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6, 2012

作为牧師那不被人知的秘密(翻译文稿)

作为牧師那不被人知的秘密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已過世的領導学大師,曾經提到四個他認為美國最艱難的職業是(不照順序排列):

1. 美國總統
2. 大學校長
3. 醫院的總執行長(CEO
4. 牧師

這可能嗎?牧師是愛上帝、关愛人的。他們為人们禱告、帶領會眾相信主耶穌基督并教導他们上帝的話語。

這簡直是我们夢寐以求的工作;你可以整天研讀聖經、禱告、打打高爾夫球、然后講一篇道。这样的工作,我也想干。

但这里有一个秘密:牧師是一項艱難的工作,缺乏自信和膽怯的人是不能勝任的。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牧師的工作是24\7的(廿四小时、七天的工作时间),他们随时要面对各种特殊的挑战。
有些牧師為了幫助他人而将自己累垮。有些牧师因为太過专注于教會事工而傷害了自己的家庭。更多的是在事奉和家庭兩者之间不断地切换着。

在美國85%的教會,會眾人數不到200人。60%的教會,會眾人數不到100人,根據伯那集團The Barna Group(一個基督教事工顧問公司)的數據調查,美國教會的平均人數是89人。同工的人數很少,但是會眾的需要却相當多。通常,一位牧師必須同時扮演下列角色:聖經教師、會計師、戰略策划者,怀有异象的人,計算機工程技術員,心理輔導員,公眾演講者,崇拜指導,祈禱勇士,人生導師,領袖訓練者和募捐活動策劃人。

誰能身兼数职呢?

 * 90%的牧師說,他們現在的工作与他們开始投入到事奉时所預期的截然不同。

 * 70%說,他們的自我形象比剛開始事奉時降低了很多很多。 

就我個人而言,我乐于成为一個牧師。

我有一個了不起的團隊。我們教會有很好的會眾。我很滿意我的教會現在的情況。不管是在困難或是順利的時候。當然,在一切順利的時候,往往是更容易“满足”于現状的。我有很好的牧師朋友。我的婚姻很美滿。我因我的事工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牧師们常要面對的一些獨特問題: 

1,被批评
牧師可以被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原因而受到批評。

崇拜時的音樂太大聲了。敬拜的时间不夠長。(或者)时间太長了。”  

講道不夠有深度。(或)讲道的时间太長了。”  

牧師認為他太重要了,為了能够约他談話,我得等三個星期。”  

你太多談到奉献錢的问题了。” 

…牧師,我可以跟你談一分鐘嗎?
這個簡單的問題可能會让牧師有這樣的反應:天啊。現在要怎样面对?” 

我們牧師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不将批評當做对个人的人身攻擊,並且從各种的批判中发现那些隱藏的真理。

2。被拒絕
教會成員會退出教会,同工和領袖會退出,甚至牧師的朋友也會離開。實际的情形是–––总会有人離開教會。 

对于小教會而言,有人退出会更加的明显。有些會眾離開教会,是基於合理的決定, 但更多的离开却是非常“无情而残忍”的。在大的教会里面也会有人退出,甚至会是成千上萬的人退出。

有會眾从TD傑克斯(TD Jakes)的教會退出,也有人从安迪斯丹利(Andy Stanley)的教堂离开。(他们都是有名的牧師)

當我們的教會发展到大約150人時,有一些會員選擇離开–––這实在是令我灰心丧气。我會极力用这样的想法來安慰自己:“這裡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离去,但在傑克·海福德(Jack Hayford)的教會却会有成千的會眾已经離開了。而海福德牧师是一为著名的牧師。可是這种想法僅能带来一分鐘的安慰。 

我要离开了。”  
我們需要的是更深層的東西。”  
我的屬靈需求沒有在你这里得到滿足” 

這些话聽起來好象是对(牧师)個人的否定和拒絕。 每位牧師都聽過類似的話,我在這裡得不到屬靈的餵養。比爾.海貝爾思(Bill Hybels)曾經聽到过。韋恩·科爾德羅(Wayne Cordero),迪諾.瑞佐(Dino Rizzo),埃德.楊(Ed Young),克雷格.格勒舍爾(Craig Groeschel),史蒂芬.佛提克(Steven Furtick)和馬修·巴尼特(Matthew Barnett)都聽到过這樣的話。(他们都是当今美国非常著名的牧者)

是真的嗎?沒有得到餵養?在那些超有名牧師的教會?這怎麼可能呢? 

(對於牧師而言),诸多難以實現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兼具 不畏挫折的外表和柔軟的内心。一方面要愛每一位會友,一方面又要避免過于在乎来自他们的批評指责。 “……哦,好吧。求主来幫助我們。

3.背叛
(牧师们)過于相信教會的成員,与他們分享了太多私人的话题,结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他們可能会把牧師的個人問題向其他人传讲(甚至加上很多佐料)。牧师特别信任的同工和領袖可能反而会带着教会成员離開教会。那些有屬靈恩賜、牧師信任或重用的人,會利用他們在教會的影響力,使其他會眾離開教會。那“猶大之吻”。

教会的同工制造麻烦自然成为一种的背叛。牧師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支付你薪水,是要你來帮助解決問題的。但你却免費地带给我更多的新問題。我並不需要支付一個人的工資,來製造更多的麻烦。” 

• 40%的牧者表示,與教會其他的成員每月至少有一次衝突。 

• 85%的牧師說,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已經疲於面對製造問題的“问题人物”,如:心懷不滿的長老,執事,詩班崇拜領袖,詩班成员,董事會成員,或是助理副牧師。 

使牧師放弃牧会之职的第一原因是:教會的會眾不認同牧師所定下方向和目標。牧師们相信上帝要引导会众走向一个同共的目标,但是會眾却不肯跟从牧師的异象,更不愿意进行任何的调整和改變。 

• 40%的牧師承认,在過去三個月裡,他們曾經考慮過放弃他們的事奉工作。 

我們身為牧師必須找到一種方法,用神的恩典去愛我們的會眾,彷彿我們從來沒有被人傷害過。

5. 寂寞
誰是我的朋友?我能相信誰呢?身為牧師,如果我告訴另一個牧師我的問題,他會不會批評我,或把我的情況告訴別人,或者從此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我。

• 70%(的牧師)沒有一個他们认为是親密的朋友。 

我的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嗎?或者他只是一名教會的成員,只是一個臨時的朋友,他隨時都有可能離開(背叛)?

而健康的友誼是一個充實生活的關鍵,尤其是對於一個稳定的牧師而言。所以我们要在這方面特別努力。

6. 疲憊

• 50%的傳道人,事奉不會超過5年。 

• 70%的牧師在他們的事工開始之前感觉到神对他的呼召和使命,但三年後,只有50%仍然还能感到神的呼召。 

保持鬥志,是一門藝術和科學……也是極其重要的。 

當陷入疲勞狀態時 - 信念可以瓦解。疲憊的情緒可以改變我們對於週遭一切的認知。缺乏適時的休息,不但會使我們對於一杯半滿的水 - 不僅看成半空的,而且會覺得它骯臟,污染和無法飲用。

7. 挫折與失望失望會以各種方式袭來。 

因為在較小的教會,牧師的平均年薪是在$ 35,000 - $ 40,000之間。所以在這种工資水平的牧師们,有很多东西是无法为他们的家人提供的,但是他们身边的人却是可以的。

而在事奉的诸多领域里,很难判断其是否“成功”。牧師可以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在牧師的工作生涯裡,辛勤的工作和努力並不一定会得到成功的保證。 

許多牧師相當努力,但可能是缺少了某種臨門一腳的未知因素。他們都是善良的人,虔誠的信徒,他们愛上帝,明白神的話語,他們的證道強而有力。但不知何故,這些正面的因素,就是無法達到有效的结果。這真是令人沮喪。

這就好像一個詩班的領導人,非常愛耶穌,也有美好的歌聲,但不知何故,就是不能產生那種感動會眾的崇拜經驗。 

有些日子裡,教會領導人感覺他們似乎無法把任何事情做好。當教會的事工似乎有所進展,然後一個教會的領導者往往又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跌倒。往往在一切都很順利時,那位最支持你的夫婦却选择離開你的教会。

教會需要錢,但牧師也不希望把太多重點放在錢這方面,這並不是錢的問題 - 但這樣的做法,確反而讓它成為錢的問題。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人無法招架

每年有4000間新教會建立,同时也有将近7000間教會關閉。 

去年每個月有1700多位的牧師放弃了他们的事奉。 

去年每天超過3500人離開教堂。 

• 50%的牧師感到氣餒,如果他們可以的話,他們想要離開事奉的工作,但確有沒有其他謀生方式。 

• 45.5%的牧師說,他們已經有憂鬱症或職業倦怠的情形,他們需要請假或是暫時性的休息。 

這並不是所有牧師都是如此,事實上,很多我認識的牧師,他們都已經成功的處理這些問題。

基督徒和教會的成員,要如何適時的提供幫助?

為你的牧師禱告 

為神的導引、保護、健全的友情、為他們的婚姻和家庭禱告。 祈求聖靈的感動、恩膏,降臨到全會眾。也為事工的領導團隊禱告,使他們團結并保持清新。

保護你的牧師 

你可以盡你所能的不去參與無謂的閒話和批評论断。 想想你要怎麼去減輕你的牧師的負擔? 

