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 2017

如何祷告

如何祷告
前文讲过有关祷告的四字真言(求-告-祈-祷),于是引起一个询问,就是如何祷告?此文是提供一个简单、入门的祷告方法,供大家参考。这里所介绍的是进行认真、长时间的祈祷操练的步骤。
祷告的准备:
一、地理空间上的预备:
首先需要一个固定安静、不会被打扰的地方;一个非常私密的空间。这里可以让我们很快进入安静的状态,不会让“外面的”事影响而分心。
要找到这样的地方是需要一点时间,开始试着变换几个不同的地方,渐渐就会找到一处专属于自己和上帝的至圣所。卧室、书房、阁楼、地下室,甚至车库、储藏室都可能是好的选择。
二、时间的预备
保守的犹太人会一天七次去祷告并且持守安息日;现代人每天生活工作的节奏很紧张,找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是不容易的。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是比较好的时段,这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决定。当我们定下祷告亲近上帝的时间表以后就需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应筹、电话或是网游的时间,不让这些地上的事打扰我们的计划。
三、默想的指引
在祷告时手上应当有属灵指引的材料,因为我们的祈祷绝不可以是大脑一片空白的冥想禅定(那是极为危险的灵界接触);《圣经》永远是最好的、最权威、最终极并且永不过时的属灵指引,是我们一切信心的根基,所以基督徒祷告时手上没有《圣经》反而是件很不正常的事。
其他的灵修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阅读习惯和爱好来把握,有些书是可以看一看然后再换其他的;也有一些是能够历久长新的,我个人会建议初信主的再选择一本如《荒漠甘泉》这样的小书,如果你已经通读圣经有一些根基可以选择《竭诚为主》,那是我认为目前最好的每日灵修读物。其实到了最后,几乎任何书都会成为你与上帝对话的讨论话题,那就没有什么限定和推荐可说了。
四、笔记本和笔
在祷告时会“想起”很多事,其实在圣灵的同在中最常预见的圣灵的引导就是在我们的心思和记忆中的感动。所以当我们“想起”一些事情或是“感悟”到什么事的时候,要快快记录下来,这些“灵感”是短瞬即逝的。
所记录的会想起来的主要是有:为某人特别代祷的事项,读圣经的问题,对圣经的认识,特别的感动、感想。
这些记录可以不断帮助我们印证圣灵的同在和大能;也会帮助我们确知我们是走在大公教会正统的信仰道路上。你会明白“与众圣徒一同明白”的意义,因为你发现你的一些在灵感中的“理解”正如古时圣徒们所“理解”的一样。
五、也许一点背景音乐
这个听上去有点“小资情调”,不过要知道音乐是属灵争战中伟大有力的武器。音乐会带来一个氛围,在巨大音量的重金属音乐包围中的情侣不可能有花前月下的低语,同样当我们祷告的地方轻轻飘散着美好的神圣音乐和诗歌时,撒但是绝不会愿意停留的。所以这点“小资情调”对于心灵软弱的弟兄姊妹是很好的保护和鼓励。
音乐方面两点相对比较重要,一个是选择正确的音乐(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二,正确的音量。
六、跪下
当我们说祷告要跪下时,很多人以为这是不必要的行式,特别在北美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很少还有基督徒是跪着祷告了。但我们确可以勇敢地说,跪下是真正祷告的开始,除非您的身体完全不允许,那是做为特例,不在本文关注的范围。而一个真正重生跟随主基督的人不会拒绝向全能荣耀的主下拜。有诸内而行诸外的信仰是会有所表现,也需要有所表现的;同时当我们跪下的时候,也是我们的心灵对我们身体的提醒,让我们的身体可以服下来、静下来;不要忘记我们的身体是来自亚当的,他是不喜欢回归上帝的,我们要胜过肉身对我们心灵的辖制,不能成为肉身的奴仆。
祷告的进程
一、从阅读开始,
诗篇第一篇告诉我们要“昼夜思想”,我们的灵修不是让大脑空白,我们是在“默想”而绝不是“冥想”,是用神的话语充满我们心思意念。所在当我们开始祷告生命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去无尽不休地向上帝述说自己的艰难、要求或心情,反而是从读圣经-上帝的话开始。通过读圣经的话,让我们先从思想上明白上帝的心意;在上帝的话中我们原先许多要陈述的事情都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上帝的道已经给了我们回答。
跪下来阅读圣经和属灵书藉时,每当心灵有了感动,就要马上停下来,这可能与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不同,因为这不再是简单的读书,而是对话,是从思想上的倾听神言开始的。所以当我们开始进入与神的对话时,会有各种平时阅读中不会有的感动;这时就要停下来,静静的回味,(如同动物反刍倒嚼一样)。
二、默想与感动
在上帝的声音中自然会带给我们感恩、悔罪、或着赞颂和启示,如此反复,直到最后我们全然留在上帝的荣耀之中。
心思被圣道占满之后,就好象一台古旧的收音机一样,开始一点点地调校自己所站的波段,神的声音就会从我们心低发出。不是上帝只在那个时候才讲话,而是我们纷乱的世界已经占有了我们的知觉,只有这样的跪读才会让我们渐渐远离地上的声音,而得听上帝的声音。
这样的祷读可能读了很多完全不入心,也可能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大大感动了我们,是无法控制阅读的进度的,随着祷告的深入我们反而会读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慢。圣灵会引导我们进入真理,并敏锐的区分出属神的作品和人的思想,界定正统和异端。所以完全不需要听他的个人见证,只要看看他的信仰立场和对圣经的认识就足够知道一个人真实内在的信心和灵性了。(所以我们教会很少安排时间去做见证)
三、记录笔记:
