重要、有意义的事。而所有的事奉都是在甘心乐意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我们还没有要求任何一个肢体去承担迎新的茶点或饭食的工作,未来就是真的开始准备了也是要大家根据自己的条件量力而为。重点是给大家提供一段可以分享交通的时间。当然,如果教会未来有足够的会友和丰厚的条件,每个礼拜可以去外面吃大餐,也不是不可能的啊。

 

结语

正确的方向、正确的事、明确的目标,无论对于个人、团体以至于教会都是重要的。为真教会势单力孤,本身没有什么力量,但我们在上帝的手中,只要做合神心意的事,上帝在观看我们的信心忠心和摆上,主若喜悦可以用五个饼供应五千人,可以用两个小钱建设伟大的圣所。反之,如果我们没有了初心——舍己为福音,那多么伟大的教堂也会成为荒场,地上的一切都会成为尘土而不被记念。愿我们小小的“为真教会“在里士满这个地方可以彰显基督国度当有的荣耀,使上帝的儿女得到成全和建造。

 

最后,希望我这前后几天断断续续写下的回应,啰啰嗦嗦,不会令你们厌烦。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与我一起在上帝面前继续祷告求问,不只是我们“为真”教会礼拜的时间与地点,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基督耶稣里面的位份和上帝将来在宝座前为我们预备的荣光。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力量微小,却遵守了我的教导,没有背弃我的名。所以,
看啊!我在你面前为你打开了一扇无人能关的门。
(启示录三8,当代译本)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草于2024年九月2528日深夜

甲辰八月廿六 · 里士满 · 维吉尼亚州

Tuesday, August 13, 2024

心的割礼——2024年二月(心脏搭桥手术记)

And the LORD thy God will circumcise thine heart, and the heart of thy seed, to love the LORD thy God with all thine heart, and with all thy soul, that thou mayest live. (Deut 30:6 KJV)



圣灰日 2024年二月十四日,圣瓦伦丁日

临晨从浅睡中醒来,右手腕上是心脏支架手术后的止血气压包,好象手表大小,压在动脉上。一周前的支架是从股骨沟进去的,这次是在手腕。不过这次只是做了一下内部的检查,第一次留下的两个未处理的堵塞并没有能解决。因为堵塞的长度过大,一个支架无法完全覆盖堵塞区,两个也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医生综合考虑后还是需要做开胸手术,要搭三根桥;就是从腿上截出血管,接到心脏三根大动脉上。

窗外从夜色阑珊到黎明前的墨色,然后渐渐清朗起来,及至天明才发现正对着的是里士满体育馆的大穹顶。



早上9:30南希又来看望,11:30 Jim Somerville西装革履地出现在病床前,着实令人意外;我们聊了聊进展,特别是他的外孙利奥,当然他还有他的外孙女。临别祷告后,他以无形的圣灰施以特别的圣灰日祝福。

  

之后又有Robert Thompson 牧师专程来祷告,他的祷告是让手术台成为上帝同在的圣地。

下午小儿子也来看我,萌萌董董的,为了不影响其他病人,快快让他们回去了。


华人对于“圣灰日”没有印象,特别是更正教福音派里面;为真教会第一年圣灰礼时一大半没有到前面来领。这次我在医院,当天的圣灰礼拜就托付给了Ralph Starling斯大林牧师,后来看到他们的照片,几乎每位成员都很开心的领受了圣灰。这也是进展。



二月十五日,这一天在医院里就是专门准备手术,很平静地吃喝,各种各样的检查。心脏医生来了,是一个来自印度的穆斯林,虽然年轻但在专业上已经很有名,有给儿童换心手术的记录。做为医生也必须诚实地告诉病人相应的风险:目前为止第一位有风险的手术就是心脏手术,因为会死在手术台上的百分比仍然是最高的。就是说这也许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当然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如果我们知道时间是在上帝手中。

Κύριε Ἰησοῦ Χριστέ, Υἱέ τοῦ Θεοῦ, ἐλέησόν με τὸν ἁμαρτωλόν.

独自在病床上没有什么人的时候就这样一个词一个词地背耶稣祷文;也是最好的时间和最简单的方式。然后在心里面问上帝,是不是就这样了?可以放下这个世间,安心睡去,等候黎明的号角吹起的日子呢?于是申命记三十章六节就出现了,上帝说:我要为你的心行割礼,不仅除去你的罪,而且让你继续活着,你和你的子孙都要全心全灵地事奉我。(
中文圣经没有将“割礼”的原词翻译出来,因为不方便理解,特别在和合本圣经翻译出来的1919年,那时还没有在心脏上做手术的)于是,安然入睡,等候新一天的到来。


2024年二月十六日,正月初七,周五
早早五点就被护士推到准备室,简单的聊聊天不知道什么时候麻醉剂透过输液管道就在我身体里面产生了做用,不知过了多久,感觉太太在叫我,我朦朦胧胧要答应她的时候,感觉有管子从嘴里被抽出去了。什么时候装的管子是完全不知道。后来看到太太的记录,那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

手术的时候太太在外面,与她一同等候的除了热心的南希,Mei,还有LYNN牧师。

之后的两天时间好象很是漫长,清醒过来以后就是特别的疼痛,每到无法忍受时,就有护士来提供止痛的药,如此反复,从周六临晨(苏醒)开始。中间也换了几处病房,从精装修到普通,从单人间到双人间,手上还加了一个黄色的禁示环“FALL RISK“。身上各种的管子一个一个地拔出来,沉重的身体与病床粘在一起的时间也开始改变。

医生,手术之前见过两次,第一次是打招乎,第二次是来告诉我手术的死亡率仍然是第一位的;手术之后在我清醒的时间好象也只有两次短暂的见面;最后一次见反而是出院后几周一次复查,记得那时只是去看心脏科的医生,却在一个转角见到匆匆路过的医生。握握手微笑地和他说:السلام عليكم,他也在努力地说出我的中文名字。

之后到今天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

这次手术体验到美国医疗体系的强大,许多精英被收纳在这个巨大无形的系统之内。医生在他们所属的团队之中,根据每个人的专业和专长而分工明确,虽然每个人都经过通识的训练,但最后的高峰是在特别领域的成绩。所以基本上看不到象中医太夫一样的医生,手上把脉、一根银针、几副汤药就解决一切。当然做为非英语的病患最纠结的反而不是与医生的交流(医院提供同声传译,还有翻译软件),而是找到正确的部门与沟通。出院后只是为了解决吃哪些药的问题,就找了好几个不同的部门,可是深有体会。

护士,这次住院和手术(人生第一次)也是认识到护士系统的强大,强大到可怕的程度。不同的护士有不同的服装,等级森严,虽然医生权力最大,但实际护理中出现大事小事,都要有不同级别的护士来处理,每个护士都要按照程序操作。所以病人进入医院之后的每一次用药、补给和要求都有清楚的记录,甚至可以追到相应的人员和责任。到最后,甚至无法用好与不好来评价某一个护理人员,因为他们都是在巨大系统下“照章办事”的,他们个人所能控制恐怕是只有脸上的微笑了。

廿日周二甲辰正月十一,手术后第四天,我已经可以坐起来,换上自己的衣服,尝试走路了。下午三点出院了。

廿三日,正月十四,周五,阴雨天,再回医院复查。小儿子坐在车后萌萌地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也许因为第一次分开那么久(一个多礼拜),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可能都没有查觉到因为手术而带来形象的变化……

回家了,前后两周时间,两次支架,一次开胸搭桥手术,就这么过去了。之后的各种康复进程才刚刚开始。


宫景耀 牧师
主后2024年八月13日 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