鼓勵你的牧師 

為了他的工作和事奉而獻上感謝。感謝他們為了聖工所做的犧牲。 
告訴他們在某個特定的時間,你或你認識的人,在你的教會里經歷了人生的改變。 向別人讚賞你的牧師。讓你的牧師知道你在為他禱告。 

據巴爾納集團的調查 - “牧師這個職業,是在眾多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中,幾乎是敬陪末坐的,只比汽車銷售員好一點点。 

致所有的牧師: 

不要放棄,牧師們! 
堅持不懈具有偉大力量。 繼續下去。真的!你的付出、你的爱心、你的勞苦和犧牲总是值得的。 

我也非常清楚,一個牧師實在不需要另一篇壟長的説教,但這些經文使我受益良多。一定要把神的話語,謹記在心。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坦然無懼的心,這樣的心是帶有大賞賜的。 你們還需要忍耐,好使你們行完了 神的旨意,就可以領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10:35-36

我們行善,不要覺得厭煩;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加拉太書6:9

小心,不要陷入攀比的陷阱:
觀模其他教会的事工,可以鼓舞人心。但若是拿与自己比較,这种与其他教會的攀比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破壞性,並且是令人沮喪的。 

去结識新的牧師朋友。讓自己去體驗新的影響力,新的領導人,或去了解那些正在嘗試不同方式的教會,以及各种不同的事工。 

探索一些新的意見和想法。有些時候,往往只是需要一個或兩個新的想法,便可以扭轉情勢。

在瀕臨絕境掙扎中、或者那些已經離開事工的牧師們,他们可能會有一些尚未癒合的創傷。我鼓勵你去尋求醫治。尋求輔導;裝備自己全癒的資源与书籍。向“安全的人”分享你的秘密。要記得,你埋藏在心裡的秘密,是會讓你生病的。 

牧師們 - 我愛你們!用您的名字,在這裡發表你的心聲,我會為你祈禱。


以上文字感谢Jesey和Wendy的翻译,宫牧师整理。

若此文影响了您的版权,请与我联系。谢谢!



英文原址如下: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转--慎防“真信仰玩成假的”

转--慎防“真信仰玩成假的”


CREATBEST



作者:黄药师

10多年前,我在教会当实习传道的时候,听见一位老基督徒作见证,感谢神听了她的祷告,她在公寓顶楼上加盖违章建筑时,没有被邻居告发。



这10多年,看到基督徒作见证,绝大部分是讲神给予的物质及外在需要的祝福。这几年在海外,还看到教会中有偷渡的、非法居留的,打黑工的、逃漏税的,及假结婚的都出来做见证感谢神。在一次祷告会上,我听到有人要大家为她能用假证件偷渡到邻国与未婚夫相会代祷,大家也真这样做。



当然,我也听到过更合乎圣经的见证∶有两位假藉“宗教迫害”获得居留权的偷渡客,信主後,甘愿冒著被判刑、遣送回中国的代价,向移民官诚实坦白。



可惜,这样的见证有如凤毛麟角。



总体来说,从上帝那里得到外在的礼物与祝福,成了现今吸引基督徒继续来教会的重要因素,也是教会或基督徒打动慕道友的重要法宝。同时,为了基督而“付代价”的生命见证却少得可怜。若有,也多半是传道人或宣教士的见证。其实,现在海内外人气最旺的传道人的见证,也多以前者为主了。



相信大家知道,近20年来,在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团体是佛教的“慈济”。很多人甚至觉得,即使在北美,慈济也比教会更具有“正面”的影响力。但是慈济是用“得地上的祝福(健康、财富、地位、名声,及成就)”来吸引人吗?绝不是!慈济是用“以牺牲与奉献的精神服务人群”来吸引人!



虽然慈济的行善动机和基督教完全不同,但是,他们所做的,岂不正是基督徒该表现出来的吗?华人教会(西方教会也不例外)的格调,不是比“假信真作”的慈济还低吗?慈济是“假信仰玩成真的”,许多教会却是“真信仰玩成假的”。



三个“最大”的问题



上述问题,促使我更深思考信仰中的“十字架”及“认罪、悔改”。当我读《约翰福音》11章,耶稣使拉撒路复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领受,对现代信徒的“现在就要”,有了更深的省思。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基督徒,和过去的我一样,读这段圣经时,关注的是死人复活的大神迹。但是,有没有人问过∶耶稣之前为什麽“见死不救死”呢?耶稣明明知道拉撒路会死,也有“隔空医治”的能力,但为什麽任由拉撒路“死”掉呢?有几个关联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问题一∶什麽是耶稣最大的荣耀?



耶稣在《约翰福音》11∶4中说∶“这病不至於死, 乃是为神的荣耀, 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这“荣耀”是什麽?只是“使死人复活”的能力吗?如果是,在圣经中可不只耶稣有这样的能力。旧约先知以利亚(《王上》17)、以利沙(《王下》4),以及新约的使徒彼得(《徒》9)、保罗(《徒20)都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叫死人复活的能力,不是耶稣独有及最大的荣耀。



× 问题二∶什麽是耶稣最大的爱?



经文告诉我们∶“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约》11∶5)



但耶稣为什麽麽故意耽延,任拉撒路死,也让他的两个姊姊及乡亲哭得那麽伤心呢?只是为了叫大家稍後能看到让死人复活的能力吗?耶稣的爱在哪里呢?什麽是耶稣最大的爱呢?



× 问题三∶什麽是耶稣最大的能力?



耶稣使死去而且腐烂了的拉撒路复活,的确显出有很大的能力。但我们已说过,不只耶稣有这样的能力。况且拉撒路复活之後,最终有一天还是会死的。

那麽,什麽是耶稣最大的能力呢?



答案在的话里



这3个问题的答案,在耶稣对马大说的两句话里(《约》11∶23,25-26)。



虽然马大在拉撒路死後,对耶稣仍然很尊敬,但她心里对耶稣是有埋怨的,她埋怨耶稣来得太晚。她这麽相信耶稣(耶稣爱他们,也有医病的能力),耶稣却使她失望。她心中所想要的,是“拉撒路不死”。耶稣显然没有满足这一点。



当耶稣告诉她(参23节),她的兄弟必然复活(耶稣并没有明确指出,是末日复活,还是等一下复活),她的回答显出她对真理很清楚,对拉撒路及自己都有“得救的确据”。但她对耶稣仍然是埋怨的。为什麽?因为她要的是“现在”,是当下“拉撒路不死”。永恒救恩的真理,她清楚,但不能满足她现在的需要。



我们是不是和马大一样?我们明白、也相信真理,但我们始终关注的是“现在所要的”。我们来教会,来到神面前,是为了“现在所要的”。



接下来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约》11∶25-26)



耶稣讲的是末日复活,马大也相信拉撒路会在末日复活(参《约》11∶24),但马大并不满意,因为耶稣讲的是“将来”,她要的是“现在”。马大现在最想要的,不是耶稣,不是真理,更不是末日复活,而是“拉撒路不死”。对她而言,耶稣是达到她“目的”的“工具”。

这时在她心中,什麽比较重要呢?



耶稣看出了马大的问题,所以问她∶“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26节)我们看出马大的问题了吗?我们看出自己和马大有同样的问题了吗?



耶稣并未一味地溺爱马大,以及像马大一样的我们,以致我们一直陷在错误当中。耶稣告诉马大,也告诉我们∶就是复活,就是生命。要告诉马大及我们,才是“目的”。



要马大知道,“拉撒路不死”,不能真正使马大满足,只有自己才能使马大满足;要我们知道,才是目的。人若只把当工具,就没有复活与生命。这是透过十字架才能成就的,也是十字架及认罪悔改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永生不是从死亡开始的,而是从信心(现在)开始的。



是目的,还是工具?



我们现在可以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什麽是耶稣最大的荣耀?当人以耶稣为目的而非工具,耶稣才得最大的荣耀。什麽是耶稣最大的爱?就是将“自己”(最好的)赐给人,而不是将其他的(次好的)给人。什麽是耶稣最大的能力?就是使人得“不死的生命”(自己)。



目前教会及基督徒,面对物质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侵蚀,不只招架不住,甚至是开怀拥抱,其关键问题就在於,耶稣是目的,还是工具?是我们生活的主角?还是配角?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在教义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其他宗教是以人为中心。但目前教会的走向,是以什麽为中心呢?



使徒约翰,早有清楚的警告与提醒∶“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2∶15)基督徒要慎防把“真信仰玩成假的”!

转帖: 东方心灵震惊-----世界如此评价中国人!!!

东方心灵震惊-----世界如此评价中国人!!!


石邑刀客



震惊华人!世界第一智库,竟如此评价中国人!!!







477362
3
http://stream8.qqmusic.qq.com/12477362.wma

13867
倩女幽魂
1



美国的兰德公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或闻所未闻的。而正是这个公司,在60年前,由于准确预测"一旦美国参与朝鲜战争,中国必将出兵朝鲜",一炮走红,从此确立了兰德公司世界第一智库的显赫地位。它可以说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

声明:此报告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只具有其参考价值,思考比评价更重要。



兰德公司调查报告

(一) 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二)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这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他们没有通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每个人只相信他自己,每个人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行为的道理,这导致中国人在各个行业和生活领域中没有统一意识。

中国是无神论国度,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无神论者教育,蔑视宗教信仰,把宗教信仰当做迷信,精神领域没有共同的凝聚和约束。大部分人,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其实质行为上却是泛神论者,在中国,拜鬼现象非常普遍。

由于缺乏信仰,中国人没有罪恶感,没有亏欠和内疚感,只要犯罪不被知道,就是无罪,这导致中国人在内部矛盾分歧时,在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



(三)中国人所说的政治除了欺骗和背叛没有其它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在中国,人情高于法律,导致一代又一代人在徇私枉法贪赃受贿的社会不公正和法律不公正中互相效法模仿,徇私枉法成为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政治斗争是罕见残酷而无情的,政治斗争让中国一代一代人失去人性。



(四)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为了掩饰中国目前的失业,贫穷,惊人的资源浪费等现实,中国政府编造出一串数字来把中国打扮成一个经济上欣欣向荣的国家。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来填补中国的这个无底洞。所以当人们下次听到中国政府所宣布的经济高增长率等数字时应该想想这些臆想出来的数字是否正常。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得不为这个中国政府粉饰的表面上繁荣的伪资本主义国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五)中国人的价值观建立在私欲之中。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和无止境的利益纷争。

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有人曾经做过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的被称为中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的现实,即没有法律约束的资本主义就像不存在地狱这一概念的基督教,最终每个人都堕落,无一幸免。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低劣,价格便宜,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六)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

中国人追求腐化堕落的生活,满足于自我生理感官需求,他们的文化建立在声色犬马之中:麻将、赌博、色情、吃欲、贪欲、性欲无不渗透在他们生活和文化中。



(七)失败的中国式教育成为世界的笑柄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社会改善总体水平,而是为统制阶层和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中国的政府部门总是引以为豪的标榜自己是人民的这个,人民的那个,但没有一个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唯一服务的对象就是他们自身集团的利益。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后继:看完了以上这些,我感觉很愧疚,作为一个e时代标准的爱国小愤青,我汗颜了,我觉得一个外国公司能够如此理性、如此客观的评价出我们国人的诸多性格缺陷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是令人震惊的,希望大家以此为律,争当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发展的人,既然国内国情已然如此,为何大家不能携起手来改变那些不良风气呢?