有时有问题、感想,或代求事项,或特别的灵感,要马上记下来,因为会转瞬即逝。
将这些灵感一点点收集起来,将成为你属灵库房的美好积蓄。当然不同的人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抓住”这些在灵祷时闪过的“光”,音乐、绘画、色彩、形象、诗歌、故事。我们诗歌本中172首原先就是当年明谷的伯纳德在灵祷时记录下他所“看见”的景象,几个世纪之后他所见的景象又深深感动了巴赫。
四、分辩警醒:
有时一些思想、画面、音乐会出现在我们头脑意识中,牵引我们的注意。就是美好的心灵感受,也可能是出于魔鬼,只要这些美好的影响是将你的心灵转移离开,使你不再去专注上帝的话语。所以每次的祷告也是一种在心灵战场上的争战,我们需要面对和胜过的是“自我肉身的懒惰”、“心灵的分散不定”、“邪灵的攻击和搅扰”。而这一切的得胜都是要靠基督的宝血、圣经的话语和天使的帮助。
如今各种东方学说流行的时代,人们热心学习冥想和静坐,但那与我们基督徒的灵修有一本非常根本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灵修祷告的时候,默想上帝的话是非常关健而重要的部分,我们不是让心灵成为空灵(那是东方冥想要达到的境界)而是让上帝的话充满我们的思想和心灵。所以我们不是冥想,而是默想,是与上帝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冥想是要让人自己成为神明,而默想是让人回到真神面前。冥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默想是以上帝和祂的道为中心的。
五、时间:
要祷告多久才能进入这样的安静同在中去呢?就如同旧的收音机有多久没有打开过一样,一台常常调校和使用的收音机可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就可以进入正常的状态,而长久不用的设备,偶尔拿出来用一用,不但需要耐心长久的调校,仍然还会出现各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多久祷告呢?我只能说,你越少的祷告,那你回到生命之主面前的路径和时间就自然会越长。所以,有人可能从未真正前进过一步,虽然他们表面上可能是花了很多工夫
一般来说,我们最少是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开始真正安静下来;如果每天能有一两个小时完整的祷告时间,对于我们是大有帮助,你自己也会明显地发现内在心灵的改变速度。
六、专注
继续安静在那里,当心灵安静并专注在上帝面前以后(有时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不断在静默、阅读或诗歌)就放下一切,俯伏并在灵里定睛专注于祂。
这种的宁静并不是“空”“无”的那种境况,只是我们的思维如同浮尘渐渐沉降下来,让光线照耀下的一切更为清晰。宇航员在全然寂静的空间站里常常会“听到”许多古怪的声音,就是来自心灵深处和灵界的声音。所以全然的安静绝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反而正是我们看清一切本质的最佳时间。
鸟儿飞翔,有的如麻雀需要不断努力地舞动翅膀,也有如苍鹰依靠风的动力在空中翱翔。我们的祷告也常如此,有人要用许多的努力和热情才能感到那超然的临在;但随着我们一步步地高升,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圣灵的风(希伯来文中的灵与风是同一个字)在牵引带动着我们,不知不觉间我们就进入那无我、与神联合、与神合一的境界;当我们再次俯瞰大地的时候,那些曾经纠结的一切变得那么遥远和渺小。
最后,我们会被圣灵推动着,进入祂的祷告中去;我们才真的成为上帝的器皿,我们可以确知上帝的同在和保守,同时我们也知道圣灵在我们里面祷告,虽然那些祷告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于是圣灵在我们里面祷告,奉圣子耶稣基督的名,面向圣父那创造、救赎和护理万有的主宰。
总结和提醒
这样的祈祷如同给我们的心灵“充电”。我们每天的存活是需要“能量”的,我们的肉身需要定时补充营养来维持我们身体的需要(这方面有太多相关的保健营养的参考);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用各种的知识、友谊、乐趣来填充,没有这些内容的丰富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而一个基督徒重生之后,他的“灵”也需要不断被上帝和上帝的道来充满。我们都知道不吃饭是会饿死的,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一个基督徒的灵命如果不定时的在上帝面前得到充实也是会枯萎凋谢的。许多挂名的基督徒,虽然加入教会接受洗礼许多年,但却完全看不出任何生命、修养、品味的变化,更看不到任何爱主、爱人、爱教会的事奉;他们或者在教会里面是一个隐形人,或者他们也会“热心”于教会中的流言蜚语,在圣徒中制造纷争和分裂。我们不能明明地说任何人是“不得救”的,但对于很多挂名的基督徒来说,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心灵一定是枯干的,没有得到天上“灵粮”的喂养。
当我们教导祷告的方法时,好象一个厨师教人如何煮饭一样;如果我们知道了如何祷告,却没有亲身去实行,我们仍然还是在饥饿中。而认真实行祷告灵修,可能不会一天、两天就有“感觉”或是“变化”,但那变化却是已经开始了。饭不是一个月吃一次,而是每天三次;同样的,祷告也不能是“灵活掌握”的,是要定期的操练。当我们手机的电池减少的时候,我们会马上去找充电器,因为如果不马上充电手机就失去了它的所有功能。许多神的儿女完全找不到神同在的那种“状态”,却不晓得快快跑到“内室”去面对上帝重新得力;所以我们的信仰不断地“出问题”,不断的被各种思潮左右和迷惑;当我们去怀疑上帝的时候,请先静下来,反省一下自己的属灵生活。上帝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有没有聆听祂的声音?
