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5, 2012

koinonia-相通的圣礼 如何认识基督徒的圣餐

koinwni,a-相通的圣礼

如何认识基督徒的圣餐

宫景耀 牧师

华人基督福音教会

迈阿密·2010


 
关于这个书名
希腊文koinwni,a(音译为:科伊欧尼亚,koinonia)有许多意义,在圣经中出现了多次,而我们中文圣经在翻译的时候根据前后文理或者译成“交通”、“相交”、“相通”、“团契”或“共同领受”等等[1],因为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丰富,并且对应的中译很多,若只选其中一、二无法让人找回原词全部的意义,所以最后决定将希腊原文直接交给读者。希望读者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能体会到其全面而丰厚的含义,进而才能不受制于译文词句的限制,感受到圣餐——这独特圣礼的深意。
为何要刻意拿出希腊文来呢?为了避免读者误会为是作者在此故弄玄虚,所以需要特别的解说。我们华人教会有一个热爱圣经的好传统,前辈们在教会中尽量避免使用任何非圣经的词汇。在我们将讨论和思考的“基督徒圣餐礼”上,我们的前辈们坚持只以圣经中出现过的词语来讲述这项圣礼,所以就出现了“擘饼”“主的晚餐”“主的桌子”“纪念主”“主餐”这些词。对于“圣餐”这个词却大力避免,认为这个词没有出现于圣经之中,甚至认为是“公会”留下来的坏传统加以拒绝和否定。那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这里确实是有一个译词上的困难。因为中文的“圣餐”一词是译自英文的The Holy Communion,而英文中的communion在圣经中多次出现过,就是这里的希腊词koinwni,a,英文的communion基本上是反映了希腊词的原义,可惜目前对应的中译并未能表达出英文或希腊文的原意,我们又不能拿出一个更好的、更准确并且被众人所接纳和认可的中文词来对应它。无论是koinwni,a还是communion都注重和表达了“交通、契合”的本意与根源。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很多次[2],所以决不是一个“非圣经”的词[3]。如果读者能够最终抓住这个“交通与契合”的意义,那也算是实现了笔者提笔作书的初衷了。
有趣的是,如果打开英文字典找到“Com….”系列的单词都会找到有关交流、共享和团契的意义。如:communication,交通;communism,共产主义;commandment,盟约;commander,统帅、司令。在网络时代更是随处可见的“.com”不断地提醒我们交流与共享的理念。严格来说,基督徒的“圣餐”就是“那神圣的契合(的聚会)”。具体关于名词与历史的因由,读者将会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圣餐礼的“神圣性”不是来自特别的行式或咒语式的祈祷,“神圣”是上帝本体的特征,上帝所到之地就是圣地,人能够进入这神圣唯一的就是透过耶稣基督的救赎和祂所启示的“圣道”。主所定下可以展现圣道的礼仪,就是“圣礼”;而只有当圣道被解明的情况下,圣礼才会显示它的功效。
基督徒圣餐礼并不是简单的餐会,而是在希腊文和英文中所表示的“那神圣的相通”,是基督徒透过“圣道”与上帝、与其他圣徒之间契合的最为重要的圣礼。当然有人以为用这个“神圣的团契”似乎包含了太广的意义,其实不只是在本书中要讨论的“圣餐礼”,所有教会的聚会都是基督徒本着圣道透过信心得以与上帝、与圣徒之间的“神圣的团契”,而圣餐做为“那”(The)——神圣的团契,应当是教会一切活动、聚会、团契的根源,而做为教会所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团契、聚会甚至是奉献和善行都是“那神圣团契”的延续。所以“圣餐”做为koinwni,a,是在一切教会活动中最核心、最重要、最神圣的“-神圣-团契”(The-Holy-Communion)。我们甚至可以很强烈地说:只有当一个基督徒组成的团体正式开始举行“圣餐礼”的时候,那个团体才可以被称为“教会”,“圣餐”成为可见教会存在的标记[4]
华人教会不知道是因为译名的原因或是对忽视历史的原因,总体上对于这项圣礼缺乏必要的重视,或者对此有近乎畸形的偏执。对这项圣礼全面、平和的认识是我们正在成长中的华人教会最为迫切的需要。
为了便于阅读,在本书中我选择沿用传统的名词“圣餐”以对应koinwni,a这个词。我们会透过《圣经》——上帝无误而全备的话语,包括旧约与新约来了解“圣餐礼”的前前后后,然后要看看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贤前辈们又是如何理解和遵行圣餐礼的,透过本书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体会“那神圣的相通”的奥义。 
作者谨识
庚寅正月初五,于迈阿密


[1] 个别的地方也会被译为“捐助”、“礼物”,可见一个希腊词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理中会有许多种可能的翻译。
[2] 虽然我不喜欢用这种“统计学”的方式解经,但提供一个数字应当是不为过分的。在希腊文新约中koinwni,a做为基本格式出现了大约十九次,而其变化格式出现的次数就更多了。
[3] 其实没有出现在圣经里的词也不一定是“非圣经”的,如“三位一体”。
[4] 可参阅《比利时信条》、《海德堡要理问答》、《威敏斯特要理问答》等等更正教基础的信仰文件。




第一章 从圣经看“圣餐”

圣经相关经文的节选

你们要尝尝,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 (诗348

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都上了山。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祂脚下仿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祂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们观看上帝,他们又吃又喝。(出埃及记249-11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他一见,就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祂们,俯伏在地,说:“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在树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点饼来,你们可以加添心力,然后往前去,你们既到仆人这里来,理当如此。”祂们说:“就照 你说的行吧。”亚伯拉罕急忙进帐棚见撒拉说:“你速速拿三细亚细面调和作饼。”亚伯拉罕又跑到牛群里,牵了一只又嫩又好的牛犊来,交给仆人,仆人急忙预备好了。亚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并预备好的牛犊来,摆在祂们面前,自己在树下站在旁边,祂们就吃了。(创世记181-8

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着父家取羊羔,一家一只。若是一家的人太少,吃不了一只羊羔,本人就要和他隔壁的邻舍共取一只;你们预备羊羔,要按着人数和饭量计算。……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黄昏的时候,以色列全会众把羊羔宰了。各家取点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当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出埃及记121-14节选)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马太福音43-4

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说:“你们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用是召罪人悔改。”(路530-32

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祂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太1119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翰福音635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约155

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祂:“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约2112-13

正说这话的时候,耶稣亲自站在他们当中,说:“愿你们平安。”耶稣就说:“你们这里有什么吃的没有?”他们便给祂一片烧鱼(和一块蜜房)。祂接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路2436-43

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吗﹖还是藐视上帝的教会,叫那没有的羞愧呢﹖我向你们可怎么说呢﹖可因此称赞你们吗﹖我不称赞!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我们受审的时候,乃是被主惩治,免得我们和世人一同定罪。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聚会吃的时候,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饥饿,可以在家里先吃,免得你们聚会,自己取罪。(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0-34节)

天使吩咐我说:“你要写上: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对我说:“这是上帝真实的话。”(启示录十九章9


“宗教是属于心灵的世界,任何与宗教有关的就一定是超出现实,与现实无关的。”这样的认识遍存于华人的心灵世界。当我们讨论任何“宗教的”话题时,一定是要超凡脱俗才叫做“境界”。

固然宗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一定是关系到灵魂与永恒的话题,但在诸宗教之间却有一种独特的信仰展现给我们完全不同的画面。在这里宗教与世俗、精神与物质、灵性与生活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和谐与完美,她曾经如此地构造了西方的文明,并且在十六世纪之后将千年的积蓄灿烂地展现出来,将人类的文明带进现代的世界。

“吃吃喝喝”这样的事情是人类生理与生存的需要,属于“非精神”的层面,所以在各种宗教中都是尽量免提或是作为从属的内容,不会将这个问题作为宗教教导的主体来讨论的。但在基督教信仰中“吃吃喝喝”的问题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和地位。没有哪一个宗教的典籍会将那么多“吃吃喝喝”的事件作为他们的经典而收录其中,并且将之归类于神圣的启示[1]。但是展开《圣经》,从头至尾就不断地有各种餐会、饮食的记载。再观看教会历史的思想轨迹,你也会发现很多发生在关于“吃吃喝喝”中的讨论。如果我们说基督教就是一个在讲论“吃吃喝喝”的宗教,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算是过分。

在神圣宗教的典集中出现那么“世俗”“生活”的描述,是要向我们说明什么?这一章将透过翻阅《圣经》中的记录来发现上帝透过“吃吃喝喝”的问题要向人启示的真理与原则。

 


[1] 当然,上帝唯一独特的、文字的启示只有《圣经》!