标签 世界 中国人 评价 社会 兰德公司

转帖:三个故事说穿了很多事-现实

三个故事说穿了很多事-现实


CREATBEST



一 、 甲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乙吃。

刚开始乙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

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

于是,直到有一天,甲将鸡蛋给了丙,乙就不爽了。

她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甲的,甲想给谁都可以。为此,她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二、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

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

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谁都只有一双拖鞋。

女孩心里很不爽,因为她习惯了向别人求助,而只要撒娇就会得到满意地答复。

可是这次却没有。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

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然后自己赤脚在那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

还自嘲说是铁板烧。

女孩表示感谢,男孩说,你要记住,没有谁是必须要帮你的。

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

女孩记住了男孩的话,自此以后学会了对施以援手的人铭记在心,并给以更大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

一开始,感激不尽。

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

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

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三、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

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

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

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

兔子一听,更是一箭一般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

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来了,

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

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

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

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

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

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

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

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许小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

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付出、关心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Monday, October 3, 2011

转帖:民国范儿是个什么范儿

陈丹青:民国范儿是个什么范儿
2011-08-15 18:33 新周刊



但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民国前后出来举事的家伙,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成败不论,忠奸另说,譬如汪兆铭,诗词了得,美少年,居然弄炸弹,搞暗杀(蔡元培也干过同样的事),捉住判死,清朝官员念他才俊,给他免了——清朝的范儿也是性情毕露啊——再譬如胡兰成,浙江乡村穷孩子,学历背景全没有,出来指点江山,有学问有文采。现在嵊县胡村出来个穷小子,也就是打打工,写写手机短信吧……民初张国焘陈公博他们去广州,年纪轻轻,满脑子革命见解,廖仲恺,就是廖承志他爹,干瘦老头,直接带着小伙子进国民政府面见孙中山,说是你们讲讲吧,什么主张,他们就冲着国父大大咧咧说。民国的有志青年见了大人物,心里脸上,没遮拦。五四那天,张国焘为首的学生队伍准备前往天安门,校长蔡元培出面劝说,给小张跑上来一把挡开,领着队伍就出校门了。



抗战之际,群情滔滔,也是蔡元培出面申说政府万难,结果学生竟然拥上去拖着打。蔡先生是怎样的资格与人格?经此一事,身心倶伤。



清末民初,中国民间冒死犯禁的猛人太多了,成了要命的基因遗传,1949年后,遗传错位了。林昭,1957年阳谋初起,没她的事,实在因为看不过所谓右派同学被围攻,忽然她就跳上桌面,大声喝断,和那些围攻者激辩,还当场念古诗。你想想,一个苏州的女子,二十几岁,浑身是民国的刚烈,她的上代就有民国的烈士,而她后来果真拿命抵了自己这股气。她在狱中也有柔弱愁惨之时,留有诗文,言辞凄然,情同秋瑾姑娘——共和国时期多少不安分的少年,包括部分红卫兵,都以为是在继承先烈遗志,都有一脑门子被灌输的革命记忆,谁也不会想到那是民国记忆,他们仿效崇敬的中共烈士,是民国范儿啊。



那年《色,戒》播映,我遇见余光中夫妇,余夫人说,我们民国的女子是有烈性的。《色,戒》那位烈女子的上代,也是烈士,和林昭一样,一门之中,两代人喋血成仁。



现在的70后80后总算摆脱这致命的记忆了。掐断历史是要动刀的。张志新喉管给切了,但你知道林昭的待遇吗:她在单人囚禁时整天叫骂,狱卒专门制作一个头套,封住她的嘴脸,吃饭时解开,饭后再给严严实实套上,睡觉时也戴着。指挥家陆洪恩当庭叫骂,直接把他的嘴撕了,去刑场路中再给击落下腭,发不出声。切喉管是医学进步,并不止张志新,1979年我看过官方报道,总共40多人犯被切割,其中包括文革后执行死刑的人。

古典文化转换的国家景观



(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间奠定的,岂可小看。)



《新周刊》:民国若是个时间定义,从1912年开始到1949年就结束了。若是个空间定义,它气息未绝。您是如何定义民国的?



陈丹青:民国那股气,不是民国才有。清灭了,但是清朝上溯整个古代的那种士子气,那股饱满的民风,其实都在,都顺到民国来了。民国是新朝,是古老国家的庞大转型,民气格外强旺,不然哪来那么多前仆后继的乱党和烈士。关于清末民初的叙述,解放后弄得只剩鲁迅一个文本:在他的小说里,那个时代暮气沉沉,老朽不堪,可是你想想清末革命党那份嚣张、那份咄咄逼人,康、梁,还有徐锡麟、谭嗣同,舍我其谁,敢作敢当,是个腐朽时代的征象么?鲁迅自己,说话之猛,诅咒之毒,又岂是孱弱的国民所能为。他曾形容神州大地是“无声的中国”,其实在他的时代,中国吵闹得很哩。1915年胡适回国后,上下古今发议论,才二十六七岁,成名后每周择一日,家门敞开,各色人等进去和他摆龙门阵。今之网友或许讥为作秀,可今人哪来那股阳气。现在二十六七岁的博士生留学生,也就整天缠绕论文格式,排列关键词。



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间奠定的,岂可小看。单说民国的大学教育,今时休想望其项背,当年浙江的中小学教师是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绍兴镇的中学校长,会是周树人。近时读出版业巨子张元济往事,他好像是前清的举人吧,1949年新政权催其北上共与国是,老先生既疑且惧,几度上书推却,用的是汉赋的辞令……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国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



民国的前因,是在清代——清晚期,所谓白话文,所谓现代传媒、现代教育、现代习俗、现代价值观,包括初期工业、交通、邮政、商业等等,都出现了——民国的后果,则延伸到1949年之后。气数断绝,那要到文革了。毛泽东说:文革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继续斗争。我小孩子听着,吓得出汗,我们不是戴着红领巾天天升旗举手要接班吗,怎么还没斗完,现在想想,他很清楚,1949年前认识他、了解他,与他平视平坐的许许多多老辈,都还活着哪。



我是到了90年代回国一看,才回过神来:我小时候,从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部分80年代,满大街是民国人(十三届三中全会主席台上,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包括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八老,哪个不是民国人?)很简单,我辈的家长,民国青年,我辈的中小学老师,还是民国青年。为什么大家怀念8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教育?原因固然很多,关键一条,那时各大学主要教授都是民国的文人。我上美院时,左翼老前辈如鲁迅的学生江丰,为聂耳填词的许幸之,都还在食堂打饭吃,北京城里,梁漱溟钱锺书沈从文杨宪益,都好好活着呢。现在毛主席应该放心了:他的同代人都死了。



要说空间定义,除了殖民时期建筑和古代建筑,全国目前可看经看的楼宇殿堂,譬如清华、燕京(即今之北大)、北师大,南京的中央大学(即今之复名的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当然,还有中山陵,大部分是民国人设计的。这些年有钱了,中国的大学建筑张牙舞爪,不伦不类,哪像是斯文之地。



再者,话语算不算空间?所谓白话文,现在公认最好的白话写作是在民国,而民国上乘的白话文是清末旧白话,渊源上溯宋明。1949年后,尤其是1979年迄今的白话文,白是白了,然而无文,眼下你举得出一位文体家么?这是大题目,还得另说。



口述民国



张鸣口述:五光十色说民国



人人都特立独行,有时特立得崇高,有时特立得猥琐。牛人被埋没不了,没人因为你牛而压制你,压也压不住。但凡有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份尊重。



民国史北洋时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乱,眼花缭乱。十几场仗同时开打,几十个人物上上下下,说东道西。北洋统治不足16年,光元首就换了好几位,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至于内阁,就像走马灯一样,平均一年换好几届。当过总理的人,能编一个加强排。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大家还都没唱完,观众连角儿都没看清楚,就换人了,跑龙套的,就更无所谓了。



那个时代,有自律甚严的军阀,比如吴佩孚;也有浑身流气的军阀,比如张宗昌;有人办大学,办得有模有样,比如张学良、唐继尧;有人搞实业,比如张作霖、刘湘、刘文辉;有人搞农村建设,比如阎锡山;很正面,很值得说。但也有人滥发军用票,胡乱征税,田赋预征到了21世纪,强迫人民种鸦片,种得本土鸦片到处都是,进口的印度烟土没人要了,彻底实现鸦片的国产化。连军阀里面,信仰都五光十色,有信仰社会主义的陈炯明,也有信基督的冯玉祥,还有信佛的唐生智和信道的刘湘。



知识界也是如此,有学问大的泰斗,也有混饭吃的南郭先生。好大学办得可以跟西方比肩,烂的野鸡大学也比比皆是。同样是海归,有名副其实的名牌学子,也有克莱登大学的高足。自由主义流行,保守主义也流行,连马克思主义,一度都是学界的时髦,历史界不搞唯物史观,大家都看不起。



至于风光无限的媒体,更是这样,有引领潮流的大公报、申报,也有专门登载明星绯闻的晶报。媒体人有志向高远,参与政治谋划的高人,也有专门泡胡同,寻找花边新闻的里手。张季鸾的社评,每每耸动天下,但晶报的流言蜚语,也照样能害死阮玲玉。一般的上海老百姓,还就是喜欢后面的花边,不乐闻大公报的高论。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一个刚刚收到的小问答

问:经常听到有人说信徒与门徒的区别,不知你们怎么看?圣经里有不同定义吗?