祷告会让我们心灵重新火热,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力量,带来天上的智慧来面对这个世界。祷告是我们生活、事奉的根基。没有灵力我们根本不会有真实的侍奉。
希望每位读者朋友们,现在就开始定下祷告灵修的“时间表”并从今天开始定意去遵行。不要放弃,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就来了,在不知不觉间百花开放、百鸟鸣啼。
最后介绍一篇从古代教会延用至今十几个世纪的祷文,做为本文的结束:
主,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开恩可怜我吧,这个罪人。阿门
Lord, Jesus, Christ, Son of God, Have mercy on me, Asinner. Amen
(耶稣祷文, Jesus Prayer, or called Prayer of the heart
宫景耀牧师
主后20141123日第一稿

《使徒信经》简介

《使徒信经》简介
主后二零一五年四月十二日有两位肢体决志并接受洗礼,谈话间又说到洗礼时将要宣告的“使徒信经”,发现华人教会(甚至许多当今的西人教会)并不是都了解和知晓《使徒信经》,就算有人可以逐字背诵信经,真正清楚其深义的并不多。遍查坊间书室,专论《使徒信经》的文章小册亦是稀少。随即草草此文,供圣徒参阅。
信经Creed
彼得前书三章15节说“若有人问你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做准备以温柔敬畏之心回答各人”
若有人问你的信仰是什么?你有没有准备好提供一个明确准确全面但又是极其精简的回答呢?你说我信基督耶稣,那如何与摩门教伊斯兰教区别呢?你说我信圣经,耶和华见证人也信。你说我是基督教,人问基督教是信什么?这些问题对于已经深深学习的基督徒来说似乎都是可以回答的,但是,问题是“精简”!向我们询问的人也许有时间等你提供一两个小时的长篇大论,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可能连五分钟的耐心都没有。怎么能够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们的信仰最全面无误平衡的表述出来呢?人家怎么知道你到低是信的什么呢?
初期教会在洗礼时就开始有精炼的短语来宣明受洗者的信仰,其中一些被保留在圣经中,如:罗十9,林前十五3-4,罗一1-4,腓二6-11,徒八37,林前八6等处。
宣告信仰就是公开告诉大家我信的是什么,“我信”二字在拉丁文是CREDO,这个词转到英文就是CREED,中文翻译的很深奥的“信经”二字其本意就是“我信的是……”(没办法,我们的前人太有学问了)。
背景background
信经就是以简短文句全面概括我们信仰的话语。在基督教历史上有四大著名的信经,高度概括了基督教信仰的立场,并成为普世教会所公认之信仰准则。《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迦克顿信经》和《亚他拿修信经》。其中流传最广的《使徒信经》其形成年代和作者是四大信经中最不清楚的,传说是众使徒将要离开耶路撒冷以前,一人一句来概括信仰,于是留下了这十二节的“信经”并定名为《使徒信经》。在现实历史中最早的《使徒信经》出现在三世纪(390年),而我们今天所用的版本可以追溯到七、八世纪。这些算是背景,大家可自行去查考。但是在四大信经中《使徒信经》是最短小精悍并且又非常全面的信仰告白,虽然我们无法确知其准确的作者和年代,却可确信这是圣灵亲自借着教会之手写下并留给我们的属灵珍宝。《使徒信经》被称为信经中的信经,这是确实的。
观察observation
基督教信仰核心有两条高压电线(就是说不能乱碰、不可随意解释、不可改变的)是:“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人二性”。《使徒信经》十二节明显的是分成三段,不是平均分的,每段是以句号(有的版本是以分号)分隔。第一节是第一段,论到圣父;第二节到第七节是第二段,论到圣子;第八节到十二节,论到圣灵。三段强调三位一体上帝每一个位格不同的工作重点:
圣父——创造
圣子——救赎
圣灵——施恩
从篇幅上看,全部信经中有一半(6节)是单单论到圣子,而论到圣父的创造只有一节;从篇幅的分配上也给我们看到父一切的丰盛都是在子里面,有了子就有了父。创造之工是因为上帝的大能,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但救赎之工却是透过基督的道成肉身、十架受死、复活才彻底成就并显明的。创造的过程在圣经记载中是七天时间,但救赎的进程却是自亚当堕落离开伊甸时就开始了,经过了几千年的准备后人子才来到世界上,又经过了三十三年半的时间,最终才“成了”在十字架上。所以《使徒信经》仅以一节来讲述圣父的创造之工本身也是说明创造与救赎在天国永恒中不同的意义。
圣父的创造之工、圣子的救赎之工、然后是圣灵的施恩之法。特别注意的是“我信圣灵”这句后面不是句号也不是分号,后面所言之教会、成圣、永生、等等都不是各自独立的分题,而是全部在施恩圣灵的工作之内。圣父的创造和圣子的救赎都是已经完成的工作,而今圣灵施恩的工作仍然在继续进行之中,圣灵的工作显示在教会和圣徒中间。好象“眼镜”一样,当你戴上眼镜的时候反而是看不到眼镜本身,同样的,当圣灵充满我们的时候我们反而不会留意到圣灵本身,而是基督、十架、教会、圣徒和永生的应许!(参约翰福音十六章等处记载)
《使徒信经》自然显出的这三个段落,也是古典教会和圣徒认识信仰和诠释信仰所跟从的结构。宗教改革大师加尔文在写作《基督教要义》时,其章节的编排分段仍然还是照着《使徒信经》所留下的三段架构为基础的。今人常有一个误会(可能是受灵恩运动的影响),认为古人忽略了圣灵,但其实绝非如此,因为圣灵已隐于教会之内、圣徒心中,如同当年隐藏在木匠之中的人子一样。