一、旧约中的“吃喝问题”
堕落
全本圣经是开始于上帝的创造,以及人类始祖的堕落。在伟大的创造之工完成之后,我们的始祖却因为一次简单的“吃”的问题而走出了美好的乐园。人类历史之初,饮食就超出了安身立命的层面,吃与不吃所代表的并不只是生理的需求或个人的喜好。圣经从开始就没有将“吃”这个每一个正常人都会的简单活动放在简单的地位。
始祖亚当因为吃东西的问题在肉身与灵魂中与神分隔并开始了人类反叛与犯罪的历史。人类的堕落不止是在灵性的层面,而是灵魂与身体的全然堕落。外在的肉身的行动(吃禁果)成为内在灵魂反叛的具体标记。人类是在肉身中犯罪、堕落的,所以上帝的拯救就不仅停留在精神的领域之中,而是对全人,包括灵魂与身体的救赎。从而“物质”在上帝的救赎历史中具有举足重轻的地位。上帝道成肉身,是进入了物质的身体;圣餐的饼与酒也是物质的饼与酒;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文再表。
堕落后人类也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开始了“汗流满面的劳苦”(创三19);从饮食的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离开上帝、自己做主之后所带来的无尽的匮乏。创世记中多次所记载的饥荒,都影响了列祖的人生方向。所以“吃喝”的问题至为重要,如古人所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
但圣经并不只是说吃喝对人来说很是重要,而且要进一步告诉我们吃喝的表面现象下所隐含的更深刻的意义。这个意义我们其实都是知道的,只是因为太熟悉有时反而会被忽视。那就是吃喝所代表的是彼此间的关系。
在始祖的堕落中,是外表的吃喝问题引起了神与人内在关系(koinwni,a)的变化。

从关系开始(亚伯拉罕)
将吃喝与关系接联在一起,最先的记载当算是上帝和祂的使者到亚伯兰的帐棚里做客的那一次了。(参创十八章)
我们也许能够回想起上帝与祂的使者曾经如何到亚伯兰家做客的,还记得祂与祂的两个使者坐在亚伯兰的家中,享受了烤牛肉和大饼,并且在餐桌上与亚伯兰聊天的情形。这个特别的“家筵”有没有引起我们对“吃吃喝喝”这个问题的留意与思考呢?
问题在于:上帝需要吃么?祂的天使平时要吃什么样的食物?人类的食物,以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地球上的食品进入上帝和天使的肠胃(不知道这样讲是否确实)之后,是如何消化的呢?
在这些没有头绪的问题之上,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上帝和祂的使者为什么要到亚伯兰家里吃吃喝喝?”
而全部这些问题的解答却是一句:亚伯拉罕是我的朋友,我有什么可以向他隐藏的呢?(参以赛亚书418;创世记1817
“朋友”是一种关系,平等的、互动的、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的关系。而上帝是上帝,超越万有之上的主宰,如何能够成为人类的朋友呢?这些都是无法用言辞去论证的事。上帝却选择用一件特别普通的行动将这个关系表达出来,那就是去亚伯拉罕家“吃饭”。好像老朋友一样,决不会因为到朋友家大吃大喝而拘谨,也决不会因为不够熟悉而“客套”。用北方的话说,这是个很“实在”的朋友,从他们吃了多少上面就可以看得出来。上帝与两位天使那一餐所吃的大约是足够几十人吃的饭量。
这与我们华人千年来的传统何其相似。如果是朋友来了,一定要留下来吃饭,并且一定要让朋友吃的饱饱的;这样才能显明朋友间的真诚实意之关系[2]
这个世界是上帝所造的,麦子、牛羊以及一切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都是祂造的。所以祂并不需要象我们这些被造的人一样靠着去吃这些东西而维持自己的体力。所以上帝在这里坐在亚伯兰家中吃饭,已经是彻底超出了“吃—饭”本身的意义了。是用行动来见证祂与亚伯拉罕的关系。
圣经给我们留下了这次上帝在人间“吃饭”的记载,正是提醒那些神所爱的人们,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是不是能够象亚伯拉罕一样,成为主的朋友呢?或者我们只是仅仅得救,在天国只有恐惧战惊的份呢?
在亚伯拉罕家中的筵席,表明了上帝与亚伯拉罕的关系,成为我们这些亚伯拉罕信心的后裔与上帝关系的预示。

救赎的晚餐(逾越节)[3]
《出埃及记》将一次伟大的救赎事件清楚地展示给我们,那就是在圣历正月十四晚上的逾越节。上帝那灭命的使者遍行于埃及全地,所有的长子、一切动物中头生的都在那个晚间被击杀,从君王臣宰到奴隶平民不分等级贵贱;在这次“一视同罪”的大审判中却有例外,就是那些按照摩西所吩咐的,事先杀了作为牺牲的羔羊,并且将血打在门楣、门框上作为标记的家庭。当上帝的使者路过这一家的时候,因为看到门上已经有了牺牲代死的记号(血),就越过那一家,不伤害那家的人。所以这个特别的日子成了以后千年不改的节日——逾越节。
基督徒都应当知道这个逾越节是新约耶稣拯救我们的预表,今天凡是藏身在基督耶稣里的,都可以免去将来上帝烈怒和公义的审判,不被灭亡反得永生。基督的宝血已经成为我们可以逃脱永远死亡的记号和保证。
在逾越节的晚上,杀了牺牲,并将血打在门框和门楣上之后,以色列全家并不是就躺下睡觉,或是躲在房间的角落等着恐怖之夜过去。那一晚,在房间里面的人却是在享受着特别的宴席;圣经告诉了我们当天晚上的菜谱是:烤肉、无酵饼、苦菜(《出埃及记》十一章);还有更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吃,如果一家人吃不了,就要邀请邻居来一同享受(不可以吃独食!)。这是以家庭(群体)为单位,而不是以单独的个人(个体)为单位的“吃喝行动”,所以此后的一切有关旧约的逾越节、新约的圣餐都不是可以由个人来举办,一定要在群体中、家庭里进行[4]
当天使因为外面救赎的记号而越过那一家的时候,房间里那些蒙救赎躲过灾难的人在准备并享用一个特别的大餐。由此可见:吃饭在此也成为救赎事件的一部分。那些选民们不是在昏睡中渡过拯救之夜的,而是在享受特别的宴席中渡过了灾难之时。从此以后,每当他们再次坐下来享受平常的生活饮食的时候,都成为对殊死蒙救史实之回忆与纪念。吃吃喝喝在此也同样超出了“温饱”的层面,是接连于上帝的公义、审判与救赎的人生体验。
此后摩西吩咐所有的以色列民每年都要专门庆祝和纪念这个日子,这样的节日就被称为“逾越节”。每当逾越节的时候,所有的家庭都要聚集在一起,环坐在餐桌前,长辈开始向晚辈读圣经中相关的记载,给他们讲解这个故事的前前后后,然后开始祷告和祝谢,并将饼和葡萄汁传递给每一位家庭成员。在这个宴席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会一起歌唱圣经的诗篇一一四到一一八篇。上帝在历史中给以色列人的拯救就这样一代一代地透过《圣经》的记载和节日的纪念连绵传承着,直到如今[5]
一千四百年后,耶稣基督正是在这样纪念逾越节的宴席上为我们基督徒设立了圣餐。所以基督徒的圣餐是逾越节宴席的延续和更新。
以色列人在埃及所享受的逾越之夜的晚餐,是他们得救的确据和标识。

立约的证据(长老们的吃喝)
在出埃及记廿四章记录了上帝与以色列民众立约,在此之前祂都是与列祖单独的立约,而这一次是与全体以色列民立约。这是在恩约历史中的一次伟大事件。但如果你仔细留意第九节会发现那特别的强调之处,就是那些以色列民众的代表长老中的七十位,他们来到上帝面前与神立约,之后“他们观看上帝,他们也吃也喝”。
这一次没有交待他们具体都吃了些什么,也没有说是何人准备的食物,却只用很短的篇幅提供了一幅在神面前吃喝的记录。
为什么在这里要吃要喝呢?是为了“温饱”么?或是为了“美味”呢?我们都应当想见,这次的“吃喝”决不是为了果腹,也不是为了品尝,这是立约的宴席,是立约的证据和见证。
因为他们已经与神立了约,从此以后不再是生活在旷野无定的民众,而是上帝的子民,上帝是他们的父,他们是上帝的子民。而上帝的子民在天父的面前,坐下吃喝成为一项重要的特权。在此的吃喝又是一次展现人与神特别关系的画面。
这一次的吃喝紧随着“立约”之行动,所以也是最能对应基督徒今天举行之圣餐礼的精意。我们的圣餐也是与上帝立约(新约)的记号。
长老们在神面前的“吃吃喝喝”,是神人立约,神人关系(koinwni,a恢复的见证。

陈设饼
摩西照着天上的样式所建立的会幕是上帝与人同在的标志。会幕里面的结构与器具都有其特别的属灵意义,而会幕作为基础成为此后耶和华圣殿的原型,甚至影响了基督徒的教堂建筑理念。会幕的圣所中有三样“家具”:灯台、香坛和陈设饼的桌子[6]。灯台象征圣灵在人心灵中的光照,而香坛是祭司向上帝祷告的地方;陈设饼的桌子上面陈设着十二张饼,每一张饼代表一个支派,这饼在此所象征的是生命,更是神人关系的见证。祭司需要按着时间在圣所里面补满灯油、向上帝祷告并且换上新鲜的饼,而且换下来的饼是祭司和他的家人所享受的粮食。能够吃这陈设饼成为祭司的特权,只有一次特别例外的记载,就是大卫与跟随他的人在逃难时因为饥饿而吃了陈设饼(撒上廿一章)。后来在新约时耶稣特别以这个例子要说明神与人的关系(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以及物质在神人关系中的意义。(马太十二章)
会幕是神同在的记号,也是与神立约的以色列民敬拜上帝的所在,更是他们持守神圣约的标记。陈设饼要不断地更新,要保持新鲜,不可以放到变质。这好象在提醒以色列民要不断地维护与天父的关系。
而在神圣同在的圣所中摆放了人类的食物,是不是足够引起我们的思索呢?特别是将信仰完全放在抽象与精神的世界之人。
圣所中所摆放的陈设饼,是对恩约中的圣民不断的提醒,告诉他们与神的关系(koinwni,a)并且他们的祭司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保持这种关系(koinwni,a)。

