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6, 2011

辛亥革命百年祭(之一)

夜读百年前的历史,各种新旧画面重浮现在眼前。读史不是为了排遣时光,而是要找寻答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寻索。

福音
华人教会在向大陆知识分子传福音的时候,常常掉进各种科学大辩论中,结果是传道人逼上了科学的梁山才好意思向听众指点江山。这几十年来在海外知名并大有影响的传道者首先的就是那些带着“科学家”、“教授”头衔的一批,无论他们来自台湾、香港或是中国大陆;几乎都是这种标准的背景:自幼就是高才生,很快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并且一定是到了代表西方科技最“先进”的北美,成了博士、科学家;然后再全职或带职成为传道人。
这样的传道人站在讲台上自然就包裹了一层特别的神韵,他们代表着“先进”“智慧”“学识”“前瞻”,这样的人在讲述中国知识分子极为“盲目”的基督教信仰,本身就已经抵消了无数的“对抗”和“质疑”。“你看科学家都相信上帝!”这样的标识对于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是革命性的,也是富感召性的。
自然,各种福音机构、特会中出现这类的学者当然是必须的了。这种“科学家”讲“神学”的风潮在整个教会的历史中都算是一个极大的特色了,而且可以确定以及肯定地说是:“中国特色”。
(不要讲中世纪,也不要讲西方,在西方的历史中本来是另一种走向的:是“神学家”总在不断引发出“科学的”问题。)

何以如此,何以特别是“中国大陆”背景为代表的?

辛亥革命百年之时,重读历史,才很意外地找到了原因。因为在中国大陆的近代史结构中“辛亥革命”只是一个词条,除了专攻文史哲的以外,很少有人会了解这段历史,而“三民主义”因为加上了那“反动的”国民党的影响,更是为大陆史家、教育系统所淡化。
大陆学生、学者的近代史知识是从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对于“五四运动”的记念在这几十年中从未停止过,不只是政府要员定要在此时出面,而且全国性的特别假期与纪念活动将五四精神深入大众的骨髓。

五四运动所引发的新文化运动自然有其历史地位,但辛亥革命所引发的历史变革在两千年来独树一织。在笔者粗陋的历史记忆中,能够与辛亥革命相类比的事件怕是只有嬴政将和氏璧打造成传国玉玺,称始皇帝,立大秦帝国这段“前无古人”的历史了。因为“共和”亦是“前无古人”之新政。
与元明交际之时相比,清末远没有元末那么“艰难”,因此若不是这全新的政治理念,大清朝延续百年原本不是什么困难;虽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但实际上讲支撑大清朝野的汉人远远超过元末蒙古朝庭。辛亥革命起初就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的事。而是追求一种全新的信仰,是对人权的觉醒自然带出的结果。“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教精神透过辛亥革命而影响中华大地。甚至辛亥之后的袁世凯都曾经将四月的某日定为基督教为全国的“和平祈祷之日”。

一方面过于夸大五四对近代历史的影响力,一方面彻底减弱甚至是忽略了那个改朝换代(应当是"去朝换代")的伟大事件。一方面让人民以为只要年轻的学生用平和的方式(学潮)就能改变历史的轨迹,一方面用各种权力资源消灭一切可能的组织,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包括各种帮派)。可以说这半个多世纪的走向和方略足显厚黑之道的精湛,亿万人口尽控于界定范围,岂一“绝”字了得!

所以大陆的知识分子只知有“德先生、赛先生”而不知“民有、民治、民享”的前前后后。
包括后来梦想以基督教改变中国的新近十几年间的海外大陆基督徒在面对信仰、政权等一系列现实的挑战时都无法越过一九一九的五四精神所构筑的屏障。无论是“科学证道”还是“向政府讨说法”都没能跳越出历史的自限,以及对前人足迹的无知。抱歉地说,今天流行教会间的那些“科学布道”,或是“本色神学”,“先秦哲学,宗教与基督教的互参”等,还未见超越谢扶雅、赵紫辰、甚至利玛窦的。

单从福音问题来反省,我们对福音的认识还多在个人感受方面,多停留在理性证明中间;如何将福音影响实在、具体的生活,就很快变成了神秘主义、灵恩现象的积淀。

就是说,大陆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意识到基督教曾经、如何影响过中华大地。对基督教的接受与批判都是在表浅的范围。这也是教会目前所面对的诸多问题的内因缘由之一(特别是在福音布道以及教会影响力方面的内争不断的原因之一,更是大陆信徒与港台信徒和牧者之鸿沟所在之一,虽然港台人士并不一定对近代史有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新生带的区别已经越发减少时)。

对历史的认识不仅是会影响人的思想、更是会影响到人的思想方法。

以上为读辛亥历史时意外的发现之一。草草收笔

宫牧师
2011年五月四日

待续。。。。

(之二)
辛亥革命前后的基督徒与基督教

参与革命的基督徒比例很高,特别是与不极全国人口百分之一的基督徒人口比例相比,就更加让人不可忽视。
可惜两岸三地的史家出于不同的原因都刻意回避这个事实。即便如此仍然还是可随处找到基督徒的身影。
孙中山先生自不用提,我们可列出一个名单出来,却不能完全列出而无遗漏,向黄花岗里至少二十四位可确实的基督徒,里面有长老,更有牧师。
辛亥革命前期的半个世纪的革命头争中,基督徒的比例占革命党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算没有接受基督教的革命人士,亦多受基督教会的保护和支持,并且对基督教信仰都抱开放的态度。(如:黄兴等人)
单他们确从未以教会的名称去投入革命,所以我们才容易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Sunday, May 1, 2011

Osama Bin Laden killed, the breaking news

本拉登死了。半个小时前开始成为头条新闻。
我反而想起了几天前的新闻,不知是真是假,静观中……

维基解密称基地在欧洲暗藏核弹 拉登遇害即引爆

Saturday, April 23, 2011

基督教为何不能“共他”?

许多朋友接触了一段基督教以后都会对基督教有一些“正面”的评论,比如“基督教是好的宗教”、“基督教导人向善”、“基督教尊重人权”等等;但唯一一条最常见的“负面”评论就是“基督教排斥其他宗教”、“基督教(对其他宗教)不够宽容”。特别是在后现代相对多元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显。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让我们先从两个很普通的伦理关系来看:首先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因为父母与儿女之间是有生命的联结,儿女继承了父母的生命、血脉和形象;所以这种关系是任何其他的人都不能取代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儿女对待父母的专一与孝顺是责无旁贷的。而我们常常会用一些特别的词来描述那些背叛父母的人,如“认贼作父”、“有奶便是娘”等等。

第二个关系对于每个家庭都很重要的伦理关系是在夫妻之间。(虽然夫妻关系是今天最多受到挑战的)夫妻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彼此的爱情,所以在爱中盟誓要厮守终身、白头到老。这份特别的爱决对是不能“共他”的,不能与任何人同享!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基督教信仰中的那个“独有”、“不能共他”的原因。

一、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是将生命赐给万物的那一位,祂按自己的形象造了我们,所以祂视人类如同自己的儿女。所以每个人都应尊崇“天父上帝”“老天爷”(注:“爷”字在古语中是对父辈的尊称)。而其他宗教的典章里面看不到这样的描述,也没有自称是“上帝的启示”,虽然我们并不否定其他宗教里面任何正面的对人生的指导。

二、上帝不仅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且还亲自来到人间,代替每一个罪人流血舍命,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告诉人类的信息就是:上帝爱你,愿意为你负出一切代价。

三、圣经用人间的婚姻关系来比喻上帝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显示了上帝对人类的爱情,另一方面也是显出人类在上帝心中的地位。在圣经最后讲到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祂会与我们团聚,那个团聚被称为“羔羊婚娶的筵席”。

因为上帝与人类有着这种伟大的生命联合,祂当然不愿意看到人类背离祂,而是希望他们都回到天父的怀抱。如果我们不将天父当做天父,那就是对祂最大的不敬;而我们对任何天父上帝之外的人、物、事去顶礼膜拜,对待他们如同神明一般,(其实我们都知道真神只有一位),那将是多么可怕的罪。这是比一个认贼作父的人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更大的不孝。

而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流血舍命,在天父面前替我们受了刑罚。祂是救我们的主,我们要如何对待一位救我们,给我们新生的人呢?这就好象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曾经冒死解救过我们的“恩人”一样。也让我们实在不能不尊敬祂。

最重要的是:上帝对我们的爱是那么独特而伟大;超过了热恋的爱情,上帝是爱,是一切真爱的源头。一个妻子或丈夫怎能容忍他/她所爱的对象在爱情上三心二意呢?同样,上帝要求一个基督徒专一地爱祂、跟随祂不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么?

从而我们发现,如果基督教信仰变得“宽容”“多元”“不再排他”了,反而就不再是“基督教”了。这样的道理是任何一位孝顺父母的儿女,任何一位热爱家庭的丈夫、妻子都自然而然应当会晓得的!

圣经说: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使徒行传四章12节)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十四章6节)

愿主赐福与你,让你找到那位爱你、救你的独一真神!



宫景耀 牧师
主后2011年大斋期,福音单张

Monday, April 11, 2011

Rain??!

膝盖好痛,从下午开始,吃了止痛药还是没有效果。 不会是又要下大雨吧!天气预报没说有雨啊!

Sunday, April 10, 2011

Soul suffer

April 9, 2011

28 people together go to regal thereter watch the new movie Soul Surfer. Youth take lot of actions after the show, and we have BBQ, eat and play until ten pm.