我个的人回答:

首先很多事情是很难分得特别清楚的;圣经说“将事隐秘乃上帝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箴25:2)。有很多事情分得过于精细并不只一定是福。

信徒与门徒在字面上是有很多的不同,信徒就是“相信的人”这是中文与拉丁文同共的意思;在英文中却很有趣是Be-Liev-er,英文的字面是有“以之为生之本”的意思。这也正应了中文中的那个“徒”字所代表的。
门徒,来自古代中国的门生传统,过去要拜师学艺,拜师之后就进了师门,成为门中之人。进了师门的弟子,每天是活在老师的眼前;处处以老师为榜样;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在此你会发现门徒二字似乎更接近英文的believer字面所展现的意思。
在英文中的门徒一字disciple,与纪律、管教一词是同样的字根和源头,disciplian。所以顾名思义,门徒在此就是自我约束、以上帝的纪律来要求自己,并且因为相信上帝、爱上帝而甘愿接受教会(就是神在地上特設的團體,用以代表神的同在和主權以及心意的地方)管理,甚至管教(当我们失误、犯错时)的人。

其实在新约圣经中严格地说并没有做为名词的“信徒”二字,我们所译出的那个“信徒”二字在新约中是介绍一种状态“有了信心的”“相信”等,都是以动词形式出现的。

所以,如果严格说来,是不应当用“信徒”这个词的,因为新约圣经中所有的都是主的门徒,主的门徒有时会小信,当主的门徒有了信心的时候,他成为一个“有信心的门徒”,用中文来表达可能应当是“有了信心而自约的跟从上帝者”。

于是一不小心两个最常用的词(信徒和门徒)都不能再用了。哈哈

话说回来,有些牧者喜欢做这样精细分工的工作;最后的结果呢,往往是把人的灵命分成无数个“阶段”,当然,也会将弟兄姊妹们同样进行划分,成为不同的级别。从积极的角度说,这给人一个向前进的动力和可以确知的目标;但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呢,往往进行这样分划工作的牧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放置于众人之上。而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到可以超然于众人之上的;因此每个时代都会有人继续做这样的工作,以希图得到自我的认同和满足。

我个人认为,很多前辈们这样的划分,对于个人的灵命和教会并没有真正建设性的帮助。
大道无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有谁能分辩得出来,圣灵是在哪一分、哪一秒将一个罪人转换成义人,又在什么时刻将一个信徒转变成门徒呢?

将事隐秘是上帝的荣耀

宫景耀牧师
2011年九月十五日,下午随笔

随笔:本尼迪克十六世

随笔:本尼迪克十六世

这位新任的教宗如同一匹黑马,出现在廿一世纪的天主教世界中。在约翰保罗二世过生的时候,很多人就曾猜测天主教会未来的走向。当这位德裔的教宗被选任出来之后,也引起了不小的震荡,因为天主教会已经有很多年没有选任德国人为教宗了。特别自那位独特的德国人一五一七以降,带动了教庭巨大的变革之后。

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本尼迪克十六这个名字本身就足够陌生,甚至神秘了。加之我们所生活的范围是更少关心他的活动和新闻,在不断多重的过滤之后,对他的无知全然是正常可接受的事情。

我个人对于本尼迪克十六的认识,仅仅是在书店小坐,随手翻阅之中一点一滴集成的一些观感。特别是面对这样一位可以说是与自己的生活、事工、甚至思想都全然无关的“重要人物”,唯一可能的了解,只能是透过他的文章。不过有时这种最为传统的“因言立人”或是“因言废人”的方法,正是在其客观与局外,反而更可能在普遍共识中特到准确的了解。我虽然不敢说了解这个人,但却自认为对他的分析可能比天主教人士、政客以及新闻记者更客观。

自其上任之后这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书店中已经发现了他三五本英译的作品。而我对他的认识也是从这里面开始的。

与他的前任约翰保罗二世很不同的是,在他目前所公开和发表的书藉文章中,有一种特别的学术风范,虽然他也会谈到前任同样的话题,如信心与敬虔,但都不是仅从个人的体验出发,而是以神学、信仰、教义和对圣经的解读出发。行文过处,完全不似约翰保罗二世那么“实际”、“亲切”。(也许本尼迪克十六觉得这些不应当是教宗要处理的重点,反而是各地的神父们要干的事情吧。)
在我所看到的本尼迪克十六世的作品,一应都是以介绍古代“教父”为主题的。这些书都是他上任之后,在自己私人的教堂讲坛上,每周定期地向那些到梵帝岗朝觐的神学生、修道士和各地主教神父们的讲演记录。从前后发表的次序上看,自他上任之后,这项工作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其内容而言,他是对古代教会、教父进行全面的介绍,透过介绍这一个个独特的历史人物,让民众了解基督教古老的信仰、神学和曾经面对的挑战。在着重实用主义的当今社会中,新任教宗的专注却是回到古典和历史,这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在当今的天主教会走到又一个特别的结点之时,新任教宗并没有尝试去直接处理眼前的各项疑难问题,反而在默默地向这个时代展现他特有的学者风范;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种智慧。虽然如今给他定论为时尚早。
他的作品,不象是一个教宗在向自己的民众发布教谕,反而更象一个大学的教授每周的公开课程。若比对他平时的日程表,会发现他似乎没有特别的时间进行“课程的准备”(当然,他是有很专职的秘书协助)。从他演讲的系统性和流畅性而言,这些内容并不是他举任教宗之后才准备出来的,更象是经过一生的时间搜寻、吸收、消化之后作品。或者说,是他在成为教宗之前就已经准备好要向这个时代的教会所讲的信息。

这样一位高龄老人,(当然对于教宗这份职业而言,他不能算是老人)做完每天的各种会悟之后,日落黄昏,在讲坛上侃侃而谈。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为了名?我想教宗的名望已经够大了,并且每一位教宗为了隐藏自己,上任时都会选择一个特别的名号,而不是自己的本名。为了利?更不是,因为他所在的地位,甚至他每日所穿的服饰都是价值连城的。为了学术么?好象可能,但教宗并不需要以学者的形象来展示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达至教宗地位的人应当是什么样的学术背景。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耶稣会的修士他们的学识都可以相当于博士的水准。

从而他的动机就更为重要,他所想要向教会群众表达的是什么?

已经研读过他一本《Church Fathers》,后来又接连着看到比前一本更大、更厚的有关教父的介绍。从目录中可以看到他对教父们的介绍是相对全面的,包括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但从其对于每一位教父独特的视角来看,又绝对是拉丁化的。

随笔间无法一一细说他的作品,但大略的印象正如他当任之时很多人所预测过的一样,他绝对是一个保守而传统的教宗。并且他的历史眼光是顾后而瞻前的,因为对历史回顾的久远,对未来才能有同样深邃看见。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的这份宽广似乎正在打破天主教自路德之后的封闭。甚至有些观点,如果退回到路德的时代,可以说是极其更正教化的。就是说回到四百年前,他很可能会站在路德的这一边,不只是因为他是德国人,更是因为他对拉丁世界的这份历史责任感。


当然这只是一孔之见。目前还未细读过他全部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有关“圣-马利”的作品。不过做为教宗,他仍然还是个天主教人士,即便是要有所改革,面对这个庞大的,正在四分五裂的宗教帝国,仅他一人之力,不会有什么根本的转变。甚至若是改革太快,招至杀身之祸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历史的先例。

总之,从其文章之中,可以看出来的是,他希望今天的民众能够回归传统,重新认识、了解和体会早期的基督教会所坚守的信仰。那些古老的教父们并不是中介性的圣人,而是一位一位的思想者,上帝透过他们告诉这个世代的是:亘古不变的信仰,以及对此信仰孜孜不倦的寻索和不顾一切的委身。也只有这样的专注与执着,才是教会的盼望。我想这一点不只是对于教宗所面对的天主教世界,对于基督教会也同样是根本而重要的!

随笔一文。胡乱猜想了一下远在罗马的那位老人正在可能构想着什么。唧唧然,以为寂寥!



宫景耀 牧师

九月十四日深夜,迈阿密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月上中秋——随笔而不成文

九月十二日,2011年


月上中秋,远方亲人在忙什么呢?既往三年,中国大陆、北美各地的朋友、亲人差不多都断了联系。

一方面是因为事务繁多,“忙”常常成为当代人最合理的借口,所以反而不敢如此自称;不过想一想根本的原因,还是在那一份的心境中也没有什么可以讲的。打个电话过去,无非就是你好我好他好的寒暄。虽然人与人之间往往真的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寒暄”做为关系的润滑剂。

不想象当年做市场时那样,定期地给各种的客户(现在的以及潜在的)照着时间表一个一个地打电话过去。因为总觉得用这样的方式来维系的那种关系,好象会失去些什么;虽然效果一定是明显的。实在是不喜欢那种一定要刻意表现出来的情绪-关切、惊喜、叹息,在挂掉电话的一瞬间也是表演结束的时候。

朋友有很多种,实在说来,大部分的友情真的是常常需要些“润滑剂”来润滑一下,有些友情不单是需要润滑,甚至还需要一份特别的精心的呵护,就象在冰天雪地的北方陋室里照顾一株热带的植物,或是一缸的热带观赏鱼一样;稍不小心,就有前功尽弃的可能。有时想想,呵护一份友情好象也是很(满)辛苦的一件事。

在友人中也有个别极少极少的几位,如高山流水一样的那种。你不需去刻意寻找他,彼此也无欲无求,淡薄如水的情感。有时会想起,有时会忘记;但那份情意随时会在不期中闪现,从不需要“预热”,因为不曾冷过。

三年来,也许还要更长一些,六七年来,和老朋友的联系几乎是彻底断绝了;加上电子palm几次crash,电脑被偷,甚至连他们的地址电话电邮等等都找不回来了,这诸多“合理合法合情”的理由让自己更加没有心情去翻查。但他们却从未从自己的世界流失,只是将他们压缩存放在某一个角落,也将自己的那一份爱恨情仇同他们一起收藏。

如果朋友因为失去了联系就不再是朋友,那么保持联系并不一定就让他成为真正的朋友;失去的朋友其实也没有真正失去,因为在你心灵的一个角落已经留下了他的印记,他成了你生命中的一个小篇章。这几年间失去了几位好朋友,其中一位最伤心的就是陈锋卿牧师;在他去世两年之后才无意间从网上得到消息;那次是我最最伤痛的时候,因为象那样的朋友是可欲而不可求的,差不多算是divine appointment了。 等到将来再见面的时候,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相信一定还将是那么平静如水。

关于“友情”从古罗马的西赛罗到当今的哲人仕士都有专论,但能留在印象中的好象还是鲁益师在《四种爱》中所讲述的那么深刻又简洁。明白友情与享受一份友情又是两回事儿。箴言中说“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27:17)

当你将一个人当成朋友之后,你会关切他,又不想要打扰他;你会为他焦急、而任何刻意的虚伪与诡诈都会给你的心灵带来创伤;于是很多人因为伤透了,就将自己关锁起来。好象那个刻薄的哈维蔷姆老小姐一样。

该来的还没有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朋友往往也是这样,当你期待某一个人的时候,却忽略了正在你身边的人。我喜欢我的教授私下里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在这就是为了你们,因为只有你们是在我的经验范围之内的。于是我记住了,也这样效法他去做了,虽然并不是能够被大家体会得到。后来想想,我也算是个好学生了,因为有那么一份灵犀吧!