食物的禁戒
说到食物的禁戒,总有一些神秘的部分让人猜想,因为不同的宗教所禁戒的食物也不相同,当然禁戒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印度教不食牛肉,因为他们认为牛是神;佛教不吃任何肉类,因为那是“杀生”会加增自己的罪孽,影响人的修行;穆斯林禁食猪肉,民间有好几个不同的解读,不过多数都是猜想,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穆斯林的信仰保留了很多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因素。而犹太教徒,根据圣经(旧约)的吩咐禁戒所有不洁的食物,不过为什么要禁止那些食物《圣经》却并没有更深的答案与说明(参利十一,申十四)。
早期教会中的基督徒都是由犹太人组成的,开始是延续着犹太人对饮食的禁戒,此后却渐渐改变了对食物禁戒的标准,这又是什么原因?仅仅是为了表示与犹太教脱离关系么?或是有什么属灵的内涵呢?这个问题还是要先回到旧约来寻求解答。
旧约圣经中为何上帝给以色列人有关食物的禁戒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测,而每个人的猜测又都是在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所寻得的最“合理”的解说。为此我听过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有一位医生从健康的角度来解释说:那些被禁止“不洁的”食物是可能带有让人传染的“病毒”,并且当时在中东确实是有很可怕的流行病,因此上帝才不让生活在旷野“缺医少药”的以色列乱吃东西。这个倒是不无道理,正是由于以色列民族有许多对食物的禁戒,让这个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上一直健康的存在下去,甚至是在许多迫害、杀戮和不友善的社会环境下;历史也可以证明,因为犹太人对食物的小心,让他们免去了很多大面积传染的疾病的波及。但是这种的解说仍然是从理性的角度对圣经的认识,难到上帝禁戒食物就只是仅仅为了保护那些以色列人不得传染病么?或者祂还要以此表示其它的意义与内涵呢?
根据我们前面所分享的,当我们不再视食物仅仅做为生存的补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圣经中所提到的食物都是与神人的关系(koinwni,a有关的,从这个大原则再回头来看,很多问题就清楚了:
第一次上帝禁戒食物不是面对那些出了埃及过了红海的以色列人,而是对我们人类的始祖亚当,上帝禁止他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这个禁止是随着上帝创造的大工结束之后,是上帝将生命与气息赐给人类之后的事。是在上帝护理的恩典中给人的命令,而这个命令是保证人继续在神恩典中的标准。如果人不违背,他就继续留在恩典之中,如果违背了,就是死,就是与神和神恩典的隔绝。
第二次禁戒食物是在大洪水之后,此时上帝允许人类吃肉,但并没有明确地吩咐什么肉可吃,什么肉不可吃,只是要求人不可以吃血(创九3-4)。这次的禁戒也是在大恩典、大拯救之后,并且借着禁止吃血,将上帝救赎的原则再次表明出来[7]。但这一次上帝并没有特别禁止什么食物。
然后才到与以色列人的关系。上帝不是在埃及就命令他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不可以,而是出了埃及之后。就是说,上帝对以色列民的要求是在他们得了恩典和拯救之后的。上帝的诫命并不是辖制他们,也不是说他们可以因为行善而得到救赎,是因为他们已经得救了,已经在恩典中了,所以他们需要做一些事,使他们保持与神的这种亲密关系(koinwni,a)。所以食物的禁戒,成为一种标志,一方面标志着他们与神的关系,一方面也是标志着他们已经得救的事实。他们与外邦人的不同表面上是食物的不同,骨子里是与神关系的不同。可惜的是,后来以色列人忘记了上帝的拯救,结果虽然保留了各种当年的外面的传统、风俗和习惯,却没有抓住这些传统的本意与实质。
新约为何没有了这些禁止呢?是不是上帝对病毒的态度有了转化?不是。新约对食物的放宽,与旧约对食物的禁止,都是出于同一个大原则,就是神与人的关系(koinwni,a)的改变。旧约时,以色列人得救了,所以上帝让他们在食物上表明他们得救的事实。新约,因为我们得救了,恢复了与神的关系,并且在圣灵的引导下已经活在这样的关系中了,于是外在的这些规条已经变得不必须了。并且我们不是用食物的与众不同来表明我们的信仰,而是用我们的心灵和我们在现实中的生活来表明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新约唯一所保留的对食物的禁戒,只是在教会内部,在基督徒的团体中,禁止吃象征生命的血(徒十五20),以及在圣餐时要“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后面我们还会有继续的相关讨论。
上帝对食物的禁戒,完全是因为祂与选民独特的关系(koinwni,a),上帝借着对食物的分类,提醒选民保持“圣洁”就是保持神圣关系的秘诀。旧约是从世界中分别出来的选民,新约却是上帝的圣民进入有罪的世界得着将要沉沦的罪人。所以旧约所禁止的,在新约反而放开了,骨子里都是要建立神与人超然的联合(koinwni,a

立约的节期
节日的庆典少不了的是宴席中的欢乐。但是以色列人的传统节日无不与上帝对以色列民的拯救、恩惠和圣约相联。借着节日的传统让一代一代的民众回想当初的艰难与磨难。不是重新与上帝立约,而是用节日的形式回忆、回顾和纪念曾经所立的圣约。而向耶和华守节这样宗教的神圣的传统中,自然也没有少了食物的准备和享用。
逾越节的例在前面已经讲过,就不复述了。
五旬节又叫七七节,是向上帝献上初熟的收获之日。那一天不只要献上第一捆禾稼,而且是唯一一次要在圣所内献上“有酵饼”的节日。
住棚节,不只对于食物有所要求,甚至吃喝的地点、场所以及吃喝之地的装修都有具体的要求。(参看利未记廿三章)
普珥节,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是“安息的吉日”要“设筵欢乐,彼此馈送礼物,并且周济穷人。”(参看以斯帖记917-22
不只如此,每年以色列人都要有一次特别的奉献和庆典,他们要“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并牛群、羊群中头生的,吃在耶和华你上帝面前……这样,你可以学习时常敬畏耶和华你的上帝……你和你的家属,在耶和华你上帝的面前,吃喝快乐。”(申命记142326
旧约末后的篇章是先知们的呼唤。他们要以色列民预备迎接那“公义的日头”,并且还要以实际的行动显明他们的信心。先知要求选民将当纳的奉献献上,交入上帝的圣殿仓库,“使上帝的家中有粮”(见玛拉基书三章)。而上帝圣殿中的粮食是做何用处的呢?不是期货商贸,也不是军需粮草,而是为节庆之日存留的,可以让所有上帝的儿女,无论是贫穷或是富有,都能到上帝的殿宇来欢庆救赎与立约的节日。上帝家中的丰盛更是众圣徒心灵与物质之丰盛的表记。上帝以节日的形式让人认识祂,特别是不能读不能写的儿童与老人,并且在节日中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容易和开放[8]
旧约的庆典是将来永恒团契(koinwni,a的预演,从中可以看见我们的上帝乐于看到祂的儿女们聚在一起一同欢喜快乐。到了新约之后,似乎我们没有了旧约那么多的节日,其实不是说我们的节日减少了,而是实际的增加了。基督徒一年最少有五十二个节日,没有错,每个主日我们一起的聚集都应当是一次庆典,是一次记念和回忆我们蒙拯救并得享恩典中的荣耀之庆祝。而上帝并不因此而满足,因为在将要到来的永恒中,在新天新地,将是永远的庆典之日。因为那时“……不再用日月光照,而且不再有黑夜了……”(参看启示录廿一、廿二章)
节日是美好关系(koinwni,a)的彰显和完善。地上每一次节日的筵席都是天上永恒节日的预演。

旧约中与吃喝相关的教导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旧约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诗篇二十三篇在犹太人、基督徒中都有伟大的影响。这首伟大的诗歌中用青草地和水边来形容上帝所赐的丰富祝福,草与水是吃与喝的物质,享受物质的食物会让人的身体得到满足,这种物质的丰富的象征成为安息在上帝里面蒙祂福佑的象征。当上帝成为我们的牧者的时候,我们将得到物质与心灵的满足与丰盛。盼望因为我们所享的丰盛,令我们最终得以渴望“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廿三6)。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箴十七1),箴言中这类的话语又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仅仅追求了物质的丰盛,失却了友谊、团契与爱情是得不偿失的事情,甚至有时为了能够恢复正常的关系,有必要舍弃物质的丰富。属灵的、看不见的关系是超过可见的物质的食物(物质)。中国古人曾记载了仁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无论后人是如何评说,我们的祖先已经提醒我们“人活着并不是为了食物”的道理,当关系出了问题的时候,甚至我们可以舍弃养生的食物。这对于物质至上的群体来说,不是最好的提醒吗?如果物质的丰盛只是带来更多的争吵与矛盾,那还不如过一个“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生活。
旧约中类似有关吃喝的教训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但从这些教导中都可以找出同样的原则,那就是地上的吃喝不只是简单的养生需要,而代表了关系(koinwni,a,人与神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1]  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
[2] 在此大家可再来默想耶稣当年所讲的那个比喻的伟大内涵:那个朋友夜间来敲门,求三块饼,为了要接待到访的朋友。(路十一5-8
[3] 当今犹太人仍然坚持一个系列的仪式来庆祝逾越节。具体可参看本书的附录。
[4] 当然了,旧约的割礼和新约的洗礼都是在“个人”里面的圣礼。
[5] 今天犹太人将逾越节的家宴称为Seder,仍然遵守旧老的程序,在家宴过程中回忆和纪念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埃及所经过的救赎。而且每次Seder都是以等候弥赛亚的来临结束的。请参看附录。
[6] 参看《出埃及记》廿五章,三十章。
[7] 生命是在血里面。(创九4-5
[8] 特别是平日在教会里面一脸严肃的牧师、传道更要好好抓住节日的机会,让人们对你并且对你所传扬的信息有全新的认识和体认。
未完待续。。。。。(欢迎您留下您的意见和建议!)