Friday, March 25, 2011

新书上架:《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
希腊、罗马与拜占庭的精神世界
宫景耀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33.5元
ISBN:978-7-222-07177-3
开本:16开 页码:122页

已经出版,在中国大陆的读者请洽各地新华书店或基督教书房;在北美读者请与作者联系定购。

 
特 点:基督徒、学者、艺术爱好者的必备读物,适合神学生、牧者和有心研究的同工,以及所有对西方历史和宗教信仰有兴趣的人士阅读
•作者本身是更正教基督教会的牧师,在国内与国外都有长期的服侍经历,对于东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历史、神学以及属灵导向都有全面的研究和考查;
•本书是作者系列作品中专门针对“希腊、罗马及拜占庭世界中基督教文明”的研究、思索与介绍;
•本着严谨的历史研究,从更正教基督徒的视角来分析基督教历史中一段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时期;从第一千年的发展中体会、感受信仰对于社会、人文、艺术乃至政体的影响。从特别的历史视角反思当今基督教的方向,特别是华人基督教对信仰的诠释和表达;
•是中国大陆基督徒自己的作品;是第一本以中国的基督徒之视野对“希腊、罗马及拜占庭世界”的描述;
•内有对拜占庭文明代表性的建筑、绘画以及礼仪的介绍。是了解西方历史和宗教的极其少有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着手厘清东正教会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在教会历史的第一千年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这些对教会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分析及这些历史活动背后的神学立场与方法形式。
在建立起相应完整的时空体系和精神框架之后,然后再具体地专注于承载其精神世界的东正教会之主体,透过分析和介绍东正教独特的建筑风格到敬拜礼仪以及冥思传统,从中体会其神学思想,特别是其灵修神学的体系对东正教会的影响,以及这个影响的深刻范围。
第一章透过历史来究其思想,第二章是透过现象来认识其精神。第三章则是作者个人对此的解读。
最后的附录所列出的中英文书目是在东正教研究中最主要和重要的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宫景耀,(Rev. Daniel Gong)一九七○年出生于中国天津。毕业于天津艺术师范学校,早年曾于从事绘画与教学工作,并自修神学。三十岁之后赴海外进深研究,并先后获得文学硕士(M.A)、道学硕士(M.Div.)和神学硕士(Th.M.)。作为专职的基督教牧师,现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全家人旅居于北美的迈阿密。

推荐:
景耀先生的书写的是东正教历史和东正教影响。固然东正教的辉煌已不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但是,历史都会创造它的历史性。历史都会给未来打上烙印。忘记历史都会失去人类可自借鉴的资源。
景耀先生笔下的东正教并非都是褒扬和万能,却是褒义和兼收并蓄。这是基督教的胸怀和久远,基督教的爱终结仇恨和敌意的伟大和永恒的诗意彰显。
——季国清 教授

适读对象:
•牧师、传道人及教会领袖和同工
•有心教会及事工机构的领袖和同工
•在神学院、培训中心接受训练的学生、神学生
•有志成为领袖的基督徒
•喜爱历史和进行历史研究的学者
•在各大学院研读哲学的学生、学者
•建筑、绘画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
•希望了解西方文化、宗教和历史的读者
•从事东西方各领域之交流的人士
•热爱旅行的人士

目录
引言:从“洞穴之喻”开始
第一章:东方正教会的相关历史大事记
第一节、从耶路撒冷到君士坦丁
第二节、从君士坦丁到查斯丁
第三节、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第四节、从穆斯林、十字军到莫斯科
第二章:东正教的精神溯源
第一节、建筑-精神之载体
第二节、节期-精神之整合
第三节、礼仪-精神之行动
第四节、形像-精神之凝华
第三章:结语
致 谢
附录一、拜占庭帝国的纪元简表
附录二、东罗马的全图
参考书目

作者的解读:
这本书是完全站在基督新教(更正教)的立场上写的吗?
这个问题怕是不必回答了。如果一个基督教的牧者,其言与其宗不能一致的话,即己失去了其牧者当循的本质。不过从另一方面而言,并不因为其信仰之立场就失去了必须的客观性和对历史的尊重。虽然这两点(客观与信仰)原本就不应当有什么对立、冲突,但因为太多出于“信仰”的作品对客观性的忽略和曲解,所以有必要再加上这个特别的脚注。
您为什么策划这样一个选题呢?
让我先引用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的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这一个“冷门”的课题并不是某种意外或心血来潮的结果。一个国家要知道自己的历史,一个民族也要知道自己的历史,而基督徒更要知道信仰的历史。正如那些随着所罗巴伯、以斯拉、尼西米回到应许之地的民众一样,他们不是只回来了就够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在心灵里面可以回忆、重述并讲明自己的历史(就是要述说清楚自己的家谱)。而那些虽然回到应许之地,虽然有犹太人的血统,却不能讲述自己历史的人,无法享受选民本有的待遇。残酷么?不一定,因为不知其史的人所要面对的危机是更可怕的。
基督教的历史是多久?200年?那是更正教入华的时间。500年?那是更正教改革的历史。1000年?还是2000年?那么为什么基督徒好象最多只有不到五百年的记忆呢?好象我们的历史只有五百年一样。无论是华人教会还是英语教会对于第一千年教会历史的了解都并不丰富。

那么知道这些历史有什么用?
(又是这个实用主义的问题)不是让我们的大脑存储一些可以自傲的资料,而是从中看到当年的基督徒是如何理解、认识、表达和体验同样的基督教信仰的。他们所尝试、所完成的伟大历史功绩一定会为当今的我们提供美好的参照。特别是在当今华人教会在神学的论争、宗教个体经验的寻索过程中,回顾历史不能不算是最为适当和必要的过程。

作者致谢:
感谢每一位在我生命中曾经帮助、鼓励和引导过我的导师和朋友们。我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因为每次的排列都一定会遗漏更多的故事。
在这本书成形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唐崇怀院长当初为我量身定做了这个研究课题,感谢Dr. Seenam Kim和Dr. Mel Loucks所提供的指导。
在写作过程中也要感谢陈佐人博士所给予的点拨以及对出版本书的鼓励。
感谢圣安德烈希腊正教会的Fr. Martin热情的解说和介绍,给我加增了不少对东正教的体会。
还有要感谢几位特别抽出时间来帮助校对的朋友:廖正智医生、51wish.com的站长王吉耀先生等人,以及数位提供保贵意见和观感的朋友们。透过你们这些一点一滴的帮助,让我走过了写作的幽谷。
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段兴民先生以及所有与他工作的同仁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是无法让此书得见天日的。
也要感谢每一位热心的读者,你们的解读是本书存在的原因。
最后特别要感谢季国清教授,在他百忙之中能为此书作序,不只是令此书增色不少,更是令此书承载了一份深邃和久远的意义。
感谢我的家人,允许我独享孤寂,将这些文字组构成可表述思想的章节。

书 摘:
要进入东正教所代表的精神世界,必然要进入其精神活动之内核,就是那常被称为“基督徒的灵修”的部分。而这部分是涉及到那个极为古典的“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徘徊”,那种在现实与永恒之间的摸索。正如黎家生(Alan Richardson)所言“基督教神学是经验的科学” ,基督徒的灵修就是神学的经验化。
东正教、天主教与更正教都在此“神学经验化”的过程中尝试建立起一套独一无二的体系,虽然他们各自会用各种不同的名称来命名这个体系,如“天阶体系”、“效法基督”、“天路历程”等等,但在实质上都是在尝试从现实向永恒的提升或跳越,所不同的只是在外表形式以及对这种体验的解读。
东正教未经过中世纪西方教会唯理主义的辩论过程,没有过“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所以他们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纪之前的传统风貌。
••••••
本书最终的目的乃是让我们不仅能够以客观的视角全面而且宏观地了解东正教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在东西方更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我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表面的现象而切入其内在本质,就是那影响并决定一切的精神世界;从而也可让我们回观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真正相同、相近、相似与相异、相左之处,为东西方的对话提供一个可能的认知和接触的窗口。同时,做为笔者所关切的基督教(更正教)世界,更盼望此书能够成为“他山之石”,让我们从中发现和反省当今所流行的那些“灵修神学”,或许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的长短与缺失。使我们的心灵世界与生活动作都不流于表面,并有深刻的追求和远景。面对开放的世界,各种思想、哲学、宗教越来越多的对话与交流,在这种新的气象中,回顾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心灵活动,必然会带来很多助益,又可让我们免于历史的覆辙。特别是在基督教神学中所面对的西化、东化或汉化的呼声之中,希望这本小书能够成为一面小镜。
••••
第二章:东正教的精神溯源
东方正教所强调的“正统”一词Orthodox来自两个不同希腊词的组合,一个是“正确的”-ortho,另一个词是dox(a),这个doxa可以照常规译为“理解、理论、意见”,也可以译为“尊崇、荣耀”以及“敬奉” 。所以东正教信仰不断强调自己是“正教”的时候,更是特别地在强调自己的敬拜是纯正的,东正教信仰与精神的重要原则是“敬拜的法则,就是信仰的法则”(Lex Orandi, Lex Credendi)。东正教没有留下西方教会那样以逻辑和思考所建立起来的系统神学(特别是古典的东正教),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古老和繁杂的敬拜礼仪和独特的传统。对于目前大多数的福音派更正教徒 来说,我们甚至对于同属更正教体系的圣公会、信义会、路德宗的敬拜都常常大惑不解;并且对于非更正教的天主教之弥撒礼拜大为质疑的时候,当然是更加无法理解和认识东正教的礼拜。可是“礼拜”恰恰是构成东正教教会基础的最为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寻找东正教精神本源的基础与参照。
前面曾经介绍过的:公元九八八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使臣向他介绍东正教礼拜的时候已经将东正教的礼拜中重要的元素都说出来了,
“我们分不清自己是在天国还是在人间,因为的确在世上没有一处有如此的辉煌和优美。我们无法向陛下描述;我们只知道上帝在那临到人间,而且那里的仪式超过其他一切地方的崇拜。因为我们无法忘怀那种优美。”
东正教的礼拜第一个特点就是:优美;
第二个特点是:分不清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第三个特点是:上帝临在、居住在人间。
以下笔者愿意分别从空间、时间、礼仪等几个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来认识东正教的礼拜,从中寻找到东正教精神的独特之处。这些研究将会更清楚地让我们理解当年的大公使臣所注意到的那三个重要元素:优美、天上人间和上帝的临在。