许多人天天关切着远在世界另一端的家乡,因为信息的灵通与自由,在北美的华人甚至会比在国内的家人更知道家乡所发生的大事小事;可是大多数人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正生活的这一端每天发生着什么。而友谊是不是也同样会落入这样的雾区呢?

上帝将人放在地理的限制中,这样的限制自巴别之后带动了不同的文明各自独立地发展;当我们关切远方的喜怒哀乐,试图冲破上帝给人地理上的限制时,或许已经忽略了身边的朋友而不自知。

很久没有和远方的朋友们联系,或许有许多原因,一是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和必须要讲的事情;一是不想做做出特别的感情;还有就是,那些交心的老友,就是天涯海角也不会让友谊产生隔膜,如果能够被距离所淡化的,就让他淡化下去吧。

最后是一份特别的心境;好象一个坐着马车迁移到一个古旧小镇的客旅,将车上的家什一一搬下,开始创建一分新天地一样;身在异乡,却不要为异客,因为如果做异客,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家乡。专注在身边的那些又熟悉又陌生的人身上;或许上帝在这里会留给你几份真正知心而永恒的友情。这就是移民的国家,移民的文化。人人都是客旅,人人也都是主人!

昨夜无眠,清晨回到礼拜堂,浓云的天空,并未在礼拜堂里找到预期彩虹灿烂的日出;重新提笔做画,已经缀笔半年之久了。或者还需要另外的一年、两年、三年,不知道了。今天有人回去中国,也有在生病的,还有一些教会的事情要处理;无意中从一位朋友的短信中知道今天又值月圆之时。不知道孙悟空会不会又要变成大猩猩,这次龟仙人能不能砍掉他的尾巴;会不会在这个星球的某一山顶,一只青灰的狼正向着月亮发出悠远凄寒的嚎叫;或许远方的某个人会忽然想起远在天涯已经渐渐淡去的我。也许,都不过是也许!也许现在要举头,也许需要低头!这个就不用想了吧。任时间流淌,继续体尝人间的悲欢离合,直至日月失去它们光华之日。



本想随笔至此,不想抬头一望,窗外的明月正正地悬在眼前;闪念间想取相机留影,最终却放弃了,不是因设备的品质,而是因为我再次选择了静默,静静地注视着,那正在攀升中的明月,清冷洁白。。。




宫景耀  牧师


注:请勿转载!

Wednesday, June 15, 2011

教会历史课程通知,2011-06-15

“日光之下无新事”,是所罗门在上帝的引导之下,于三千年前为我们留下的名句;中国的古圣先贤也说过相似的话语,“知所先后近道矣”,“温故而知新”,等等。


历史是一件很特别的东西,它就象“时间”二字一样,是即熟悉又陌生的东西;我们每天生活在时间里,每天都在历史的时间线中航行;没有一刻是不在历史之中的,可是当我们坐着时间的小舟漂泊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却又无法说清楚历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或者说历史不能算东西,因为南、北、上、下不也同样是在历史中被凝华、固化么?)

让我们跳越出学术的争辩,免去无意义的时间消耗,来直面我们的人生与信仰。因为对历史的学习与反省不是加增一些学术的傲慢,而是应当成为我们未来的引导和方向,不只是预见到未来的发展,更是免去重蹈覆辙之历史悲剧的重演;即是对我们的引导更是对我们的保护。回顾过去总是为了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此所谓:温故而知新矣!

所以,我们的学习就不是限于历史数据的交待,这样的工作在数字化时代已经越来越不必要了,打开你的电脑,你可以得到更广泛和更多角度的历史数据;我们的学习也不仅限于对历史进程之前因后果的思考,“事后诸葛亮”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不过在历史的数据和历史的纠结之后的那个引导历史并且带来人类思想发展的力量,却是我们不能不关切的,因为我们今天也在同样的能动之下被带领着。不同的历史、历史时期、历史事件都带给人类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最终极的是进入人类的思想,是一种思想的影响,在历史背景中形成的思想又经过历史的锻造而升华,成为具有永恒性的超越历史的精神,而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物也正在于此!西方人说“人是万物之衡量”东方人说“人是万物之灵”所要表达的也不过如此。

教会历史限于教会的历史,但教会从来没有抽离于人类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与文明史、政治史、哲学史等等各种历史学科相比,教会史亦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在教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教会在不同时期受其所处时空格局而显出其独有的社会历史时代的特征,但与其他史学研究不同的地方是在于教会的超历史性。教会是信仰与精神的载体,这个信仰是超历史性的,当信仰进入历史性之中时,是如何面对各个时代的洗礼的,是否因为烙上了时代的烙印而失去了其超然性了呢?这正是教会历史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你会发现那伴随着人类时间旅行的永恒不变的真道,在面对各种时局和环境的时候,如何引导带动着人类的进程;因为有了祂的同行,人类的时间旅行就不是一种无序、偶然与未知trip,而是一次迈向人类终极存在之意义的journey。历史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并且从始至终都是祂的故事(His-Story)。

你我有幸正漂流在这样的一条历史长河中,向不远的终点靠近。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在必要的历史数据资料之后,让我们了解其内在因果,但更让我们靠着上帝的恩典发现并进入那引导人类历史进程的永恒伟大的上帝,就是那无以名同时又进入人类历史的“道”。

愿主帮助我们透过历史体查到祂对我们的心意,使我们知道在这末了的时候如何生存、如何事奉、如何将圣道和圣爱显明!

注意事项和课堂需知

收到教材的同道,请尽量抽出您的时间开始阅读教材,因为我们不会全部cover所有的内容,本教材提供了最为全面、完整的教会历史资料。我们有两周的时间学习,中间间隔的时间正好用于课后的阅读。教材每本$25,请付款,非本会成员请加五元运费。

课程进度计划如下,括号中是建议完成的阅读页码以及课上将涉及的篇幅

六月15日,周三:福音时期、新约时期、大公教会时期、罗马帝国时期(1-78)

六月17日,周五: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十字军(79-121)

六月22日,周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22-200)

六月24日,周五: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宣教时期(201-250)

六月29日,周三:现代、后现代、人本主义与世俗化教会(251-309)

晚上有简单的晚餐准备(6:30PM)

地点在教会礼拜堂。

请准时来上课,尽量不要缺课。如果不能上课请事先告诉我,我会准备课上的录像给你。

注意上课时间是七点到九点半,中间会有廿分钟到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这个课程将做为未来教会负责同工的必修课;而教义综览将做为每位教会会员的必修课程。希望在半年之内您可以通过亲自上课或观看录像,尽快完成必要的学习。

我们今天晚上七点钟,教会历史课堂上见!



以马内利



宫景耀牧师

2011年六月十五日



Sola Scripture, Sola Gratia, Sola Fides

---------------------------------------

Thursday, June 2, 2011

ZT: 寻找沉默百年的逃亡日记

据111年前8位英国传教士被杀前27天所记的《忻州日记》,美国学者张海燕亲赴山西忻州、英国伦敦历时12年寻访,立体还原至今鲜为人知的义和团时期的暴力杀戮真相……2011年5月,李提摩太所建之百年教堂即将被拆,改建佛教疗养胜地,由此开始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呼吁




特约撰稿 沈颖 发自美国



12年前,仿佛被8位英国传教士回头瞥了一眼,目光直射入心,撞出了一簇照彻灵魂的火花似的,美国学者张海燕从此记住了忻州。



彼时,在美国底特律克莱斯勒技术中心任高级专家的他,去密歇根大学借书,偶然从一本由英国伦敦宗教读物协会1904年出版的《光绪庚子年在华殉难者》中,读到百年前席卷华北的义和团运动时,8位被杀的传教士在逃亡途中的日记片断。



同为基督徒的他开始收集和翻译与这段史料相关的各种文献、报道和资料,整理出《忻州日记》,试图立体还原那段被淹没的历史真相。



仓促逃亡



庚子年六月初一(1900年6月27日),在新任山西巡抚毓贤的怂恿下,义和团在太原烧医院、毁教堂,抓捕传教士。



公元1900年6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六月初三。



这天早晨六点,信使带来一个惊人消息:两天前,太原府爱德华医生(Dr. D.H. Edward)的医院被义和团烧了。女传教士爱蒂丝(Miss Edith A. Coombs)本已逃生,但发现一个住院的中国小女孩还没出来,就返身冲进燃烧着的房子,帮她逃出来。爱蒂丝再次出现时,额上遭铁器一击,仰面倒进火里。为了防止她爬起来,有人把木椅和一扇拆下来的门压在她身上。第二天,人们找到她烧焦的骸骨,把她埋在院子中央。义和团和清军到处寻索传教士,并把守了太原城门以防止其逃走。



传教士们是中国社会现代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太原传教站1877年于山西旱灾时建立。灾情自1876年爆发,一下旱了5年,河干地裂,几百万饿殍遍地,野狼因饱食人肉,竟肥得跑不动路。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等进入山西赈灾,灾后寻找预防措施,建议开发矿藏,兴修铁路,兴办教育,启发民智。当时山西人吸食鸦片成瘾,又建立戒烟局。1902年,李提摩太首倡用庚子赔款办学,创办了山西大学。