Monday, April 30, 2012

聚散两依依

聚散两依依

人一生中常是聚少散多,引来了很多人生的悲喜剧。
相爱的人不希望散,对头的人又怕“狭路相逢”的场面;聚也散也,一幕幕看得多了,人会变得麻木;眼泪也少了很多。

其实聚与散不过是空间与时间的游戏,而我们却活在其中,或者被它们把玩或者与它们缠斗。而人总是需要经过许多的聚散之后,才渐渐(或许可能会)明白一些道理。

亚当与夏娃离开伊甸园,第一次的告别,是与永恒存在者的话别;

亚伯之死,又是一次离别,这次是以血来讲述的生离死别;

然后以诺的升天,活活的从人群中离去;

个别的离散到了最极致的时候就是那从方舟中走出来的挪亚,是一个世界从他眼前消失了、离去了,或者是他离开了一个世界,相对论在这儿有什么用呢?因为从经验上讲没有区别,不同的只是理解。

然后是群体与群体的离别,自巴别以后,没有更多的相聚,只有更多的离散。

看多了离散的智者,最后总结道:日光之下没有新事,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

于是,人们更加渴望团聚,社团、党派、集体、族裔,任何一个理由似乎都可以聚集起一班人马,无论那是个“光明的”或是“黑暗的”理由。人们总是想能够团聚在一起。于是一种被命名为“历史”的东西就这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人子来了,祂尽力去召聚一批人在祂身边,祂给他们吃、医治他们、教化他们;最后他们却选择将这位曾经在他们欢呼声中被高举过的人子丢下,他们选择的是离祂而去,任人将祂挂在十字架上。
复活带来的新奇和改变将人们又聚集了起来。这次,他们再也不愿分开,不要离别;于是在耶路撒冷出现了又一个新的“社团”,他们变卖家产,共同生活。不过他们又一次忘记了祂的吩咐,“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直到地极”。
这次祂却假手于敌人,迫害的强列将这个新兴的社团撕裂,并吹散在众民之间。
聚也、散也,就是这样历史一步一步走向其预定的终点。
常常有人离开,迁居远地,也有人来到,或暂住或久居;离开的人留下什么呢?遗憾,追念或庆幸;新来的人呢,所带给你的同样也可能是快乐或是新的创伤。

结果,快乐悲伤都刚刚好,让上天所定的预旨一步步地实现。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聚散两依依……

Rev. Daniel Gong
April 30, 2012

张孙绮方姊妹的见证(初稿)

张孙绮方姊妹的见证

前言:


2012年,上帝带领我们在迈阿密已经走过了整整第四个年头;但对于这位一直支持我们,与我同工、合作的张阿姨仍然所知甚少。于是在业余时光,或是餐桌上,或是探访朋友的路上还有就是在教会团契的时段里渐渐地收集了一些张阿姨的人生经历和见证。将这些访谈的记录尽量地按时间先后整理出来,汇总成为这本小册。让大家从张阿姨身上一点一滴的往事中,对这位主忠心的使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看见上帝透过她、在迈阿密、在海外侨胞中间奇妙的做为。愿主继续祝福张阿姨的事奉,祝福她所建立起来的教会,也祝福每一位在她身边的朋友们!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12年四月









第一章,童年往事

家庭背景

我于一九三二年出生于中国的上海,我的家庭是一个书香人家,往上三代的祖父孙家鼐曾得过状元(咸丰九年,1859年),并被聘请为清朝皇帝的老师;后来因为皇帝的嘉奖,就将安徽省的整个寿县城给了他。如今从安徽来的朋友还会提到寿县孙家,被当地人称为“孙半城”。所以我的祖籍是在安徽省,虽然我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到中国大陆去了,听说在安微老家寿县已经翻新了孙氏祠堂。

(注:大清二百余年,死谥“文正”者仅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而已。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而孙文正公就是张姊妹的祖父。)

我的父亲虽然自幼就生活无忧、衣食不愁,但他却不愿意仅仅留在家中做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他年青的时候只身离家,到了天津,就读于“南开大学”;一九00年庚子拳乱引来了八国联军,当时义和团杀害了很多基督徒,特别是杀害了很多在中国传道、经商和贸易的外国人。八国联军攻进北京,迫使清政府认错赔款;这些赔款分别给了八个国家,总数达四亿五千万俩(每个中国人赔一俩)。后来美国政府在许多宣教士的劝说下首先全数退还了所有给美国的赔款,中国政府就利用这笔款项官派了一批中国学子到美国留学,这些留学生被称做“庚款生”(包括胡适、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人);我的父亲也在这些学生中。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我的父亲被送到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他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返回祖国效力,回国后在上海八间不同的大学里面执教。后来,国民党政府的蒋中正先生要召集全国各外有才能的人来效忠国家,我的父亲因此被蒋先生邀请在南京政府任要职(行政院劳动局局长)。父亲晚年时认为自己一生最遗憾的事就是在国民政府里面任职,没有继续自己喜欢的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事业,更没有能继续在学术上深入和发展。他对于贪污深恶痛绝,有一次我父亲生日,有人送了一个大蛋糕给他,回家切开后却发现里面藏着一个金条,父亲当即就要抓那个人去法办,最后还是母亲劝住了他,只是将金条归还了那人。我父亲说蒋中正总统是个好人,可惜蒋先生本人并没有受过好的教育,仅仅是从军校出来;所以影响了他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和决策。而国民政府中个别人的贪污,特别是宋家和孔家,才是国民政府失去人心的根源。所以,父亲虽然身居高职却并不让他开心快乐。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日寇侵略中国;做为盟军战友,南京政府全线牵制住日本的攻击。为此也不得不迁都重庆。我们全家也因此来到了四川,天府之城的成都。

记得我们从南京逃往四川的路上,我们一路向前走,日本人的飞机就一路地追在后面轰炸。有一次,因为日寇的飞机飞近了,我们全家和很多人一起躲进了防空洞。不久就听到头顶上面很大的冲击声,我们谁也不敢出去,其实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直等到轰炸结束以后,从防空洞出来的时候,就看到在我们躲藏的位置正上方的地面上有一颗很大的炸弹一半钻进土里面,刚刚好就是我们的头上;但这个炸弹却没有爆炸。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那颗炸弹炸开了,那天所有在那个防空洞里的人都会被炸死的。

父亲在重庆工作,为了躲避日寇的轰炸,他在成都的乡下为我们特别建了一个民房,在整个战乱期间我和母亲以及六个兄弟姊妹们就一直住在那里。在那里我渡过了我的童年,所以实际上我是在四川长大的。

战争结束后,父亲的劳动局派了三艘船,一只大的两条小的,将我们全家人接出四川回南京。同船的还有很多人。当我们坐船一路下去的时候;在经过三峡的时候却触礁了;当时在我们大船上的有好几个人因为想要逃生,就从大船往小船上跳,很多人因此反而掉到江里面当时就淹死了。我们留在船上,忽然不晓得从那里出现了一片沙滩,于是我们就都跑到了沙滩上,救援人员用小船将我们一个一个接上岸;当我们上岸后,反而再也没有找到我们落脚逃生的沙滩了。那时我虽然还很小,却让我知道生命的保贵,特别是在冥冥中有一位一直在保护着我。

第三件没有前两件那么惊险,却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无形地提醒着我:

我父亲当时是在重庆工作,我和母亲兄弟姊妹在成都的乡下;我们的生活费都要等着父亲从重庆寄来。但那时父亲在政府任职很忙,又因为他有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所以常常被公派到美国进行访问考查;加上正是战乱期间,所以我们常常是几个月也没有一分钱寄来;一家人在成都乡下的生活非常拮据,每天只能喝一些稀饭充饥。我的母亲大约一月会进城里去采购一次。生活虽然艰苦,她有时也会给我们兄妹们一人买一块丝糖,算是给我们打牙祭了。那是我们兄弟姐妹们最开心的享受。

但我最小的弟弟因为爱我的母亲,舍不得自己吃这块糖,要偷偷省下来留给母亲吃。可是家中都是哥哥姐姐的,放在什么地方都不保险,最后他将这块丝糖藏在了母亲的枕头底下。到了晚上母亲睡觉时,因为不曾觉察,一头枕下去,将糖压得稀烂,枕头、床单甚至头发上都被糖弄脏了。可是这件事不但没有让母亲生气,反而从此以后对我小弟的爱尤甚于其他的儿女。

后来我成为天父的儿女以后,就更加明白:我们的天父更是如此,祂最珍惜的不是我们能给祂什么,而是我们向祂的心。我们对祂有心,祂就会把一切祝福都赐给我们了。


接受福音

日寇投降,二战结束后,我们全家搬回了南京。我也进入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南京中华女子中学”读书。十五岁那一年,赵君颖牧师在各个学校间开布道会,在一次赵牧师的校园布道会中,我接受耶稣成为我的救主。不仅如此,从那以后,我以耶稣为我的良人,祂是救主,是我的主,更是我的良人。正如《雅歌》书所说的:“良人属我,我也属我的良人。”后来虽然常常有年青人追求我,我却从未与他们恋爱约会过,因为我在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恋人,就是爱我的主耶稣基督。这是一段多么奇妙和宝贵的经历。




第二章,家庭

婚姻历程

我的婚姻也是神特别的安排。

我的先生张文法,1924年生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他的父亲经营建筑工程,生意做得很好,自家里也建了两幢高大的洋楼,他父亲原来计划在四十岁时就可以退休,坐享天年,但却不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军入侵中国,并将他在厦门的两幢洋楼没收了。我先生当时还只有十四五岁,他只能离乡背景,逃到后方,因为他从小就是在教会学校长大的,所以在当地找到了一个在小学里面教书的职位,得以糊口,并将节省下来的钱寄回家中。

一九四六年,他又只身跑到台湾,考入了台湾大学,一边读书一边做家教供养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后来,一位在台经商的福建同乡觉得他很有志气,主动提出要借给他四千美金,劝他到美国去留学深造。于是他能够到德克撒斯州Austin的“德州大学”读书;当时他一边在系里作助理,一边攻读学位,生活亦非常拮据。

我自己和家人于一九四八年一月坐船从上海去了台湾。我们离开大陆不久,四月份上海就“解放了”。

台大是我和我先生相识的地方,我在台大一年级,他在四年级。我的宿舍人多,不能看书,我就在图书室里读书,被他看到了,就立时爱上了我。但他不敢直接向我说,就开始写信给我,整整写了六年,而我们在结婚之前也从没有过约会什么的。

这六年里面他先在台湾后在美国,而他的信从未间断过。特别在他到了美国以后,有很多人也追求过他,有时也会有人邀请他去参加各种聚会(Party),他却一律都回绝了,因为他要一直等着我的回复。