节选自 宫景耀 《相濡以沫》 云南人民出版社

Saturday, March 19, 2011

转贴:一个很旧的文章。“美国在日本投原子弹的骗局”

美國在日本投原子彈的騙局? (由Tsang R. C. W.提供,網主作少量修改 )

一. 困惑與疑問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將近60年了,那場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特別是反法西斯國家人民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但是,作者當時主要的法西斯國家的日本每當提到那場戰爭的時候,主要都是提到他們在那場戰爭中所受到的傷害和很少提到對他國造成的巨大災難,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日本是第一個受到核武器,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受到核武器攻擊的國家。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的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嚴重的傷害,最後導致約30萬人的死亡。日本就是借助這兩顆原子彈的“威力”來裝飾自己“受害者”的面目,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別在廣島和長崎都有紀念活動,所謂揭開口,教育下一代。但是,從1995年以來,世界各地,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歷史學家和科學家,以及原來的政治家和軍人,經過單獨或是聯合研究,發現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歷史記載存在許多的疑問,無論是在文字還是圖像資料上都有諸多的困惑。主要問題是:

一,由於B-29飛機的航程有限,原子彈的投放飛機的起飛地點選在距離日本較近的提尼安島的美國空軍基地上,從美國本土運送兩顆原子彈到提尼安島上的步驟是先運送到夏威夷,然後在運送到提尼安島,由於當時飛機的航程和安全性的限制,這兩步過程使用的只能是軍艦,這兩段路卻有很大的危險性,因為雖然日本海軍在美軍的打擊下幾乎已經沒有了戰鬥力,但是,日本海軍卻仍然相當數量的潛艇,即使在戰爭末期這些潛艇仍然偷襲美軍的軍艦,即運送原子彈的軍艦隨時有可能被日本潛艇偷襲,美國怎麼會冒那麼大的風險用軍艦運送原子彈?


二,當時美國製造出的第一批原子彈只有三顆,其中一顆已經在1945年7月16日的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彈實驗廠實驗,美國怎麼敢用僅剩的兩顆原子彈去攻擊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還手之力的日本,而且還是以平民為主的城市呢?而且,美國在未來幾個月內不要可能馬上在造出原子彈,美國難道沒有想到會有可能出現的突然事件嗎?


三,當時,主要的原子物理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費米甚至是奧本海默本人都極力反對使用這種威力過大的武器。美國政府難道一點也不尊重這些?他們研製核武器以後還得依賴的科學家的意見嗎?


四,電影和照片資料的問題。有很多人看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的電影和照片資料,但是,你只要有少許的常識和一些思考,你就回發現這些電影和照片資料中有著諸多的問題。原子彈爆炸過後誰有能力在強烈的核輻射區進行攝影或攝像,日本當時沒有任何一種防輻射的裝備。即使是少得可憐的電影資料還是有問題,你會發現一些“幸存者”在爆炸後從廢墟中出來後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經過訓練的。另外,能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幸存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


五,“幸存者”的迷惑。從戰爭結束到今天,從未發現過一個可以直接證明在廣島和長崎有過原子彈爆炸的人。有些“幸存者”只看到有大火發生,另一些“幸存者”以自己所謂“受到輻射燒傷的”傷痕,實際上只是火燒傷的痕。沒有一個日本人能自身經歷的的證據證明在廣島和長崎曾爆炸過原子彈。

六,數位的困惑。當時由於日本的個大城市都受到美國飛機的整天狂轟濫炸,大多數市民都跑到鄉下躲避,廣島和長崎也是如此,實際上,據一個在廣島的日本老人介紹,1945年3月以後,在廣島市的市民已經不足五萬人了。當他在四月離開廣島到鄉下時,廣島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當然長崎也是如此,而日本政府最後卻稱兩顆原子彈最後造成近30萬人死亡,著實在令人費解。


七,科學證據。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在廣島和長崎兩地進行了土樣品的秘密採集,拿回國後經化驗發現這些土的土質與普通土幾乎沒有區別,輻射計量並非超常。根本無法與在核實驗基地所採集的土樣品的輻射劑量相比。實際上,在受到嚴重輻射的土地上在幾百年內不可能可以生長植物,人在該地區生活也相當危險,這與今天廣島的事實相悖。這更使人們困惑。


八,最有力的證據。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運用巨型電腦的有限元分析法,對在新墨西哥州、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電影圖像資料進行分析後,其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三份圖像是同一顆原子彈的,也就是三份電影資料是在同一顆原子彈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攝的,當是在然應該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顆原子彈.種種令人不解的疑問和新的發現令許多科學家(特別是核子物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十分困惑,但是,由於這種關於核武器的事件的極其特殊性以及對事實的謹慎態度,另外很多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是獨立研究,使這種疑問沒有通過新聞媒體公佈於眾.

二. 事實與真相
但是,仍然有許多的學術人士要求知道事實真相,從1995年開始,他們通過些秘密的方式與美國政府交涉,要求美國政府解密一些文件.然而卻沒有得到任何答復.有些美國政府官員說這是些”瘋子的行為”.但是,1999年末,一位參加過“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和一位當年美軍的上級軍官卻聯合披露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歷史——美國從來沒有在日本本土投放過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的事件是一場騙局,那只是美軍進行的一場非同尋常的資訊站和心理站,一次非常成功的“軟戰爭”。


由於這個消息是在十分保密的情況下披露的,而且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壓制和否定,最後甚至對這兩位科學家和軍官進行了軟禁,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因此只有極少數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知道了歷史的真相。
紙終究包不住火的,這些消息終究會公佈於世,只是時間的問題。


以下就是歷史的事實與真相?


這個資訊與心理戰被稱為“曼哈頓2”計劃。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實驗爆炸成功。這顆原子彈的威力之大甚至超出了科學家、工程師和軍方人士的預料。大多數的科學家也預料到了這種武器的存在將直接威脅到人類,這其中包括愛因斯坦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本人。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完全結束。雖然在歐洲戰場上,戰爭的火焰已經熄滅,但是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日本帝國還在利用四處環海的地理優勢進行垂死掙扎。美軍的飛機雖然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使日本的許多工業城市(包括東京、大阪)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而且人員傷亡十分慘重,但是,日本依然沒有任何要投降的跡象,而且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準備在本土與盟軍決一生死。盟軍在1945年6月份已經著手計劃在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的登陸戰,參加的盟軍士兵大約為40萬,其中以美軍為主。


美軍卻非常擔心這次登陸行動,日本已全民皆兵,這次行動必將會造成盟軍嚴重的傷 亡。 但是原子彈研製成功後,美軍便似乎發現了有新的希望。因為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會對日本造成巨大的傷亡,並且還有巨大的心理作用,可以達到逼迫日本投降的目的。那樣就不再需要冒險進行大規模的強行登陸行動以及有可能在日本進行大規模的戰爭。這大概能避免約10萬盟軍的死亡。 因此,美國軍方極力要求對日本本土進行原子彈轟炸,以達到逼迫日本投降的目的,這當中為首的美國軍方人士是麥克阿瑟將軍。但是,許多科學家以及一些軍方人士卻反對使用原子彈。因為他們清楚原子彈的威力給平民帶來巨大的傷害以及在爆炸後的輻射給土地的影響。


當然,他們也承認在日本進行登陸戰將帶來巨大的代價。因此,許多科學家和軍方人士建議對日本政府施加巨大政治壓力使其投降。不過這種想法可以說是很幼稚的,因為當時日本已經受到了世界的孤立和進攻,沒有什麼所謂“更大的壓力”。因此軍方人士甚至是美國總統杜魯門本人也贊成對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彈。即使這有巨大的風險。

主張使用與主張不使用的兩種觀點進行了長達十幾天的爭辯,卻仍然沒有結果,但是,因為在戰爭中擁有強大的力量和總統的支援,主張使用原子彈佔了上峰。甚至已經開始著手原子彈轟炸計劃。其實軍方本身也有嚴重的顧慮。特別是運輸問題和投放問題。因為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彈是定點引爆,從未實驗過飛機投放,因此用飛機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計劃就有其不確定性。況且,美國當時只有兩顆僅剩的原子彈,萬一有特別情況發生怎么辦,而美國在幾個月內不可能生產出第二批原子彈。


這時候,卻有一個不知名的下層軍官提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方案。因為在諾曼第登陸前,盟軍在英國沿岸和歐洲大陸沿岸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資訊迷惑戰,使德軍不知道盟軍最後登陸的地點是在諾曼第,沒有重兵部署在諾曼第,因此盟軍在登陸時沒有受到有力抵抗,從而確保了登陸的成功。從1944年中到1945年初,德軍的V—1和V—2導彈曾給倫敦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力損失,盟軍同樣是用資訊迷惑的方法使德軍把倫敦的定位目標偏移了40公里,從而避免了更大的損失。這次兩次成功的資訊戰都運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當然,其中盟軍的間諜人員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這個下層軍官由此想到是否能再次使用資訊迷惑戰來迫使日本投降呢?即用假資訊的方法讓全日本相信美軍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給日本國民以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震撼,造成恐慌,喪失其鬥志,迫使日本政府投降。
這個方案提出時,受到了大量的譏笑和嘲諷。有些人甚至說他是美國軍方內的白癡。但是,當使用與不使用原子彈的爭論沒有結果時,科學家和軍方人士又想到了這個方案。並且經過一系列研究討論和可行性分析,認為這個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因為當時的日本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孤島,與外界聯繫的途徑已經很少,而且日本的通訊已經被美軍完全監聽。各個地區的通訊的損害程度也相當大,可以說,美軍完全有能力控制日本各地間的通訊和消息以及新聞系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美軍已經控制了日本的喉舌而日本只剩下耳朵了。美軍有能力向日本政府和國民發佈大量的虛假恐嚇消息而日本卻難以辨別其真偽,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會認為是真實的消息。