曾经有人问:《使徒信经》中为什么没有提到“我信圣经,我信圣经是上帝的话,我信圣经无误”这些当今教会极为重要的宣告?这个问题有三方面的回复:一、宗教改革(1517年)以后圣经才成为会众自由阅读的书卷,“唯独圣经”是马丁路德提出的口号;更早的时间里面圣经只有很少的修士才有机会阅读,教会完全代替了圣经地位,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中就是提升了圣经的地位在教会之上;当然那时印刷术尚不发达,也是一个原因。二、圣经无误的宣告是十九世纪之后的一个特色,因为早先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圣经的神圣性(就是不看圣经的人也不怀疑);但十九世纪所兴起“圣经批判”之风不断要否定圣经的超然性,教会为了回应这样的思潮挑战才开始宣告圣经的地位,并进行了大量了学术领域的护教工作。三、最重要的是,信经虽然没有提到《圣经》却是对全本圣经最好的、最全、最精的概括;就是说,《使徒信经》将全本圣经的重点全部放在我们眼前了。六十六卷的圣经,每卷、每章、每段的主题无不可以在《使徒信经》中找到关联,所谓“大道无形”,当你在《信经》中没有看到《圣经》这两个字的时候,正是借着《信经》进入了《圣经》全面启示之核心真理的时候。
今人尝试教导系统神学(教义神学)或试图讲解“全备福音”,坊间各种书籍、教材都有一个目录和次序,可是仔细读来各人有各人的侧重,如果用《使徒信经》的架构来衡量几乎没有足够“全面”和“均衡”的系统。有人会忽略末世论、有人会强调成圣观,每个作者在全面和均衡上都不能达到《使徒信经》内在的那种完美,这也是人自限的反映。一个美的人一定是个“全面”并“均衡”的,少一只眼或一只耳是丑,但一只眼或耳过大或过小同样也是丑陋,不“全面”的丑是明显的,但许多基督徒所容忍的是不“均衡”的丑。我们是不能接受和容忍在教义系统上的毕加索的!
《使徒信经》之次序(父、子、灵)正是真理启示的次序,我们做为人在认识真理归回上帝的经验次序往往是正好相反。因为我们多是从追求永生、不朽,面对人的生存入手来走进信仰之形上世界的,然后是在教会中渐渐得到圣灵的恩典,从而归向基督,最后成长成熟来到天父的宝座前成为一个全然的敬拜者,隐藏在上主的荣光之中。真理的次序是从前向后,经验的次序是从后向前的。这也是《使徒信经》的奇妙完美。
解读interpatation
下面让我们逐一研读和默想这十二节的《使徒信经》吧:
一.‘我信’信仰是让我们为之生为之死的。我信的是这样的吗?还是仅仅走走形式,人云亦云的?
‘上帝’昊天上帝宇宙之主宰和创造者。在祂眼中万民如水桶里的一滴水。我这么渺小在祂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当摩西问上帝的名字时,上帝回答说:我就是我是!
‘父’这是超出理解的。人如何能称老天爷为父呢?难道人人都是天之子?父与子是伦理关系。人与神之间可能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我主耶稣’—— 祂是我们的‘主’。‘主’这个字是圣经中很有分量的。那位‘自有永恒者’——‘耶和华神’,祂是‘主’。耶稣是‘我主’,祂就是在旧约与摩西见面的那一位“我是”。‘耶稣’,由天使宣告的名,意思是“上帝的拯救”。
‘上帝的独生子’——那唯一真正的天子来了。祂是与父神同尊同荣同永恒的。
三.‘因着圣灵感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这一节是讲到“道成肉身”的神圣历史事件。在此圣灵参与在救赎的工作中。而从生到死之间三十三年没有提到,完全包括在“生”这个字中,因为马利亚不是神,所以耶稣从马利亚“生”,走过正常的一个人当有的一“生”。当撒但试探祂时问耶稣“你若是神的儿子…”,而耶稣的回答是“人——活着…”。
四.这一节完全是讲到那个受难日(Good Friday)所发生的事情。请注意十二节的信经中有一节只讲到“那一天”所发生的事,说明这件事是宇宙间最大的事!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每次看到彼拉多就觉得他是很有点“冤屈”,因为耶稣受难是很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从加略人犹大到大祭司、公会成员、希律王甚至在十字架下看热闹的等等都在这个罪行中有份,为什么每次只提到彼拉多一个人呢?没办法,因为他有权柄,他是那个可以做最终决定的,这个决定权是上帝赐给他的,但他却不能照着良心的标准做正确的决定,明明地将无罪的人子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十字架’不是一些异端教派所说的“柱头”上,十字架是人类发明的最残酷的刑罚之一,但重点并不在于多么残酷(福音书中也没有对于残酷加以描写),重点在于“挂在木头上的是被咒诅的”耶稣的死是一个无罪的代借有罪的承担了最可怕的咒诅之死。
‘受死、埋葬’耶稣亲自经历了活人所没有过的死亡,而且是完完全全地死了,埋葬了。
五.这一节在神学历史上常有不同的争议,‘降在阴间’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说就是祂的死是彻底的;复杂的说就讲不完了,也许所有神怪小说都可在此有所发挥,好象中世纪的但丁一样。但从正常的认知角度来说,往往越是简单的也越是准确的,所以我更愿意接受前面的理解。
‘第三天从死里复活’,这是讲到基督复活的史实,祂的复活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更是改变了我,也已经或是正在改变你。这里的重点是“复活”的大能,当然有人也会问这个“第三天”是怎么计算的,耶稣实际是周五下午三点钟在十字架上咽气,五点钟被取下来埋葬,周日早上六点钟就已经不见了,从时间上看也不到四十八个小时,这里的第三天是指从周五到周日跨越了三天。
六.‘升天、坐在父的右边’,这是讲到耶稣现在所在的位置。复活的主已经完成了救恩,而今祂并没有留在世界上,而是交给圣灵在教会中施行救恩。因为上帝的旨意并不是让人在外表上膜拜祂,而是要人在里面完全得着基督(上帝儿子)的生命,并靠圣灵恩典的护理渐渐成长直到祂的儿子成形在我们里面和外面。如果基督继续留在世上(这是很多基督徒盼望的)那么世界上的人要排队预约去与祂见面。如今世上有十六亿的基督徒,每个人预约见面一分钟(和耶稣打个召呼)那么排到我们自己要再等一千年才行。