但是当时的我对于婚姻的事情却完全没有兴趣。有一天,我的家人提醒我,应当要建立家庭了,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同时他们也对我说,一个男人可以这样忠心地等候你,六年的时间都不改变,这样的人是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并且他一定会对你好的,你不要错过这样好的一个人。于是我就和我的先生订了婚。当时我只是写了一封很短的信回复他说,我们什么时候在美国团聚。我的先生原来是在教会学校长大的,但对于上帝却并没有什么个人的感情,并且在教会学校里面因为要应付各种圣经课的考试,不得不去记忆一些基督教的道理,这样的结果反而让他很反感任何教会的说教;可是当那一天,他收到我的信之后,就立时跪在上帝面前,感谢上帝听了他六年的祈求,此后他也不在怀疑上帝的引导和带领了。

现在的夫妻,彼此间一有不开心的事就选择离开,甚至发展到离婚的地步。可是我的先生一直照顾我,从不希图任何的回报;他告诉我说,他的喜乐之来源,就是能够帮助我,让我喜乐,而不是要以此换得我对他的服侍。他的这份爱如同基督耶稣对我们的爱一样。我还记得当我们在休斯顿刚结婚的时候,他就偷偷地买了一件皮夹克给我;我说,我们刚刚结婚,没有钱(还欠着钱),你怎么还要花这么多钱给我买东西;但他却是一定要我高兴才高兴。(后来他在Key Largo给我买的那所房子也是这样的景况。)

我在台大外文系毕业后,曾留校作过一年助教,后来也通过了各项出国留学的考核。于是我就准备出国读书,并准备在美国与我先生结婚。记得那时父亲特别留下一笔钱做为出国读书的费用,我的“未婚夫”却提醒我说,我的家里弟兄姊妹还多,往后的需要费用也多,决定不要我从家里带一分钱到美国来。所以当我们俩个在美国的时候,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的。后来因为我的成绩优异,Union of Texas at Austin给了我奖学金。我和先生是在一九五五年十二月结为了夫妻。

此后我们开始了在美国的生活。我和丈夫靠着他的助理收入和奖学金在美国一边读书,一边供养三个家庭(我的父家,我丈夫的家,还有我们自己的家)。因为我的公公过世,所以丈夫每月需要寄钱给我的婆家;我的父亲那时也去世了,需要我们来供养我的娘家。当时的生活非常清苦,但我们却一点不觉得苦,心中反而有尽了儿女义务的满足感。

丈夫得到博士学位后转到加州教了一年书,然后再到迈阿密大学教书;我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因为怀孕,所以停学在家。我记得当时丈夫的年薪是八千七百元,但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是非常满足了。我后来也拿到了会计学的博士学位,但随着儿女的出生,我就决定留在家里专心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整整十年的时间。因为儿女是上帝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能够陪伴他们成长是任何地上的工作、财富、地位都无法代替的美好生活。

再次的悔改

当一切都平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忘记神的同在和恩典。我在美国最初的十年里面拿到了英语项士,然后因为文科毕业之后不容易找到工作,当时有廿多个同学没有一个能找到工作,于是我又转到财务系从头读。可是当时的教务长却不接受我原来的学分,要我从头念,基础课就是一百多个学分,可是神带领我让我从头开始,我又获得了财务学士、项士和博士,而我的基础课因此很扎实,对我后来在大学里面教书是很大的帮助。后来神又给了我两个孩子,可是因为我每天专注在学习和家庭里面,对于信仰反而冷淡退后了;有几年里我们只是在复活节和圣诞节才去教堂,完全没有属灵的生活。有一天,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忽然从心里生出一种的感动,圣灵光照我,让我回想起当初信主时与主耶稣之间美好甜蜜的关系,让我看到自己的冷淡和退后,那一天我在家里大大痛哭向神悔改。并且决志从此以后做每件事都以神为第一位,这个经历让我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此后,无论做什么都将上帝放在第一位。因为学了这个美好的功课,如今我与神的关系,永远和当初一样的甜美、亲切和喜乐,没有改变。

因为我学会了每件事都以上帝为第一位,后来我虽然去教书,我在学院里面坚持我的立场和原则,上帝也大大地祝福我。

我拿到我的博士学位中间还有一段插曲。

因为在家带孩子,生活也稳定了很多,所以我本来是不想再继续读下去的;可是我的先生却催促我一定要完成学业,他说无论如何你自己需要有一定的水准,将来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自主。我听了先生的话,结果后来我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我会有这么多的成就。

当我回去完成博士学位时,因为十年在家看孩子,早已经错过了七年的学位完成期限,本来也没有希望的,但是学院的教授们因为我过去的成绩非常好,特别给我一次通考,很多教授一起来考我一个。而要准备这个考试需要看几十本、上百本的书,我都不知道要从何处开始。但到考试的时候,神却让我奇妙的通过了,怎么通过的,我也不记得了。然后回到迈阿密的家里写论文,我的学院和教授都在德州,结果我是如何写成的,现在也回忆不起来了。1971年完成了我的论文,拿到了博士学位。就在我的论文将要完成的时候,弗州国际大学(FIU)开始筹建中。从1969年开始直到1971年,那时我就向FIU的院长递了助理教授职位的申请。


第三章,职场

因为我整整十年的时间没有工作,也没有在学术领域做过什么研究或发表什么论文,只是全心做妻子和母亲,所以后来我能进入FIU,成为弗州国际大学的教授,实在是上帝的祝福。上帝给我看到,如果照着天父给我们的生活,以上帝为第一位的,顺服祂,我们在天上、地上都是一无所缺。

我去FIU面试的时候真的是有神奇妙的带领。到今天我也不知道神是怎么在时空中行的神迹。那天去面试的时候,我却无意中将自己反锁在家门外;我只好打电话给先生,我先生平常都是在实验室工作,那里没有电话,可是那一天他却忽然有一种感动要到自己的办公室去。结果他一进到办公室我的电话就打来了。然后他就从单位一路跑到家里来接我,再送我去FIU面试,这前后最少要迟半个小时,可是当我到达FIU的时候,却一分钟也没有迟。我都不明白上帝是怎么将时间改变的。

当我到FIU面试的时候,更奇妙的是,与我面谈的的教授随手从他的桌上拿出一篇刚刚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文章,让我来阅读,做为对我能力的评估;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拿出的那篇文章刚巧是我前一天才看过的。他把文章交给我之后就出去了,五分钟之后才回来,然后我就开始一五一十地将这篇文章的结构、主要论点和论证过程全部讲给他听。他当时就决定录用我;并且此后他每次向人介绍我的时候都说“这个人是一目千行。”但我却知道,这是上帝的帮助,上帝要我得到这份工作,所以才在各个方面给我做了准备。

来到FIU之后仍然还会有各种的挑战;而我因为知道上帝的引导所以从来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很多教授坐在一起时候,都要互相问询说,你过去发表过多少篇论文?你在什么地方讲学了?你有什么新的研究项目?等等。当他们问到我的时候,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伸出两个指头说“我有两个”,他们会问是什么?是论文?还是研究项目?我就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有两个孩子,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和他们在一起。”开始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家庭妇女”能够成为大学的教授。但是渐渐地他们却越来越佩服我的工作能力,并且学校给我的职位也越来越高。后来我是从FIU会计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休下来的,而我当年选择退休完全是为了可以全心全力地做教会的事情。

这期间上帝也帮助我,给了我很多奇妙的带领。当时因为弗州国际大学(FIU)刚刚开始,弗罗里达州里特别划拨了一大笔研究金,帮助教授写论文的。结果六十七个教授都去申请这个费用,但没有人拿到,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拿到。后来我问副校长,为什么会给我?他说:我认为你是最有潜力。

我哪里让他认为有潜力呢?其他的教授都是各大著名的学院毕业,已经发表了几十篇的论文,而我却只有两个孩子,如何来的潜力呢?

我拿到这笔钱以后,专门请了一个助理,他就帮我用电脑查找资料;当时的电脑还是一个大大的方块。我于是开始一篇一篇地发表;每一次投稿从来没有一篇被退回来的。而其他的教授们却常常被退稿,甚至几投几退。渐渐的,大家再也不会耻笑我这个“家庭妇女”了。这也不是荣耀主的名么?

因为我是华人,常常受到学生和教授们的挑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对学生的严格。当我带CPA学生时,非常的严格,我的班里面,一百一十八个学生中,只有十八个人过关;很多学生无法在我的班里面顺利过关,他们就到校长那里去告我,甚至还威胁我。他们说我们在迈阿密大学都是A等的学生,怎么会在这里拿F。校长找到我说,如果你继续这样对学生,我们学院会失去学生生源的。我却回答他说,不要怕,越是这样我们的学生会越多,请再给我一点时间来证明。我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为了升学率而降低自己的标准。过了很多年之后,FIU的财经课的水准达到全美国的前几名;从我的教室里毕业的学生,他们去考CPA的执照时的通过率是94%(全国平均通过率是18%,迈阿密大学-UM的通过率是24%)。一下子FIU的财会系就全国知名了。因此后来有很多在UM的学生常常会跑到FIU来听课。学生们说,如果能够通过我的课程,再去考CPA就会容易很多了。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神给了我智慧,而我的先生也全力支持我,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当年的那些学生都已经成了各地著名的财会咨询师,有的还有自己的财会公司,拥有三五百名员工。在报纸和电视上也常常会见到他们。而他们也会时常来问候我这个“不尽人情”的老师。而我们学院在财务上协助的公司也从开始的五个发展到了千家。

后来我升职到了教务长的位置,这时就不只是需要教书了,还要管理各种各样的教师。这些教师因为自己是博士、项士,我又是一个中国的女性,他们开始常常挑战我,特别是不要我去管理他们。有一个教授,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都反映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且教授完全不照课本来讲课。于是我找到他,他到我的办公室时,我还没有讲话他就开始非常愤怒,向我大喊大叫,说我在干扰他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但我却很平静地等他发做了之后,再对他说,“我不是来批评你,只是来和你一起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他开始平静下来;然后我和他商量有什么办法可以将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有效的分割,分到每一课里需要完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每一课可以事先做一个演示版面。我问他,这样进行一点改动有什么困难么?他说没有,并且自此以后,他的课程开始有内容有结构;而他从此也不再视我这个中国女性为他的敌人了。