經過充分的探討和論證,大多數科學家接受了這個建議,軍方人士最後也勉強同意這個計劃,但是,軍方與科學家達成的協定是,如果計劃失敗,最後還是會使用原子彈。1945年7月28日,這個前所未有的資訊戰計劃開始制定,被命名為“曼哈頓2”計劃。研究組對“攻擊”的城市進行了相當嚴格的篩選,在六個候選城市(大阪,京都,劄晃,小倉,廣島,長崎)經過反復嚴密的論證、比較,最後選定了兩個城市作為“攻擊”目標,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廣島和長崎,因為廣島和長崎距離東京比較遠,在通訊被基本切斷的情況下資訊來源極少,而且,長崎和廣島實際上已經由於美國的狂轟濫炸而被孤立。把廣島和長崎作為資訊迷惑戰的目標應該是最合適的了。


1945年7月31日,“曼哈頓2”行動全面展開,大量的科學家、技術人員以及大批的先進設備被運往關島和提尼安島。美軍大量的軍艦開始駛向日本海域。其中有很多的裝備大量電子設備的資訊戰軍艦。對於這次行動,美國當然沒有必勝的把握,因此美軍同時在研究原子彈的投放計劃。1945年8月5日,大量的美國軍艦已經在廣島外海域部署完畢。資訊戰即將開始。


1945年8月6日清晨,一架B—29轟炸機在提尼安島起飛,當然,它所攜帶的不是原子彈,而是幾顆美軍的新型炸彈—凝固汽油彈,這種炸彈威力與原子彈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殺傷半徑不到100米,沒有任何輻射。
8月6日早上,這架B—29到達了廣島上空並投下了幾顆凝固汽油彈,凝固汽油彈爆炸後引起了些大火,因為廣島仍有較多的木制建築。但是引起的傷亡不是很嚴重。大概只有不到三百人喪生。飛機上報告了炸彈已經投下炸彈。


隨後“曼哈頓2”行動全面展開。美軍馬上用電子干擾的方法切斷了廣島與外界的無線電聯繫。並偽裝為日本在廣島的機構向日本全國各地發送無線電消息,用日語向日本政府和國民求救,“廣島被一顆巨型炸彈轟炸,威力極大”,同時,美軍在日本的間諜網也開始工作(這些間諜大多數是美籍華人),特別是把資訊傳給日本的幾個特別重要的物理學家,因為這些人會認為這種巨型炸彈是原子彈,只有這些日本科學家真正知道原子彈的威力,從而能向軍方和政府建議投降。可以說“曼哈頓2“行動是比較成功的,在技術上沒有任何漏洞。廣島與東京、大阪以及京都的通訊被中斷,就連廣播也因為美軍的電波干擾而無法接聽。甚至廣島市內的人也不知道廣島“被原子彈轟炸了”。但是由於沒有確實的資料,只有大量的消息,雖然日本人相信廣島被轟炸了,但是只認為是一顆非常大的常規炸彈,知道美軍的假消息“廣島已經被毀滅”通過其控制的資訊網發送到日本各地,日本人才被這一消息驚嚇住了。當然,仍然有很多日本人不相信“廣島被毀滅”的消息,甚至有些距離廣島不遠的地方的人知道這是個假消息,但是他們卻不清楚為什麼他們的政府會發出這樣的消息,他們對此只能無奈。不過令美軍哭笑不得的是,因為他們對日本通信系統的破壞性打擊,日本很多地方,特別是在離大城市較遠的地區卻沒有收到他們發出的消息,因此日本並沒有想象中的“陷於一片混亂”。一些日本的物理學家也對美軍使用“核裂變彈”懷疑,因為他們不相信美國擁有核裂變武器。但是日本最有名的核子物理學家之一西名吉尾卻知道美國已經完全有可能掌握了原子彈,他相信日本已經遭受到美國的原子武器的攻擊,對此他憂心忡忡。



正當“曼哈頓2”行動還在進行時,6日晚,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全世界發佈了令人吃驚的消息,美軍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並向人們介紹了這種最新武器的強大威力,“相當於1.5萬噸TNT”,“廣島已經消失了,”這個消息迅速的傳到世界各地,包括傳到日本以及所佔領的地區。世界一片沸騰,很少人知道這顆“原子彈”是資訊戰的結果。


但是,日本在這時卻沒有顯露出任何將要投降的跡象,這令美國軍方十分惱火,甚至著手準備使用真正的原子彈轟炸日本。這當然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他們認?這是正常現象,應該實行第二步計劃。
1945年8月9日,日本還被一片恐怖籠罩時,又一顆“原子彈”在日本爆炸了——美軍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資訊迷惑,這次更加猛烈,因為長崎已經被美軍的軍艦給完全封鎖了,聯人與人的直接通訊的條件都沒有,美軍又給日本各地傳送資訊“長崎被原子彈轟炸”,“長崎消失了”。日本國民真正的開始陷入混亂局面。


當晚,美國總統杜魯門又向外界宣佈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這次,他向大家展示了更令人吃驚的新聞——在長崎和廣島原子彈爆炸電影資料,當然,實際上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原子彈的電影資料,只是角度不同,另外還有美軍用模型製作的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的電影資料,在黑白電影中很難分辨真假。電影資料被展示後,全世界為之震驚,各大報都在頭版刊登了原子彈爆炸的照片和廣島、長崎被“毀滅”的照片。日本國內已經陷入完全混亂。


同時,幾位原子科學家,包括阿爾瓦雷斯、阿格紐、羅伯特*瑟伯爾等人通過他們的日本朋友給日本政府了一封信,信中詳細的講述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並勸日本政府馬上投降。


1945年8月11日,日本通過第三國向美國政府表示了投降意願,不過是有條件投降。美軍也知道了這場資訊戰實際取得了成功。但是不接受日本的“有條件投降”方案,要求日本馬上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3日,美軍對日本下達了最後通牒,若不馬上投降,將在東京投放原子彈。當然,這顆將是一顆真正的原子彈。
1945年8月14日,日本表示將接受波茨坦公告,即將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這次資訊迷惑戰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勝利了。


三. 結局與尾聲“曼哈頓 2”行動實際上已經取得了成功。但是,這個計劃一直被嚴格的保密。連參加行動的絕大多數軍人也不知道他們行動的全部過程。他們只知道把資訊傳到日本各地,他們也認為美軍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美軍的資訊迷惑甚至迷惑了大多數美軍,實際上是迷惑了全世界。


日本投降以後,美軍完全而且是單獨的佔領了日本,並且控制了日本的新聞和通訊等資訊機構,完全控制了日本官方。日本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廣島和長崎仍然存在,甚至是平安無事。而知道真相的人卻沒法傳送消息,如果那時你是說廣島和長崎平安無事的話,肯定被認為是瘋子。


幾個月後,在美軍的操縱下,日本政府公佈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造成共30萬人死亡。為了防止日本和德國的軍國主義復活,主要是為了威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美國沒有公佈事件真相。美國銷毀了所有“曼哈頓2”計劃資料,從而無法再讓人知道事實和真相。


日本政府也對此有過懷疑,但是因為美國的壓力和自身利益,沒有追究下去。戰後不久,日本政府發現這了“兩顆原子彈”卻有巨大的利用價值,可以掩蓋日本“害人國”的地位,突出其“被害國”的地位,所以日本不願再懷疑那兩顆“原子彈”。現在,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都有紀念活動,紀念從未有過的原子彈爆炸,在兩地還有紀念館,以突出日本在歷史上的“被害”,但是卻從未反省自己對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犯下的罪行。


歷史上就認可了美軍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謊言。

Sunday, February 27, 2011

阿拉伯的民运很专业

这次从埃及开始的阿拉伯民主运动,表面上是无续、混乱的,但如果冷静想一想,后面一定是有个庞大的系统精心地运做和操控着事态的发展。何以见得呢?

有很多迹象:
一、阿拉伯排诉西方世界是尽人皆知的。但自埃及民运开始直到周边大大小小的国家内乱,包括伊朗在内,这些民运分子对于西方媒体是完全开放的,目前为止,只有一起美国记者被当地民众骚扰的记录;另一起记者受伤事件可以归类于人太多,太挤。
没有一个民运分子打出抗美的大旗,看不见常常出现的焚烧美国国旗的事件。就是偶然个别人的个别行动也没见到。让人。。。。有点。。。。意外! 不是么?

二、对于以色列的态度。埃及算是亲以色列的吧(暂时先这样算),利比亚是反以色列的。但不管是亲以还是反以,这些民运分子的活动中却完全看不到任何与“以色列”相关联的元素。让人感觉这些动乱的地区与以色列之间好象南极、北极之间的遥远。其实,实际的距离不过是纽约与华盛顿之间,或是石家庄到北京的距离。

好了,已经很晚了,不罗嗦了。简单总结一下吧:
幕后的“黑手”是谁呢?不管是谁,肯定不是以色列,也不是美国。

如果一个敌人,完全表现的没有任何敌意的时候,意谓着什么呢?留着给读者去解闷儿吧!

晚安


宫牧师
2011年二月廿七日子时

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等到临死之前再悔改受洗好不好?