1887年,邸松牧师(赫伯特•狄克松)来忻州传道,同时开办诊所、男女学校。在忻州传教士中,邸牧师最年长,他早年失怙,在伦敦孤儿收容学校长大,3年大学训练之后,又经两年医药和外科训练,他被浸礼会派往刚果,在非洲忘我工作,炎热的气候摧毁了他的健康。两年后,他因四肢麻痹被送回英国治疗。康复后,医生不准他回刚果,他和身为护士的未婚妻威廉斯小姐结婚后就申请来华。



马牧师(威廉•麦可拉奇)是苏格兰人。一次,他听传教士回国述职演讲,中国抓住了这个少年的心。而马牧师的太太克拉娜,从小就梦想成为传教士,她与马牧师在上海结婚之前,已在中国传教几年。



在太原的传教士恩牧师(托马斯•安德伍)夫妇最近来忻州帮忙。任教士(贝茜•任诺)来华时间最短,才9个月。燕牧师(西尼•恩纳尔)只比任教士早来两个月。



形势骤变,邸牧师决定带大家到忻州西南偏远山区的刘家山去避难。自此,8位传教士开始了长达27天的逃亡。



这是逃亡第一天。狄克松夫妇心里特别思念在英国的孩子们。他想,要是在中国为主殉道了,孩子们应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死,又是怎样死的,就开始不间断地写日记,其他传教士也给亲人们写下了日记。



传道站有两匹马、两辆车,还有一头小驴驹。一行人悄悄从西门出了忻州城,这一带狄克松很熟,走了三十多里地,进入一个又深又窄的峡谷,不能再驾马车了。大家把一部分行李藏在一个山洞里,等在那,几个中国基督徒领他们去藏身处。



半夜时,他们牵了毛驴来,大家顺着枯水的河床前行,狄克松太太病得很重,在马上摇摇晃晃的。拂晓时分,便依稀看见了一个山村,叫刘家山,他们要藏身之处。



重走当年逃亡路



109年之后,2009年5月,已在美国普度大学任教的张海燕联系到忻州老记者、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任复兴先生,相约重走忻州传教士当年的逃亡路线,沿途采访村民,对照传教士日记和忻州教案的文献逐一考察。他想写一本关于这段历史的书。



回国之前,张海燕仔细比照互联网上的电子地图和传教士日记,逐一确定了他们的逃亡路线。



2009年6月5日,他们到了庄磨镇南张村。南张村坐落在牧马河北岸,牧马河是滹沱河的一个支流,百年前春汛时节牧马河悠悠流过河谷,可现在已经断流。



张海燕停下车,想搜集村民们对当年传教士或信徒的记忆。刘振中是教会负责人,村里大约50人信教,主日时常坐拖拉机去城里聚会。他并不知道在义和团时殉道的张治国,但他从一位80岁老汉处打听到,张治国是南张村教会创立人,被义和团杀害后尸骨埋在村外“洋人坟”。



而今,张海燕坐车走的是柏油小路,与当年传教士们在牧马河枯水的河床上的路线大致平行。



传教士逃亡第二天,天既放亮,他们不能进刘家山,那天正是农历六月四日祭关帝生日,村民们抬着纸马纸衣去赶付家庄庙会。为了不给刘家山村民们带来麻烦,传教士们退到山里,在峡谷里藏了一整天。



庚子年春夏旱情严重,直至五月滴雨未降,到处传言:“老天不下雨,都是洋人搞的鬼。”



付家庄祈雨唱戏当日下午,却下了一场雨。戏一唱,各村义和团就起来了,村民们开始随伙仇教。而邻近的刘家山因为信教,不赶庙会,不看社戏,也不分担庙会、唱戏的费用,为首的付家庄自然憎恨不肯附从的小小的刘家山了。付家庄后来派人去忻州城迎神拳,请他们来惩罚、杀戮刘家山的信徒、村民们,以泄积怨。



传教士们逃亡第二天夜晚,刘家山的几位弟兄来接他们,带了火把,肩扛手提地带着他们的什物,颠簸了6里多山路,进了刘家山。



一百多年过去,张海燕向村民打听刘家山。他们说,刘家山改了名,现在叫“幸福村”,年老的村民告诉他们,刘家山有“洋人窟”,这就是传教士们藏身的山洞!



村民说,村里原有150多口人,但如今大多数人已搬到山下平坦之地。向几个村民打听传教士的往事,山村教师戎双文的妻子带他们去看了以前传教士们盖的教室。



教室建在一块稍为宽敞的山坡上,是山村唯一用窑砖砌的房子。经过一个多世纪风雨侵蚀,状况尚好,只是门窗有些破旧,两个房间,一大一小,大的可作上课或聚会之用;小的作祷告房。一个多世纪了,即使在传教士们离开中国后,这个教室还在用,直到近年,没小孩子上学了,才关了门。



当年传教士们到刘家山后第一天,出于对村民们的信任,12天之久,他们栖身在信徒兰万牛家中。第三天夜晚,他们就在信徒们协助下,在后山坡挖藏身土洞。



翻过几道陡峭山梁寻找“洋人窟”,张海燕两只手臂上划出了网状交叉的血痕,他想起逃亡者中最年轻的女子任教士在写给浸礼会信中的一句话:“他给我们奇妙的力量和安稳的脚步,作艰难的攀登。”



“我不顾惜这条性命”



张海燕在追踪这段史实时,第一次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当年大多数村民信了基督,在反洋灭教的狂潮中,信徒甚至普通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传教士们,甚至官员们也不全在逼迫,也有同情者。



公元1900年7月5日,星期四,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六月初九。



安叔根和张林旺出发到保定府、北京,或天津,找人救太原和忻州的传教士们。安叔根的草帽缝里藏了一张便条,写着太原和忻州的情况。



他们上路没走多远,就被义和团截住了。没费多大劲,义和团就知道了他们是忻州传道站的厨子和帮手。安叔根对为首的拳民说:“我是五十岁的人,信耶稣的,今日就是我的死期。只是这后生,刚满十六岁,还没活人呢,求你们开恩让他回家去。”为首的把眼睛眯起来,打量着这两人,稀奇他们竟面无惧色。他冷笑几声,还没发话,就听见少年激烈地说:“安大伯,让我和你一起死吧,我不顾惜这条性命。”



在“洋人坟”传教士纪念碑附近东南方,有一块石碑,拭去尘土,碑文显露出来:“浸礼会道友静乐县人张公讳林旺之墓。”



张海燕断定这就是他在《忻州的日记》里写过的乡村少年张林旺的墓碑。张林旺才16岁,是任教士的助手,教任教士说忻州话、熟悉忻州府乡路,传教士在日记里称赞他是“一个聪明的少年”。据《The China Martyrs of 1900》记载,张林旺被杀后,尸身被扔进火里烧了。



逃亡第13天,刘家山一个村民到邻村看望女儿被义和团打了,义和团放话说,后天要到刘家山来。此前两天,太原被囚的传教士们及其妻儿被毓贤杀尽。不仅传教士们再不能藏身刘家山,就是刘家山信徒们和亲洋教的村民也不能呆在村里,被抓住就是死。幸而此时,后山的土洞已挖成。传教士们卷起简单行李,带上些干粮和两把防卫的手枪,在夜半时转移到新挖的洞里,村民们随后逃走。



公元1900年7月11日,星期三,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六月十五。



狄克松盘算了一下,附近每个村都有四十到六十个义和团。加上忻州出来的义和团,会有上千人。刘家山村民就要遭难了。这一两个星期,传教士们犹如在一个避风港中,刘家山的信徒甚至普通村民对他们有非常的情份,自给不足仍然满有爱心地供给他们,冒着杀头危险保护他们。无论如何,不能连累了村民。



中国传道人何全奎要到忻州东面去探路,看能不能为传教士们找一条到海边去的路线,他今年六十岁,以前曾是一家染房的股东,信主后放弃了经营得不错的生意,作了薪金非常微薄的传道人。



邸牧师怀着感恩的心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我们被杀,请不要忘记回报刘家山的村民们,他们把所有的无保留地给了我们。”



刚来中国9个月的任教士在给浸礼会的短笺中特别提到:“中国基督徒是了不起的——刘家山村民和我们的助手们,在试炼之中都是忠信的。”还有些基督徒,因为放心不下传教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几十里、上百里之外到刘家山看望他们。



公元 1900年7月13日,星期五,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六月十七。



何全奎老汉到了他妹妹家的一个村子,想不到村子里几个十八九岁青年,搞起了义和团。他们认得何老汉,把他抓了押到城里。



忻州县衙新上任的徐桂芬,急忙升堂。何老汉戴着手铐,拒绝说一个字。两个衙役把何老汉按在地上,一个衙役挥动竹杖,边打边嘲弄他:“疼不疼?”旁边看热闹的也附和嘲笑他:“你要进天堂了呢。”一直打了一千杖,还没应声。最后,他们把不省人事的何老汉上了脚镣,扔进监牢。四天后,何老汉死于狱中。



在最没指望的日子



张海燕很想知道,在避难刘家山,藏身“洋人窟”的二十多天,传教士们面对生死考验,后悔过吗?惊惶不安过吗?如果除了死亡别无选择,他们会怨恨他们所服事的主吗?



