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0, 2017

宗教改革五百年,个人的反思和学习纲要


 2017-10-12 宫景耀 牧师 
一、一千五百年教会历史的鸟瞰;
    教父传统、大公会议、信经与经典。奥古斯丁与保罗。教义与教会。东西方教会的分裂;拉丁教会精心购筑的制度体系约束了欧洲君主的权力,同时也成为必须面对的政治力量(而不是纯宗教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酝酿,从胡司到伊拉斯母;
    人文主义对经典的回归,“人文主义”的概念?是指一套思考研究的方法(论),或是一种信仰理念处处以人的思考为上?今天我们的问题是将当初的“人文主义”误解为“人本主义”。而实际上“人文主义”这个称呼是几百年后(十九世纪)被人加上去的。
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也是让我们混乱了“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概念的原因之一。
伊拉斯母。更正教基督徒很少会注意他,但真正撼动中世纪千年建筑的人物却是他;没有伊拉斯母在学理界的铺垫,1517年马丁路德的出现最多是引起德国一地的百姓动乱而己,因为没有学术界的支撑就无法深入到信仰、理性和神学的变革层面。今天我们许多华人基督徒的观念中仍然还保留着伊拉斯母的影响,凡举一例即可:“只有学好圣经原文,研究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才能得到对圣经最准确的理解和诠释”,这个预设本是来自伊拉斯母。(为了这个预设,让我在神学院里掉了不少头发,地区支援中央。)
中国的活字印刷进入欧洲,商业印刷厂开始积极运营;不可忽视商业活动对欧洲文明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类比的,因为中国的商人从起初就被皇权压制(吕不韦之死为例)所以商贾从未正式影响过中国政治历史。而欧洲的商人却完全不同,他们可以去开发新大陆,可以自动进行各种探险尝试,而爆发户很快就进入贵族阶层,进而会成为皇亲直接参与政治历史进程。代表性的是“美第奇家族”从商贾开始几代人中从教皇到王后。总之,因为商人特别的嗅觉,很快就将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术变成了摇钱树。
教会事工与商业活动的并轨,中世纪多次大规模的瘟疫引出“炼狱”的传说。约翰提锁,高级销售人员,替教皇卖“赎罪券”。德国的资源稀少,如今又要被“赎罪券”将资金吸到意大利去,从经济利益到民族情感,都为路德的出现预备了空间。

三、马丁路德与1517;
    普通的神学教授,虔诚克己的修士,心灵敏感的年青人。做为修士的路德一度活在对灭亡的恐怖之中,为了得到永生他时时查验自己的心灵,克苦己身,乃至影响了自己的健康;而他向自己的导师不断地告解认罪,以至于导师劝他“去真正地犯罪,然后再来告解吧”。经过这样的挣扎之后,“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上帝之言才对他有如此伟大深刻的改变。(我们当今的问题是,太快就决志了,所以来得快去的也快)
    1517年十月三十一日,粘上布告栏的学术讨论话题,相当于今天大学教授在科系内部发的一份研究课题。不起眼的行动,成了宗教改革的标始记年。有一副油画,画着路德在夜里神色紧张地将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门上;画的不错,但与历史不符,因为实际上路德并不需要紧张,而教堂大门相当于今天的广告板,路德帖的时候也许还需要随手撕下一些旧的内容给自己的九十五条找到充足的地方。而且,不是钉上的,是粘上的。
    因为印刷厂的生意人将路德所贴之拉丁文版的《九十五条》翻译成德文并全国发行。路德一夜之间由一个无名的教授,成了全国人讨论的明星人物。但这时的路德自己仍然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没有计划过什么,更没有想要改变什么。印刷商人更多的热情是将吸引眼球的内容变成收入,所以他们将九十五条印出来基本上与信仰无关,全属当时热门之商业活动。1517的变革影响之大之广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意外(全然是冥冥之中上帝的做为。于是,事就这样成了)。

四、边做边学的路德,1517之后;
    许多路德引出的更正教思想真正成形明朗其实都是在1517之后;随着各方讨论和论战,渐渐清楚的。加上路德多次身陷生命危险中,所以是英雄造实事还是实事造英雄,在路德的生平中很难划清。
    约翰厄克,是个很重要的对手,他比路德年长,而且同样的学术水准,并且在“辩论技巧”上远远超过路德。厄克最成功打败路德的地方就是一步一步将路德引到胡司的观点,而胡司在一百年前就是因为挑战教皇的权柄被划为异端火型而死;而路德之前并未认真了解过胡司的言论。厄克给路德挖了一个可以送命的坑,路德跳了进去。
路德的转变在1520的三篇文章中得到确认。致德国贵族书、教会被虏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这套“老三篇”是了解更正教改革的重要文献,分别针对社会、教会和个人。所以“基督徒的自由”仍可做为基督徒当今的灵修辅导和信仰基础书,不过时的。
    路德其他的工作还有很多,重要的是翻译圣经、婚姻、与慈运理在圣餐问题上的讨论。最后瘦弱的墨兰顿系统化和发扬了路德的成就。期间有几份重要的《信条》,今天很少有人再看了,不过信条一般来说都比较生涩。