一、生命在上帝的手中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传道书八章8节)
“无人有权掌管生命”。人在地上的时间掌握在赐人生命的上帝的手中,所以没有人沒人知道自己何時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等到临终之前才悔改”的想法是不确实的,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在临死之前尚有悔改的机会。

二、在基督里的真自由,真喜乐
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八章31-32节)
基督徒在耶稣基督里的成长与体验是宝贵的,只有在一个人真正重生悔改之後才能开始體嘗。盼望“临终前才悔改”的人,永远没有机会经历在地上与主同行、成圣完全的生命成长过程以及在基督里面的真自由和真喜乐。

三、罪中之乐是短暂、苦毒和虚空的
恶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恶如绳索缠绕。(箴言五章22节)
恶人嘴中的过错,是自己的网罗。但义人必脱离患难。……义人不遭灾害;恶人满受祸患!(箴言十二章13,21)
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恶人却被祸患倾倒。(箴言廿四章16节)
整本圣经中无数次告诉我们罪恶的苦果和影响,罪的刑罚并不仅是上帝末日审判才开始,更是在活的日子就已经开始面对罪的咒诅。一个犯罪的人,好象是暂时获得了某种的“好处、快乐”,但伴随而来却是永远的苦痛、战兢、惧怕、逃亡、恶梦…… “罪中之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反将人带入无尽的痛苦与慌乱之中。所以那些仍然希望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去享受“罪中之乐”的人,他们以为可以“在临终之前悔改”,却并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那真正的平安与快乐。这样想的人是将自己放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地位,因为他们不但会失去永生的祝福,也会失去地上的平安!

四、罪恶让人拒绝上帝
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雅各书四章4节)
一个贪爱世界,不愿意放下犯罪的心,不愿意被上帝的圣道和慈爱所约束和带领的人,他就是在一个“与神为敌”的状态中。“与神为敌”的人所过的是没有真理引导的生活;长此以往,他只会在罪中越陷越深。一个有机会跟随主,却放弃了的人,在他走完了犯罪的人生之后,他的心已经被罪所玷污,并且变得越来越钢硬,临死的时候,他还能够悔改么?罪恶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如何能一夕而变呢?
所以那些等着“临终再悔改”的人,他们现在能够放弃神的恩典,怎么保证他们将来不会继续“习惯性”地放弃神的恩典呢?

五、成圣之路并不容易
耶稣多次警告已经悔改的人说
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马太福音廿二章14节)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七章13,14节)
一方面我们知道上帝定会保守重生悔改的基督徒,让他们进入天堂和永恒,但另一方面祂也提醒我们成圣的道路并不容易,基督徒的信心需要精炼才能长大成人。重生、悔改、受洗都不过是信仰之路的开始,是进门,但还要走生命之路,经过考验之后成熟的信心在上帝的眼中极为宝贵(彼得前书一章7节)。刚信主的人,他们的信心是很初期浅显的,甚至会有很多的误解、偏差;只有悔改并进入神的家(教会)与众圣徒一同学习、成长,才会将这些信仰的误解一点点清除,去伪存真。
对于那些打算“临终之前再悔改”的人来说,不只他们失去了在地上经过信心的熬炼成为合神心意之儿女的机会,失去了建立成熟、准确的信仰的时间,同时也带来一个极大的风险,就是那临时的“相信”很可能并不能真正带给他永远的救恩。

六、天国的奖赏
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罗马书二章6,7节)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四章6-8节)
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儿子。(启示录廿一章7节)
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也能从门进城。(启示录廿二章12-14节)
关于天国的奖赏在圣经中也是写了很多很多。我们今天的基督徒过成圣、得胜的生活,乐于事奉上帝、服务教会,这样做绝不应当是出于为了得到奖赏的心态,我们如此行都是因上帝无私舍己的大爱。我们以行动来回应上帝加给我们的慈爱。同时,圣经也明说,只要随着上帝的带领,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上帝、爱世人,就一定会得到永恒伟大的奖赏!我们不求赏赐,上帝却在祂的应许中为我们预备了赏赐。上帝是慈爱的,也更是公平的。爱上帝而不顾一切损失的人与一个从未舍己付代价跟随主的人在天国得到同样的赏赐,如何让人知晓上帝的公义呢?圣经说那些没有付过代价的基督徒,他们在上帝的家中是赤身露体一无所有,仅仅得救。
所以,一个要等着“临终之前才悔改信主”的人,就算如他们所愿的那样得到机会在最后一刻悔改了,在天国中却只能算是仅仅得救的(是靠着耶稣基督流血舍命的恩典),完全不会有奖赏。在天国中做一个赤贫的人,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如果今天你有机会悔改归向基督耶稣,那不只是立时开始享有基督的恩典,更是开始以神的恩典在今世就为永恒的天国做准备。使徒保罗为主辛劳一生,在临终时不只是说“我得救了”,而是宣告说“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结论:恩典成全
……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哥林多后书六章2节)
不要等到未来的某一天才接受主的恩典,现在就是上帝向你施恩的时候。每一个人能够相信上帝,都不是因为学了什么理论,不是因为想通了什么神学疑难,更非因为自己比别人良善,罪人能够悔改都是因上帝的伟大恩典。这伟大的恩典是无价的、是珍贵的,免费的(因无人能够赔付)。但这恩典是有收回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天,但主再来之前,这恩门是会关上的(参罗十一25,太廿五10)。所以不要等待,要凭信心来诚诚实实地接受祂的恩典,你就必开始享有天父儿女所有的平安、喜乐和胜过一切艰难和试探的信心!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传道书十二章1,13,14节)

宫景耀 牧师
根据2011年2月25日团契讨论内容整理
PS:这个问题是由陈弟兄提出,回应答
案的人员包括马弟兄、胡弟兄、尉弟兄、
袁伯伯等肢体同道。特此标注。


欢迎您来参加基督教会的主日崇拜及各项活动
10200 SW 107th Ave., Miami FL 33176
www.ccgc-Miami.org

Thursday, February 24, 2011

卡札菲与穆巴拉特

时局变化的速度超出平常的预期!

政治的地震波尚在涟漪,又伴随着地壳的震动,听说又有什么太阳风潮要来,虽然不是秋天,却诚然是“多事之秋”了。

利比亚也乱起来了,而且直接影响到加油站前的价码牌,着实是又吸引了一回眼球。本来还在等着听穆巴拉特的“下文”呢,却让卡札菲给“抢了戏”。两个相邻的国家,默默无闻地走了将近半个世纪,却一下子都变成了世界的头条新闻。下一个国家是哪一个,拭目以待ing。

卡札菲与穆巴拉特,现在是个好时机将这两位进行一点简单的对比:
(不过需要一点声明,下面的对比完全是本人的一点随想,并未涉及各种相关的数据与资料,那些东西如果有兴趣在互联网上都可以随意找来的。)

相同的地方:
都是以世俗主义思想统治着一个相对广大的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

都是战士,是从军方开始进入政治权力的,并且都曾经叱诧风云;

他们在任的时间也几乎相同。

不同的地方却是更重要的。因为他们之间的不同自然会带来两个国家走向的不同。
穆巴拉特虽出于军人,却是个效忠国家和民族的人,虽然人们可以说他是“独裁者”,但总体而言却更接近西方理解中的强权者。他的下台有一点点象当年凯撒的遇刺,有点悲剧(好象现在用“杯具”这个词了)色彩。

卡札菲的政治哲学是很古典的,是典型的“独裁者”,当他带着那邦敢死队抢下了天下之后,天下自然就是一己的私产,因为是付了血的代价换来的。带着这种“家天下”的心态,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控制自己的国家,维护自己的权力。正如中国古人所讲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天臣子要造反,当然是杀头之罪。在卡札菲的字典里是没有“民主”一词的。天下都是我的,反对我的,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全国的民众都反对我,那就将全国的民众通通消灭,因为国家就是家国,民众都是臣民,是一人之私产。

于是同样面对民众的抗议,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画面。(注意:这两个画面间隔时间不长,应当还是能够回忆的起来的)
一个画面是穆巴拉特不断召集会议,与政党、军方各方的协商,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民众声明自己的立场,实际上是与民众之间进行商业性的讨价还价。而民众不领情,当然这后面确实是有那么“一小搓”群众在后面提供精神动力;最后穆先生暗然退场,能否全身而退还不可知。
穆先生明显地还是“中了民主的毒”,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民主”、“民族”、“国家”这些大局。正如他从政多年所做的一样,为了大局着想,就是知道结果对他如何不利,仍然可以委屈求全。唉,不知道埃及人能否明白过来,特别是看到利比亚的时局之后,能否意识到这种被利用的群众运动真正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后果。

另一个画面,相对简明很多很多,因为无论是卡札菲的儿子还是卡札菲本人,他们出场的时候一定是独角戏,这样比效合乎独裁者的身份。并且在画面中完全没有商量、谈判的可能,好象老子在教训小子一样,情绪激昂,指指点点。虽然听不懂他们的阿拉伯文,但那个态度可以明显地告诉你:老子当年流了那么多血才坐上这个宝座,你们要造反,那就来和老子抢吧,看看你们能不能也流同样的血出来。

于是一边是平静的埃及,听不到什么头条新闻;另一边是利比亚,不单是头条,而且画面都开始要打上马塞克,因为超过了美国R级的镜头审核标准。

同样两个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同样的民主运动,背后同样都是宗教情结和大巴比伦帝国的理想在推动。目前已经是不同的画面。所以值得将这两个国家的当权者进行一些比较。不然会让人混乱。历史对这两个人一定会有不同的评价的。当然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

再回眸西方世界,美国总统今天早上开始指责利比亚的非人道行动,却不敢直接指出卡札菲的独裁者的大名,因为怕美国人成为卡先生的人质。但却仍然没有表示任何对这接连出现的阿拉伯民主运动背后的宗教原因有丝毫的认识。

如果美国能够清楚当今阿拉伯民运背后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十年前抢下美国民用飞机冲向那几个重要的地标建筑的精神动力。那么或许还会有些人能够认真悔改,特别是那些政治家能够回归传统的信仰根源,以寻求上帝对这个国家的保护和祝福。不过目前很遗憾,完全没有看到这样的迹象,反过来在今天早上的新闻中,不只听到了总统先生对利比亚的表态,同时还看到总统以一己之权力强令司法部不再为禁止同性婚姻法案辩护。这个决定将会很快影响全美国的司法标准。

又是个平常的一天,但在世界风起云涌的变化之中,不只是我们手中的地图很快就要换新版,可能当“新版”印出之后就立时成为“旧版”;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图的问题,而是我们会看到一个即将衰落的美帝国,和一个即将兴起的大巴比伦帝国;未来能够有资格与大巴比伦平起平坐,有资格与他谈婚论嫁的,绝不是曾经辉煌的美利坚,而是以梵蒂岗为中心的罗马帝国。于是乎斗转星移,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一切似乎又要重新开始。

而这些也正是圣经中无数处早就清楚预告的“将来”。将来从此不再是未知,但对于不想知者,将来当然永远是未知了。

宫景耀
2011年二月廿四日
草草于迈阿密

文责自负,请勿转载!