在FIU里面,很多教授都没有信仰(其实现在很多美国的大学里面,都少有对信仰专注和认真的教授)。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追求自由,而宗教被他们当成落伍的事情。他们说基督徒是需要天天着着“拐杖”的人,他们自己不成才需要找一个生命的支撑。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很爱主的基督徒教授也往往选择低调,免得带来工作中的不快。而我在FIU里面从始至终就公开宣告我的信仰;而且很少去参加学校里面举行的所谓狂欢聚会和“鸡尾酒会”,偶尔参加一些特别的餐会也坚持自己的原则:第一、决不饮酒;第二、无论聚会多长时间,我一定要回自己的家。我觉得今天我们做父母的,也应当提醒自己的孩子,甚至提醒我们自己,不要放任自己在各种的试探和引诱之中。后来在我的学院里面,他们私下里称乎我为“A big Square”;但是感谢主,这也是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

后来,我明白上帝的旨意;我在职场上的经验和成就,为我后来在教会的事奉中提供了重要和宝贵的参考。如果我只是在家里带孩子,后来我就不能更好的参与教会的事奉和管理。神对我们的生命总是有最好的计划,回顾过去更加明白神的做为,看见祂的荣耀。


第四章, 教会与事奉

说到教会和事奉,就有更多可以和大家分享的了。不过还是先从我家的经济情况开始吧。

我们当初是向人借了四千美金,一路从台湾坐船到了德克萨斯州。先生一边读书一边做助教,维持每日的生活,还要照顾双方的家人生活之需;我虽然有奖学金,但生了孩子之后十年间都没有工作。先生拿到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后,我们先是在加州,然后全家再从加州迁到迈阿密,那时只有我先生一个人工作,那时他一年的收入大约八千七百元;虽然当时的物价不似今天这么高,但我们的收入也仅仅可以在这边稳定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第一次建教堂

而我们家的经济情况的改变是与教会的事奉息息相关的。回想起来,一切的转变都是从那个晚上开始的:

我们搬到迈阿密是1962年的春天。我的大儿子是62年九月出生的。我们到了迈阿密以后就在一个华人教会里面聚会,那时我们教会是借用一个美国人的教堂聚会;因为是借用人家的礼拜堂,所以我们聚会的时间是每周日下午五点钟。可是周日的下午正是人们看橄榄球比赛的时间,很多人不愿意在那个时段到教会来聚会。

那是在1962年一个周六的晚上,我的丈夫忽然非常痛心地对我说,“我们家中存款不多,不然我就要建一个教堂给我们教会聚会,这样我们的教会才会发展起来”。

当时我们在银行的全部存款只有四千美金。四千美金如何能建造一座教堂呢?于是我安慰他说“好,我们好好向神祷告,把我们的心意告诉祂,看祂如何带领。”我和我丈夫就在那个晚上祷告上帝说,如果您给我们预备足够的钱,我们就去建教堂。

两天以后,星期一的早上就有一个投资商家到他的办公室找他。我先生曾以磷酸煤灰废料加上混凝土作为建筑及铺地材料而获得过多项专利,颇有名气。当时他正在进行钢骨水泥精的实验。这位投资商问他可不可以用钢骨水泥精造活动房屋,就是先在车间里分别做好房子各部分的主体结构,然后运到建房地宅基,在工地上拼装起来,好象儿童的积木玩具一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房子建好。我丈夫说可以试试,当时那位投资商家就给了我丈夫一张十万美金的支票。很快的我丈夫所设计的这座活动房屋就建成功了。

我的丈夫立时就打电话给教会的牧师,说,我们要建一座教堂让教会有聚会的地方!

于是教会的弟兄姊妹开始在迈阿密地区寻找能够建教堂的地方,不过找了好几处,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成功;最后我先生自己亲自去找,最终在西南第八街就是FIU旁边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土地。终于可以开始建教堂的手续了;申请政府的许可,还有几次的公诉,前后设计到建造为时一年。教会的第一期的工程就是这样建成了的(1963年)。当初所建的教堂就是今天“美亚美浸信会”教堂的附堂部分。后来他们再扩建成了现今的样子。

这是我们第一次建教堂的经历,也是迈阿密这个城市里华人的教会自己建设礼拜堂的第一次记录。

后来我们离开了这个教会。今天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当初为什么会离开自己一心投入建堂的教会,甚至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所以我就在这里简单解说一下我们的观点。

当新的教堂建成之后,實在是很简陋,有人说象个“火柴盒”;但大家却很投入,很多人、很多机构都来捐助,使这个教会很快就有了规模。因为只是初期的工程,当时教会的主任牧师就开始打算继续扩建教堂,让这个教堂越来越完善。我相信每一个神的儿女都是希望教会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敬拜主,这是没有話说的!但这个时候我们与主任牧师之间产生了一些观点上的冲突。主任牧师为了能尽快将教堂建设起来,要向很多人募捐,不只是去贷款,而且向私人借钱;我们对此不能接受,特别是牧师为了建堂甚至向社会上不信主的和拜假神的人集资、卖债券(Bonds)。对此我们私下里向牧师表达了我们反对的意见。因为教会是神的家,不应当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建立;我们认为圣经中上帝明明地提醒我们基督徒不可借钱、不可亏欠人,那教会的工作怎么能够借钱来做呢?特别又是向还不信主的人借钱。

可是我们的意见牧师并不能接受,反而自此以后常常在教会主日的讲台上用讲道的机会来攻击我的先生;这让我们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我们更是发现不只是在“借钱”的问题上我们之间的立场不同,在神学观上我们也与那位牧师有很多不同;那位牧师所教导的是典型的“成功神学”,就是说如果我们信主,主只会给我们所需用的好处,而不会再有什么人生的艰难。对此我们也和他在私下里多次讨论过,他的观点是:现代的人都需要安慰,所以不能再给他们任何的重担了。只有讲这种不用代价的恩典,才会让教会兴旺起来。

有一位非常忠心的会员(陶太太),是教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她年記很大,並且得了半身不随,却仍然坚持每个主日坐着轮椅来礼拜。但每一次她来,牧师都好象没有看到她一样,有时她坐在通道边上,牧师甚至特意绕道而行;我亲眼看见陶太太在停车厂里大哭。而牧师这样的冷淡她,并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不合基督真理的事情,而是因为她的状态与“成功神学”的典范和教导相冲突,一个忠心爱主的基督徒在“成功神学”的观念里面是不应当会有任何生活或是身体的难处的。

我们当时看见这情景,心中非常难过。正好那时我们在Key Largo買了那棟別墅,于是每主日就到Key Largo的浸信教会去礼拜。

奇妙的是,从开始建教堂以后,我们的家境就开始改变。接二连三地会有投资家来找我的先生,要求与他合作,他们开始了consulting and construction firm, 设计兴建了不少房屋,现在在迈阿密海滩的几座高层公寓都是他们当初建起来的。同时他的咨询和监理工作也越来越多,神也特别祝福他,他的收入也开始增加了。我先生会投资,他用一点点积攒起来的钱去买房地产。渐渐的我们开始有了一些地产,但我们每日的生活仍然和原来一样的简朴。有一天我的女儿不解地问我,“妈妈,我们家到底算是穷人呢还是富人?”(Mommy, are we rich or are we poor?)

不用说,他买的这些地产后来都增值了几十倍。他对神的那份心意,得了神的悦纳,上帝就那么大大地祝福他。就象我当年的小弟将丝糖藏在我母亲枕头下面一样;不在乎我们能给神什么,重要的是,我们向神的心是什么样的!圣经中多次应许给我们“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神的话从来不会落空的!

神是拥有宇宙万有的神,祂那里需要我们给祂的十一奉献呢?祂的心意就是想赐福给我们,就像一个宠爱儿女的父亲,想有机会把最好的东西给祂的儿女.


华人宣道会的成立

我们将自己的家开放,每个周五晚上都会约请人到家里来团契,举办查经班等。有一次,有一个会友介绍了一位宣道会的牧师到我家来聚会,这位牧师到我家以后就开始给一些信主的肢体洗礼;就这样在我家开始了一个宣道会。不久,从宣道会总会那里差派了一位华人牧师,我们在Coral Gable租借教堂来聚会。后来这位牧师引发了不少问题,甚至在教会里面制造纷争,最后宣道会的总会也承认说他们在差派这个牧师的时候欠考虑,派错了人。现在这个牧师早就已经离开了迈阿密。

当时我在FIU做副院长,有一次这个牧师到我办公室来协谈一些事情。但他走了以后却在会友中间讲了很多不诚实甚至是极为夸张的话。他说我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歇斯底里的大吵大叫。于是教会里面有很多会友开始在后面批判我、论断我。让我很伤心。

1992年,我有机会去以色列旅行。因为当时很多人在背后批评论断我,我心理极其难过。我当时问上帝,为什么让我面对这么多的批评?那次行程中我们特别去到了客西马尼园,就是耶稣最后被卖的那一夜独自祷告、汉如血点的地方。当时我心里特别难过,也在那里祷告的时候,神忽然亲自对我讲话,是非常明显的,温柔的声音。祂说,“女儿啊,你有我了,还不够么?为什么还要在意别人所讲的话呢?”这个声音那么清楚,毕生难忘,当时我就开始流泪在神面前回转;此后整个旅行中我的眼泪就那样一直流一直流。

那一天开始,我学到了一个新功课,就是不要听人的,更不必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专心仰望上帝。然后神就将我带进新的事奉。


河边教会/华人堂(今天的华人教会)

1996年的一个晚间,我刚刚晚祷后站起来时,神就清清楚楚地对我说“你要到河边浸信教会(The Riverside Baptist Church)去成立一个中国人的教会。”我当时居然没有顺服,我说“主啊,建立新的教会太辛苦了。”到了下一个主日,神就让我看见了当时所在教会里面一些明显不合圣经教训的事。上帝借此提醒我知道,现在是该顺服上帝的时候了。