五、慈运理;
    瑞士法语圈的改教家,他的思想更多被华人教会所采纳,虽然很少人知道他。许多自称是路德、加尔文主义的人如果回到五百年前,人们一定会将他们归划到慈运理的队伍。与路德在圣餐问题上的争辩,最后不欢而撒(只有这一条与路德不同,其他十五条几十个分目都是一致的)。Hoc est corpus meum
    做为战士,死于沙场,想起一句话来“我们都太年轻了”(卡拉)。
    对于慈运理的死,路德的回应说这是上帝的惩罚。路德一直是个口无遮拦的人,对比他骂教皇和教士们的话来说,这算是客气的。

六、极端改革运动
    慈运理死后,跟随他的人群一部分转向了加尔文,一部分成了极端分离主义,造成了许多混乱、战争和流血。其中闵斯特的情况可以与后来中国的太平天国有得一比,历史总是会在不同时空中重复出现几乎相同的事件。
    极端改革运动的根源何在?我的理解是问题正是出在”唯独圣经“这句路德提出的信仰口号。慈运理和路德反对教权,从反对圣礼主持特权到圣经的解释权,人民可以自行理解所读的圣经。没有历史、教义与教会做为信仰的支持,个体读经之后的”领悟“很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个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重洗派”,他们不过是重演了奥古斯丁时期的多纳徒派的观点。所以了解教会历史的改教家没有同情“重洗派”的,这也是今天历史学者诟病路德和加尔文的地方之一。

七、加尔文
    巴黎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因为宗教迫害与其他基督徒逃出法国,受法勒热之邀而留在日内瓦。一生在写一本书《基督教要义》这本书是他所有注释书的指阅读指导。因为读圣经没有大公教会的规章,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异端。
    问题:人们圣化或丑化加尔文,而加尔文本人只是一位温和的书生,他一生所关心的只是基督的教会。圣化他的人将他视为当今民主之父,丑化他的说他是杀害异己的专制者。
    当那位反对三位一体的医生被烧死在日内瓦的时候,加尔文在日内瓦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的权力,做为旅居日内瓦的客人,也曾被判决烧死异端份子的市政府驱逐过。就好象在美国的华人,许多并不是美国公民,美国选什么总统、州长,变更什么法律都不可能有什么参与和决策。税还是要交的!
相对而言慈运理没有留下太多系统的教导(死的太早),而路德一直是在风口浪尖,虽然著作等身但许多是对应、迎战各种挑战问题而写,每篇作品几乎都可以对应路德的生平。但加尔文完全不同于前面两位,人们几乎找不足加尔文这个人的生平,他的作品(充满着人文主义的诠释风格)是细密严整地在大公教义和圣经本文之间编织出来的巨幅画面。而且他自己又不断精益求精地进行修整。《基督教要义》一书整体的结构完全是根据《使徒信经》来搭建的,(廿世纪的巴特在写《教会教义学》的时候还是延承这种大公信仰式的结构)人们几乎不能将加尔文列于哲学家的队伍,因为他一生的工作就是全面介绍古老的圣经信仰和大公教义,他是、只是一位神学家,而他自己只是关切着基督的教会,唯一想做好的就是一位牧养教会的牧师。
马丁路德、慈运理、加尔文,这三位大师是宗教改革历史必须要提到的。马丁路德和慈运理是“破”,加尔文是“立”;经过这三个人,中世纪拉丁世界就被彻底颠覆了。但他们的信仰和影响力演变成地域(城邦、国家)性的精神基础却仍然要经过许多年月。

八、法国
    加尔文在日内瓦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工作就是创办了日内瓦大学,专门培训传道人的。其实今天许多有名无名的大学早先大多也都是出于同样的目标创立起来的。
    日内瓦大学的留学生几乎都是来自法国,毕业后回到法国去传道,因为后来法国的大迫害,许多得到日内瓦大学文凭的都死在了法国,断头台还不普及,所以吊死的居多,日内瓦大学的文凭又被称为“上吊文凭”。
    1572年八月,圣巴多罗卖日大屠杀,开始了宗教杀戮,民众运动的先河,法国从此失去了基督教化的可能,先是国王鼓动人民杀基督徒,然后是贵族鼓动人民杀神父,然后人民自发起来杀贵族和皇帝,然后就是人民互相残杀。这就是五百年的法国历史,而法国是民国时很多青年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去流学的地方。流法和留美的回到中国之后带给我们又是不同的历史。这都是另题。
  总之,法国从皇帝到百姓集体做了拒绝更正教的决定,从此基督徒不再停留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来完成他们的信仰诉求,于是更正教信仰就进入国际化的阶段,从英国到荷兰再到新大陆一路走到今天的非洲、亚洲。许多神学生甚至已经不知道加尔文是个法国人。