Tuesday, February 15, 2011

随笔又一篇:论永恒

月前在周日晚间课堂里,特别讨论了“永恒”的概念,之后觉得需要留下文字,却一直未得机会。

永恒是什么?在英语里面有两个词都译为永恒,一个是eternity, 另一个是everlasting.
虽然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意义也相同,但却有一些不同的着重。Eternity测重于一种状态,而everlasting比较强调时间性的概念。

我们对永恒的理解多是倾向于everlasting的范围,就是以时间为标尺来理解永恒。

永恒做为一种“状态”或是作为一种“时间”有什么不同呢?这之间的区别虽然微小,影响却是极大的。

原则上在汉语中对永生的理解是“长生不老”“无尽无休地时间延续”;所以永恒就成为时间的继续进展,而人存在于时间之中,甚至是与时间共存。所以我们在汉语里面的永生,是进展式的、线性的、延续性的在时间之中的永远。

当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后,我们仍然还在用原有的理解来接纳“信耶稣,得永生”的宣告。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将来在天堂做什么?于是有人回答(仍然在同样的理念之中):唱诗,唱一千年的“哈利路亚”,再唱一千年的“赞美上主”,如此无尽无休。只是这样的解说,反而让人对天堂失去了“胃口”。难道“永生”就是这样的么?

而圣经里面所讲的永生不是以时间为尺度来衡量的永远。永恒不是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本体性的超越了时间的范围,是在一种超时间的状态之中。永恒是一种“态”。从而永生也超出了在时间捆绑之内的延续。永生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跳越和提升。而人类的语言对于这种升华是完全没有办法来描述的;人的想象力也无法揭开永恒的帷幕。

从而派生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复活之后(或是改变之后)的那“不朽坏的身体”。这不朽坏的身体是超时间的身体,同时也是超空间的身体。于是用一个当今的科学理念来处理,就会发现基督耶稣在这里所应许给我们的永生和永活的身体是完全超出了我们人类可能认知的领域。有一个属神的神学家问一个相信基督的科学家“你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之外是否还有一些人类永远不知的元素?”那个科学家竟然不敢回答。因为在此明显看到科学主义与信仰之间的冲突。
科学主义不能放下自我的根源在于,他们相信一种恒常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是留给科学来揭示的(注意,这是一种信念、信仰)。所以在面对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无形之间就带有一种永恒性的眼光来看。但是当神学家考问信仰的时候,科学家发现自己所接受的近乎绝对地真理竟然也仅是在这个相对的物质世界之中的。这种考问是极大的挑战。
所以,当我们想着未来的永生和复活不朽的身体时,是不是仍然停留在如今的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之中呢?而圣经给我们所看到的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和不能用元素周期表来分析的复活身体。

当我们真正晓得了这个超时间、超空间、超宇宙的应许之后,就不能不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主、敬拜祂、事奉祂。

对于永恒态最早进行全面讲述的是奥古斯丁(就我所知)。他以超时空的眼光来认识我们所生活存在的“时间”,并告诉我们在上帝那里永远是现在。耶稣基督,那超时空的上帝第二个位格,从人类的眼中是两千年前死在十字架上,但超越时空的眼睛会看到,祂是“现在”为我而死,祂的宝血是“现在”为我而流。我不是回到两千年前来领受那救恩,而是在永恒的“现在”中正经历和享受着上帝对“现在的我”的救赎。
因为在上帝的眼中,我们的昨天是“现在”,我们的明天是“现在”;我们虽然是在我们时间概念中的“昨天”犯罪、得罪上帝,但在上帝的“时间态”中,“昨天”正以“现在时”展现在上帝的眼中。

用一个例子来讲就好了。有一种动态的摄影(不是电影),在同一张照片中出现人或物体在不同时间里面的动态。如果你会用老式相机,就知道我这里所说的是B门技术。当这张照片出现在你的眼前的时候,你“现在”同时看到了这个对象完整的动态;那个对象、客体的“过去、现在、将来”呈现在你的眼前,你“现在”看到了。那个对象的“过去”是你的“现在”,那个对象的“现在”还是你的“现在”那个对象的“将来”对你来说仍然是“现在”。而上帝看我们的今生,亦好象这样。

所以,不要想象说,末世审判的“时候”,我们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如果“那时”我眼前没有出现任何队列,我一点也不会奇怪。

而进入永恒,就是跳出时间的状态。永生就是活在永恒态里面。

不过到底那个“永恒态”是什么?就要等你我进入永恒之后再去表述了。



宫景耀 牧师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迈阿密

随笔:民主与神权的再思——埃及事件所引发

夜读古藉,要清晰一下已经开始模糊的记忆。

两千四百年前,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那本《理想国》里面讲到四种不同的政治体系。用今天可理解的话说就是贵族荣誉立国、财阀治国、民主制和僭主治国。

这四种形式互动互换;但在柏拉国的心里民主制是最可恶和充满了罪恶和暴力的制度。他可能没有想到,经过两千三百年之后的世界,将“民主”当成神明一样来供奉。

民主之恶来自何方?

贵族或君主以光荣的使命来建立和管理国家和民众;他们如果失去了那神性的光芒,就成了神坛下摔下来的偶像,很快被人民遗忘和践踏。但起码他们在管理国家的时候,尚有一些君临天下,以天下苍为己任的责任感。是一种使命和精神力量让他们成为国家的管理者。

当贵族或君主失式之后,国家的权柄很快就落在了“有钱人”的手中,因为民众希望这些“有钱人”能够为自己提供生活的保证与需求。于是这种以财阀做为实际的掌权者的国家就出现了。人们变得非常的“现实”,谈不上什么永恒、使命与光荣,只要能带来实际的好处就会让他们满足。那些“有钱人”给民众诸多的应许,而民众只要听到这样的应许,就将自己的权力交给“有钱人”,听他们的控制。在此时“道德”只是表面的装饰,骨子里面是“黑猫与白猫”的实用主义。

但是“有钱人”得到权力之后,并不会真的将所应许的那些“好处”实际地交给人民。“有钱人”的军队成为奴役民众的工具,而不是保证公民利益的维护者。于是民主体系出现了。

当我们“现代人”以一种近乎宗教的狂热来崇拜民主的时候,柏拉图却指出民主制是最残酷的制度。原因何在?因为民主制的基础就是“自由”,当民众高举“自由”的大旗的时候,就变成人人做主同时也是无人做主的无政府状态。而进入无政府状态的民众,在实用主义的精神动力下,都在谋求自己的好处。柏拉图在此甚至预见了法国大革命的那种残酷屠杀的画面。

民主制的结果是产生了僭主政体。人民会找一些“代表”出来,来解决眼前的困境。这些所谓的僭主,就是我们今天常讲的“大独裁者”。他们成为独裁者是利用各种非法的机会,比如政变、比如军队的哗变、比如内战等手段抢夺了政权。而当他们强夺政权的时候,往往就是以“自由”“人权”为口号的。所以民主制实际上是为独载者提供了僭越夺权的基础。

柏拉图对民主制的批判在近代被人所诟病,特别是在华人思想界中,多认为柏拉图是被历史所局限,没有看到近代的西方在民主制下的发展。五四运动时的口号“德先生”“赛先生”是一种非常宗教化的信念,所以没有人可以说“民主”的坏话。这种情形无论是在铁幕下还是在海外都是一样的。

我个人以为,柏拉图所大力否定的“民主制”之所以带来西方这几个世纪的兴盛,并不是柏拉图说错了,或是“历史的局限”而是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被考虑进去,那就是统一、永恒的宗教信仰。在柏拉图的时代希腊是找不出一种独一、排他、恒常并且可以让人为之生、为之死的信仰。

而西方民主制为代表的美国,其民主体系是建立在庞大的以基督教信仰为生存准责的民众基础上的。只是因为在美国的基督教会从历史之初就尽量从政治行动中脱身而出,并且在美国所流行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种近乎“平民化”的信仰。所以让观看西方世界的东方人经过了三四代之后仍然没有发现这种近乎完美的民主体系的内在支撑究竟是什么。于是我们好象一个拙劣的临摹者,只学习了西方民主的皮毛,却总是找不到那种内在的神韵。当然这并不应当责怪我们东方人,就是西方人自己在经过了十几代人的应用之后,也常常会忘本忘宗。而西方人的这种群体性的遗忘,才是他们在面对埃及的动荡茫然无措的根本原因。没有信仰为支撑的民主,就是柏拉图所讲的那种最低劣的、最有破坏性的政治制度。

再补上一个小例子就可说明,这个例子曾经被一位令人尊重的牧师引用过,我是从他那里听来的:
在街上三个人在打一个人,大家看着这是不正义的事,于是人民起来了,伸张正义,解救了那个被打的人。而那三个人被一群人打。打到最后跑了两个,打人的也累了,走了不少。最后看到的是:三个人在街上打一个。

当人人都在说追求正义、追求最大的善的时候,那个终极性的又是普遍性的标准在哪里?这就是民主制根本的问题。

埃及动荡的前前后后,最为尴尬的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家。因为美国的政治家已经渐渐放弃了那个永恒不变的信仰原则。所以他们只相信“人民做主”,只能“尊重人民的选择”。这种民主体系下的政客绝不会说出任何与“民主”之声相左的声音。正好象是以民主之矛攻击民主之盾一样,他们将自己放在一个无法跳越的怪圈之中。(这一点上,小布什是有勇气的,历史对他会有客观的评说。)