我到河边浸信教会去找到当时的主任牧师Dr. Emit O. Ray说,“我可不可以在这里开始一个中国人的主日学?”牧师说“太欢迎了”,他愿意给我们任何的支助。于是我打电话给曾参加我周五查经班的朋友,我们当时是从五个人开始,几周后我们的团契增加到廿多人。我原来是希望与他们一起有主日学圣经课程,然后再一起去河边教会参加主日崇拜。但不久我就发现他们大家都没有去礼拜,而是继续留在主日学的教室里聊天。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听道?他们说听不懂。我就问他们说,你们都是博士、项士,怎么会听不懂英文?他们说听不懂讲道的英文,特别是许多圣经的词汇。我说,那我们开始自己的崇拜好不好?他们说非常好,于是我请教会的副牧师来给我们讲道,我替他传译成中文。这段时间有好几位朋友接受耶稣作救主,并接受了洗礼。当时河边教会有八百五十人,教室房间常常不够用,有时主任牧师甚至要腾出自己的办公室给我们。

不久之后,我先生又有了感动,他想要再建一个教堂给华人来聚会。当时我们在河边教会里面,那里有英语教会、有西班牙语教会,还有其他语种的教会,我们的国语教会是最后才开始的,而当时大家都是分别在他们的主日学教室里面聚会。我丈夫说,如果我们再建一个礼拜堂,那么这些不同语言的教会都可以有礼拜的地方了。

于是我先生将当时河滨教会的主任牧师请到我家来,告诉他我们有这个意愿。然后他就开始设计画图,心中非常喜乐、感恩。他说在他人生的终点上还能有这机会事奉主,为主作工,这是主给他最大的恩典。当时他得了血癌(Leukemia)并已经到了晚期,卧病在床。主接他回天家时,教堂已经设计好了,建筑效果图也画出来了。1999年7月14日,主将他接回天家,息了他地上的劳苦。他回天家后曾向我显现,他全身是谈金色的,脸上也是发着金光,不能形容。他安慰我,并特别告诉我,不要担心,他已经在那最美好的地方了。

他回天家后,我就要来完成这个建堂的工作。当我到河边教会向他们的长执会提出要建华人堂的事项时,他们中很多的长执都不相信我能够完成这件事。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对于建筑的知识是不及于零的负数,但上帝差派了一个很好的建筑师来帮助我。曾在市府公诉了三次,当时周围的居民到市委抗议,他们不要看到一个新的华人的教堂出现,但最后我们还是得到了批准可以开工了;神又预备了一个很好的基督徒监理,使建筑工程十全十美。

在工程进行的时候,我也面对了未见的阻力;除了社会上的反对和抗议之外,不断有来自教会里面的批评,一会儿说这里设计的不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里的建材不对,一会儿说这个要改,一会儿又说那里也要改,这些复杂的声音使我心中非常痛苦。那时我开始自责,认为如果我自己能先学习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就不至于如此被动。在这种灰暗的心情中,有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个人来到尚未完工的教堂里,就站在讲坛的位置上,心中是无尽的伤痛;就在这个时候,一道金色的光芒从天上慢慢降下来,渐渐充满了整个教堂;那光温柔地覆盖着整间礼拜堂,将它照得又光亮、又美好,好象天下没有比这个更美的建筑物。这荣耀的景象使我心中充满了喜乐和感动,不能形容。我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就这样看着看着,然后那金色的荣光渐渐从地上升起,慢慢回到天空不见了。从那以后,如果有人再来批评和指责这个教堂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好的设计,我都不去在意,那些批评再也不能影响到我的心境了。

其间还有神更奇妙的作为。建筑教堂以及教堂里面的各种设备原初的预算大约是九十万美金,但实际完工时却整整用去了一百九十万美金。开销在工期中不断地增加,但是当教堂完工之后,在我的银行帐户里面的数字竟然没有一丝的减少,不但没有缩减,反而比开始建堂时增加了很多。

我在大学里面是教“会计学”的,对于理财的道理当然要强过许多人,我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今天在南弗州有名的统计、会计,有的甚至有自己的企业,成了CEO。但我自己在理财方面反而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我从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房地产等诸多“麻烦的”事项。我先生在世时曾对我说,他留给我的资产足够照顾我的余生,即使以后我需要请人廿四小时的照顾也足足有余。他离世归主之后,我没有兴趣去经营那些资产,也没有花过时间在这些事项上,但现在我的帐户里面反而比先前增加了几倍,这完全不是我的工作,特别是在投入大笔存款兴建了礼拜堂之后。这让我不得不回想起经上的应许:“神是监查人心的上帝,祂看到我们有心于祂,就会打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我们,直至无处可容。”

地上的财富,不是最重要的;但得到天父对我们的喜悦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上帝是万有的主宰,祂并不需要我们的钱财,却需要我们有一颗无私的心和依靠祂的心。对于不以地上财产为自己的人,上帝会将更多的财务交给我们,我们是神在地上的管家,要聪明地使用神给我们的财富去服务于神的旨意和计划。这样我们会更丰富。我们心中的喜乐更是无处可容。


结语:要明白神的心意

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玛拉基书三章8-10节)

我所写的这个见证,并不是要说明我是多么丰富或是我事奉主做了多少。而是要将我经过这么多年来所领受的最大、最有福的信息讲出来。那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明白神的心意,接受上帝的祝福!所有这一切的秘诀都在玛拉基书第三章这几节圣经中了。

我先生和我一起来到美国如同今天我们中很多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大家现今所面对的挑战和艰难也是我们当初所面对的,我们并不比其他人有所不同。但我们家庭一切的转变却只不过是那一点点心,就是当初我先生受感动要建造一个教堂给神,让神的儿女有地方敬拜祂;从此上帝就开始倾福给我们。

上帝就好象我们父母一样,总是希望将好东西给自己的儿女,天父想要将好东西倾给我们,只是要我有这个心。神一直在找机会,要把福气倾福给我们,而我们是不是有那个愿意奉献、愿意摆上的心呢?

据美国福音机构的统计,在美国的教会里定时完成什一奉献的会友只是全教会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只有十分之一的会友是在支持供养神的教会。在华人的教会里奉献的境况更是不好。

第一个原因,在目前北美的华人教会中,多半是从大陆来的会友,他们虽然在国内获有很高的学位,也有很高的工作职位,但到美国以后,因为没有拿到美国合法的职份和学位资质,英语口语的能力也不是很高,不适应美国的工作环境,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与国内有很大不同,所以很多人都不能得到与他们学识经历相称的职位,只是作最基本的研究工作,获得的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员的薪金。

第二,华人教会的会友多半是在来美之后才信主,没有从小就在教会成长的经历,更没有对奉献的基本观念和认识。因此常常会听到很多借口,诸如:我现在经济情形还不大好,等我的收入再增加一些我就要开始奉献;我的妻子或丈夫现在还不信主,他/她反对我给教会奉献,我不愿造成家庭的分争;我现在还在供养父母/我现在还在供子女上大学,等我的负担减轻一些,我就开始奉献。

很可惜,这些基督徒完全没有了解神真正的心意,我们的上帝是创造并拥有整个世界和宇宙的神,祂怎么会需要我们那一点点看得见的钱财呢?“我不从你家中取公牛,也不从你圈内取山羊,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飞鸟我都知道,野地的走兽也都属我。…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诗篇50篇9-12节)

上帝要我们奉献惟一的目的就是要祝福我们!神要我们的心向着祂就像世上的父母渴念自己的儿女心向着他们一样。

在我生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的祝福和引导,上帝以我家的景况成为一个美好的见证。不久前我在报上看到说,我的家产已经进入美国富人的1%-2%里面。我一个从海外移民过来的穷学生,在先生去世之后也从未花过经历去研究“生财之道”,我如何能够进入这1%-2%的队列里呢?决不可能是我个人的力量。随着我们在地上的岁月增加,我越来越看明一件事,就是当我们有一颗愿意事奉上帝和教会的心的时候,上帝会加给我们所需要的智慧和力量以及金钱;结果以我的生命所见证的,不只是说上帝祝福了我们愿意奉献的心,更是让我们经历了那“敞开的天窗”,上帝也让我们在地上的生活一无所缺,甚至是无处可容的丰富。盼望每一位神的儿女都能与我一同享受这样丰盛的恩典和大能!

如今我每日清晨起来,心中的喜乐象江河一样倾涌出来,不可阻止。这是多么大的恩典,多么大的祝福。当我想到以后,想到将来在天家与祂面对面,随时随刻与主在一起,永永远远在一起,心中的喜乐和感恩就不能形容。

愿一切的颂赞和荣耀都归于我主我神,从永远到永远。阿门!

张孙绮方



宫景耀牧师 编辑整理于2012年张姊妹八十寿辰之际

特此祝张孙绮方姊妹:生日快乐!新年蒙福!!

Monday, April 16, 2012

作为牧師那不被人知的秘密(翻译文稿)

作为牧師那不被人知的秘密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已過世的領導学大師,曾經提到四個他認為美國最艱難的職業是(不照順序排列):

1. 美國總統
2. 大學校長
3. 醫院的總執行長(CEO
4. 牧師

這可能嗎?牧師是愛上帝、关愛人的。他們為人们禱告、帶領會眾相信主耶穌基督并教導他们上帝的話語。

這簡直是我们夢寐以求的工作;你可以整天研讀聖經、禱告、打打高爾夫球、然后講一篇道。这样的工作,我也想干。

但这里有一个秘密:牧師是一項艱難的工作,缺乏自信和膽怯的人是不能勝任的。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牧師的工作是24\7的(廿四小时、七天的工作时间),他们随时要面对各种特殊的挑战。
有些牧師為了幫助他人而将自己累垮。有些牧师因为太過专注于教會事工而傷害了自己的家庭。更多的是在事奉和家庭兩者之间不断地切换着。

在美國85%的教會,會眾人數不到200人。60%的教會,會眾人數不到100人,根據伯那集團The Barna Group(一個基督教事工顧問公司)的數據調查,美國教會的平均人數是89人。同工的人數很少,但是會眾的需要却相當多。通常,一位牧師必須同時扮演下列角色:聖經教師、會計師、戰略策划者,怀有异象的人,計算機工程技術員,心理輔導員,公眾演講者,崇拜指導,祈禱勇士,人生導師,領袖訓練者和募捐活動策劃人。

誰能身兼数职呢?