九、英国之亨利八世
    亨利第八是个学者型国王,他的神学基础相当之好,这也是后来他能够在与教皇对峙时另某出路的原因。不过大家都知道,他与教皇决裂是为了离婚。而对于英国民众而言,几乎在生活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同样的教堂,同样的神父,同样的礼仪。
    亨利八世离婚的原因是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继承来之不易的王位,那时欧洲还没女人做国王的先例,虽然垂帘听政的事常有。而且如果王位传给女儿,她未来的丈夫就可能会最终得到英国的王权(这也是他的女儿伊利莎白女王一生未婚的原因)。总之,他和教皇闹翻了(英国脱欧一次),离婚再娶,又再生了好几个女儿,最后终于有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六世,终于可以承继享利的王位,可惜的是这位九岁登基的小国王只活了不到十六岁。最后英国的王座还是交给了享利的女儿们。

十、血腥马利到伊利莎白,KJV
    大女儿叫马利亚,她的妈妈就是被离婚的那位;童年的阴影,成年后的生杀大权。她登基之后,首先是让英国回归欧洲的天主教,然后将当年支持享利八世离婚的所有相关人士,就是脱欧的统统拉出来杀死,而天主教徒相信火型是可以同时消灭异端精神的,所以她曾一次烧死三百多人,这些人当然都是更正教徒,包括英国大主教。约翰福克斯后来写了本著名的《殉道士》一书,从使徒时代为主殉道的一直写到马利亚统治时期,因为这本书她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历史称号--“血腥马利”。(我在美国旅行时也常听到空乘人员问“要不要血腥马利?”后来才知道与英国历史无关,是番茄汁饮料,味道还不错。可惜现在飞机上不免费提供饮料了。)
    血腥马利努力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影响,可是执政时间只有四年,临死前将王位交给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伊利莎白。伊利莎白在位四十多年,政权的稳定给英国更正教足够的时间建立信仰和神学的根基。在伊利莎白执政期间最大的威胁来自西班牙和法国;西班牙的国王腓利是她的姐夫,一直希望继续掌控英国,而伊利莎白的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令西班牙的势力从此渐渐衰落。问题在于,西班牙和法国都是天主教国家,后来许多耶稣会的修士潜入英国传教,被抓、被杀的远远超过当初“血腥马利”的人数,但历史却没有称“血腥伊利莎白”,因为那些被杀的天主教宣教士受西班牙和法国的支持,处死他们的原因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间谍罪”。
    伊利莎白临死之前将王权交给詹姆斯一世,他是个在天主教和更正教中间摇摆不定的人物,但表面上还是继续伊利莎白留下的更正教信仰。詹姆斯最大的贡献是调动当时英国最好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出版了至今流行的KJV钦定本英文圣经,使英语世界的更正教信仰有了重要的经典支撑。詹姆斯一世关心的是教会如何服从政权,引起许多更正教信徒的不满,这种紧张关系引发了第一批逃亡,1608年这些不满詹姆斯的分离主义者到了荷兰,过了十几年又辗转来到美洲新大陆。这些人就是清教徒,他们1620年到美洲的小船叫“五月花”。
十一、克伦威尔、五月花,宗教改革欧陆的挣扎引来新大陆的全新规划
   詹姆斯表面上的更正教信仰,私下里又与天主教相通,他的太太来自丹麦的安妮公主私下成为天主教徒,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儿子查理一世对教会的态度更是充满变数。加上西班牙、法国的影响,成为第一位以国王名义被砍头的人。砍他的正是清教徒中的政治、军事领袖,叫克伦威尔。克伦威尔死了以后被人鞭尸斩首。凡此种种,英语世界的更正教改革彻底在英国和新大陆建立了根基。
  宗教改革到约翰亚当斯做总统的时候已经在各种领域开出了鲜花。

十二、教皇与耶稣会
    在天主教内部如何回应宗教改革的呢?
    首先是教皇个人的态度,当然是不接受初期不断要求的内部改革的呼声。
    耶稣会的兴起是天主教回应更正教最大的势力。罗耀拉做为军人,建立了军事化管理的修会,并努力为教皇征讨失地。在更正教仍然在神学、政治、地理上进行摸索的时候,耶稣会的修士已经到了日本。

十三、天特会议与天主教
    神学理论上对宗教改革的回应就是天特会议。起初许多持更正教观点的人希望这个几年时间的会议可以调解神学的纠纷,建立对话的契机。但会议的结果反而是固化了中世纪许多模棱两可的神学议题,严格来说天特会议是今天天主教的开始,许多当今天主教所奉行的信仰条款都是1564年之后才正式登堂入室的。天特会议是更正教与天主教的分水岭。天主教与更正教能不能“合一”,只要看看对天特会议的态度就可以了。如今一些更正教会与天主教的“联合”,必须建立在放弃更正教立场的可能性下,所以如果他们已经放弃了更正教立场,就谈不上与天主教的“联合”,只是被“收编”了而已。


宫景耀 牧师
2017年秋分、寒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