同时,还要记得那属灵的争战,因为属灵的争战是发生在天上的,撒但会昼夜控告神的儿女,当我们在地上犯罪、软弱、失败的时候,撒但就在天父面前控告我们,要上帝施行祂的公义和审判。在上帝的右手那里有审判,但如今耶稣坐在父的右边(注意,上帝是个灵,灵是不必用上下左右来定位的,上帝也是无所不在的)就是告诉我们如今天天在父上帝那里为我们代求、求恩的是那位手上有钉痕复活的救主。当天父要以“右手”施行公义、击杀罪人的时候,坐在右边的耶稣基督就会伸手为我们代求,那钉痕和枪伤所见证的是十字架上的宝血已经为我们偿还了一切罪债,不只是过去的也有现在的和将来的。哈利路亚,祂的救赎是彻底的,那一次的献祭就成就了永远的救赎。有坐在父右面的耶稣做中保和保证人。
七.‘将来’,我们是在“已然”与“未然”之间(already but not yet),耶稣还要再来,当祂为我们预备好了地方以后就会回来接我们,主的再临是圣徒的盼望,是好消息,但对于不信的世代却是可怕的末日,因为祂是做为审判者再来,凡不在“宝血”下的人都要照上帝的圣洁公义的标准受审判,并且要独自承担自己的罪恶后果,就是第二次的死。
若问“福音是什么”就全在这六节信经里面了,两千年所传,没有添增,没有减少;传福音就是传“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升天、再来”,就是这里所讲的。
八.‘我信圣灵’,圣灵是上帝,并不是次于低于圣父和圣子的,但是在工作上是有先后的次序的,圣灵是最后来的并且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生命的那一位,可以说我们重生得救以后都是“活在圣灵”中的人。但对于圣灵我们很少具体讲到祂,让我做了比喻,好象眼镜对于眼睛的做用,当我们戴上眼镜的时候是看不见眼镜本身的,所以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反而不会注意到圣灵本身(圣灵也不是这样来荣耀自己),被圣灵充满的人会更认识圣灵所见证的那位耶稣基督并更加注意到天父的荣耀大能。圣灵也给我们内在的生命和外在的恩赐和智慧。
九.‘我信教会’,“圣而公”这三个字在英文中是Catholic,有人误会为是“天主教”,但这个词在“天主教”出现之前就有,原本的意思是超然、神圣、大公、宇宙性的教会,所以现代的英文版本或者标注出来或者干脆用Universal这个词替换了Catholic这个词。而这个“大公教会”不只是个别地区的一间或几间教会,而是指超时间和超空间的基督的身体。教会是很大的!在这个教会里包括了所有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基督徒,也包括了东南西北全世界的基督徒。
我信‘圣徒相通’,在这个大公教会中每一位圣徒之间因着同一位圣灵的感动和带领,可以彼此学习、讲述上帝的救恩和伟大。这个‘圣徒相通’不似异教的那些巫术,而是在真理上的正常的生活中的相通。主日的讲台、祷告聚会、阅读先贤的作品、和身边的圣徒交通、彼此代祷、共同研经等等都是在‘圣徒相通’的范围之内,也都是圣灵在教会中所做的事。
十.我信‘罪得郝免’,是的,蒙赦免也是需要信心的。没有一种蒙赦免的“感觉”或“检验方法”,我们接受主以后并没有长出翅膀变成神人,我们还会在世上过普通人的生活。那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得到赦免了?圣灵的工作!圣灵在我们心中印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如果没有圣灵,没有人会有信心接受主、有信心相信主的赦免和接纳。当年本仁约翰用了七年的时间要得到蒙神赦免的确据,但最后他在圣灵所赐的信心中找到了,并成为清教徒中伟大的工人和作家。有人或许会问,罪得郝免是一个地位还是一个状态?地上已经相信耶稣的基督徒还会不会犯罪?如果再犯罪还会不会得到赦免?当年的君士坦丁皇帝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清楚,所以传说他是临死之前才要求受洗。但教父奥古斯丁清楚地分析一个蒙赦免的人所实在的光景:在基督来之前他们“可能犯罪”也“可能不犯罪”,而基督再来基督徒得成全之后,他们就会进入“不可能再犯罪”的地步。正如改教家马丁路德所说,我们都是“蒙恩的罪人”。正是神的恩典天天保守我们洁净我们郝免我们的罪,并最终带领我们进入那完全的圣洁。这一节其实所谈到的正是我们平日所不断提及的“成圣”的问题。成圣是圣徒一生的功课!而一个在圣徒地位上的罪人“相信”我们的罪一定会得到赦免吗?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是:有什么罪是基督的十字架的宝血所不能洗洁净的呢?唯一的罪不能得赦免的,就是“不信”,因为“不信”就让人从郝罪的恩典中堕落了。
十一。我信‘身体复活’,注意,在这里不是“死人复活”,因为我们在基督里重生得救以后,死就不再做我们的主,圣徒离世只是身体的“睡”了,是息了世上的劳苦,进入父怀中的安息。到主再来的时候,号筒末次吹响(就是我们身体的闹钟)所有睡了人都要起来,是永活的圣徒得回永活的身体。天堂里、新天地中不是死人的鬼魂在那里漂啊漂,而是有身体有灵魂不朽坏的活人在那里。我信身体复活,这样的信仰全然不同于任何人间的宗教,在基督里给我们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十二。‘我信永生’,因为我们还没有进入永生,(已然与未然之间),所以这里还需要“信”的出现。信是所望之事的事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圣灵将永生的确据放在我们心中,使我们虽然还未进入那永远的荣耀,却深信这一切必然成就。
总结Conclution
以上是就着《使徒信经》的三大段、十二节泛泛介绍和思想。希望借此引发大家的注意,并乐于再去细细默想,建立完整全面而不偏差的信仰,进而成为忠于上帝、忠心服事上帝的好仆人。
愿主赐福与大家!