 * 90%的牧師說,他們現在的工作与他們开始投入到事奉时所預期的截然不同。

 * 70%說,他們的自我形象比剛開始事奉時降低了很多很多。 

就我個人而言,我乐于成为一個牧師。

我有一個了不起的團隊。我們教會有很好的會眾。我很滿意我的教會現在的情況。不管是在困難或是順利的時候。當然,在一切順利的時候,往往是更容易“满足”于現状的。我有很好的牧師朋友。我的婚姻很美滿。我因我的事工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牧師们常要面對的一些獨特問題: 

1,被批评
牧師可以被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原因而受到批評。

崇拜時的音樂太大聲了。敬拜的时间不夠長。(或者)时间太長了。”  

講道不夠有深度。(或)讲道的时间太長了。”  

牧師認為他太重要了,為了能够约他談話,我得等三個星期。”  

你太多談到奉献錢的问题了。” 

…牧師,我可以跟你談一分鐘嗎?
這個簡單的問題可能會让牧師有這樣的反應:天啊。現在要怎样面对?” 

我們牧師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不将批評當做对个人的人身攻擊,並且從各种的批判中发现那些隱藏的真理。

2。被拒絕
教會成員會退出教会,同工和領袖會退出,甚至牧師的朋友也會離開。實际的情形是–––总会有人離開教會。 

对于小教會而言,有人退出会更加的明显。有些會眾離開教会,是基於合理的決定, 但更多的离开却是非常“无情而残忍”的。在大的教会里面也会有人退出,甚至会是成千上萬的人退出。

有會眾从TD傑克斯(TD Jakes)的教會退出,也有人从安迪斯丹利(Andy Stanley)的教堂离开。(他们都是有名的牧師)

當我們的教會发展到大約150人時,有一些會員選擇離开–––這实在是令我灰心丧气。我會极力用这样的想法來安慰自己:“這裡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离去,但在傑克·海福德(Jack Hayford)的教會却会有成千的會眾已经離開了。而海福德牧师是一为著名的牧師。可是這种想法僅能带来一分鐘的安慰。 

我要离开了。”  
我們需要的是更深層的東西。”  
我的屬靈需求沒有在你这里得到滿足” 

這些话聽起來好象是对(牧师)個人的否定和拒絕。 每位牧師都聽過類似的話,我在這裡得不到屬靈的餵養。比爾.海貝爾思(Bill Hybels)曾經聽到过。韋恩·科爾德羅(Wayne Cordero),迪諾.瑞佐(Dino Rizzo),埃德.楊(Ed Young),克雷格.格勒舍爾(Craig Groeschel),史蒂芬.佛提克(Steven Furtick)和馬修·巴尼特(Matthew Barnett)都聽到过這樣的話。(他们都是当今美国非常著名的牧者)

是真的嗎?沒有得到餵養?在那些超有名牧師的教會?這怎麼可能呢? 

(對於牧師而言),诸多難以實現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兼具 不畏挫折的外表和柔軟的内心。一方面要愛每一位會友,一方面又要避免過于在乎来自他们的批評指责。 “……哦,好吧。求主来幫助我們。

3.背叛
(牧师们)過于相信教會的成員,与他們分享了太多私人的话题,结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他們可能会把牧師的個人問題向其他人传讲(甚至加上很多佐料)。牧师特别信任的同工和領袖可能反而会带着教会成员離開教会。那些有屬靈恩賜、牧師信任或重用的人,會利用他們在教會的影響力,使其他會眾離開教會。那“猶大之吻”。

教会的同工制造麻烦自然成为一种的背叛。牧師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支付你薪水,是要你來帮助解決問題的。但你却免費地带给我更多的新問題。我並不需要支付一個人的工資,來製造更多的麻烦。” 

• 40%的牧者表示,與教會其他的成員每月至少有一次衝突。 

• 85%的牧師說,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已經疲於面對製造問題的“问题人物”,如:心懷不滿的長老,執事,詩班崇拜領袖,詩班成员,董事會成員,或是助理副牧師。 

使牧師放弃牧会之职的第一原因是:教會的會眾不認同牧師所定下方向和目標。牧師们相信上帝要引导会众走向一个同共的目标,但是會眾却不肯跟从牧師的异象,更不愿意进行任何的调整和改變。 

• 40%的牧師承认,在過去三個月裡,他們曾經考慮過放弃他們的事奉工作。 

我們身為牧師必須找到一種方法,用神的恩典去愛我們的會眾,彷彿我們從來沒有被人傷害過。

5. 寂寞
誰是我的朋友?我能相信誰呢?身為牧師,如果我告訴另一個牧師我的問題,他會不會批評我,或把我的情況告訴別人,或者從此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我。

• 70%(的牧師)沒有一個他们认为是親密的朋友。 

我的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嗎?或者他只是一名教會的成員,只是一個臨時的朋友,他隨時都有可能離開(背叛)?

而健康的友誼是一個充實生活的關鍵,尤其是對於一個稳定的牧師而言。所以我们要在這方面特別努力。

6. 疲憊

• 50%的傳道人,事奉不會超過5年。 

• 70%的牧師在他們的事工開始之前感觉到神对他的呼召和使命,但三年後,只有50%仍然还能感到神的呼召。 

保持鬥志,是一門藝術和科學……也是極其重要的。 

當陷入疲勞狀態時 - 信念可以瓦解。疲憊的情緒可以改變我們對於週遭一切的認知。缺乏適時的休息,不但會使我們對於一杯半滿的水 - 不僅看成半空的,而且會覺得它骯臟,污染和無法飲用。

7. 挫折與失望失望會以各種方式袭來。 

因為在較小的教會,牧師的平均年薪是在$ 35,000 - $ 40,000之間。所以在這种工資水平的牧師们,有很多东西是无法为他们的家人提供的,但是他们身边的人却是可以的。

而在事奉的诸多领域里,很难判断其是否“成功”。牧師可以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在牧師的工作生涯裡,辛勤的工作和努力並不一定会得到成功的保證。 

許多牧師相當努力,但可能是缺少了某種臨門一腳的未知因素。他們都是善良的人,虔誠的信徒,他们愛上帝,明白神的話語,他們的證道強而有力。但不知何故,這些正面的因素,就是無法達到有效的结果。這真是令人沮喪。

這就好像一個詩班的領導人,非常愛耶穌,也有美好的歌聲,但不知何故,就是不能產生那種感動會眾的崇拜經驗。 

有些日子裡,教會領導人感覺他們似乎無法把任何事情做好。當教會的事工似乎有所進展,然後一個教會的領導者往往又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跌倒。往往在一切都很順利時,那位最支持你的夫婦却选择離開你的教会。

教會需要錢,但牧師也不希望把太多重點放在錢這方面,這並不是錢的問題 - 但這樣的做法,確反而讓它成為錢的問題。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人無法招架

每年有4000間新教會建立,同时也有将近7000間教會關閉。 

去年每個月有1700多位的牧師放弃了他们的事奉。 

去年每天超過3500人離開教堂。 

• 50%的牧師感到氣餒,如果他們可以的話,他們想要離開事奉的工作,但確有沒有其他謀生方式。 

• 45.5%的牧師說,他們已經有憂鬱症或職業倦怠的情形,他們需要請假或是暫時性的休息。 

這並不是所有牧師都是如此,事實上,很多我認識的牧師,他們都已經成功的處理這些問題。

基督徒和教會的成員,要如何適時的提供幫助?

為你的牧師禱告 

為神的導引、保護、健全的友情、為他們的婚姻和家庭禱告。 祈求聖靈的感動、恩膏,降臨到全會眾。也為事工的領導團隊禱告,使他們團結并保持清新。

保護你的牧師 

你可以盡你所能的不去參與無謂的閒話和批評论断。 想想你要怎麼去減輕你的牧師的負擔? 

鼓勵你的牧師 

為了他的工作和事奉而獻上感謝。感謝他們為了聖工所做的犧牲。 
告訴他們在某個特定的時間,你或你認識的人,在你的教會里經歷了人生的改變。 向別人讚賞你的牧師。讓你的牧師知道你在為他禱告。 

據巴爾納集團的調查 - “牧師這個職業,是在眾多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中,幾乎是敬陪末坐的,只比汽車銷售員好一點点。 

致所有的牧師: 

不要放棄,牧師們! 
堅持不懈具有偉大力量。 繼續下去。真的!你的付出、你的爱心、你的勞苦和犧牲总是值得的。 

我也非常清楚,一個牧師實在不需要另一篇壟長的説教,但這些經文使我受益良多。一定要把神的話語,謹記在心。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坦然無懼的心,這樣的心是帶有大賞賜的。 你們還需要忍耐,好使你們行完了 神的旨意,就可以領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10:35-36

我們行善,不要覺得厭煩;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加拉太書6:9

小心,不要陷入攀比的陷阱:
觀模其他教会的事工,可以鼓舞人心。但若是拿与自己比較,这种与其他教會的攀比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破壞性,並且是令人沮喪的。 

去结識新的牧師朋友。讓自己去體驗新的影響力,新的領導人,或去了解那些正在嘗試不同方式的教會,以及各种不同的事工。 

探索一些新的意見和想法。有些時候,往往只是需要一個或兩個新的想法,便可以扭轉情勢。

在瀕臨絕境掙扎中、或者那些已經離開事工的牧師們,他们可能會有一些尚未癒合的創傷。我鼓勵你去尋求醫治。尋求輔導;裝備自己全癒的資源与书籍。向“安全的人”分享你的秘密。要記得,你埋藏在心裡的秘密,是會讓你生病的。 

牧師們 - 我愛你們!用您的名字,在這裡發表你的心聲,我會為你祈禱。


以上文字感谢Jesey和Wendy的翻译,宫牧师整理。

若此文影响了您的版权,请与我联系。谢谢!



英文原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