在逃亡后的第二个主日,在似乎最没指望的日子,传教士们开始数算神的恩典。竟没一个人后悔来中国,燕牧师的心中充满了平安和感恩,张海燕读到他的日记:“如果主要我们前行、去经历严酷的试炼,我们已经准备得充分些了。深信那有完全的智慧、完全的爱的主,必有最好的安排……如果为了主的工作,我们需要更加被炼净,我们就更加赞美他,因他看我们值得为他的名受苦。妈妈,主是我的平安。”



燕牧师在逃亡中给妈妈的信中继续写道:“我不后悔到中国来,虽然我的生命也许是短暂的,但它有意义,因它顺着主的旨意。愿主的旨意成就!我恳切地求主的拯救,也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拯救,但我们经过更深的逼迫,也许更能荣耀他的名……当号筒吹响时,我将欢乐地跟随我主,不是以我自己的能力,乃是以他赋予软弱者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在地上相见,那就等到我们在天堂同声赞美主时吧。”



公元 1900年7月12日,星期四,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六月十六。



晚上七点,四个村民来看传教士们,告诉他们太原的消息:那里的传教士们周一都被杀了。山西巡抚毓贤到场,没人在屠刀面前畏惧,他们平静地走向刽子手,甚至没一声争辩,洛维特太太是最后一个被杀的,她怀里还抱着幼小的杰克。



她在被杀之前喊出一个谁也不敢回答的问题:“我们到中国来,带给你们耶稣救赎的福音,我们并没害你们,为了你们的好处,为什么要如此待我们?”行刑的士兵一声不响,第一刀落在她的脖子上,但砍的不深,她没死,只好再补上一刀。婴孩杰克随后也被杀了。在太原府殉道的共46人。



血溅忻州



从史料中,张海燕获知了传教士们的结局。



据《忻州英浸礼会流血记》和《The China Martyrs of 1900》记载,6月25日,传教士们藏身的山洞被义和团发现。6月29日,传教士们被官兵捆绑着押回忻州,关在大牢两周之久。



巡抚毓贤从太原派人领10个兵勇来忻州,7月15日,假意传话要派兵护送传教士们逃往天津。传教士们从监狱出来,见州府备好4辆车,就信以为真,坐上车行至城东门瓮圈内,内门和外门一齐关了,忽然有灯笼从城上垂下,都司海英命兵丁放炮数声,又大声命令:“杀!杀!”早有一群义和团等着,伏兵冲出,传教士一一被乱刀砍死,尸身被暴于牧马河河滩。



令人唏嘘的是,将邸牧师等诱入瓮城之内的忻州守兵的官长,曾被邸牧师救治过。为了让传教士不起疑心,他跪下求他们跟他走,说他会用手中的刀舍命保护他们,不料一入瓮城却杀心四起。



而忻州城一位非信徒学官朱鸿镐却于心不忍,冒死掩埋了8位传教士的尸体,随即逃走,以避义和团惩处。张海燕查找到这件善举记载在恩牧师故乡的刊物《巴思日志》(1901年1月12日)。



庚子之乱后,传教士们殉难的消息传至英国,已退休回乡十年的老传教士德治安不顾体弱多病,毅然和因回英国述职而幸免于难的老传教士苏道味牧师返回忻州,接续未竟的医疗教育事业。



而今,“洋人坟”周围只有几个新添的坟茔,墓地的北侧和西侧已改作耕地,一排排高粱苗开始拔节,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坏的传教士纪念碑,残损程度不一的碑石散落在方方正正的基石四周。



任复兴告诉张海燕,几年前邸牧师后人看望过先祖墓地,庚子拳乱之前两年,邸牧师的4个孩子被送回英国上学,幸免于难。



这座纪念碑不仅以中英两种文字记载了庚子教难中忻州8位传教士殉难事件,更令他感动的是,特别载入了忻州府40位中国基督徒被义和团杀害的史实。



据不完全估计,庚子教难中外国传教士及妇幼241人殉道,而中国基督徒有两万三千人殉道。山西是全国仇杀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最多的省份(据解放前曾任山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徐士瑚先生的《山西大学创办人李提摩太传略》考证,山西殉难的新教传教士及其妇幼占全外国殉难者79.3%;而山西中国信徒和慕道友被杀害的,据山西寿阳宣教会英国传教士叶守真医生(Dr.E.H.Edwards)和陈守谦记载,有七八千人之多。)



考察时,张海燕得知,有一家忠心看守洋人坟的中国信徒姓张,在此一住二十多年,从晚清到民国。



任复兴先生告诉他,张家的女儿张玉叶教会中学毕业后,在李提摩太修建的太原桥头街博爱医院当护士,终生未嫁,专心服侍主,年过九旬安息主怀。



返回普度大学后,不忍纪念碑被毁,技术工程专业出身的张海燕根据他画的传教士纪念碑碑石残片散落图,并有关照片及其实测尺寸,图测计算了现有型石残片的复原尺寸,确定了碑身的型石组合关系和碑冠的型石组合关系,终于成功复原了传教士纪念碑。



教堂将毁,日记不再沉默



此次寻访之旅,张海燕验证并绘制了传教士的逃亡路线图,他也欣喜地看到当年传教士建立的教堂遗址仍在。



1899年1月,浸礼会李提摩太牧师在忻州三家店购地四十余亩,作建堂之用;教堂接近竣工之时,义和团运动勃兴,遭到抢劫、毁坏。义和团运动平息之后,得以修复重建。教堂的屋檐微微上扬,如同振翮冲天的大雁。



2009年底,美国的张海燕与英国的邸牧师的重孙女Prudence Dixon Bell联系上了,她和她的先生于2006年曾访问过忻州。(Prudence的先生Rev. Canon Stuart Bell牧师是英国威尔士的教区长,到第四代,邸牧师的后人依然在服事上帝。)



就在张海燕计划英国之行之际,2011年5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石衡潭研究员写信告诉他一件紧急之事——李提摩太当年建造的忻州百年教堂即将被毁,“据说这块地方今年被五台山和尚花650万买走,要盖庙。当地基督徒眼睁睁看着遗迹被毁,教堂的四面墙已拆了一面。”



他十分震惊,写信给英国浸信会总会,对方的回复是,这个教堂并不是无主之地,他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拥有教堂的所有权。



他也陆续得知,此教产1951年被收归国有,先后做过学校、医院,现在又被卖给一个开发商。



据当地教友说,拆迁方在施工过程中挖出了一块奠基石,上有当年修建教堂时的出资人信息,“他们藏起此石继续施工。”



5月8日,石衡潭和张海燕随即起草了给山西省文物局、宗教局、旅游局的公开信,美、英、中三国13位学者联名呼吁“救救百年教堂”,呼吁开发商停止拆毁,申报福音堂与传教士墓地墓碑等为省级文物。



2011年5月底,张海燕将赴英国与邸牧师的重孙女Prudence Dixon Bell见面,邸家后人将把邸牧师当年在逃亡中留给孩子的原始日记交给他阅读。



这些逃亡日记艰难地被保存下来。



公元1900年7月21日,传教士们藏身的山洞被义和团发现,是夜,一位村民冒险看望他们,他们就把日记和信件交给了他。



村民把他们的日记、书信埋在地下,待义和团之乱平息后挖出来交给了新来的传教士,转交给殉道者亲人。



英国之行,张海燕还将去牛津大学图书馆查找当年8位传教士写给母会的工作报告、书信和珍贵遗物等,另将去伦敦周围等地拜访其他6位传教士所在的母会,让沉默百年的日记开口说话。

Wednesday, May 11, 2011

知识 vs. 灵命

“知识令人自高自大!”常有基督肢体引用哥林多前书第八章中的这句来证明:基督徒只要亲近主、爱主、事奉主就可以蒙主带领,而不需要坐下学习那些“知识”因为那些“知识”没有用!感觉又听到了那似曾识的口号:“知识越多越反动”。


首先引用这段话来证明“知识无用论”很可笑!通读哥林多前书第八章,定会发现在此特要提醒当地信徒放下世上暂时有限的“知识”,进入对上帝的真知识。而上帝也恰恰借着使徒中最有“学问”的保罗向我们讲这句话,不正是告诉我们学习属灵真理的重要性么?

不能忽略的历史原因是上一代留下“反智主义”之灵修神学,将知识与灵命二分对立起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看出经验与真理在人生体验中的先后次序。当今的华人教会正是摇摆在“知识”与“灵命”之间,结果有知识的人好象没有灵命,有灵命的人又反对知识。现今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知识”与“灵命”的关系?“知识”是不是叫人自高自大?“无知”是不是属灵人的标签?

一、圣经从未“反-知识”,却是要求我们将一切的知识带回上帝启示的真道前来进行审核。上帝是一切真知识的源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一7)。所以“灵命”与“知识”绝不是二分、对立的两件事,反而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测面。“灵命”的成长必然带来“知识”的丰富,而“知识”的进深亦可保护我们的“灵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二、初期的使徒、教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间的知识。说出“知识叫人自高自大”的保罗,通晓当时希腊人、犹太人的哲学与宗教;使徒约翰用非母语的希腊文写下了优美而充满灵感的圣经书卷;他们没有被人间的知识所俘获,反而本着圣灵的“真知识”来学习并且能够驾驭地上的知识,用来显明和荣耀基督。

三、人的头脑、思考的能力是上帝创造的,蒙救赎的人是将全人归回上帝,我们的身体将要得赎,我们的心灵得恩典的滋润,而我们的头脑更应当归回真理,让神的圣道来充满。“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一2)这个“昼夜思想”的过程也正是人的心灵提升亲近主灵命成长的过程。当人思考的时候一定会产生知识,产生对真理系统性的理解和表述,这是圣灵充满的人灵命成长必然的方向。没有一个婴孩是先长身体再长智慧的,成长永远是全人的!

四、基督徒不是“唯我独尊”的个体,而是活在教会里,与众圣徒一同明白(学习)神的真道。因此我们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而在超时空的教会里面我们更要向我们的前辈们请教求问,看一看在不同时代圣灵是如何引导圣徒前进的。这些前人留下的“知识”更能保守我们不会偏离普世教会同一的信仰!

总之:错误的信仰(教义知识)一定不会带出正确的灵命;所以就算在现象上那些令人忘我的属灵体验,如果不能引人归回正确的信仰,就必须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个自称“爱主”并且有超然体验的人,如果在教义立场出了偏差,那他/她一切的热情也要加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要忘记“撒但也会装成光明的天使”它会给你一些超然经验,只要你继续留在对真理的混乱和错谬之中。

“反智主义”否定“知识”的个人或群体,他们也并没有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彻底放弃了头脑的功用;发明很多“新启示”的正是这些人。当人否定教会持守的真理时,必然走向“偏差”,然后“极端”,最终以“异端”收场。正应了那句“打着红旗反红旗”!