以我个人的理解,民主的成功本质上是信仰的成功。这个原则在二百年间的美国以及在今天的埃及是一样的。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从总统到民众都有同样的信念,那种基于信仰的宗教性信念“人人被造而平等”(请我们华人同胞注意,原词所讲的并不是“人人生而平等”,我们的翻译都要刻意删除任何与“宗教”相关的东西,是因为不懂还是因为刻意的回避就不知道了)。在这种宗教为内核的支撑下,才会有美国这两百年的民主制度。虽然一些财阀不断地想要篡夺实际的权力,但总统与财阀之间的权力之争却是各有千秋的。(可以说几位总统被暗杀的根源都与这样的斗争有关联。)

再说埃及的民主,为什么这次能够这么成功地将总统(注意是“民选总统”)赶下台呢?是不是因为埃及人的民主水平提高了?是不是有什么国家在后面给反对派撑腰了?如果仔细分析,其实还是一次“信仰”的胜利,骨子里并不是民主的胜利。这次令埃及民主成功的“信仰”动力不是西方的基督教,而是中东的伊斯兰教。在这种宗教的力量之下,民众可以不顾生死,在同样的信仰之下,军队可以抗命不尊。同一的、排他的、恒久的信仰是这次“颠覆政权”能够成功的根本。(穆先生未来的走向已经比较清楚了,虽然他当政的时候,是个热爱国家和人民,并且懂得顾全大局,给埃及带来了一段相对不错的年景;但做为群体僭主式民主运动的失败者,未来被清算是肯定的,落井下石、倒脏水的事顺手就可以办了。会不会象俄国最后一任沙皇或是罗马尼亚的小齐一样性命不保,那就要看他心中的伊斯兰兄弟们是不是把他当成兄弟了。)

美国人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已经对宗教麻木了,或者说被“民主宗教”所麻木。在穆巴拉克下台之后,美国的媒体所表现的那种“自由”,那种对埃及“民主”的支持,让人看了想笑!如果你是美国人到是应当哭泣,但我不是!所以我发笑。

当美国立国之根本的基督教从美国的民主体系中渐渐退出的时候,你会看见一个以“民主”为大旗的伊斯兰帝国的兴起。而埃及人民会自豪地宣布,他们在建设的是一个以安拉为精神元首的国家。但遗憾的是,这个时代不会出现萨拉丁那样的荣耀君主,所以未来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格局。对这个新格局,那些“民主宗教”的崇拜者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而且也没有太多时间给他们去接受和适应。

当西方无所适从的时候,那些掌控西方财产的犹太人将推动各种力量来保护以色列国的利益。这将成为以“民主制”而自豪却背离上帝的西方国家衰落的时候。此时此刻,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将展现他们的辉煌,成为可以与伊斯兰帝国平起平坐的欧洲帝国。以色列在两个大帝国(就是罗马与巴比伦)之中奋斗抗争之时,号角之声将要响起……..

于是我们将要告别民主制,不再有僭主,也没有财阀来统治;那真正的贵族、永恒的君主将成就祂曾经应许过的一切!


宫景耀 牧师
2011年二月十五日,迈阿密

PS: 此文之思想早在廿多年前,就是我初始传道之日已经成形,今因埃及事变方得以草草舒展成文。不尽理想之处,欢迎指证。文责自负,请勿转载!

Monday, January 31, 2011

埃及2011,新时代?

他必伸手攻击列国;埃及地也不得脱离。 (但以理书十一章43节)

末期何时才到?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在廿一世纪刚刚走过十分之一的时候,民众群体性对“末世”的关切超呼寻常。虽然每个世纪中都多少会出现一些“热心”的群体,但这种全球性的、超族群的对末世的关切是千年来未有的。

但末世到底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却成了各说各辞的事情。很多人从不同的文献和传统中找寻答案,于是推出了一系列的“根据”从玛雅文化到印度、再到中国的古籍,但唯一不认真研究的却是上帝自己留下来的信息。请特别注意,那些人们热忠的古籍根本就没有自称过是永生的造物主留下的信息!

我们不去妄测末日的时间,因为那是不合上帝心意的,那是上帝自己已经隐藏的;但我们却可以透过圣经知道一些将要出现的事情,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世界时局的变化来感受时代的变化。

在末日来临之前有很多事件根据预言是一定要发生的,比如以色列重新建国,当然这个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旧闻了,还有就是将要在耶路撒冷重建起耶和华的圣殿,这件事还没有发生。在这些之外还有什么呢?还有很多很多,圣经交待了不少的细节,有时只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人问,那埃及是在扮演什么角色呢?圣经有没有提到末世时代埃及将要发生什么?
有的,圣经有很清楚的描述。在但以理书十一章讲到末世期间中东地区的政治走向和变化。根据上下文理可以知道,埃及将成为某一个王的占领地,这个王不一定是个具体的人,而是指一种信仰和政治理念。
根据这段的记载,那么如果埃及重新成为一个神权统治的国家将成为末世事件中的一个标志,这个“神权统治”是指以宗教立场的极权统治。这种统治模式在当年伊朗的霍梅尼时代是个典型,而阿富汉的塔利班、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激进组织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

如何看待这几个月埃及的动荡呢?
我们没有答案,但是如果允许我们多少进行一点点的猜想,那么这个动荡后面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可能是不简单的。当然如果埃及的现政府经过动荡之后保存下来了,我们的猜想就需要延后,而不是将之定位在2011年。
与现政府对抗的核心力量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这个机构是属于穆斯林极端主义者;他们现在推出一个“西化的”什么博士出来,但如果他们赶走了穆巴拉克之后,是否还能这样向西方示好,并建立一个“世俗化”的政府么?我心中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次抗议活动后面有很强的宗教情节,也正是这种浓厚的宗教情节才是政府军不向示威群众开枪的原因,因为在同一宗教之下大家都是兄弟。军方的无力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支持穆斯林兄弟会,反而可以猜想的成为宗教极权的重要军事支持。

当西方的民主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并没有带给埃及民众任何实际的利益的时候,埃及以及其他中东国家都开始放弃民主而回到宗教极权的传统模式去了。这是圣经预言特别预告过的。

那么容我再进一步猜想一下,如果埃及成为宗教极权国家,代表着什么?
好象多米若骨牌一样,我们会看到一个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就变革而成的中东新格局。

埃及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停火签约,并承认以色列是独立的国家。因此当年的埃及总统撒达特被军人当着世界媒体的面屠杀了。而穆巴拉特从政这三十多年间也不断遭到暗杀,但他却一直为中东和平进行努力,许多次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重要谈判都是在穆巴拉特的招待之下进行的。他虽然也是穆斯林,但在执政与外交方面并不是那么激进,所以被激进的穆斯林视为敌人。

如果这样的政权倒台了,换上激进的穆斯林当政,首先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相对稳定的格式将被打破,然后是重新洗牌,这个过程中可能将会有一系列的军事冲突,甚至大规模的战争也是可能的。战争最后将有从欧陆来的一位领袖在双方中斡旋,于是将有一份最后的“和平条约”被签定,此时就知道但以理所说的那第七十个七已经开始了。

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但九27)

目前时间到了没有,不确定,但圣经是这样已经讲过的了。所以我们只有静观时局了。将这些猜想留下来(不敢说是预言),立此为记。

总而言之,主再来的日子是近了,有多近?有心人自然知道。

宫景耀
主后2011年元月31日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炒饭]-超女不会上春晚

2011年1月11日
忙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查查邮件了。一则新闻跳出来,说是央视特别通告不会请“超女”上春晚。于是就又想起五年前写过的博文,到51wish.org上面一找,发现还在那里。就直接转到这边来了,人赖了,没有力量再那么着长篇大论了,就全当给大家炒碗冷饭好了。

超级女声的回想
作者[Daniel] 发表于[2006-10-11 5:45:00]
超级女声的回想

2006年的超级女声结束了,尚雯婕终于成了瞩目的新星,五百多万票的人气让她成为今年的超女冠军。第二名谭维维的得票也四百多万,与尚雯婕相差四十多万票。

仅九月29日一个晚上,观看和参与超女投票的人数远远超过往年,因为去年李雨春的最后得票才只有三百万。湖南卫视和中国的电信是大赚了一笔。

超女结束一周了,在网上对她们的评论并没有降温,不论是赞还是否,大家的关注热点是明显的,与央视的相关海选节目相比,超女更加能够牵动民众的心。

而超女比赛后面有什么特别的时代意义呢?
我认为,超女是在为中国人扫民主盲。虽然中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老百姓对“民主”到底是什么,还是几乎是完全无知的。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他们从来不会关注“民主”的理念,而城市人口对选举有所关注的也是少而又少,这还要看各地的街道是不是宣传到位。
问一问经过开国、文革、开放、改革的一代人,他们对“民主”是不是有充足的认识呢?回答还是否定的,特别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民主”概念已经越发淡漠了。问问身边的人,有谁还关心今年的人大代表要选什么人么?那个人是什么样的背景?有什么特长?他可能带来的政策或民间福利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那些宣传民选的人都不一定能说出来。还有谁能回忆起自己上一次投票选举是什么时候呢?虽然选举权是每个公民的权力!!

对下一代带说,他们头脑中更是不可能有什么“民主”概念。七十年代的人看九十年代的孩子,觉得他们自我中心、娇生惯养没有刻苦的精神等等,但我们自己是否还能体会一百年前举着“德先生”“赛先生”的标牌上街的学生们的心态么?我们对于“德先生”的陌生,又如何影响下一代人呢?