宫景耀 牧师
2015年四月十二日,初稿

旧约的耶和华与新约的耶稣之间是什么关系?

的耶和与新的耶是什么关系?
当年摩西上帝的名字,上帝告他神的名字叫“我是”,中文圣经为者的困惑只将意义译出而去了本意(译为:自有永有的。参出埃及三章十五前后。)
上帝的名是“我是”,所以在我看圣经时如果直出来就随“那称我是的神”,实在任何语言表达中都是困难的。当年犹太人更是因为神圣的原因隐去了这特别的“我是”中的元音变成了无法读出的词YHWH,在希伯来圣经中凡出现这个词的地方下面都会添加“主”这个字的希伯来元音符号以提示将这个词读为“主”,因为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参十条诫命第三)。
在拉丁系翻经时误词连带着元音提示合成了YaHeWeh,中传统,于是到上帝的名就有了常的“耶和”以及不常用的“雅威”一个名字的本意是:“我就是我是”,正所:名可名非常名。神的名正是看上去最简单却是最明了的名字。是耶和的来源,心的者以后再到“耶和华”三个字的时候应当还原为:那自称为我就是那我是的上帝。这是三位一体宇宙的创造者和救赎者永恒之主宰的无以名之名在人类有限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和启示。
在新约同是这位“我是”的上帝亲自道成肉身来到我们这个星球进入我们的历史,取了奴仆的样式。当祂经过马利亚的胎生而为人时自然也有一个人类的名字。根据圣经记载,有天使来宣告祂在人间的名,那名的意思刚刚可以表达祂道成肉身的目的所在——祂是显出、引发、带来“耶和华拯救”的那一位Ye-Sua。这个词的中译在声音上比英文等更接近原声——耶稣。
常有初来的朋友问到名字的问题,也有人误将耶和华归为“父”,耶稣归为“子”,因为都姓“耶”!这完全是误解。正如中国历史中的孙文、孙逸仙和孙中山其实不是三个人,而是同一个人。所以耶稣也就是旧约中多次向人显现的耶和华。只是耶稣的来到是带来神的恩典、拯救和启示。祂在新约中不断告诉我们这位“我是”的神里面的属性:“我是好牧人”,“我是生命的粮”,“我是复活”,“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最后当大祭司以神的名义问祂“你是基督吗?”耶稣终于开口回答说“我是”(参可14:62,路22:70,约18:37),所有的犹太人都知道耶稣明明地说“我就是耶和华”。那天他们有两个选择:跪下接受祂、敬拜祂、跟随祂;或者拒绝祂并以祂为说谎者、自称为神的亵渎者。代表犹太人的大祭司和那些文士、官员们选择了后者。他撕裂了自己的衣服表示说他听到了最亵渎的声音,就是自称是耶和华(参利21:10)。因此他们不再需要任何别的理由就一定要处死自称是神的耶稣,并且是毫无怜惜的钉死在十字架上。“哪知祂却正是在为我们的过犯受害,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因祂受的刑法我们得拯救”(赛53章)。
在旧约那位宇宙的主宰耶和华上帝透过选民将祂的律法、公义、圣洁启示给全人类;在新约中的耶和华道成肉身来承担我们一切的过犯。全本圣经包括新旧两约就是一部上帝寻找和拯救失丧灵魂的记录,也是罪人蒙恩的指引和成圣的手册。现在我们仍然要做一个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接受耶稣-道成肉身的耶和华做我们的救主和人生的主宰,得享永生、做天父上帝的儿女。或拒绝祂像大祭司一样以祂为癫狂亵渎的人,纵而失去了回到宇宙之主面前的机会,甘愿去面对末世公义的审判和永远不灭之硫磺火湖的刑罚。
愿主怜悯祝福所有的读者,让我们在祂拯救施恩的日子里,不会错失这美好机会,做出影响永恒归遡的正确抉择。
宫景耀牧师
主后二0一四年五月八日于华人教会迈阿密

祈求祷告

祈求祷告
祈祷是基督徒的生活,如同呼吸一样的必须。有人问:上帝即是全知,数算我们的头发、查验我们的灵魂,在我未开口之前早已预知一切,那我何必再要去花功夫祷告呢?