在我们灵命成长的路上,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着重点,而建立完整的信仰架构却是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将不定期地提供一些课程,用密集课的方式,将基督教信仰、历史中重要的部分提供给大家。这些课程并不是发明什么新的知识,仅仅是回归那古老的信仰和教会的传统,鸟瞰前人留下的丰富属灵遗产。从中发现圣灵对教会两千年来的引导,帮助我们继续走在先贤的足迹之上,不偏左右。在各种新兴的思潮、理论对信仰不断挑战的时代,勇敢为主做见证!在我们面对灵性低潮和撒但的攻击的时候,更能够以真理来打那美好得胜的仗。

我们的学习不同于洗礼班,因为不只是针对初信的肢体,而是针对每一位基督徒。不只是帮助我们建立完整的信仰架构和体系,也帮助信主多年的人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信仰体系。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大家在一起反省,并以真理来敬拜祂的机会。

在此诚心邀请您来参加我们为您准备的特别课程。让我们一同打开千年积存的属灵宝库,认识祂的做为,用正确的真知识引导我们的灵命成长,让我们能事奉祂并服务于祂的子民。

愿主祝福您!

以马内利

宫景耀 牧师

2011年五月一日

ps: 此文为本次密集课程介绍的专文。印在课程flyer上面。

Friday, May 6, 2011

辛亥革命百年祭(之一)

夜读百年前的历史,各种新旧画面重浮现在眼前。读史不是为了排遣时光,而是要找寻答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寻索。

福音
华人教会在向大陆知识分子传福音的时候,常常掉进各种科学大辩论中,结果是传道人逼上了科学的梁山才好意思向听众指点江山。这几十年来在海外知名并大有影响的传道者首先的就是那些带着“科学家”、“教授”头衔的一批,无论他们来自台湾、香港或是中国大陆;几乎都是这种标准的背景:自幼就是高才生,很快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并且一定是到了代表西方科技最“先进”的北美,成了博士、科学家;然后再全职或带职成为传道人。
这样的传道人站在讲台上自然就包裹了一层特别的神韵,他们代表着“先进”“智慧”“学识”“前瞻”,这样的人在讲述中国知识分子极为“盲目”的基督教信仰,本身就已经抵消了无数的“对抗”和“质疑”。“你看科学家都相信上帝!”这样的标识对于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是革命性的,也是富感召性的。
自然,各种福音机构、特会中出现这类的学者当然是必须的了。这种“科学家”讲“神学”的风潮在整个教会的历史中都算是一个极大的特色了,而且可以确定以及肯定地说是:“中国特色”。
(不要讲中世纪,也不要讲西方,在西方的历史中本来是另一种走向的:是“神学家”总在不断引发出“科学的”问题。)

何以如此,何以特别是“中国大陆”背景为代表的?

辛亥革命百年之时,重读历史,才很意外地找到了原因。因为在中国大陆的近代史结构中“辛亥革命”只是一个词条,除了专攻文史哲的以外,很少有人会了解这段历史,而“三民主义”因为加上了那“反动的”国民党的影响,更是为大陆史家、教育系统所淡化。
大陆学生、学者的近代史知识是从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对于“五四运动”的记念在这几十年中从未停止过,不只是政府要员定要在此时出面,而且全国性的特别假期与纪念活动将五四精神深入大众的骨髓。

五四运动所引发的新文化运动自然有其历史地位,但辛亥革命所引发的历史变革在两千年来独树一织。在笔者粗陋的历史记忆中,能够与辛亥革命相类比的事件怕是只有嬴政将和氏璧打造成传国玉玺,称始皇帝,立大秦帝国这段“前无古人”的历史了。因为“共和”亦是“前无古人”之新政。
与元明交际之时相比,清末远没有元末那么“艰难”,因此若不是这全新的政治理念,大清朝延续百年原本不是什么困难;虽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但实际上讲支撑大清朝野的汉人远远超过元末蒙古朝庭。辛亥革命起初就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的事。而是追求一种全新的信仰,是对人权的觉醒自然带出的结果。“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教精神透过辛亥革命而影响中华大地。甚至辛亥之后的袁世凯都曾经将四月的某日定为基督教为全国的“和平祈祷之日”。

一方面过于夸大五四对近代历史的影响力,一方面彻底减弱甚至是忽略了那个改朝换代(应当是"去朝换代")的伟大事件。一方面让人民以为只要年轻的学生用平和的方式(学潮)就能改变历史的轨迹,一方面用各种权力资源消灭一切可能的组织,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包括各种帮派)。可以说这半个多世纪的走向和方略足显厚黑之道的精湛,亿万人口尽控于界定范围,岂一“绝”字了得!

所以大陆的知识分子只知有“德先生、赛先生”而不知“民有、民治、民享”的前前后后。
包括后来梦想以基督教改变中国的新近十几年间的海外大陆基督徒在面对信仰、政权等一系列现实的挑战时都无法越过一九一九的五四精神所构筑的屏障。无论是“科学证道”还是“向政府讨说法”都没能跳越出历史的自限,以及对前人足迹的无知。抱歉地说,今天流行教会间的那些“科学布道”,或是“本色神学”,“先秦哲学,宗教与基督教的互参”等,还未见超越谢扶雅、赵紫辰、甚至利玛窦的。

单从福音问题来反省,我们对福音的认识还多在个人感受方面,多停留在理性证明中间;如何将福音影响实在、具体的生活,就很快变成了神秘主义、灵恩现象的积淀。

就是说,大陆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意识到基督教曾经、如何影响过中华大地。对基督教的接受与批判都是在表浅的范围。这也是教会目前所面对的诸多问题的内因缘由之一(特别是在福音布道以及教会影响力方面的内争不断的原因之一,更是大陆信徒与港台信徒和牧者之鸿沟所在之一,虽然港台人士并不一定对近代史有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新生带的区别已经越发减少时)。

对历史的认识不仅是会影响人的思想、更是会影响到人的思想方法。

以上为读辛亥历史时意外的发现之一。草草收笔

宫牧师
2011年五月四日

待续。。。。

(之二)
辛亥革命前后的基督徒与基督教

参与革命的基督徒比例很高,特别是与不极全国人口百分之一的基督徒人口比例相比,就更加让人不可忽视。
可惜两岸三地的史家出于不同的原因都刻意回避这个事实。即便如此仍然还是可随处找到基督徒的身影。
孙中山先生自不用提,我们可列出一个名单出来,却不能完全列出而无遗漏,向黄花岗里至少二十四位可确实的基督徒,里面有长老,更有牧师。
辛亥革命前期的半个世纪的革命头争中,基督徒的比例占革命党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算没有接受基督教的革命人士,亦多受基督教会的保护和支持,并且对基督教信仰都抱开放的态度。(如:黄兴等人)
单他们确从未以教会的名称去投入革命,所以我们才容易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Sunday, May 1, 2011

Osama Bin Laden killed, the breaking news

本拉登死了。半个小时前开始成为头条新闻。
我反而想起了几天前的新闻,不知是真是假,静观中……

维基解密称基地在欧洲暗藏核弹 拉登遇害即引爆

Saturday, April 23, 2011

基督教为何不能“共他”?

许多朋友接触了一段基督教以后都会对基督教有一些“正面”的评论,比如“基督教是好的宗教”、“基督教导人向善”、“基督教尊重人权”等等;但唯一一条最常见的“负面”评论就是“基督教排斥其他宗教”、“基督教(对其他宗教)不够宽容”。特别是在后现代相对多元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显。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让我们先从两个很普通的伦理关系来看:首先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因为父母与儿女之间是有生命的联结,儿女继承了父母的生命、血脉和形象;所以这种关系是任何其他的人都不能取代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儿女对待父母的专一与孝顺是责无旁贷的。而我们常常会用一些特别的词来描述那些背叛父母的人,如“认贼作父”、“有奶便是娘”等等。

第二个关系对于每个家庭都很重要的伦理关系是在夫妻之间。(虽然夫妻关系是今天最多受到挑战的)夫妻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彼此的爱情,所以在爱中盟誓要厮守终身、白头到老。这份特别的爱决对是不能“共他”的,不能与任何人同享!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基督教信仰中的那个“独有”、“不能共他”的原因。

一、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是将生命赐给万物的那一位,祂按自己的形象造了我们,所以祂视人类如同自己的儿女。所以每个人都应尊崇“天父上帝”“老天爷”(注:“爷”字在古语中是对父辈的尊称)。而其他宗教的典章里面看不到这样的描述,也没有自称是“上帝的启示”,虽然我们并不否定其他宗教里面任何正面的对人生的指导。

二、上帝不仅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且还亲自来到人间,代替每一个罪人流血舍命,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告诉人类的信息就是:上帝爱你,愿意为你负出一切代价。

三、圣经用人间的婚姻关系来比喻上帝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显示了上帝对人类的爱情,另一方面也是显出人类在上帝心中的地位。在圣经最后讲到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祂会与我们团聚,那个团聚被称为“羔羊婚娶的筵席”。

因为上帝与人类有着这种伟大的生命联合,祂当然不愿意看到人类背离祂,而是希望他们都回到天父的怀抱。如果我们不将天父当做天父,那就是对祂最大的不敬;而我们对任何天父上帝之外的人、物、事去顶礼膜拜,对待他们如同神明一般,(其实我们都知道真神只有一位),那将是多么可怕的罪。这是比一个认贼作父的人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更大的不孝。

而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流血舍命,在天父面前替我们受了刑罚。祂是救我们的主,我们要如何对待一位救我们,给我们新生的人呢?这就好象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曾经冒死解救过我们的“恩人”一样。也让我们实在不能不尊敬祂。

最重要的是:上帝对我们的爱是那么独特而伟大;超过了热恋的爱情,上帝是爱,是一切真爱的源头。一个妻子或丈夫怎能容忍他/她所爱的对象在爱情上三心二意呢?同样,上帝要求一个基督徒专一地爱祂、跟随祂不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么?

从而我们发现,如果基督教信仰变得“宽容”“多元”“不再排他”了,反而就不再是“基督教”了。这样的道理是任何一位孝顺父母的儿女,任何一位热爱家庭的丈夫、妻子都自然而然应当会晓得的!

圣经说: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使徒行传四章12节)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十四章6节)

愿主赐福与你,让你找到那位爱你、救你的独一真神!



宫景耀 牧师
主后2011年大斋期,福音单张

Monday, April 11, 2011

Rain??!

膝盖好痛,从下午开始,吃了止痛药还是没有效果。 不会是又要下大雨吧!天气预报没说有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