这时出现的超女选秀节目,完全是一个特定时代中特别的历史事件。台上那些参赛者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发一个短信、打一电话就可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看到激情时,每个观众都有参与的渴望。如果不是观众这样的激情,在娱乐界和媒体圈中没有什么背景的尚雯婕也不可能最后胜过大有来头的谭维维。尚雯婕从进十的时候以歌声打动了听众,又加上评委一度对她的打压,反而让很多被打动的听众参与到投票中去,结果八进六、六进四都是一路顺利。无论后面有没有黑幕,但场外的支持是今年尚雯婕成功的关健。

其实与很多暗箱操作的“选举”相比,超女大赛是在中国最公开、最透明的比赛,任何一丝一毫的问题都马上可以在网络和各大媒体中“披露”出来,所以就是真想做“黑幕”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单从“作票”这样的事情来说,入围赛、地区赛有作票的可能(听说有“作票”的最后竟然倾家荡产了),但到了全国总决赛时,就不是那个财团有能力、有必要去作那么大的数字了。当然个别省份利用国家媒体为人拉票的事情也是实情,可是拉票不等于“作票”。所以超女大赛还是一个比较公正的大赛,特别在中国可以说是最透明、公正的娱乐竞技比赛了,就是主办方都不能确知最后的结果,这与那些早就已经“内定名次”的比赛相比,可以用“干净”二字来形容了。

五百万票意味着什么?加上第二名的四百多万,再加上刘力杨和艾梦盟的票,仅仅29日一个晚上的投票已经达到一千多万,平均每一百个中国人就有一票,这样的比例和真实性说明了什么?不看其后面的经济利益,单单这股热情就是个值得注意的事情了。如果这样的热情参与从娱乐界转向政坛又将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这样的场面我此前只看到过两次,一次是台湾选举,当时我正在加州,当地的华人电视台是全天跟踪报导,连战没能胜出后,很多台湾民众在广场上要求政府验票,场面热烈;因为当年选举的黑幕一直没有好好的向民众交待,才会有现在这几天的“倒扁”民众活动。看着电视的画面,第一次感受到当地民众对选举的热切与积极性。对了,当时很多在加州华人教会中的普通台湾人(包括牧师)竟然特别情假,从美国飞回到台湾去参加投票。可知他们对参政议政的热情。

第二次就是小布什和克里的总统竞选,身在美国更是可以处处感到选举期间的气氛,从车子后的贴纸,住宅的围墙,任何私人的空间都表示出主人的立场;电视里面也不断有各种的新闻,以及小布什和克里接二连三的辩论等等。那时我又一次看到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在美国“骂总统”是最爱国的表现!这可能是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理解的表达方式。美国是个“政教分离”的国家,所以在大选期间牧师在讲台上也没有公开支持某个候选人的言论,但在私下里面,在祷告会上却明显地可以看到他们并非对大选充耳不闻;最后的选举结果出来以后,甚至有专家评论说:布什的连任是美国基督教的一次胜利。

第三次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就是这次的超女大赛了。前两年的超女大赛时我都不在国内,就算在国内家中也没有电视,根本不会关注到娱乐界的“超女大赛”。第一次听说超女还是因为一部贺岁电影《春田花花同学会》,在那里知道了周笔畅。但对超女还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直到今年九月初,无意中看到了“复活赛”,此后就渐渐越发关注起来了。“进十强”的比赛中竟被尚雯婕的歌声打动(她翻唱莫文蔚的《爱》);还有已经记不住名字的淘汰选手走下舞台时的场面更是牵动了每个观众的心。湖南卫视真的是赚到了收视率、广告费还有很多人的眼泪。

(作者补充:现在已经是2011年,这五年来又经历和观看了多次不同的选举活动,超过三次以上了。只是不能一一再添加进去了)

但是从深层次再看超女,应当引发更深的思考。超女是平民选秀,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一夜间成为身价百万的娱乐明星,这样的事情过去是不可能有的。就是电视剧里面所歌颂的那些如刘傭、韦小保之类平民化的英雄人物,也是需要先有皇帝特别的恩护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平民百姓以一己之力、个人的才华,在广大的民众的欣赏与推举之下登上常人梦想的高峰,在传统文化中是不可能的“幻梦”(科举之梦就是类似这样的,但还是需要皇帝的钦点)。这也正是“超女”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完全冲突的现象。是完全“西化”的民主形式的展现。

我想这也之所以没有一位超女能够走进央视“春晚”的原因(这绝对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超女”的存在与大一统的“媒体皇帝”相冲突,是直接挑战了传统的行业保护和权力集中,归根到底,大权在握的人,还是不能脱去封建小农作坊中积淀出的古老意识。相比而言,同时期郭德刚先生对央视特权的对抗还是采用古典英雄主义的方法,这与他所受的国粹训练不无关系。

无论如何,“超女”的存在是一件新事,超女的观众年龄平均都是三十以下的年青人,这些年青人在十六七年前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朋友,他们对历史对国家的感情是根本无法与五六十岁上山下乡回来的那几代人相比的。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中国的政治领袖将要从他们中间产生,未来的政治哲学将是什么样的呢?“超女”给他们提供了冰冷的课本所不能提供人生经历,为下一代人填补了“民主”理念的空白。

希望这样的“民主”扫盲还能够不被干扰地继续下去!



做为芝麻的,

Daniel
Oct 11, 2006



个人观点,请勿转用,文责自负,与本站无关。
--------------------------------------------------------

原文地址:http://www.51wish.org/user1/Daniel/archives/2006/475.html

Saturday, January 8, 2011

学习微笑

元月八日,2011年,周六

周末,迈阿密又恢复了炎热的常态。

早上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内容是讲到笑的好处,从生理、心理诸多角度分析各种笑的益处。从心理感激这位分享的朋友,是啊,人谁不希望是平安和喜乐的呢?

不过我却没有能找到预期的笑,或许因为自己已经变得“铁石心肠”了吧。

许多年前坐在亚特兰大的一位朋友的小庄园里面谈天说地,其中就提到过一件令这对美国夫妇希奇的事情:他们身边有很多犹太人的朋友,私交甚密,也从未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唯有在大家合影留照之时,在面对镜头的那一瞬间,所有脸上的欢笑即刻消逝。所以他们的影集里面永远找不到一张他们微笑的照片。而且年纪越长的犹太人,他们照片上的形象就越发严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肃穆。我的朋友的不解却留给我一份对犹太群体的特别感受。

文艺复兴时的大师米开朗基罗,象许多其他的大师一样,将自己的形象放在他的作品之中。但在他笔下的自我形象,却找不到达芬奇作品中的那种神秘的微笑(近代有人甚至认为蒙那丽沙是达芬奇的另一种自画像)。
在西斯庭天顶上的壁画中,你可以在“耶利米”的形象中看到米开朗基罗自己,是一个手托着下巴,表情严肃、甚至悲伤的沉思老人。
米开朗基罗临死之前最后的作品(有人认为他尚未完成)是另一个版本的“哀悼基督”,不是那座著名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雕像(那是他中年时的作品,里面充满了宁静的美)。在他最后的作品中,他将自己隐藏在修士的长袍之中,表情是深沉和厚重。
他一生的作品中很难见到大笑的形象,甚至微笑都很难找到。摩西、大卫、夜、昼、奴隶等等。而这些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代表。虽然名为“复兴”,但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决不是希腊与罗马的重演,而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时代。

回想自己接触过的朋友们,有些面孔总是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那一份的苍桑,是无法用言辞来诉说的。
有一位老人家,从小与寡居的母亲一起照顾家庭,十几岁就去工作,将自己五个弟弟带大;平生经历的无数生生死死的危险,后来又半工半读出国留学,成为牧师和博士,到今天虽然已经退休仍然不断地写作出版,供应华人教会的需要。他每次布道都以微笑开始,但回顾和他在一起的影集,却是同样的肃穆。

另一位是在加州教会的老人,生于波兰的德裔。二战时做农夫的父亲,只是因为是成年男子,就无顾从家中托出去当场枪毙;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一路从波兰逃到德国,再从德国先后逃到美国。当年他坐船到纽约入境的时候一句英文都不会讲。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全家后来到了洛彬矶,他在sers工作,退休。他和他的哥哥以及其他几位长老开始了我们所去的那个教会。
每次想到他总是充满一种厚重的情感。不过与众不同的是,平日里他是少言寡语的老人,可以看到那一脸的苍桑是自幼而来的苦痛一点一点刻上去的;但是每次合影的时候,总是会留下优美的微笑,那种微笑是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喜乐,可以医治许多的伤痛。

再回想历世历代的人们所绘制的耶稣形象,从古时的圣像,到中世纪的绘画,直到近代。最后只在美国人当代的作品中才发现开怀大笑的耶稣。这一点或许也可以再次好好的反思一下。因为神学的问题,也就是信仰的问题,总是无处不在的。

当年曾经流行过一段尼采,所以那时看了很多他的奇谈怪论;不过有一段却仍然记得,那就是他用日神与酒神来诠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欢笑与悲伤之间的摆动。不过因此让我更深地体会了另一位大师的心境,所以在加州的时候为了这份心境还曾特地在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缅怀了一番。这几天因为搬家劳累,无法入睡,就常坐在楼下静静地看卓别林默片时代的小品,一来以为不会打扰家人,一来认为不需要太多思考。不过如果你看卓别林的电影只会大笑的话,那是因为是他让你笑;但如果看他的电影让你流泪伤感的话,是因为你读懂了他的心灵。暗夜中,带着泪水看着那一帧一帧黑白的画面跳动而过,虽然没有打扰家人,但思绪却一刻未能止息。

不小心又说了这么多,一封邮件将我的思绪带得好远。

是啊,谁不喜欢欢笑呢?但欢笑后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只是为了笑而笑么?或是为了更康健一些让自己笑一下呢?心理学家说,如果不开心,强迫自己笑一笑,就会带来心灵的变化。但是表面的笑与心灵深处的情感,特别是长年所积淀的那份灵质之间有没有达成纯一的醇境呢?

学习微笑,是理想,不过,有时感觉。。。真的。。。好难!

楼下礼拜堂中的钢琴声早已经响起了。不要让年轻人太多的等候。所以暂时收笔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