教导祈祷的书籍汗牛充栋,从古典到现代,各个时代、文化下有许多不同的祷告风格、流派;不管这些理论如何高深,若我们未曾亲自跪下来向主祈祷就永远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祷告。单从祷告灵修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祈祷:求,告,祈,祷。这四字真言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字,再加上对基督教灵修学的感悟;读者或有不同的理解,这里全是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参考。
第一层面:求
“求”就是“要”、“要求”。当我们需要一些东西(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我们会去向神求要,希望得到神的垂怜和赐予,在此“神”是比我们更高的那一位,祂拥有我们所没有的力量和能力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在这个层面里人们所注意的往往不是这个“神”是谁,祂有什么样的性情,更在乎的是这个神是不是真的“有求必应”。
这个层面是很有共通性的,这是个天然的进入祷告的入门,甚至不需要特意的学习,其内在的方法和态度与其他宗教中的祈求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异教信仰中,在得到祈求的东西之后,会特别进行宣传(见证)来显明自己是蒙神眷佑的,甚至会去积极地给那位神明去扬明、打广告;反之如果没有得到自己所求的,那么人们很快会放弃信仰,或者会更加的刻苦修行,还会加上很多“招数”比如守斋、持戒等等以感动神明。还有人担心所祈求的那位神明耳聋失忆,特地发明了许多提醒神明和自己的工具,比如木鱼、念珠等等。
(插入一小品,你不笑一笑不是我的错:圣诞节快到了,小姑娘在家里大声的祷告上帝,希望上帝给她一个特别的礼物。妈妈过来对她说:孩子,不用那么大声音,上帝是听得见你的祷告的。小姑娘回答说:我知道,但是爷爷耳背听不见啊!)
可惜的是许多基督徒的祷告也仅限于这个“求”的层面。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向神求要,甚至我们所有圣徒最初来到上帝面前都是因为有所求、有所要。耶稣也多次在教导我们要情直迫切地向神求要,不过耶稣希望我们的求和要是“为别人代求”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失,比如“为朋友求三块饼”的比喻。(参路加福音十一章5-13节)
我们的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祂从来就不是“有求必应”的神(从亚伯的祷告开始祂就没有答应)。上帝如何回应基督徒的求要呢?祂会从三个可能的回答中给我们一个回答,就是:给、不给、继续等。这就像父母回应所爱的子女的求要一样,什么都答应孩子的父母,一定有大问题。
人不能命令至高的上帝,上帝也不希望我们的信仰只是停留在不断索要的阶段,天父上帝愿意我们与祂之间有更美好的关系,祂已将最好的给了我们,就是上帝丰富的同在和恩典。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走出这个层次?就看我们如何面对上帝对我们的回应,特别是上帝明确拒绝我们的求要时。诗歌“我不知明天的道路”就是在表达一种超越这个层次而有的喜乐。使徒保罗也用他亲身的见证给我们留下榜样,他因自身的疾病求主三次,之后就不再继续去向神求要而是全然交托在上帝手中。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祷告时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主的旨间成就。所以基督耶稣那全然降服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会引导我们渐渐脱离“求”的层面,不再专注于祈祷之后的得与失。而下一个层面,我称之为“告”的层面。
第二层面:告
“告”就是“言说”、“告诉”,是在语言层面的诉说,将自己的思想、理解、情感、心境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一种高层次互动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层面。这个层面的重点已经不再是要求什么,开始将内心向上帝敞开,将对神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知在灵修祷告的时候宣讲出来。
全知的上帝用我们的语言来教导我们。所以当我们向祂诉说时也是祂与我们的心灵沟通的时候。这叫“受教的舌头”。告是一个用语言向主交流和成长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言辞是不会超出我们所知、所理解的范围,正所谓是“言表心声”。向上帝的“告”可以直接显明我们的信仰情操,更是人与上帝之关系的直接表达。若我们能够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专心研读圣经并参加圣徒的聚会,我们将很快进入这个层次。这就如同孩子和父母大人们在一起成长学习的过程,通过他们的语言表达可以看见他们心智的成熟过程,而他们与父母之间的言辞更是显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信靠;最为奇妙的是,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基督徒的“告”不只是私下的也是公开的见证。
教会聚会时公开的祷告基本都是属于“告”的层面,甚至是“代求”也是将别人的“求要”“转告”给上帝的言说。通过这种在语言里的“告”我们足可知晓这个人对上帝、对教会、对他人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在此阶段我们会使用一些“工具”和“方法”,比如背颂“主祷文”、“诗篇”以及听和学身边其他人的祷告辞(英国教会还有全国通用的《公祷书》做为指导);这些方法有一个危险,就是可能会让人“有口无心”,学习一套祷告的“八股”,如果没有用心灵去默想、体会、明白这些祷辞的意义,没有借助这些言语回到上帝面前,很可能只是做了表面功夫;虽然会让人觉得很“属灵”却并没有得着生命源泉不断的供应和丰富。虽然如此,有总是比没有强。
总之,这一层面的灵修境界是基督徒主动进入那丰盛恩典的开始,但要更深地进入神的丰富还要继续向前,进入那超理性、超言语、超感觉的层面。
第三个层面:祈
“祈”在古文中是“嘄”的意思(音“叫”)。指向神明的呼叫。这里的“呼叫”是超过语言之上的声音,如“叹息”一般,虽然没有文字却表达了许多胜过文字、超过文字的意境。“祈”的声响更多的是内在心灵里情感的表达,它不是出于研究、思考或学习,如同在母亲怀中的孩子呢喃自语一样。这种超越于语言之上的意境,却决非人为的“舌音”或“方言”,乃是经上所记的“那说不出来的叹息”,因为圣灵内住在人心中,圣灵的恩典神秘而又超然地在推动着我们,这是上帝在我们心灵里面所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所表达的是神的同在,是人与神之间美好的契合,是以马内利的境况。我曾听到过一位前辈圣徒在祈祷和深层的叹息中唯一能分辩出的只有三个字“父啊!……儿……”。
早年的修道士得着这种经验之后,就将这种感觉融入了诗歌之中,所以我们有时还会从古代的圣咏中听到那些变幻无穷的单音,有种不断提升心灵的感觉,又好象天使的呼唤。进入这种超语言的“祈”之后会产生登高升华之感,甚至会忘却时间进入永恒与神面对面。甚至会让人不知所措正如门徒在变像山上不明所以一样。
这种“神秘主义”式的属灵操守并不是基督教独有的,许多异教的“修练”也多少会达到近似的境界,这并不能算是基督徒灵修最终的目的,如果一个基督徒进入这种层面不再前行,反而会生出许多的自是、骄傲和自义,因为他们可能会忘记基督徒灵修的中心和目标不是自己的完善,而是与上帝的同行,天父上帝的荣耀宝座才是我们的生命、教会、众天使、乃至全宇宙的中心!
更高层的灵修应当是在“祷”的境界。
第四个层面:祷
汉字中的“祷”一半边是“示”字另一半是“寿”字。我们知道所有与宗教、祭司、上帝有关的字都有这个“示”字边,“示”字本由“二”和“小”组成,“二”是天的意思,“小”是光的意思,启示自然就是从天上启示下来的光,在汉字中这个“示”字边多是代表宗祀和神的。“寿”字在《说文》中就是“久”的意思,顾名思义是表达一种恒久时间的状态。“祷”字单从字面的结构就可以知晓,其本意就是长久与神同在的状态。
祷的层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因为祷成为一种心灵状态,是彻底返璞归真的生活。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并没有用“求”、“告”或是“祈”来描述与神隔离的状态(获罪于天),而是说得罪上帝的结果是让罪人无法与神同行(无所祷也),这里不是用功利主义可以衡量的得失,而是与昊天上帝之间神圣的关系。这也正是基督的十架宝血为我们根本解决的问题。
耶稣是以马内利的上帝,祂的代死赎罪并不显示说祂是“有求必应”的神明,而是让失迷的人回到父神的家中,并以祂所付出的代价成为永恒的保证使我们可以永永远远与上帝在一起,这样的地位和状态就是“祷”的层面。这看似简单却最是困难,难就难在这里没有任何人的成就和功劳,唯独是上帝的恩典;难在我们不能、不需、不可做任何事情。当我们与神同行的时候,就是“祷”;这是最真实、不能仿冒的属灵境界。
从“求”到“告”再到“祈”,我们的言语会越来越少,而进入“祷”的层次时却几乎是全然安静的,不只是外面语言的安静,更是里面心灵的宁静。你的祷告渐渐以叹息和静默代替了言语和头脑中不断的思虑,甚至你的气质和生活也充满了宁静。“静默带给你美德”这是古代圣徒的提醒。祷的境界是一种在与神同在中的安息和美好,却不是使我们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圣人”。进入祷的境界的基督徒是如那位道成肉身的基督一样,将天上的平安带进动荡不安的世界,成为世人可参照的灯塔。这是天父对于每位神儿女所计划和期望达到的层次。“祷”不只是我们今生的属灵状态,这种状态会永永远远在我们的生命中;而前面三种状态是“暂时的”,不会继续存在于将要来的新天新地中。
为此改教家将教堂的大门在周间关闭,回归真实的生活并与神同行才是真正的属灵,将自己关在修道院里追求神秘的人生体验并不能让人成为神圣;神圣的气息必须以基督为中心自内向外渐渐波及到我们脚所踏的每一寸土地,从而这个世界因为看见我们就看见了那位从死里复活的基督耶稣。使徒保罗如此宣告说:我活着就是基督!
结语
经过对祈求祷告相对简化的思考,希望可以多少解决一些关乎祈祷灵修的疑问。我盼望的是每位读者能够走进每个层次,从“求”到“告”再到“祈”,在里面成长、感悟,然后再从中走出,提升并最终进入“祷”的境界;如同当年主带领以色列民离开埃及进入旷野,经过许多的周折和艰辛之后迈进那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我们一生的操守就是为了最终与那位伟大的以马内利联合,永永远远留在上帝荣耀的宝座前,得以在耶和华的殿中做柱子。(参启示录三章12节)
综上所述,我们如今关于祷告的问题大多仅是停留在“求、告”的层面,很少涉及到“祈、祷”的部分。懂得“祈祷”的意义自然会解决“求、告”的困难。所以“上帝全知,何需我祷?”这个问题读者应当已经有了答案。
当我们谦卑跪下的时候,是开始了那“祈求祷告”的朝圣之旅,天父上帝对我们的要求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和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六章8节)
愿所有主的儿女都进入“以马内利”那测不透的丰盛!
宫景耀牧师
主后2014年秋,迈阿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